中国式摔跤是在清末善扑营遗留的北京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了中国各 地、各民族的各流派跤种的优点,整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跤种, 在国际跤坛上独树一帜。与日本的柔道和相扑、国际古典式与自由式摔跤、 俄罗斯的桑勃并称世界六大跤种。它在竞赛规则、场地服饰、技术与训练方 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一、站立快跤,规则简明,中国式摔跤是一种站立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在14m x 14m的摔跤垫子上 8mx8m的比赛区内进行比赛,要求运动员把对方摔倒而自己保持站立。运 动员除两脚支撑点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判负失分(小得合动 作除外)。比赛提倡不砸不落、干净利落、文明大方。胜负容易判断,观赏 性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其规则简单明了,使得技术具有相当的开放 性,并为其丰富发展提供了基础。二、技市丰富,流派众多中国式摔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各民族摔跤技术, 以丰富其技术体系。另外,也从武术中吸收安全有效的踢、拿、摔技术充实 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式摔跤细腻、丰富、全面、系统的技术 特点。这从其步法、手法、脚法及其组成的千变万化的跤绊技术即可见一 斑,正如跤界俗语所讲:“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中国式摔跤在不断丰富自己技术的同时,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流 派,主要的有:(一) 京跤。主要流行于北京地区,它是继承和发展了清代善扑营摔跤 的独特功法和技法而形成的。特点是功法繁多,动作细腻,以手法著称于跤 坛。其传播范围包括河南、山东、上海和沈阳等地,这些地区原有的技术动 作与京跤结合起来,又各具特色。(二) 保定跤。保定是京畿军事重地,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民间 的摔跤运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早年,曾有少林派传人平敬一将武术和摔跤融 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保定快跤,又称“武术跤”。民国初年,快跤曾 鼎盛一时,其代表人物有常东升,绰号“花蝴蝶”。受近代摔跤名家马良影 响,保定快跤在济南、南京等地涌现了大批人才。(三) 蒙古跤。蒙古族有其传统的民族摔跤,也称搏克,曾是中国式摔 跤的重要来源之一。解放后,其跤手也参加中国式摔跤比赛,形成了中国式 摔跤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以力量见长,带有很多蒙古式摔跤的特点。新 疆、黑龙江等地区的摔跤风格,也带有蒙古跤的特点。(四) 山西跤。山西的摔跤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忻州、原平等地素有 “摔跤之乡”之称。独具特色的“挠羊”就流行于这一地区。参与中国式摔 跤比赛后,在技术上也自成派别。山西跤以抓腕、拗胳膊、挟颈、插肩、锁 肘、抱腿等技术为主,抱腿摔为其特长。20世纪50年代,山西运动员崔富海、张毛清、李蓝田等在全国比赛中,把抱腿技术推向全国。三、着装大方,精干简捷,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运动员上身着短袖跤衣(褚裱)、下身穿长腿跤裤、 腰系布带、脚蹬高腰软底跤鞋,既美观大方,又简捷精干。还有利于全面技 术的发挥,为中国式摔跤多样性的技术提供了基础。此种装饰与人们的日常 衣着相近,便于人们学习应用,也是中国式摔跤发展快、深受群众喜爱的重 要因素之一。第三节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摔跤形式不断演化,交流融合,最后整合 而成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 色。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人民的一项优秀体育形式。了解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中国式 摔跤的现状,并从文化层次加以把握、学习和发展它。以下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对中国式摔跤的文化特性进行分 析。—、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不像埃 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另外,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 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着强有力的同 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 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 -0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中国式摔跤正是在 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以中原汉族地区的摔跤为基础,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国 内各民族(尤其是满族、蒙古族)的摔跤技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摔跤精粹。 其动作术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痕迹,如大得合、小得合等。二、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同时又具有兼收并蓄的风度,能 包容个性文化,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 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历史上汉民族文化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存,使得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丰 富多彩,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 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 文化等。而中国式摔跤身处这一大环境中,其简明的胜负标准,也为其包容 多样性的技术方法提供了基础。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摔跤技术在会聚成中国 式摔跤的同时,许多仍保留着自己的特点,继续独立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中 国式摔跤各具特色的技术流派。三、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人文精神,千百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曾给中华民族提供了丰 富的人生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殊的民 族性格。中国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关系的协调,讲究群体互助,同西方世 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种,是我们祖先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而传统摔跤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方 式。仁者必有勇。中国式摔跤的激烈对抗,除了能锻炼身体外,更重要的是 能增强人的勇气,培养人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正直、机智、果敢的品质。中国式摔跤讲究争斗中有礼有节,有劲不粗野,艺纯熟而不轻浮,追求 高尚的精神品味。体现在规则上,讲究点到为止,三点着地即停摔;在技法 上追求技艺,不尚蛮力;在竞赛中提倡干净利落、不砸不落、文明竞赛。中 国式摔跤强调“以武会友”,不完全以胜负论英雄,进一步体现了 “礼为用, 和为贵”的群体伦理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写照;是一种谦虚不骄、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式摔跤重视功法练习,练功夫讲究熟 能生巧,技合于道,至于艺,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的同时练就个 人绝技,提倡“一力降十会” “以小胜大” “以巧制胜”。历史上有不少摔跤 名家,他们练功的感人事迹一直被传为佳话。四、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武书文化,可以说,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分支,是武术中摔法的专门化发 展。明清许多武术家同时擅长跤术。所以武术的许多理论和技法同样在中国 式摔跤中体现。中国武术哲学中的“道论” “气论”“太极论”“五行说”等 也是中国式摔跤技战术的基础和原则。例如中国式摔跤也以阴阳对立统一观 解释跤技原理,而且也强调“以巧破千斤”。中国式摔跤中的“问劲” “听 劲” “化劲”,都与太极拳推手相通。两方运动员斗智斗勇用的也都是中国的 兵法谋略。在双方实力相当的高水平比赛中,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取胜,都 必须运用组合技术,虚实变换,逢虚必实,逢实必解,逢力智取,逢弱力 敌,随机应变。中国武术讲究练功夫,练绝技,讲技艺等,这些都被中国式摔跤所继承 和体现。十、中国式摔跤与中国美学观念中国文化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中国式摔跤早 期是军事训练方法,秦汉以后主要是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竞技活动,并逐渐 形成了中国式摔跤特有的美感、乐感及其可观赏性的价值追求。中国式摔跤是讲究快(打闪纫针)、巧(以巧破千斤)的站立式摔跤, 是技术与力量的完美展示,其动作干净利落,结果一倒一立,有很高的观赏 娱乐价值。另外,中国式摔跤重视练功、练技成艺,把外在的美和内在的提高有机 地结合起来。动作潇洒、飘逸,虚实明快,刚柔并济。每个功法都可以用来 进行单独的表演,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浏览3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