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沃土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古哲学思想,这些 哲学思想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武术之 所以具有强烈的魅力,正是吸收和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容,尤其是道家朴 素的辩证原理、太极阴阳哲理、五行八卦学说、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观点,可以 说,中国古典哲学不仅为武术文化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间接地决定了武 术练功方法、动作、造型和套路的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系统在不断发生演变更替,武术也随着哲学系统的演变不断地更新和发 展。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对武术内在哲学的科学化研究,强有力地促进了传 统武术的现代化、科学化进程。同时,古典哲学思想依托武术这一传统体育载 体,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武术与古代本体论之科学化研究
古代本体论是中华武术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石,本体论指的是说明什么是世 界本原或本性的哲学理论,中心问题是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中国古代本 体论注重人与自然等的和谐共处的关系,其中在世间复杂的各类关系中,又属 “天人合一”最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 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论述无论是站在儒家角度,还是出自道家观点,都 强调个体的道德观,以天人和谐为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观正好与武术尚德的价 值观念不谋而合。
时值民国社会动乱时期,各方有识之士或是习武之人在传统武德的催使 下,发出抗议之声音,纷纷采用报刊杂志等形式,要求广大民众参与练武的队 伍,发扬爱国救国的精武精神,同时大力倡导“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拳以德 立、无德无拳”“练武修身”、“习艺与立”“德才兼备”等武德精神,并要求成为武 术修炼之准则。
(二)武术与古代认识论之科学化研究
中国古代认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基础发展而来,具有丰富和坚实 的道德理论基础,要求站在事物的高处,能提纲挈领,以整体思维进行思考,注 重对事物的整体观察和联系,强调知行合一,要求不断自省,以到达对自身以及 外在事物的透彻理解。中华武术重视内功修炼,内功修炼是对练习方法和人生 领悟的一个不断反省和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古代认识论的具体阐述。其次,在 武术实战中,反复强调学以致用、克敌制胜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了认识论的具体 内容。
(三)武术与古代辩证法之科学化研究
古代辩证法是中国古哲学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老子》和《易经》是辩证法达 到巅峰的经典著作,对当时乃至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古代辩证法以道 家阴阳转换为轴心,也是中华武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以柔克刚,刚柔相 济”战术原则的根本。武术动作由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多个对立统 一面,无一不体现着阴阳互换这一古代辩证法思想和东方文化韵味。
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已经意识到辩证法在武术中的体现,尤其在太极拳等 内家拳种之中。有武术名家在撰写各类杂志或书籍中,从古代兵法、书籍如《易 经》中提取古哲学原理,特别提及武术内含的阴阳辩证理论。在民国杂志上发 表对武术打法的研究,著名武术家郭锡三先生云:“他刚时我能柔,我柔时他不 能刚。窥他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时,我已打进,其势必胜。”①即提到了这一辩 证思想。民国时期关于辩证法的研究为后期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武术是一种具有战斗实用性、竞技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等多价值功 能文化,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充分展示出东方文化 的特色。因此,从武术哲学研究中我们看到武术哲学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史, 对大量武术历史的深入研究,武术哲学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并逐渐显露出 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来,上升到中国之国粹受到国人的拥戴。同时,研究者也 开始呼吁大众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认识武术,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武术将是一个新 的视角、一个新的飞跃。
三民国时期武术美学研究
美学是人文科学里一门独特的研究“美”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 典美学追崇气、韵、形、神等内容,在本质以及发源上均不同于西方美学。西方 美学研究的是什么是美,中国古代美学则研究美得怎样。对武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武术领域中的美学规律、本质 和特点。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中国古典美学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西学人士运用西方审美方式来分析和剖析武术的美学所在,是民国武术美学发 展的主要研究。
武术运动产生于远古时代,在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下,不断吸收中国古典美 学气、韵、形、神等主要内容,以中国山水泼墨的审美意识和眼光,结合古典美学 辩证思想,将武术美分成以下四种美:“形美”为传统武术美的第一重境界,所谓 “外练筋骨皮”;“神美”为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第三重境 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第四重境界①。四重境界是对武术整 体、内在、意境的欣赏,是中国传统美学最好的体现。民国时期武术美学研究开 始具体化、分解化,从美学的各个角度出发,明确武术美的形态,这也是武术美 学科学化研究跨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民国史料中提到武术的美学所在:“学 习美术之人,每至嗜好成癖,习国术者亦然,观其枪舞梨花,剑飘瑞雪,刀曰云, 拳动生风,别具神妙,不惟观者赏心悦目,即学习之人,亦因之精神愉快,身体畅 旺,更有不可言妙之喻,如习武之人,偶观他人演势,则觉技痒,不期然而然竟至 下场演练,非有美术性,何克臻此。”②从该文献资料中传达给世人的是武术的形 体美、动作美、造型美、精神美、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传神美、结构美和造型 美,不仅没有丧失美学的细腻度,同时让世人更好地了解武术,从量化的角度进 行欣赏。此外,武术作为一项格斗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化,形成丰富 的流派拳种,不同拳种有其特有的器械、名称、服装,因此还能给习武者和观赏 者以中华武术音乐服饰美、名称美等各种美的享受。
近年来,研究者对武术领域中美学规律、本质和特点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武 术美学这一学科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不少学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逐渐达成 “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和生活的一种经过时间沉积和历史创造的,能 体现出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的体育项目”的共识。
民国时期武术法律法规发展研究
洋务运动时,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国要崛起,一定要向西方的先进科学学习, 为了培养符合当时战争局势的优秀军事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晚清学堂中增加 了兵操科目。清朝灭亡后,存在一时的北洋政府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但对体育 并没有非常重视。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仅设立了教育部,还颁布了部分旨在改进晚清以来教育体制和内容的法令,其中涉及体育教育。进入20世纪 二三十年代,随着民众体育比赛的增多和体育热情的高涨,以及这一时期民族 意识的上升和民族自尊心的增强,南京国民政府已无法忽略早已在民众间形成 的体育对国家和民族意义的认识,因此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成立了专职 机构,颁布了体育法令,我国体育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为 依托,政府调控、面向全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武术正好趁此机会,在体育 事业蓬勃发展时期,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团体传播的历史舞台。
(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使武术发展规范化
清末民初,清朝政府在社会形势的压力下,于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使武术 的发展一时受到挫折。西方体育的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的形势也导致武术不 能广泛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民初建立了学校教育机构,武术作为传统体 育项目,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是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管理机构并没 有形成,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武术主要以社会上自发组织和形成的社团在 发展,政府对其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设立了 自上而下的体育管理机构,颁布了成文的体育法规,标志着体育逐步纳入政府 管理的轨道。武术也围绕这一体育法规,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
浏览2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