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与佛教相关内容的诗歌都可以成为“禅诗”。因为作诗本身就是 一种修持法门,而写出来的诗歌又是广结善缘,供养弘法,普度众生的。 作者的名气越大影响越深刻。如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 - 1580年),与 少林寺有一段特别的缘分,少林武术中的棍法,即得到了俞大猷的真传。当 宗擎再度拜访恩师时,俞大猷有感而发,勉其精准《剑经》技艺,写诗相送: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人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 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宗擎感肺流涕,并回诗一首,以示决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三十日游 览了少林寺院后留下三首诗,为佛殿写下五块匾额,四副楹联。其中《少 林寺》为第一首,诗云:少林千载寺,少室一方山。禅悦偶重扣,秋岩此 咋攀。树丛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糫辕云外关《宿少林寺 用唐沈佺期韵》诗云: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 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从两首诗歌中 可以体现乾隆对佛教是非常尊重的,不仅“今宵宿少林” “明日瞻中岳”, 而且赞美少林的“古刹、灵山、禅机、秋岩、树丛、小溪”等美景。这也 是历代帝王为少林寺留下的最多笔墨,最大佛缘。总之,少林武术的上乘功夫总带有几分禅机,更具有几分玄机,这正 是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神秘所在,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动力和源泉。少林寺经过长达150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历代高僧的不断研习,总结出了修炼少 林武术的九个阶段:即结缘、仰慕、抱负、痴迷、行动、认识、信仰、感 悟、见性。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一般意义上的修炼,后四个阶段是“般若性 空”与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将会有效提升修炼 者精神境界的佛教神韵。2015年伊始,释永信大师在“少林寺网站”上发 表了“禅武一体的少林功夫”,开创性地提出了 “武术禅”的新概念,肯定 “少林功夫就是武术禅。”在这里引用其中的几句话作为本讲的结束语:武 术禅是“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禅”是“武”之体,“武”是“禅”之 用,两者是一种体用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少林功夫是禅的一种表现形 式,是禅的精神的形象化,而禅是少林功夫的精神实质所在。
道敎道”的本体论对武术认.识论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儒学和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并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就道教而言,鲁迅先生有句概括性的说法:“中 国根柢全在道教表明道教的根基是极深的。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是如 此,据西方学者统计,1816年至今的200年间,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 有250多种。其中德文64种,英文85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 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 牙利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 世界语文各1种。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 成外国文学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迄今为止, 外文译本已近500种,涉及30多个语种。”《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 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可见,老子和道教文化的地位及影响是极深 远的,道教是以《老子》为“圣经”主体所构成的哲学思想体系,将“道” 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天下的万物都来自“道”,最后又恢 复到“道”,而“道”的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在“道”的基础上,气、 天人合一、贵柔、反者道之动等都是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合于哲学意义 上的本体论定义,即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其中道论、 气论、天人合一观、贵柔学说、反者道之动法则等也成为武术思想认识论 的根源或起点。“道”是老子提出的最重要命题,其解释主要有四层涵义: 一、道是客观的、自然的,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二、道有虚和静的特性, 为无形无象的混成之物,无为而顺应自然不妄为;三、道是普遍法则或规 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四、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性。中华武术吸 收了部分道教思想,并融入武术理论之中,以此来指导习武、用武、传武 的实践活动,本讲只对“道论”与武术的渊源关系及影响作如下探讨。
伦理之道与武德伦理之道是道教的道德观,它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 念的综合反映。《道德经》本身就有半部“德经”,据初步统计,全文81 章,5000字,其中有15章内容与“德”有关,43处提到“德”字。关于 “德”,老子以超常的智慧做了精辟的阐述,将德与道并论,强调“上德无 为”,显示出独具的理性和超凡的智慧。老子主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 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 为”。强调在实现“道”的过程中,“德”是首要的,没有“德”,“道” 是难以实现的,修德是成道的基础。武术界同样有“未习武先修德”的信 条,无德武难成,无德也只能是乱用武技,败坏武林风气。在历史上这的反面教训是深刻的。据说清初有八位武术名家,号称“南北八侠”,八人 发誓:“勿作坏人歹事,违者诛杀无论”。八人中了因和尚武技最高,但淫 暴无行,屡犯戒规,被百姓深恶痛绝,最终受到了其余七人的惩治。老子 在对待“止戈为武”的问题上是从“道法自然”出发,揭示“柔弱胜刚 强”的规律。老子的德治认为统治者必须要做到“无为”。一方面要做到 “绝杀弃智”,另一方面要杜绝“法令滋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应民意, 推进社会,实现“德治”。老子思想开启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争鸣, 使得各学派在“止戈为武”问题上发表了不同见解,并丰富了武术和兵法 理论。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在德不在强(武力)”的故事:一次,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西河而下,中流顾问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 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河庭、右彭蠡;德义不修, 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秦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 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 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群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 国也!武侯曰:“善”。据史书记载,吴起相魏时确实很重视修德,不仅重 视政德,更重视将德和士德,以及武力。强调武与德是相辅相成关系。从 现代意义上讲,武术的主要功能是健身、技击、教育和观赏,与古代制服、 致伤、致残、或致死对手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传武、习武、用武的过 程中以“点到为止”、“化干戈为玉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尚德不 尚力为原则,武当山戒堂有一副对联:“天地君亲师,大恩难报;仁义礼智信,至德 当修”,以示同行共勉。
浏览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