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少林武术的发端和早期道教与武术
中国武术,与古代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同为古代文化巨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影响。在中国武术 史上,以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的关系较为密切。佛教自东汉传入之后,数百年 间有极大的发展,两晋、南北朝统治者十分崇佛。如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入寺为佛服役。 朝廷大修寺庙,南北寺庙达数千所,僧尼十余万。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 年)由平城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大修寺庙,仅此一地即有寺庙数百所。佛教与武术密 切联系的典型代表为河南嵩山少林寺。早在这个时期少林寺僧即开始习武。
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为社会需要,寺院也开始了习武。不少寺院拥有一定数量 的武装力量。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帝在长安某寺院发现大量武器,并因此怀疑寺庙可能与叛臣合谋作乱。可见寺庙习武已较多。
当时佛寺习武,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由于帝王崇佛,多有赏赐, 许多寺院拥有田产及大量财物。《续高僧传》记了一位武功非凡名叫明恭的和尚:明 恭“住郑州会善寺”,会善“曾与超化寺争地。彼多召无赖者百余人来夺会善秋苗工 “乃取大石可三十人转者,恭独拈之如小土块,超化即见,一时惊走工这段记载表 明,寺庙不仅要防卫乱兵盗贼,就是寺庙之间也还有争夺财产之事,需要用武力保卫。
当时僧人中会武者不少,有的僧人还参加反叛动乱。如《宋书•王僧达传》:“南 彭城蕃县民高阉、沙门释昙标、道方……与秣陵民兰宏期等谋为乱。”《魏书•肃宗本 纪》也载:“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由于一些僧人叛乱,被镇压之后,不少被强制 充军或还俗为民。如前述魏太武帝怀疑僧人作乱,下令年五十以下的和尚为民或充服 兵役。但事过之后,一旦帝王复倡佛法,如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即位之 后,大崇佛教,一些被充军和尚复归寺庙。由于当过兵,他们对推动寺庙练武起到了 促进作用。
寺庙习武,与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也有一定关系,《续高僧传》又载:“宫中常设 日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表明习武有健身与娱乐的因 素。北魏人杨街之著《洛阳伽蓝记》详记寺庙佛节庙会游乐盛况。洛阳禅虚寺,“寺 前有阅兵场,岁终农隙,甲土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在这阅兵场上经常开展 武术表演和较武角力等活动。上述史实,表明南北朝时期寺庙已开始习武,佛教与武 术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少林武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端的。
少林尚武可以说是与少林寺始于同时。印度高僧佛陀扇多(常称佛陀禅师,亦称 跋陀)深受魏孝文帝崇信。孝文帝迁都洛阳,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佛 陀禅师于嵩山建少林寺。慧皎《高僧传•佛陀传》:佛陀禅师“随帝南迁,立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住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 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嵩山之地是爱好幽静的佛陀自己选中并常住于此,因 而魏孝文帝下令给他修了这座少林寺0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于少室 山阴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佛陀禅师学识高深,精通禅法,译经多部。其传略中虽不见提及他练武,但从他 收受的两名弟子慧光与僧稠的情况,可以看出佛陀甚重武事。据《高僧传•佛陀传》 载:佛陀一日在洛市见“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踝精,一连五百, 众人演竞,异而视之。佛陀因见怪日:“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总欲引度。 据《传灯录》记,慧光姓杨氏,长卢人,年十二,随父到洛阳,被佛陀发现,收为徒 弟。慧光在窄狭的井栏干上反踢犍子一类的游戏,要有一定的功夫和胆量,否则失足 落井,不堪设想。佛陀收他为徒,不是看中他的学识才华,而是看中他“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即对这类危险的游戏都能练得精通,修习佛法一定容易明白,把习 佛与武勇联系在一起。
佛陀所收另一名弟子是僧稠。《高僧传•佛陀传》又载:“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 稠,教其立业。”僧稠亦称稠禅师,“姓孙氏,系出昌黎。性度纯懿,一览佛经,涣然 神解工僧稠应是少林寺最早的武艺高强的武僧之一。唐代张《朝野佥载》详记其 习武故事:稠禅师幼年入寺当和尚时,同伴们常互相角力、斗拳为戏。僧稠因体质弱 小,经常受辱。于是他抱着大殿金刚神像双腿,乞求神助。这样乞求了六天,天将亮 时金刚现形,给他一钵筋强迫他吃下去,之后,僧稠武艺气力倍增。“同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0方惊疑,禅师日:“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 至东飞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干钧,其拳捷骁武,动骇物听,先轻侮者, 俯伏流汗,莫敢仰视工这当然是神话,但神话中亦曲折反映一些现实。从侧面表明, 少林寺僧在少林建寺初期即有习武活动,少林首任主持佛陀之徒即武艺非凡。可知少 林武功的发端始于建寺之初。
据《魏书•释老志》等古籍记载,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于梁代普通元 年(公元520年)自印度来华,宣扬佛法。后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圆寂,葬熊耳山。后世据此传说少林武术为达摩所传,达 摩在少林传授《易筋经》、《洗髓》,为少林武功之祖。这纯属子虚乌有。从古代文献 典籍中,从未见达摩有任何习武或授武的记载。据近代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认为此 传说出自明代。少林为禅宗之发源地。少林习武除前述乱世尚武等主要因素外,与禅 宗亦有一定关系。禅宗乃印度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 之佛教宗派。禅宗的最大特色是“不立文字”,即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 全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自身具有的佛性。怎样启发 “悟性”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喝斥,…顿棍棒、拳 脚,来启发悟性,即所谓“棒喝工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的锻 炼有着共通之处。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传授,也要靠悟性。禅宗是一种 修养,武术也是一种修养,二者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因为“禅武相通或许就是 佛陀以武择徒的原因,也就是禅与武的内在联系。因此,后世的禅宗与武术关系紧密: 禅武一体,以武悟禅;禅拳一致,以禅导拳。在禅宗的重要典籍如《临济录》、《碧岩 录》等中,有着不少禅宗与武术关联紧密的生动例证。特别是禅宗传往日本之后,禅 法与武道有了很好的结合,更把二者融为一体,使武术有着更为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少林武艺,以棍法为特长。民间有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传说。明代程宗猷 著《少林棍法阐宗》;把棍法总结成书。少林为何在诸多武器之中长于棍法?该书云: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寺,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禅宗讲“顿悟”,有所谓 “棒喝”的禅法,或许这是棍术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佛家讲慈悲为本,戒斗 戒杀,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多用于自卫。佛家子弟携带较宜,这可能也是 重要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棍棒不是战场主要兵器,在某种特殊场合,棍棒似更 为方便。如《魏书•朱尔荣传》:朱尔荣为柱国大将军,在一次战斗中,认为“人马 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土马上各齐袖棒一枚,置于马侧。至于战时,不听斩级,以 棒棒之而已J在短兵相接的快速决战中,用棒打击似更快捷。葛洪《抱朴子》记贺 将军讨山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将军乃多作劲木白橘击之。 禁不复行,因而克贼”。所谓“禁%是一种法术,固不足信,或许这次在山间丛林之 中作战,长柄刀矛之类使用不便,还不如棍棒适用。晋宣帝曾教守卫的土兵每人准备 一根短棍,用绳挂在臂间,短兵相接时可以击人。这是用棍的又一例证。当时棍法技 术已发展较为成熟。葛洪说自己晚年“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七尺 杖可战胜刀、枪、佥h戟。可见棍法技术是相当高的。少林武术尚棍,可能与此一时 期棍的运用与发展有-定联系。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在汉末形成,魏晋时期有 了巨大的发展。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生方术,在 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道教与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文化联系。在思想上,中国 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敌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 均与道教来自同一渊源。武术的技术理论原则亦与道教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一致。 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牛的思想方法,使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但此时期,道教与 武术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而它们之间的深层思想文化联系尚不充分。大体说来, 此时期主要表现在道门习武及武术与道教神仙方术相结合等。
晋代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 境内)人。博学多才,精通武术,文武兼能。《抱朴子•外篇自序》:“少尝学射…… 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马,遂以得免死」可见其射术之佳。 葛洪青年时即学道,晋惠帝泰安年间,曾应召入军,因武艺较高,善于作战,立下战 功,获得“伏波将军”称号。
南朝时期著名道土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今江苏南京)人。亦文 武兼能,对道教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早年出仕,后因 世乱入山修道。因其才能学识,深得数代帝王崇敬,有“山中宰相”之称。陶弘景祖 父陶隆“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J其父陶贞宝,曾为 官,“亦闲骑射,善草隶书%陶弘景承其家传,亦“便马善射”,精习兵法,并对刀、 剑的铸造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刀剑录》。它记载了自夏、商、周至汉、魏,历代帝 壬所铸宝剑名称及剑身铭文、剑的尺寸及特色等。又记自己造剑:“弘景造神剑十三 □,用金、银、铜、铁、锡五色合为此剑,长短各依洞剑术法”此十三□剑,各有 名称及用途,如“一日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上刻真人玉女名字陶氏《刀剑录》 虽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反映了道教神异观念与武术的结合,但亦表明他很重视剑的作 用,并对铸剑技术进行了研究,且炼出了有特色的宝剑。陶氏亦善炼刀,曾炼宝刀二 口,“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献梁武帝,受到嘉奖。陶氏对刀、剑的发 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道教神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魏、 晋早期道教中即已出现,其结合主要表现在关于剑的神话与道术上。由于自先秦以来 剑术受到人们特殊的喜爱,人们练剑、佩剑除习武之外,更有着英雄气概,甚至是高 贵不凡的象征,因而剑这武器逐渐被人崇敬而神化。表现在剑有所谓灵异性,剑能体 现祥瑞以及剑能降妖诛鬼辟邪等,演绎出许许多多美妙神奇或荒诞古怪的神话或传 说,成为开创唐以后剑仙侠客神话传奇的先河。剑术与道术结合,武侠与仙家相童乞 融,便成为自古代以至近现代的武侠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应该指出, 武术文化中的这支至今仍异彩纷呈的奇花,主要是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与道教 相结合的结果。
浏览4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