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拳重心理, 思维贵适法, 感觉分深浅, 分析宜明解, 辨理知真伪从中增悟性, 大度求身正, 情感关爱好, 若由心法解, 心态如定守静中觅真功。 解析达透明。 知觉晓其精。 论断导正功。 想象引伸中。 功理心法通。 处事莫乱行。 坚求此一生。 恒心研理功。 造化达悟中。心理与心里两词的含义是不同的。心里是指思想里、头脑里而言;而心理在哲学上是指人的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 情绪等,诸多人类内心世界心理活动的内容,亦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心活动。在研求拳学 的过程中,作为研求者的具体个体而言,其心理状 态和心态如何会直接影响、作用于研求拳学的程 度、效果。故从拳学心法论研求拳学的心理作用如何,在拳理上亦是研求拳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 其在研求拳学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研求的质量和练、用效果,所以对此万不可轻而视之。拳学一道本就含括高深的哲学意理。拳学属 学术范畴,所以必须由研求、研练入手。研是研究,求是追求,练是习练。故研求拳学时要有精于习练、用功理、深于研究髓理内含、坚于求索高功妙境,研求拳学亦是包含广泛内容的造诣、效果、境界之学。而研求拳学对心理、心态内容中的感觉、知觉、情绪、感情、思维、思想等,其逻辑学、哲学哲理方面的水平、层次的要求和作用, 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研求拳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精求析解、正确运用,方能达到拳学心法要求的要则,有的放失。从而才能保证研求拳学功能、效用的最佳目标的实现。人的心理活动的状态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学习、办事的过程是否正确,效果是否优良的问题。这首先是在心理上要有稳定、良好的情绪,心情平静就可以静心研求,心态良好就不会冲动、 浮躁,只有在良好、稳定的情绪条件下方可以有效地研求拳学。所以王荽斋宗师有“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定心、定意,平心静气”等诸多有关稳定情绪、良好心态的明训。而情绪的稳定与个人的性格、学识、人品、境界的修为有关,故“心中无物谓之清,念头不起谓之静。清静无为而得自养也。”这是指心情、情绪稳定的养生心法入门之道;而情绪稳定者肯定处事有则,不会轻举、粗枝大叶,所以才有精研、深究、细求、坚练的心态和言行,才能集求深广、通研细微而达效于拳学髓理。有良好情绪者在处世、研拳方面亦有乐观的心态、心情,所以能宽怀大度、志向弥高、 境界深远,故不以小事而扰、不以杂念导偏,能正守其则、静心窥奥,所以有百利而无一害,乃正道、 正轨之为。故古人云“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指心法中心态情绪稳健者而言,所以能避于“遇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下品人的心术之为。在研求拳学时要想有好的情绪、心态,必须从学识、道德、人品的高尚境界上入手, 还应主动克服不利于正常心态情绪的个人性格, 才具心法对正确情绪把握的能力,从而以利拳学的研求。感觉与知觉在拳学研求心法方面的解析。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也是人体感觉器官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感官反应,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还有泛指发生某种感觉的一切生理现象,如觉得错与对、觉得会成功或感觉较顺利等等;而知觉亦是心理方面的“觉”,但知觉是指反映事物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知觉比感觉复杂、完整。故在有关心 理逻辑的解析中必须精确地析明感觉和知觉不同心理特性,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拳学理法上将研求拳学心法的感觉和知觉的作用,正确地运用于拳学研求的全过程之中,以利于拳学修为的提高。
在研求拳学时出现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而正确的良性感觉与错误的不正常的感觉都有可能出现。有的感觉是可以改变的,是研求拳学过程中的不适现象,例如初习桩功时有肩酸、疲劳的感觉,如是因功、理正确暂不适练功的因素造成的, 延以时日后,当达到身体能适于功法时,就可逐渐解决,当然需要一个练功时间、天数的过程,才能逐渐解决,达到不疲、累的正常状态。如因功、理不正确造成的桩功练时的酸、疲感,当然要找到错因才能解决。在两者之间感觉的酸、疲情况的出现是一样的,但造成的感觉因素不同,其解决的方式也不同,第一种是用时、日逐步可以自行解决; 第二种是因错、误、偏、差造成的,就必须用纠正误处来解决。这是感觉之例在研拳时的密切关系,如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就不会练好桩功,不能练好桩就不能练大成拳,所以关系重大。另如:感觉良好时,是否真正良好,这要看所谓的良好感觉是否符合拳学功法、拳理和心法的要领、要求、 范围、原理、原则。应在拳理、心法方面找到某种感觉是正确的依据和明确的内容定义,如只是单纯的无根据的自己认为良好的感觉,有时往往是不可靠的,也可能正是错误的,如把错误反认为是正确的,这就大错特错了,不仅对研拳无利反有大害。故要提高对感觉的辨别能力才能求之无误、练之有效。再有:有个别“造假者”,指本人就不懂拳而妄称懂拳或用非拳学内容的迷信、封建的假、错、 伪的感觉冒充拳学真意来骗求学者,将非常不利于拳学的某些感觉谎称良性感觉,用此来行骗是害人的行为,如习者不明就理受其误导不但研拳无功,反而遗害一生。如有人用五行、阴阳、占卦、 佛经、神鬼和伪气功等,用神乎其神的所谓“玄” 学内容中的感觉现象,故意叫习者追求。这是非常危险的邪说,千万不能信其言、入其套,否则会出现非常不正确的幻觉现象,这是与真正的拳学优良的感觉科学理念水火不相容的,如不明就理,草草参练,就会出大事!故不可轻信人言。就是在拳界中亦确实有不少以假乱真者,以此骗术谋生,自我吹虚行骗。故习者不可不慎。还有,就是当研求拳学时出现某种感觉时,应当即时辨其优、劣,正确处之。但如出现感觉正确良好时,也切忌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某种感觉正确出现时有意加强, 更不应在没有出现良好感觉时,有意追求、强行诱导。因为感觉是研拳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现象的心理反应的一部分,如研拳者不加强神、意的正确诱导的意念,反去强求感觉就违背了拳学中的“只要 神意足,莫求形骸似”了。所以感觉与意念是两个概念,神、意充实是对的,强求感觉是错的。感觉只能说明在某一阶段的正误,进境时与出现不同的良好的感觉有关。因感觉是变的,而拳学神意不能变。神是心中有敌,意是功、理与外界的交流和自身的具体原则、内容的要求、要领要素。所以对上 述拳学意理在心法上要明解、正辨才可。知觉在拳学研求过程中,亦是非常主要的环节之一。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以达知觉过程的研拳内容,而知觉是感觉的延续,也是感(感觉)而 达知(知觉)的研拳过程阶段性的进一步结果,当然其中也包含一定具体的认知效用过程。在拳学研求中各种感觉的出现应按上述所解,加以分析、 确认、区别、处理后,其作用多是单纯的、局部的现象,但从拳学研求的角度论,拳学本身内容、功、 理均有单独的特征、特性、特点和不同的因素,分 别存在于拳学的整体系统和体系之中,而互有关 系、牵连和互辅、互为的整体观内含作用。故应由 单纯感觉上的现象认知、体会,逐步升华为知觉方 面的体认过程,才能渐达全面和整体的认知过程。 所以反映客观事物整体形象和表面的联系之间的 心理关系,亦属知觉的过程,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概念上还是具体功、理上,知觉是使拳学研求更进一层,趋于完整和复杂化。从而在整体上将相互之间的表面感观或形象联系增强。 只有具备了整体形象和表面的联系内容,才能进 一步由知觉的条件下而再由形象到内容、由表面的联系到髓里的研求,在由这一过程中体认、研求拳学的深、精、广、博之学,从而达到拳学理法研求的心理妙境和具体的功法功效。除此以外,当然 还应包含其它的拳学内容的参与,才能达真正的系统、全面、科学、实用的拳学上乘之境。在研求拳学拳理的心法中,还包括思维方面的正确理念内容。而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其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即是由社会实践产生的。人的智商内容是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四个方面能力内容的总合。而思维本身也是王笏斋宗师一贯要求“习拳应体认、悟解”的原则,拳学的体认、悟解必须通过心理上的思维过程来完成,这是对大成拳学的拳学体认、悟解升华研求精髓的根源明确解析。 故思维在拳学中的作用是将视、观表象和概念意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的过程。 在拳学理论、心法上必须明确地确立,通过思维来分析拳学功、理的水准、正误,综合概念认知的关系、联系、内容以达有机汇集的目的,判断每一局 部、阶段和整体的优、劣以便取舍,用推理来升华认知层次、境界的高低、观点的深浅、理论(功、 法)的正误的全过程,从而研求以致达入境的拳学心法的高深正轨之途。思想在学理上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 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而思想的内容为社会性质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而思想体系是指思想的体系而言;在拳学研求中的思想性是指思想的倾向而言,在研求拳学时亦应树立正确的思想。具体地讲研求拳学时对拳学总体的理解、 反映是通过意识中的思维过程产生的结果。在研求拳学时必须通过正确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正确的思想结果,其思想的正确是基于思维的正确。 而对拳学功、理、心法的全面正确的析解、认知, 只有达到了无误才可,但思维方式、思维观念转变的进一步正确的升华也必然导致形象观念的转变、 行为观念的转变。所以正确无误的思维观念才是达到正确的拳学思想的正途基础,这在拳学心法理念上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条件之一,万不可错而违、误。而观念是指思想意识,也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或表象。所以思想意识和概括形象在人的思维中的正确,也是思维的正确,故还应在拳学研求上有正确的态度、目标、想法、言论等等。故人的理念、形象、言表、作风、 行为诸多方面因之而来的因素等具体内容均由正确的思想、思维而正确无误。由此方能谈及拳学研求心理的正确,从而达到全面的拳学功法和涉及理论、心法、言行方面总体的正确,则由此方能研求拳学的功效、境界、造诣的追求功效。感情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亦是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感情在人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对刺激反应的态度、 对事物关切的各种心态的心理反应。人是有感情的生命体,所以没有人能在为人、处世的生命、生活活动过程中,完全摆脱感情反应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作用。研求拳学也是人的生命活动范畴内容之一,故心理活动过程中的感情亦融于研求拳学的过程中,有时对研求拳学本身也影响到研拳的效果和进度。对感情理解、掌握、处理得当是有利于研拳功效的,反之也会因感情的心理作用影响或不利于研拳的功效。所以拳理内容中的心法亦对感情作用有明确地析解内容:首先在研 拳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不冷静考虑, 凭个人好恶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办事、研拳时不冷静思考,就会形成对心理思维的正确过程形成干扰作用,所以极易造成盲动、草率行事, 是不科学的判断形成失误的重要弊端之一,所以是造成研拳效果失多成少、败多胜少、错多正少的根节之一。单凭个人好恶处理事物或研求拳学,是凭空想象的思维形式和行为表现,这也是感情用事的研拳大忌之一。因为无科学论证依据的判断好恶、正误、优劣、高低时,往往会造成思维判断的失误,这也是造成错觉、产生误判、不实事求是的根源,故对研拳、处世为人大为不利。因为用错误看法处理事物本身就是失误,对研拳肯定不禾,而用感情用事接人、待物、处理人际关系亦是错误的行为,有百害无一利。用一时的感情冲动处世、研拳,更是违拳学心法之为。用俗话解这就是蛮干和无节制的任意而为的思维形式和行为表现,这就更易导致失误、过错、失败、无效的后果了。故感情用事是绝对违拳学拳理、心法的,研求拳学必须克服此心理之弊,否则其害无穷!解决此弊的心法是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观念、 思想境界,还要在心情、情绪上的稳定多下功夫进 行修养,亦应在处世、研拳过程中三思而为、慎谦 为人方可。故为人应“平心定意,度量豁达。心胸坦荡,处事不惊。深思熟虑,醒悟机先”方可。
而感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亦应有正面的内容。 如:敬长、爱幼、尊师、爱徒、与人为善、团结同 仁、处世仁信、助人为乐均与正确的感情思维有关,此皆为正常无害的运用感情的过程、行为。而感情亦不是单单对人类之间而言,亦应有更广泛的内容、内含,如对国家、民族、事业、拳学等, 亦应有深厚的感情才可。如对研求拳学毫无感情, 不是真心热爱者,亦不能研求好拳学,因为热爱、 爱好也包括感情心理的因素。故对感情心态正确解析清楚、处理适当,掌握好感情心理方能利于研拳。总之,研求拳学亦当重视拳理、心法的心理方面的修为,才能更利于研求拳学的精深奥理,以达境界、造诣修为的高标准水平的目的。故拳学理论中含盖的心理和内容不同的形式、特点、作用、 原则的理念根源,是了解、认识、掌握、运用心理、 心态的关键,研求拳学亦应首先从拳学心法上对心理因素有全面、明析的通解。从而才能在具体的 拳学练用、体认、实践过程中有所依托,心明其中髓理,方可更有益于研拳功效。所谓“知理法后, 方能正导其行、用”,故万不可重实功而轻理论、 心法,实功之练求、理论之透解、心法之深研,在 拳学研求中同等重要!均为非常重要的环节,三者缺一不可,而互辅互为,亦各有特点、作用、功效。欲参研、求索、练达拳学高境、深功者,对此心法万不可背,以精析、慎心求之长期坚研不懈, 认真实求、深悟参其功效,日后自会领悟到,此皆是大家之为、高境之学,其功、其效不可限量,方 解本文之论不谬。
浏览3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