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封闭下的重文轻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自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崇文 抑武的价值判断就逐渐开始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宋明以后,“羞与武夫 齿”的文化现象愈演愈烈,而此等文弱之风并未引起当时的执政者的重视,恰恰 相反,各代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禁武政策比比皆是。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记 道:“江南盗贼间作,盖起于乡间愚民无知,习学枪、梃、弓、刀。艺之精者,从而 教之,一旦纠率,惟所指呼,习以成风。”统治者认为百姓习武必会成为“盗贼”泛 滥,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严加禁止。同时在《元史•刑法志》中也曾记载: “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在执政者看 来习武是“不事本业,游手逐末”之为。此后,在清人夺得天下入关当皇帝后,他 们还通过奴化民众的思想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因此,太平歌舞,养尊处优,最终 使清朝统治者越来越堕落,致使清代的国家制度在将近300年内一直是原地踏 步。所以,在上千年重文轻武的儒风下人们崇武、习武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和限制,而屡禁不止的武技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民间活动的武术具有相 当的人气,各派各类秘密习武则是当时的重要活动形式。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向中国贩卖的鸦片数量从每年的不过二百箱激 增至上千箱,道光十五年(1835)三千箱的鸦片合纹银一千五百余万两。就在这 样的历史环境下,当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封闭千年的文化大门,他们看到的是 抽吸鸦片的奄奄病夫和裹脚的冉冉弱女。1896年10月,一位英国人在上海的 《字西林报》(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将中国人喻为“东方病夫”,梁启超将其翻译 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他曾描述国人的身体瘦弱已如 疫症之传染、如肺病之遗种。说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国民素质的低下 已呈现出一种社会的病态,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甚大,并成为他人嘲笑 吾偌大中国的谈资。如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 近30个参赛项目,派出了 140余人的代表团。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竿跳 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 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 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穿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 蛋,题为“东亚病夫”。我们知道这种“东亚病夫”的蔑称不但指身体不健康,更 多的则是思想和精神的残缺。
(二)武术的价值变换 —— 强身健体代替军事技能
明清之前,武术在军事中作为一种重要技能,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随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火器的诞生最终代替了冷兵器,武术被迫退出战争的 历史舞台。而脱离军事的武术却流落到了民间,虽没有了统治者的庇护,但是 武术却得到了民众的格外宠幸,在民间得到迅速发展,当然这是由一定的社会 需求造成。最终,武术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被剔除了军事价值,以健身、防身为 主要价值再次发展起来,这就是武术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
在中国古代虽然早已有养生术,但在武术军事技击价值未消退前,并没有 与导引养生术相结合。《纪效新书》中虽有提到练身力、练手力、练足力,但这都 是从实战需要出发而提出的。在《耕余剩技》、《武编》,乃至《手臂录》中也都没 有特别论及如何调息运气以更好地健身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典籍中都没有强 调武术的健身价值,在这个时期人们还是以武术的技击特点为主要着眼点。① 到明清时期,武术在脱离军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养生术相融合,从而使得 武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衍生了特殊的健身强身的价值,包括此时期大量产生 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劈挂拳等也与养生、健身紧密联系了起来, 加之形式多样的拳种在民间的深厚基础,深得劳动人民的喜爱,应该说这是当 时武术拳种的一个共同特点。
例如,太极拳也被称为象形拳,太极拳动作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 了古代养生之道。习拳之初,太极拳者为自然呼吸,以模仿动作为主,通过太极 的一招一式勤奋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御病防病的作用,正所谓“重形不重意,练形 不练气”。随着练习者水平的提高则采用气沉丹田的腹式深呼吸,以鼻吸气,以 鼻或口鼻同时呼气,要求呼吸“深、长、均、细、缓”,呼与吸交换时,似停非停,似 弧形的短暂过渡,呼与吸之间柔缓、轻细、圆滑自然交接。在此基础上,经过调 息运气,形气配合,有规范、合理动作之功效。长期运用此调息法并配合负荷适 中的太极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的盛衰不调,使其运行流畅无滞,并平 衡协调腑脏正常功能。同时通过气“提、沉、聚、托”,以气催劲,做到外形与劲力 相互配合,自然和谐。又如,少林拳的拳理也强调“纳气分路法。气者呼吸也, 纳者收其内;分者分明其气,不使其颠倒混乱。路者道路也,一呼一吸各有其 路,不可混乱。法者规矩也,身之收放,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 落,皆当一气贯注''②。由王芳斋所创的意拳,其功法中就有“养生桩:此桩以养 生祛病延年为用,经过站桩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肢体及内脏得到适宜的锻炼,养生桩分为站、坐、卧三种形式,一般以站为主。练时要求精神集中,周身 放松,呼吸自然''①。关于各种武术拳术中体现出养生功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中 国传统养生术为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大量素材, 以及理论和技术上的营养,大大地加强了武术在后来发展过程中的健身特点。
(三)武术组织(精武会)的推广与振兴
辛亥革命后,在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的同时,武术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延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 武术组织。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一大批武术会社。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 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 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除1911年成 立的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10余家武术会社。③
在此期间,武术以城市为中心普及与发展,并以聘请民间拳师任教武术会 社的形式,改变原有的武术传统承袭方式,使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收徒,变成拳社 招生开班。武术突破农村的局限走向城市,并在城市有目的、有组织地推广开 展,并开始了科学理论研究。当时最有名的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会社对当时 武术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
1909年,霍元甲应友人相邀旅居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希望训练大批 既体魄强健,又有军事技能的军事人才。霍元甲病逝后,在其弟子陈公哲、姚蟾 伯、卢炜昌等人的倡议下,第二年改为“精武体操会”(简称精武会)。期间经过 诸多曲折,但始终未能动摇他们的决心,1916年,“精武体操会”再次改名为“精 武体育会”。自此,上海精武体育会步入壮大与繁荣时期,开创了前人从未涉足 的领域。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为主旨”,讲求“爱 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精武 会的每一个会员,从一跨入精武大门就接受精武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养成精 武人的精神风貌。同时精武会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据《精武本纪》记载: “本会对于会员蹈履上之约束最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介绍者有负责成,工农 学商,皆可入会,无阶级,无贫富,惟入会之先,必须审查,入会之后,尤多纠察, 苟有不规则行为之见端者,立予除名。”“故会员初则兢兢自守,恐侵神圣之约 束,久而久之,躬行实践,则亦入而俱化,行所无事矣。”同时,精武体育会为弘扬 中华武术,首先进行变革,破除了“因袭宗法,师徒秘传”的陋习,编制了“精武基 本十套”,成为精武武术的基本教材以供会员学习,而且规定每年或二年举行一 届运动会,每届运动会都进行“精武基本十套”的集体大会操表演。
此外,为了以武强国强民强种,派拳师走出精武大门,深入到大学、中学、小 学、女子学校、工厂等传授武术,扩大武术的普及。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精武 体育会本着“以体育居先,体育复以武术为主,参以时代各种运动”的精神,开展 了各项现代体育。所以当时的精武会不仅立足于国术的振兴,同时对体育的推 广普及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浏览4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