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先秦诸子与武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 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 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 术二干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一、儒家与武术
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土。 据《左传》载,鲁国围倡阳,倡阳人升起悬门,待诸武土进门之后忽然落下,意欲闭之。叔梁纥挺双臂举起上千斤重的悬门,救出了众武土,足见其勇武。孔子身材高大, 《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文而兼武,先秦许多 典籍多有记载。如《墨子•非儒》记他为鲁司寇时,在一次事件中曾挺开关锁之城门。 《列子》:“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机“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兔,力招城关”等等。 上述记载,均表明孔子是一位勇力非凡的武术家孔子精通军事武艺射、御之术。《论 语》记孔子多次论及射御:“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 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 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工他主张治国应“足食足兵”、“教民以战工从文武兼备 的教育思想出发,孔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六艺礼乐之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射、御更是重要的武艺。孔子培养 弟子的理想目标是“成人”,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完人”。孔子谓君子必须具备“知”、 “仁”、“勇”,更完美的人还必须掌握“艺”,即多方面的才能技艺,也包括了武艺。 孔子曾举出四个典型人物来代表“成人”的品德修养,其中“勇”的代表是卞庄子, 鲁国的著名勇土。“艺”的代表是他的弟子冉求.文武双全。《左传》记有一次他领兵这次战斗,因冉求善用长矛而杀敌八十人。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也是一位英勇善 战的武土,曾多年作孔子的侍从亚土。《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 之日: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表现出英武雄姿。后来卫国作乱,子路英勇战斗,“日: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弟子有若,也是一位慷慨武土。这些弟子的 军事本领及武艺,多是孔子教授的。《史记》写季康子冉求的军事本领是哪来的,冉求日:“学之于孔子”表明孔子尽力把弟子培养成文武兼能的人才。
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它构成了武术伦 理思想的核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 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 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工“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工樊迟问仁, 子日“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工 《论语》中的这些话阐明了 “仁”就是讲为人善良宽厚,克己谦逊。孔子把“勇”与“仁”联系起来,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 手段,就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其 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墨家与武术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的联系并得到“侠”的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 人墨翟(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 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 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家弟子,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韩 非》称之为“侠以武犯禁所谓“犯禁”,正是为了坚持正义而敢于置法规于不顾的 仗义行侠。黑家门徒的信义武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干余年来与武术 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墨子》一书把武勇精神置于重要地位。论《修身》的首句即“君子战虽有阵而 勇为本焉工指出武勇是战斗的根本因素《尚贤》篇把“善射御之土”列为诸贤之首, 并主张“凡我国能射御之土,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土,我将罪贱之”,以激励人 们习武。墨子是精通武艺的军事家,他曾精辟地论述了剑的特点及剑术的自卫性质,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 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节用》)。《墨子》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 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对军事 武艺有重要意义。墨家弟子,均武艺高强、慷慨侠义之土。《淮南子》云:“墨子服役 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家弟子孟胜、徐弱效忠于阳城君,百 余人均重义轻生而慷慨牺牲,成为历史上侠义精神的典型。
三、道家与武术
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 技术J在中国武术所包含哲学思想中,先秦诸子特别是道家思想成为最主要的思想 源泉。
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老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战国人庄周(约公元 前369-公元前286年)著《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老庄并称成为道家学 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 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 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至于武术理论中关于“气”及“天人合 一”的许多论述,也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在方法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道家 “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想 的指导原则。本章前边论及的“庄子论剑”、“越女论剑”的技击理论,都是道家这些 观点的生动体现。至于后世的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八卦等许多拳种的技击理论, 都是来自道家思想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兵家与武术
中国古代的兵家与武术有如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存在着至为密切的联系,因为 二者的根本特征都是技击的运用。先秦兵家所著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 《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先秦兵家均十分强调战土的选拔与 训练。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汉代竹简《孙膑兵法》,为久已失传的古籍。该书《篡 卒》章说:“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教令)」孙膑十分重视武艺人才 在战斗中的作用:“篡卒力土者所以绝阵取将也」认为武艺高强的战土可直入敌阵, 以擒其将领。所以孙膑主张“私公之财一也”。财同材,指人才。认为只能以武艺高 下这同…标准来选材,不能分贵贱。战国时,以周公与姜太公对话形式写成的《六韬》, 为先秦重要兵书之0此书《农器》一章论述了许多兵器源于农具,因而民间武艺与军 阵武艺有着紧密联系。《六韬》还根据不同兵种对武土有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选拔 条件:“武车之土”应善跑、善射与力大;“武骑之土”应体质强健、敏捷、精于骑射。 《六韬•练土》根据土卒的不同体质、武艺、个性等予以分类和训练,以适应不同的 任务:“军中有大勇力、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日冒刃之土。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 为一卒,名日陷阵之土。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日勇锐之土。有披 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日勇力之土。有砌高绝远, 名日待命之土。此军之练土,不可不察也」卫国军事家吴起著《吴子兵法》亦十分 强调对战土的训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矢”。 也是依据不同条件加以分类训练的。
对于战斗中战略战术思想与技术的关系,先秦兵家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分 析。战国初期兵书《司马法》说:“凡战,智也,斗,勇也”又说:“战,以智决, 以勇斗”意思是说战斗首先是智慧的较量;其次,才是勇力技术的斗争。因此,无 论军阵作战也好,民间武艺较量也好,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用是首要的,武艺的高下, 固然重要,但必须与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武艺高超的作用,取得胜利。 在古代兵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军事思想著作,首推《孙子兵法》。
孙千,名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孙子兵法》一书,博 大精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还被世界各地人们奉为行为的准则之一。中国武术 的战略战术思想常直接源于《孙子兵法》。自古至今,武术各拳种门派多从《孙子》 中汲取思想源泉,作其技击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总的看,主要从八个方面运用《孙 子》的思想: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至理名言表现了孙子朴素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被视为武术战略战术最重要思想,对武术交手竞技极为重要。二、“先为 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善战者总是先使自己强大得不可战胜,然后待机战 胜敌人,即“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J对武术技击而言,,则突出了自身具有高强本 领的重要性。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即“兵不厌诈J即 武术竞技多变奇异之意,其根本在于迷惑对手使之被动,暴露弱点而失败。武术所谓“虚实”、“刚柔”、“闪赚”、“佯攻”、“虚招”等等,均出于此。四、“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孙子用“奇”、“正”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来代表战斗中相反相成的原则,使 自己立于败之地。武术技击中奇、正概念十分丰富,如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常法为 正,变法为奇;直取为正,佯攻为奇,等等。用虚若实,用实若虚,机巧变诈,层出 不穷,方能取胜。五、“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强调要保持战斗的主动权, 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孙子》说:“微乎微 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指出必须达到非常微妙、 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主宰对方,调动对手。这也是武术技击术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六、“兵因敌而制胜”,这是指出用兵作战最忌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中国武刀术 名家都极重视这条原则。如在俞大猷《剑经》、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等武术专著 中,均对“因敌变化”作了充分的论述。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 道,攻其所不戒也工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的战略,武术技击 中常运用,速度在武术竞技实战中成为决定性的条件。八、“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孙子用蛇作比喻,说明,作战 各方面相互配合体现整体性的重要性。明代名将戚继光把这一思想运用于武艺,则提 出了应“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习武不应囿于一家一派,要广泛学习,汲取各家之长, 在实践中方能综合运用。《孙子》中极为丰富的光辉思想,可说是武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像《孙子》这样中华智慧的杰出代表,从而丰富了中国 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为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浏览3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