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而遂通
《易传•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人是有思维的,对一个不了解的东西,要了解它,需要从各方面观察它,试验它, 掌握其特性,最终驾驭它。这需要较长的过程。传统武术的练功,就是这种认识、试 验和驾驭过程。然而,在技击应用上,这种通过大脑思维的过程就不成了,太慢了。 不能靠思维,要靠反应。这就是,依靠平时练功的积累,临战时的反应。对方一出手 投足,我即感而应之,反击回去。所以说,《易经》把这叫做“无思”、“无为”,临战 前一切都静止不动,一触即发。传统武术,常分三个层次:下、中、上乘。下乘是见 招用势,磕磕碰碰;中乘是“用意不用力”;上乘是“感而应之J这些思想都来源于 《易经》。
《易经》又说:“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四、神而明之
《易传•系辞上》日:“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广从武术看,拳、剑、刀、枪的方法是固定的,所谓练到“化”境就是“化而裁之”,其关键在变化;是否精通?要实战,即“推而行之”;至于能否达到“神明”之 境,则要看人的追求、悟性和实践了。
《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完全出自《易经》。“招熟”者“化而裁之”,“懂劲”者“推而行 之”,“神明”者“存乎其人”!
第五节 《易》元止境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经》是一本占卜的书,顺行可上溯到祖先,逆测可知未来。然而,不能推测 很远。它是根据几千年的积累资料,不断修改推测的结论,作为法则是经常变的。变动不拘形式,变通在六爻之间,上下卦错动无常,阳爻相交换,不可作为经典,只有 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里提出了一个“法无常规”和“易无止境”的思想。中国的一切传统艺术,都 遵循这个道理而发展。“法无常规”使我们不断改进;“易”改为“艺”,“艺无止境” 使我们“精益求精”,永不自满。
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把传统武术推上艺术的顶峰。其根 源在于《易经》!
有人会说,上面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世界上一切事有成者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没 有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我们说,非也!问题在于《易经》的思想具体化。那就是“周 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是对“唯变所适”的高度概括,它成了创造的无限源泉。
“周流六虚工人体有十二正经:六阳经(手三阳、足三阳);六阴经(手三阴、 足三阴),合六虚之数。周流六虚,行经路线是:手三阴经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臂 内侧行至手指末梢,人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外(已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人足三 阳经。再由头循背部至腿外侧,至脚趾,人足三阴经。由脚趾起,循踝内侧上行,经 腿内侧至腹部、胸,而终人手三阴经,再人手三阳经。如此循环,流流不息。在十二 经的路线上,分布众多的穴位,是经络观测、感应的窗口。周流的是什么东西,术语 日“气”故有“练气”之说。传统武术,欲达上乘,都要练气,即“气功”,练习方 法各异,功效归一。
“上下无常”,即言人体之上下,又言人体之内外,“内实精神,外示安逸”,修炼“内力”。击人,外无伤而内脏腑皆裂。
“刚柔相易”,柔能克刚,到“以柔克刚”,是技击术的一大革命。只有在中国,在伟大的易理指引下才会出现博大精深的太极拳!
第二章先秦时期武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 雏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即秦汉形成统 一以前的时期。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系统中的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萌芽
从六七十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出现,经历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到夏 代,是中国社会的原始时期。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萌 芽、发展。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研究武术的产生,可以从技击的发生开始。
一、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原始时代,人群生活在莽莽荒原中。“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考 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淮南子•览 冥训》说:“往古之时,猛兽食颛民,鹫鸟攫老弱”《山海经》记:“封稀(野猪)脩 蛇,皆为民害”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 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徒手,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使用器械。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必然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 等技能。而器械的运用,更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六十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至于木棍,更与石器同时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器 械,只是木棍、木矛之类武器易朽不存。既有徒手与器械的搏斗,必然有搏斗经验的 累积,哪怕是极其原始的。经过若干万年的逐步累积,终于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 的态姿与动作,伴随这些动作技巧的掌握,逐渐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于是, 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这便是原始武术在生存竞争中的起源。
二、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固然是技击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 则与武术的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而发生争斗,男 性为争夺女性或女性为挑选男性而产生性选择的争斗,这些人与人斗的现象发生得非 常久远。《吕氏春秋•荡兵》说:“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又说:“争斗 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这说明,早在原始部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之 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地位而争斗了。至原始社会末期,氏族之间出现了战 争,形成原始部族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古籍传说黄帝与炎 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夏禹伐九黎、三苗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有力地促进 器械的制作及技击技术的发生、发展。众多传说中,蚩尤成为最著名的“战争之神”, 原始武术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他身上。蚩尤是炎帝的后裔。《史记》说黄帝“与炎蒋 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 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是非常勇猛的,黄帝打败他付出了巨大的代 价。古代传说把许多武器的发明都归功于他。《世本》载:“蚩尤作'五兵’,即戈、 殳、戟、酋矛、夷矛」这表明战争促进了武器的创造与发展。蚩尤不仅是兵器的发明者,还是徒手搏斗的英雄。《龙鱼河图》说他“铜头、铁额《述异记》载:“蚩尤 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也表明原始战争对 徒手的擒、拿、摔、打等战斗技能的产生,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晏子 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古籍的论述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原始时期的竞争,更强化了人们的战 斗竞争观念。有一则歌颂先民战斗精神的著名神话:“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 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传说刑天是炎帝的后裔,与黄 帝竞争被斩掉脑袋之后,仍不甘停止战斗。故诗人陶渊明歌颂他“刑天舞干戚,猛声 固常在”。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 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 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作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数十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 末期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武舞。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也 还有武艺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作用。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 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给三苗看,这 个武舞表现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与高超的武功,使三苗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在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原始岩画中,也可看到一些原始武术的图象。如云南沧源 原始岩画中有一幅画面,战土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 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屈呈马步下蹲式。

浏览3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