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傅山创傅拳及其流传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中,一册光绪六年(1880年)的 《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世人。经专家多方论证,《傅拳图》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所传,但遗憾的是此拳已濒临失传,习练者甚少。尽管如此,《傅拳图》的出 现无疑丰富了山西武术的内容,尤其是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傅拳原名朝阳拳,后 将拳术与气功导引相结合,遂演变为“子午太极拳”。傅山拳法分为定势和活势两 种,套路结构严谨,动作启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演练时要求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敛臀,进退稳健,虚实分明。它的特点是以 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吐呐导引之术,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 田。相传镖局即为清初傅山、顾炎武与戴廷轼(戴隆邦之父)为了反清复明而创设的。
(4)鞭杆创立及其发展
清代山西商路茫茫,偏僻艰险,习武成了商帮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然而刀、 枪、剑、棍既不便携带又容易惹人注意,所以山西人利用随身携带赶车用的短棍创 编成拳,形成了山西特有的地方拳械——鞭杆。
鞭杆是山西民间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械,在全省各地均有流传。鞭杆亦称短棍, 长12米左右或为本人手握的十三、四把左右。鞭杆短而无刃、无锋、梢把并用, 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 格。在技术上攻防兼备,灵活多变,方便实用,形式多样。演练时要求“鞭贴身, 手沾鞭,走鞭换手务须干净利落,身械协调相随,切忌拖泥带水,手眼身法步熔为 一体,协同动作,完整不懈”。技击时要求“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屈自如,劲力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强调“勿使笨劲,勿用 蛮力,不即不离,灵活敏捷”。练习起来呈现出手不离鞭,鞭不离身,时而雄健朴 实,时而轻巧敏捷的形象,表现出“鞭似蛟龙缠身,身犹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攫 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鞭杆在山西流传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据山西大学的毛明春教授考证,晋 北繁峙有杨海保传授的八仙鞭和36鞭,郭应田、候增祥传授的32手螳螂鞭和梅花 十字鞭,灵邱县有李生梅、李起雨传授的三才鞭,代县有仁继李泽传授的12手鞭, 应县有唐万武传授的15手鞭,怀仁有李成家传授的24鞭,定襄有赵秀明传授的尺 八鞭,曲玉生、张能富、许在德、曲世伟传授的36鞭,太原有五台县人张含之及 弟子陈盛甫、杜大兴、武跃文等传授的驼骡鞭,郝学如传授的13鞭,银连芝传授 的舞花鞭,榆次人赵云武传授盘龙鞭,寿阳马洪传授的63鞭,平遥曹体元、张育 人传授的八合鞭、灵石房有根传授的乱马撅六趟,洪洞徐风山、程涌泉传授的子母 顺手鞭,运城原云龙传授的纽丝鞭,晋东南沁县有郝世弓、郝起荣传授的齐眉鞭、 九连环鞭。郝世弓、郝彦孝传授的驼骡鞭,牛凤鸣传授的七星鞭侍等。
进入21世纪的现代,山西鞭杆正以独特的器械特点、技术风格风靡三晋大地,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驼骡鞭的主要传人之一毛明春教授创编了《简化太极鞭 杆二十四式》,不仅与太极拳具有同等的健身功效,而且器械简单、实用(外出旅 游或老年人时可作手枚防摔、也可将其分开收入包中便于携带),业已有众多练习 者,是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传播的楷模。
2.清代山西部分武术名家
(1)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武术家。白幼习文练武,技勇绝伦,尤精大枪术。他“飞马点椽子”,能举枪不漏,人称“神枪”。为 了适应徒手自卫的需要,以枪理为拳理,揣摩动物争斗之技,苦研十年,以六合为 法,五行、十行为拳,以心之发动意,意之所为拳。创编成“心意六合拳”。据说 艺成后曾访嵩山少林寺(一说姬访少林寺后,始参照少林五拳着手创拳),并且传 艺河南、安徽。十年后归故里,教授子孙。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号称 “神枪”,誉耀乡里。其徒著名的有王耀龙、曹继武等。为发展中华武术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2)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别号桥黄,朱衣道人等。傅山出生在文武 兼备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辈熏陶,喜读兵书,酷爱书画,研究百家,繁于为人治 病,闲时写诗作墨,成为一代儒家名流。同时羡慕刺客游侠,练就一身武艺。明亡 后,他出家为道,拜山西寿阳县五峰山龙池道观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排为龙门派 第六代弟子,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傅山精于武功,其内功术到了出 神入化的境地。武功臻绝,骑射尤精,是一代气功大师,也是武林一代名流。他在 《读史》一书中就明显的表达了他演文习武的志向:“天地有肤疾,奴物生其中。 神医需武圣,扫荡奏奇功。”民间有“傅山飞笔点太原”之说:相传当时太原城门 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脱落,“太”字少了一点成了 “大”字,有人 准备搭架修补,傅山知道后,把弓箭头裹上棉花,蘸了黑墨,弯弓射去,不偏不 倚,恰倒好处,在“大”字之下补了一点,成了 “太”字,足见傅山箭法之神。 虽此事的真实性己很难考证,但由这个传说不难看出傅山的武艺高深。曾传留傅拳 即子午太极拳于后世。
(3)王宗岳:清乾隆年间山西人,太极名家。王宗岳少年时喜读经史及“黄 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兼通击剌之术,枪法尤其精者也”。①晚年曾在河南洛 阳、开封设馆教书、授拳。平素酷爱武术,精通拳法、枪法,悉心研究拳术理论及 技艺数十载,且有精辟见解。
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为“太极拳”奠定了名称,是我国现存的太极拳古典 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也是评价最高的论著。《太极拳论》突破了明清武术论著以兵 家论武技的惯例,而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角度以立论,解释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阐述了太极拳的修炼之法、攻防之道。在其理论中既有太极阴阳八卦的说法, 又吸取了五行学说,以八卦合五行而组成十三势①。《太极拳论》融合了道家“有生 于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浓缩,所以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
在《太极拳论》文中所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提出了太极拳的习练要求 姿势正确,动作适度,劲路恰当,不论走架、推手,动作和劲力都不可过分和不 及;“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对练功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大 凡武术训练,其初级阶段,一般都是要求熟习着法,谨守规矩,而达到高级阶段, 就能随机应变,形成条件反射,不拘守于一招一式,达到“神明”的阶段;“一羽 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以文学的手法描述了本体感觉的敏锐程度,既是对习练者 的要求也是对功夫追求的至高境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 由此而及也”,将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入技击当中,使对手“摸得着, 看得见,打不着”强调了感知能力和量敌精确的重要意义。如此高深的论著对太 极拳的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被后世太极拳家们奉为经典,对 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浏览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