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是李小龙生平表演最勇猛、最逼真的一部影片。他在银幕上简直象 发疯一样,观众看时,竟紧张得连气也喘不上来。到结束时,却禁不住 狂热地欢呼起来。《精武门》一下子使扮演主角的李小龙,成了中国人 心目中的英雄。

《精武门》的武打场面比《唐山大兄》更加精彩,李小龙首次在片 中表演了二节棍,而且表演得相当成功。据当时的影评家说,光看李 小龙表演的二节棍,便已够票值,可见其棍技之威猛。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有的记者称:“这些武迷与影迷们简 直就是疯了”。更有影评家专门分析了这部戏为何造成这样轰动的原 因,说影片适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因中国在历史上倍受日人的欺 辱,而李小龙则为中国的观众渲泄了压抑已久的怨愤,替中国人出 了气。

李小龙的第三部功夫电影是《猛龙过江》。这时候的邹文怀对他 已经是充分信任,加之他创作欲旺盛,于是把整部电影交给他一手置 办。李小龙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一个来自香港 乡下的功夫高手唐龙,远赴意大利帮助一家中餐馆女老板铲除当地恶 霸的故事。李小龙带着剧组到意大利取景,最后决定在罗马开机,《猛 龙过江》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

《猛龙过江》中,李小龙选中了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 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并且规定这两位要被李小龙打败。起先,两位 空手道冠军不服气,于是李小龙与他们各自带着助手到郊外一个指定 地点去进行拍摄前的点到即止的“较量”,结果,只用几个回合,李小龙 就轻易取胜,使这两位国际空手道冠军不得不心服口服。至于电影中 的招式,那是为戏剧效果而设计的,并不是截拳道的精神,但是充分表 现了李小龙的武术造诣。影片中最后的生死决斗安排在古罗马竞技 场,李小龙没有采用任何镜头剪辑,直接采用中长镜实拍全过程,场面 惊心动魄,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功夫对战之一。

《猛龙过江》再度打破了东南亚几乎所有的票房纪录,公映时盛况 空前,以至于出动警方控制人潮,有些剧院被迫暂停放映。该片亦获 得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在男主角唐龙身上体现出 来的朴实、真诚、慷慨侠义的传统道德和草根温情,打动了众多观众 的心。

1972年,李小龙筹拍新片《无声笛》,得到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 司投资。影片准备在印度地区开拍,李小龙带领剧组去尼泊尔等地花 了几周时间取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地点。但是当地华美壮观的 寺庙给了李小龙新的灵感,决定开拍《死亡游戏》,将高层寺庙设计成 庞大的武术中心,每一层都有高手把守,主角需要突破重重关口到达 最高层夺取胜利。……这个创意后来被大量地应用于功夫影视、动漫 和电子游戏中,打过街机的朋友们都应该很熟悉类似的情节吧。

李小龙为这部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凭借自己在国际武术界的地 位,邀请到菲律宾武术名师依诺山度和以摔技著称的韩国高手,还有 自己的徒弟、身高2. 23米的美国职业篮球队明星球员卡里姆•阿布 杜尔•贾巴尔等人出演。他们拍摄了大量的镜头备用,李小龙与依诺 山度比试双节棍是其中的精华之一,两人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 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让观众目不暇接。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是一部未能完成的电影,没人知道李小龙 心目中《死亡游戏》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样。但是很显然,他在尝试一 些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方式,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又一个新的层

次。除了大量的对战镜头外,他亦为《死亡游戏》准备了许多新造型, 似乎有兴趣把中国传统武侠片中的名剑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死亡游戏》的准备过程中,美国华纳兄弟制片厂决定投资李小龙 电影,与嘉禾公司合拍《龙争虎斗》。1973年2月,李小龙停下了《死 亡游戏》的工作接拍《龙争虎斗》,不仅实现了当年愿望,成功打入好 莱坞出演大片主角,更成为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影片在香 港开拍,李小龙耗尽心血,与导演紧密合作,使所有动作场面精益求 精,成为李小龙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

《龙争虎斗》是一部一鸣惊人的巨片。里面既有场面壮观的百人 混战,又有李小龙以一敌众的实打实搏命镜头,其中一场地下室打斗 中,他先后出神入化地使用了少林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节棍三种凌 厉的棍法a这是李小龙影片中打斗场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 部,虽然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该片在故事情节上有些土洋结合、不伦不 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票房成绩,尤其是在西方,至今票房累计早已数 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虽然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总是以对战场面为主,但是他在片中传扬 的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反战精神。电影中的他,始终是朴实的平民, 具有极其坚忍的耐力,从来不会主动出手,直到受尽屈辱,忍无可忍, 才将力量爆发。

李小龙的爱国热情在电影中也有明显体现,他所有的功夫电影 里,敌人都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即使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一定是 外国人教唆的。耐人寻味的是,从来没有外国人对此提出异议,即使 是被他在电影中踩成脚底下泥的日本人,也照旧如痴如醉地尊他为 “武林圣者”。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 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 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己,才能真正达 到自我实现。

问题少年的讲手情结

从孩提时代起,李小龙就喜欢我行我素。由于他天性好动,又在 电影拍摄片场看到武术师的身手,李小龙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更加喜欢到处找人打架,比试“武功”。十几岁时,他俨然成为了一个 彻头彻尾的街头小霸王。

在一次体育课中,李小龙与高年级的一位同学发生争执,两人约 定在课后进行一场“决斗”,结果对方在李小龙的拳脚下败下阵来,李 小龙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及击败年长于自己的对手后的快感。在学校 里,李小龙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备受同学们的歧视,他于是用另一种 方法——挥舞拳头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也许是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原因,李小龙从小便具有好斗的个性, 他用自己的拳头让许多人害怕,很多时候,为了 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动 手的事情而大打出手,甚至连对方的目光"不友善”也成了他动手的 理由。

李小龙动辄拳打脚踢,不惧恶,不畏大,因此,许多年纪个头比他 大得多的青少年都怕他。李小龙还有领袖欲,颇具领导才能,他常把 附近的街童恶少组织起来,自任统帅,身先士卒地与另一帮街童恶少 混斗恶战。得胜的常是李小龙。只要得胜,即使落得遍体鳞伤,他也 无比酣畅快慰。他的这些行为不但没有证明比别人强大,相反,使得 很多同学更加轻视他,甚至憎恨他。

那时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行凶闹事”。他捕捉的讲手对象,是 他认为比他强的人。李小龙主动挑衅,激怒对方。对方一旦动武,李 小龙便旋风般

地使出咏春拳法,直到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趴倒求饶 方辍手。因此李小龙的讲手,带有浓烈的炫耀武力的色彩,这是他一 惯的好胜心理所决定的。一旦动手,便把师父教诫的“讲手须适可而 止”的训条抛到九霄云外。李小龙的名气越来越大,得罪的人也越来 越多。有时在街头,他能在瞬息间把四五个对手打倒。

李小龙寻人讲手,也有人寻他讲手。对手都是些像他一样的学过 武功的好胜之徒。他们与李小龙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但是李小龙凭 着勇猛和过硬的拳脚,总能够克敌制胜。一直到李小龙离开香港很多 年,还有人记得他那个街头霸王的名号,当然,街头霸王也有为自己的 学校争了光的时候。

17岁那年,李小龙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场西洋拳比赛,这是他在学 生时代参加的唯一一场正式的跟武术有关的比赛。虽然他以前没练 过拳击,但在学校拳击老师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那次香港校际拳击赛。 比赛场馆中,人声喧哗嘈杂,每一所学校都有拉拉队为自己学校的代 表队加油。为李小龙加油呐喊的人则没有几个:许多同学们都认为喜 欢打架的李小龙并不一定能打赢西洋拳,所以连拉拉队也没组织,甚 至连来观看比赛的人数也不及其他学校人数的一半。他们认为学校 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临时决定让“小霸王”李小龙上场的, 所以他们根本未对李小龙抱什么希望。街头打架靠的是拳头硬度,但 是若在拳头上戴上厚厚的拳套,那结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次踏上擂台的李小龙也很不习惯那厚而笨重的手套和比赛规 则,但是他凭着自己敏捷的反应与勇敢,闯入了决赛。在决赛中,他的

浏览9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