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意,就是隐于人的大脑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 它无形、无像、无声、无臭地深藏于灵魂之中,是任何第二 者也难以捉摸和发现的,因此被称之为内意。内意虽出于无形,然而有形之动,则都出于无形之意, 正如形意拳经中所说的“人之运动,以意为始,以形为终, 人的意念、意识,是决定一个人行动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果“意拳不明,而形意也无由而成“,说明内意必须是反映 和表现在形体上,方能成其为行动,或出拳入掌,或转身进 步,才能构成外形与内意相合的拳术运动。一句话,就是说 意是指挥形的,而形是用来表现意的,无意则难以成形为动, 无形无动则内意又无所依托。因此,内意是由心动而所始, 由行动而告终。内意的产生内意的产生,并不是出于没有任何条件反射、任何追求 和基础的冥思默想,也不是出于闭目塞耳的胡思乱想,而是 通过眼为见性之观察,耳为灵性之听闻,鼻为辨味之闻嗅, 舌为尝试之品味,以及皮肤、肌肉、神经之感触等等,所产生出来的意念。是人类接受了外界的各种事物之后,本能的 一种条件反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和大脑思维而产生的 各种意念和意识。否则,就象双目失明、耳聋不闻的人那样, 既听不见又看不见,与外界彻底隔绝,根本不知道拳术是个 什么样子,那么他胡思乱想所产生的意念和意识是绝对不会 正确的。所以说人的意念和意识的产生,是由诸多方面的因 素所组成的,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系统的综合反映(产 物)。

心与意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拳经中也云:“拳 以意名者,以意为诸拳之母,凡百运动,皆源于此也。夫心 者,人之宰也,心之发动曰意。“心理活动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意念和思维乃是心理活动的更高形式和产物,内意的功用内意在形意拳中的功用,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统帅和导引内气在人体的经络之中进行循环流注,贯通 四肢百骸,消除因经络受阻而气血流行不畅所带来的各种疾 病。因此,在形意拳中非常重视内意的运动,而且把五行拳 称之为意拳,正是强调了重意而不重力的运动。二是发挥内 意对外形肢体运动动向的指挥调动的正确性,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在内家拳 术中,首要的是壮基筑体,改善人体的素质和气质,因而也 就要改变常人的呼气和吸气的方法,导引气血在经脉中的流 行,打通并接通原来经脉中的关卡及“断头路工,然而在这些 变革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乃是意念的功能。例如,在 形意拳的内功中,由无极而入静,是意念、意识的控制作用 所为;意守丹田,将口鼻呼吸之大气导引深沉于下丹田华池 的,是意念、意识之所为j当由无极而生太极,内气充盈以 后,并产生热感时,又采用舍气从脉、神脉合一,意领热气 进行小周天循环的仍然是意念、意识之功能所为;当小周天 的循环畅通以后,进而连通全体上中下(头、手、足八贯通 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仍然离不开意念、意识对气血的导引。 所以说在内功法中,“以意领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掌 握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老师常讲:心不发动则意无所生, 内意不领则真气不循(即指按轨道而进行循环),真气不至则 真劲不达,是很有道理的。

形意拳之内意在攻防技击的运用中,无论是十四练法、 十四打法、十六处练法、用法,还是出拳入掌、进退起落、 翻转跳跃、开合吞吐等,每一招、每一式,都脱离不开意念、 意识对肢体的指挥调动作用,因而形意拳在技击运动中强调 和重视神攻、气攻、形攻和意透、气至、力达的技巧运动, 都是内意在外形肢体上的体现与运用然而,要使内意对肢体的运动所向和对内气、内劲的运 送和集中,执行正确的、不发生盲目的瞎指挥、乱调动,就 必须首先对拳术中的规矩、要领、尺寸、角度,以及姿势、 动作、劲节、含义、用途、基本的变化等,做到心中明白。 然后才可能使内意发挥正确的指挥作用。比如我们要打一个 塌心掌",假如老师事先不告诉这一手打出去以后,主要是 起到,塌心”作用的话,学者就会心中无数,内意茫然,不知 气应向何处领,劲向何处集聚,因而在出拳入掌时的方向, 位置、尺寸、角度、手型等等方面,必然会产生忽高忽低、 忽左忽右等不正确的外形体现。所以,学者如果不明拳理、 不知用法、不懂劲节,内意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更难谈到精 益求精。

内意与外意的区别关于内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所谓 外意,就是通过内意而表现在肢体外形上的头、身、手、足 的运动动向,这种外形之象,即为外意。例如,我想要打你, 这只是心想,通过心之发动而产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识,这种 意念、意识对对方来讲,是毫无任何觉察的,故隐为内。当 打的念头一旦成为意志,下了打的决心之后,则会产生眼毒、 心毒、手毒。眼毒即心狠,是谓神心合一,心狠手必毒,是 谓形意合一,就会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精神贯注,四梢旨 起,五行俱合,在外形肢体上就会筑成打对方的行动来。在 内意发动之后,在打对方的行动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即 为之外意。外意之所以容易被对方发现,就因为首先表达内意的是 人的眼神。眼神是最能够表达人之内在情感的,从人的眼神 中可以辨别一个人内在的喜、怒、哀、乐、忧、悲、恐等各 种心理活动。而拳又是武术的别称,所以武术又叫拳术。拳 一动则形生,故外意也称为外形。外形是内意之体现,内意 是外形之主宰,外形是从动的,内意则是主动的,因此说形 必须与意相合。换句话说,也就是外意必须服从于内意,符 合于内意,正确地表达体现内意之旨意气什么是内气气的含义十分广泛,也是非常复杂的,就人身之中的气 来讲,有呼吸于口鼻之间的天空大气,有运行在血脉之中的 营气,有运行在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有 运行在脾脏之中的充气,有运行在胃腑之中的胃气,有行于 上焦之间的宗气,有达于中焦之间的中气,也有行于下焦之 间的元阳、元阴气等等,总起来讲,可分为先天之气、后天 之气、内气和外气。

内气,又叫真气、元气、正气、纯阳之气。内功法中所 讲的内气,并非指的口鼻呼吸之气。但在求得内气中,无论 是采用腹式、胸式、胎式、顺式、逆式或文或武等呼吸方法, 终不能脱离“呼吸”二字。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篇中道:“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显然所指的并非呼吸之气。当内功通过特定的练功方法和呼吸方法,使意念进入极 静的状态,“犹如扁舟泛巨海,又似木鸡植中庭”时,就会产 生天一之真气,是为“无中生有”佑静极生动”。这也是符合“物 极必反”的规律。随着练功的不断坚持和深造,下丹田华池之间,自然会 产生一种热的感觉。初时总是忽有忽无,久而久之,热感渐增 渐长,而且逐渐得以巩固,这种热感,就是所求的内气。

内气的产生 、真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气,但是由于人在后天的生活、 劳动中,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真气,因此就需要及时地给予足 够的补充。但是,能不能给予及时的、足够的补充,这就不 是每个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了,有条件者(包括饮食、起居、环 境、情绪、呼吸、功法等),就能够补充得及时而充足。但条 件差的,就补充得不及时、不充分,这样就在人与人之间, 形成了强弱虚实、壮衰勇怯的差别。元气亏者则少神多病、 虚弱衰怯,元气充盈者则神采奕奕、强实壮勇.所以说真气 的盈亏,是人生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人身中真气的产生和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 娘胎里带来的,是秉承了父母双方的真气,这种气在祖国学中叫做先天之气。先天为肾,故又称之为肾气一二是当人. 出生之后,离开了娘胎,走上了独立生活以后,主要地是依 赖由饮食物中所含的精微物质(也就是高级营养品——醍醐) 与口鼻吸入脏腑中的天空之大气(主要是吸取氧气部分),经 过二者的合并与化合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真气,这种真气属 于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属于脾,脾主运化,它是一个运输部 ,当由胃肠把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中的精华之气,统归到睥 脏之后,脾脏又会把它运送到全身所需要营养的部位,并补 充先天真气的消耗,所以在人出生以后,维持生命的唯一途 径,就是用后天之气,充养先天之气,既然后天之气是从水谷饮食物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与天空 之大气得以化合以后所产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内功法 中,又要去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呢?

一般来讲通过肺式呼吸法(即普通的习惯呼吸法),同样 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真气。但是由于肺式呼吸对所吸入的大 气,在人体内部所循行的距离比较短,只能够限于出入活动 在肺至口鼻之间,因而使吸入的大气中的氧气,与五脏六腑 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化合的机会较少,不能把已经吸入 的氧气加以充分地利用,所以也就很容易使已经吸入的部分 氧气,复经口鼻而排出。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多病的人来 讲,肺部的呼吸吞吐量本来就小,加上大气在身体内运行的 跑离较短…就会形成呼吸短促,短促的呼吸就更难以充分地 型吸入的氧气完全利用起来,因而真气产生的效率也就非常 低,久而久之,就必然导致真气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如果 ,长期不能扭亏增盈,使真气得以足够补充的话势必出现未 老先衰等不健之症。因此,要改善人体中的气质,首要的就 是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即由肺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这 种呼吸法能够使吸入体内的大气增长运行距离,使吸入的大 量氧气与五脏六腑和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混合和化合的 机会增多、增长,把吸入的氧气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在内 家功法中的呼吸要领,是要求逐步达到:细、长、匀、慢, 用意念将吸入之大气导深沉于下丹田之中;另外当大气沉 入丹田之后,最好能够稍停留一会儿(但决不可硬憋气),这 些方法和要领,都是为了增多和加长氧气与水谷精气的化合 机会,以便更多地产生一些真气来补充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所 消耗的部分。拳经中云:“人身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 为蒂,而终离不开呼吸二字「然而,究竟怎样呼吸才能有利 于真气的多产多生,以及怎样使用意念导引气血循行人体中 的经络血脉等等,则成为一种神秘之术,一直成为佛家和道 家所守密的内传术,一般人是难以得其真传的,就连形意拳中 所采用的道家部分功法,前辈们也多是守口如瓶,不轻易传 人的,正如拳经所说的‘ “祖师留下的真妙术,得艺不可妄传 人”,即使在众徒之中,也不过传之一二。

浏览9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