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攻守的操作

中国武术攻守的操作问题是武术运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组织武术攻守的 前提,是统称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实现武术攻守的基本手段。对每一个武家人 士来说,只要正确认识、理解、掌握攻守运作,才能把持住武术攻守运动过程中的实 质、特点、规律,从而有效提高攻守的质量,实现武术攻守的最大利益、最大收获、最 终目的。

第一节攻守的传教细化

中国武术之所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久不衰,关键就在于中国武术切合生 存实际、符合健康发展且牢不可破的教育模式。古往今来中国武术一直是中国人安 邦定国、保健身心、提高战斗力的根本,一直是炎黄子孙智斗、格斗、战斗取胜的关 键,是立足的前提,是存在基础,是繁衍生息的基本保障,是任何其他知识所无法取 代的。严格地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难说哪一门学科不与中国武学有着某种程 度的联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武术的教育模式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具体、与时 俱进的根本特性。虽说古往今来中国武术的传统归属是阳性的,是第一性的,是中 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科学的源头,武术的教育模式、运动系统、理论体系是精到 明了的。但是由于人类文武不可兼得的生理客观,使文武一阴一阳而辩证地相对独 立,以致中国武术的教育模式始终独立地存在着。正是如此,中国武术精湛绝妙的 功夫、技艺、招法才得以全面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武术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的教育模式历来是极其讲究和令人信服 的。因为中国武术的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的,其马虎就意味着疼痛、伤残 和失败;虚假就意味着休克、昏迷和死亡,甚至是家族和民族的灭亡。古今的兴亡 史,特别是宋朝以来的悲惨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屈辱史告诉 我们:我们的落后,绝不是我们后继无人的落后,绝不是我们的文化落后,更不是我 们的经济落后,而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在喜文厌武流毒毒害下,中国武学严重滞后所 形成的受气、挨打、奴役,甚至是灭亡的局面。这就是中国武术教育古往今来,来不 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的根本所在。

(一)中国武术教育的方针

中国武术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首先成为武士,再成为学士。也就是说,一 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使其在德育、格育、谋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然后再进 行其他才能的培养教育。这是因为武术是中国人搏打厮杀取胜的基本保障,其源于 中国古人的攻守意识、攻守斗争、攻守本能,是中国古人攻守本能的升华,是中国古 人搏打厮杀取胜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人存在的根基,是中国人立世的基础,是中国 人发展进步的主宰,是维护和平的关键,是人类三大本能吃喝、繁衍、攻守中的关键 环节,是推动中国古文化产生、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维系着中国古人生存和发展的 一门主宰性学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超强武力就没有相对的和平,没有超强 的武力就无法有效地安帮,没有超强武力就不可能真正地定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硬道理。

(二)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

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有三,即德育、格育、谋育。其中德育是对受教育 者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礼仪规范的培养,是武家德行礼仪规矩教育的总称,古人称 之为武家五材,即勇、智、仁、信、忠的教育。所谓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 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格育是对受教育者峙持能力、格斗能力、战斗能力的培 养,是武家功夫、技艺、章法教育的总称,古人称之为武家五得,即功、技、艺、基、格 教育。所谓功则完成技艺的基础;技则徒手的搏打厮杀;艺则持器械的攻杀战守;基 则基础理论;格则攻守理论。谋育是对受教育者斗争谋略、攻守谋略、作战谋略的培 养,是武家兵书战策典籍教育的总称,即武家的三经、四典、五法。

(三)中国武术基本教育模式的单位和阶段

中国武术的基本教育模式是以九为单位、三为阶段的。也就是说武术教育每九 年为一个平台亦称境界俗称阶层,每一年为一个台阶亦称年级俗称小轮回,每三年 为一个过程亦称层次俗称大轮回。武家传统的基本教育境界有虚、实、格、战、谋、 略、论、著、传等九个大平台,共计八十一年。中国武学家认为:“凡武家,一九能认, 禀性善,脾气生,筋骨柔软,皮肤嫩聚,脚勤手快,争先恐后,故能虚武仿相;二九能 识,禀性恶,胆气生,斗志现,反抗平凡,攻守野性,筋骨初成,皮肤初展,故能实武扮 相;三九能解,禀性耿,勇气生,斗志坚,反抗有制,攻守人性,筋骨劲强,皮肤结实, 故能武格亮相;四九能控,禀性直,勇气盛,斗志强,反抗有度,攻守情性,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皮肤坚实,思想能主,故能武战正相;五九能制,禀性稳,勇气猛,斗志衡, 反抗有忍,攻守理性,筋骨壮实,肌肉丰满,皮肤坚实,思维不惑,故能武谋光相;六 九能思,禀性狠,勇气佳,斗志锐,反抗有名,攻守法性,筋骨充实,肌肉饱满,皮肤润 泽,思维自然,故能武略藏相;七九能想,禀性滑,勇气平,斗志常,反抗有章,攻守健 性,筋骨平实,肌肉松散,皮肤皱折,思维诡秘,故能武论隐相;八九能悟,禀性浮,勇 气衰,斗志深,反抗有节,攻守导性,筋骨平虚,肌肉松懈,皮肤皱展,思维神道,故能 武著瞒相;九九能编,禀性和,勇气竭,斗志远,反抗虚无,攻守养性,筋骨平弱,肌肉 松弛,皮肤松展,思维滑稽,故能武传无相。”所以,中国武术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 都是依此而展开的。

(四)中国武术传统教育模式的年限分割

中国武术传统教育模式的年限分割:一九之年为虚年,有乳年、幼年、童年之 分;二九之年为实年,有真年、少年、成年之分;三九之年为格年,有丁年、青年、盛年 之分;四九之年为战年,有鼎年、立年、正年之分;五九之年为谋年,有兴年、不惑年、 中年之分;六九之年为略年,有壮年、天命年、大同年之分;七九之年为论年,有更叠 年、耳顺年、花甲年之分;八九之年为著年,有老年、墓年、古稀年之分;九九之年为 传年俗称耋年,有少耋、中耋、上耋加大耋之别;耋年之后为耄年,有少耄、中耄、上 耄加大耄之别;耄年之后为鹤年,有少鹤、中鹤、上鹤加大鹤之别;大鹤之后为仙年, 一般仙年无限,自有算法。

一九之年为虚年,主修的是性,其中乳年为灵,采取的手段是逗性教育。幼年为 人,采取的手段是哄性教育。童年为习,采取的手段是鼓性教育。二九之年为实年, 主修的是德,其中,真年为礼,采取的手段是励性教育。少年为仪,采取的手段是兽 性教育。成年为规,采取的手段是规性教育。三九之年为格年,主修的是战,其中丁 年为争,采取的手段是范性教育。青年为斗,采取的手段是引性教育。盛年为打,采 取的手段是导性教育。四九之年为战年,主修的是谋,其中鼎年为思,采取的手段是 指性教育。立年为想,采取的手段是点性教育。正年为论,采取的手段是策性教育。 五九之年为谋年,主修的是阵,其中兴年为将,采取的手段是划性教育。不惑年为 帅,采取的手段是提性教育。中年为臣,采取的手段是醒性教育。六九之年为略年, 主修的是境,其中壮年为地,采取的手段是云性教育。天命年为人,采取的手段是道 性教育。大同年为天,采取的手段是游性教育。七九之年为论年,主修的是身,其中 更叠年为筋,采取的手段是经性教育o耳顺年为骨,采取的手段是典性教育。花甲年 为皮,采取的手段是忍性教育。八九之年为著年,主修的是心,其中老年为静,采取 的手段是让性教育。墓年为空,采取的手段是空性教育。古稀年为无,采取的手段是 无性教育。九九之年为传年亦称耋年,主修的是道,其中少耋为颠,采取的手段是养 性教育。中耋为狂,采取的手段是导性教育。上耋为无为,采取的手段是宝性教育。 大耋为自然,采取的手段是炼性教育;耋年之后为耄年,主修的是精,其中少耄为 先,采取的手段是和性教育。中耄为后,采取的手段是顺性教育。上耄为禀,采取的 手段是自性教育。大耄为生,采取的手段是然性教育;耄年之后为鹤年,主修的是 气,其中少鹤为地,采取的手段是望性教育。中鹤为人,采取的手段是闻性教育。上 鹤天,采取的手段是感性教育。大鹤为和,采取的手段是觉性教育;大鹤之后为仙 年,即一百零八岁之后均为仙人,主修的是血,仙人常修的是得血之功,采取的手段 是封神性教育。

(五)中国武术传统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

对武功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功夫有型、础、本、门、化、势、内、外、把等九功,每 一功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 一九之年为虚年,有乳年、幼年、童年之分,其中乳年有初乳、中乳、大乳之别,一般 初乳年修型,中乳年修础,大乳年修本。幼年有幼小、幼中、幼大之别,一般幼小年修 门,幼中年修化,幼大年修势。童年有小童、中童、大童之别,一般小童年修内,中童 年修外.大童年修把;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之年的 修炼内容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九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本一 样,不同的只是全面的功法内化。

对武技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技法有仿、行、打、搏、摔、踢、拿、撕、和等九技,每 一技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 一九之年为虚年,一般初乳年修仿,中乳年修行,大乳年修打。幼小年修搏,幼中年 修摔,幼大年修踢。小童年修拿,中童年修撕,大童年修和;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 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之年的修炼内容都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 九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全面的内化。

对武艺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艺法有小、短、大、长、飞、双、软、节、具等九技,每 一艺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 一九之年为虚年,一般初乳年修小,中乳年修短,大乳年修大。幼小年修长,幼中年 修飞,幼大年修双。小童年修软,中童年修节,大童年修具。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 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之年的修炼内容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九 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全面内化。

对武术基理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基础理论有学说、藏象、藏根、道藏、易藏、循 径、方位、时间、距离等九理,每一理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 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一九之年为虚年,一般初乳年修学说,中乳年修藏 象,大乳年修藏根。幼小年修道藏,幼中年修易藏,幼大年修循径。小童年修方位,中 童年修时间,大童年修距离。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之年的修炼内容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九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 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全面内化。

对武术格理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攻守理论有战因、战情、战况、战火、战机、战 局、战事、开战、作战等九理,每一理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 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一九之年为虚年,一般初乳年修战因,中乳年修战 情,大乳年修战况。幼小年修战火,幼中年修战机,幼大年修战局。小童年修战事,中 童年修开战,大童年修作战。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之年的修炼内容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九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 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全面内化。

对武术的理来说,中国武术传统的人体理论有呼吸、运动、消化、泌尿、生殖、神 经、循环、分泌、经穴等九理,每一理有虚、实、格、战、谋、略、论、著、传九层。在中国 武术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中,其一九之年为虚年,一般初乳年修呼吸,中乳年修运 动,大乳年修消化。幼小年修泌尿,幼中年修生殖,幼大年修神经。小童年修循环,中 童年修分泌,大童年修经穴。以后的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之年的修炼内容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层次问题。而九九之年之后的修炼内容也基 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全面内化。

这个中国武术基础理论是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武术的运动根基。每一 个中国武术爱好者,无论怎样学,还是怎样练,都有个基础问题。如果基础不明不白、 无头无序、杂乱无章,那中国武术的传教只能是言传身教,甚至永远是只能意会而不 能言传。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已有几千年了,但随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如果仍然不能 把中国武术基础理论呈现给世人,那几千年的中国武术仍然是千头万绪无从谈起, 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播、研究仍然是致命的。所以说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势在 必行,尤其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今天,对世人了解武术,国内外体育 工作者认识中国武术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帮助,也是为中国武术提出的一个最根本、 最科学的理论依据。可见,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问题具有普遍和根基的意义,与中国 武术的交流、永存、保留息息相关,对于专业武者和武术运动员来说,更是动作评价、 正确掌握功夫技艺的依据,因为中国武术基础理论在中国武术运动中的地位是任何 其他理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说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是至关重要。

二、中国武术教学

在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教学中,中国武术的教育是极其讲究的,甚至是从生到 死、精良苛刻、无可置疑的。之所以这样主要因为武术的作用是第一性的,是终身难 以回避的。中国武学家认为:“人生先天有三能,三能而模仿,三能之年即垂髻之年 要启蒙;一十而学练,学练之年即行走之年要壮志;十五而着手,着手男称束发,着 手女称及笄,着手之年要下手;二十而苦修,苦修之年即弱冠之年要建设;三十而而 立,而立之年即立身之年要斗争;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即成熟之年要施谋;五十而 知天命,天命之年即半百之年要炒作;六十而耳顺,耳顺之年即花甲之年要保健;七 十而从心所欲,所欲之年即古稀之年要养生;八九十岁而的耋耄,耋耄之年即修炼 之年要修心;百岁而期颐,期颐之年即鹤壁之年要养性;一百零八而皓首,皓首之年 即冒顶之年要养界;一百二十而仙道,仙道之年即升华之年要养神;仙道无限,升华 无期,动则存在,止则消亡。”所以说,中国武家传统的基本教育模式就是:有计划、 有步骤、有目标地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做到老,斗到老。

总的来说,一个人到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与中国人同步增长的中国武学。随着中 国文化的丰富多彩,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地位早已脱颖 而出。因为中国武术修炼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就不是人的记忆所能力所能及的了。 必须借鉴语言和文字的启迪,以至达到登峰造极的运武境界。但由于中国武术理论 研究工作的相对滞后,一直以来中国武家都未能如愿以偿,仍然在不懈的努力之 中。要知道,中国武术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那中国武术仍然只能是无根 之草、无源之水,虽记录阐述多如牛毛,但杂乱无章。杂乱无章的中国武术是永远无 法万格一统合理评价和走在世界的攻守前言,如果是这样中国武术又怎样能屹立 在世界搏打厮杀的舞台上呢。所以说,中国武术理论的系统科学研究势在必行,必 需早日完成,刚刚过去的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决不能再次重演。

三、中国武术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显现

中国武学家认为:“人的建设和教育每三年为一个轮回,每九年上一个境界。 如,今年的身体训练,将在后年得以最大的发挥。”所以中国武术的传统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是以三年一轮,九年一界为基本准则的。从当今我国的小学教育来看,基 本上是六年即中国武学家所说的两个轮回,从七周岁开始到十二周岁。从初中教育 来看,基本上是三年即中国武学家所说的一个轮回,从十三周岁开始到十五周岁。 从高中教育来看,基本上也是三年即中国武学家所说的一个轮回,从十六周岁开始 到十八周岁。从大学教育来看,最少是三年即中国武学家所说的一个轮回,从十九 周岁开始到二十一周岁。从研究生教育来看,基本上是六年即中国武学家所说的两 个轮回,从二十二周岁开始到二十七周岁。从教育的年限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觉 察到中国武术传统三年一轮,九年一界的教育模式,与现代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学业 完成,有着惊人的相似。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够全面和完 善的,比传统的中国武术教学内容要杂乱的多。而且缺乏一到六岁的启蒙教育内容 和二十七周岁之后一直到老的继续教育以及必要的终结教育和关怀。

从教育的手段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我们的教育手段是比较单调的, 比传统的中国武术教学手段的针对性要杂乱的多。而且缺乏一到六岁的启蒙教育 内容和二十七周岁之后一直到老的继续教育以及必要的终结教育和关怀。

从教育的系统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够全面和完 善的,比传统的中国武术教学内容要杂乱的多。而且缺乏一到六岁的启蒙教育内容 和二十七周岁之后一直到老的继续教育以及必要的终结教育和关怀。

总而言之,武术教育模式是完整而系统的,其完整在于武术教育具有或保持着 其应有的各个部分,其系统在于武术教育模式是按一定的关系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在当代教育中中国武术的教育模式是非常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浏览5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