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攻守理论的基础
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理论基础多如牛毛,是十分庞大、丰富、全面的。因为,中 国武家认为:“一切皆在矛盾之中,矛盾的解决、斗争的调和、对抗的缓冲,都是靠攻 守来完成的。”所以说,在所有的古老中国文化中很难说那些观点、内容、学说与中 国武术攻守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都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理论基础,他们都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传统的中国武学中任何功法、技法、艺法、招法、战法(武家五法)就像人的属 相一样都有其固定的归属。因此,归根到底的说,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理论基础由 三经、四典、五法构成,都是黄老之道一脉相承的精辟、高深、玄奥的思想、理念、文 化精髓。倡导中国武家事业的核心内涵是三说、四藏、五主。领导中国武家事业的核 心力量是三脉、四士、五者。引导中国武家成功的核心内容是三练、四论、五建。训导 中国武家攻守拿捏的核心思维是三限、四战、五学。教导中国武家成人的核心理念 是三德、四礼、五规。督导中国武家事业的根本内涵是三格、四演、五炼。引导中国武 家本领的核心所在是三攻、四守、五防。利导中国武家主宰的关键所在是三勇、四 胆、五敢。
一、三经、四典、五法
中国武家的三经,即《黄帝内经X易经X道德经》,是中国武文化的核心经学, 是中国武家不可动摇的根本理念,是中国武学必须遵循的根本思维,是中国武术遵 照的根本依据,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根本性的理论基础。四典即《六韬X左传》 《国语》《周书》,是中国武文化的轴心典学,是中国武家不可动摇的基本理念,是中 国武学必须遵循的基本思维,是中国武术遵照的基本依据,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基 本性的理论基础。五法即《孙子兵法》《六韬兵法X司马兵法X尉缭兵法X孙膑兵法》,是 中国武文化的中心兵学,是中国武家不可动摇的原本理念,是中国武学必须遵循的原 本思维,是中国武术遵照的原本依据,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原本性的理论基础。
中国武学、武术中的经学俗称武经,即中国武家的初学,是以人体探索、天地把 持、根本寻觅为主体的攻守研究必须,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理解、应用、把持、拿捏 世间攻守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极具唯物论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典学俗称武典, 即中国武家的初典,即以矛盾、斗争、对抗为前提,以攻守、打杀、作战为手段,以智 慧、谋略、计策为方法,以经验、教训、事实为依据的攻守探秘,是我国古代用以认 识、理解、应用、把持、拿捏人与人攻守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极具唯物论辩证法 的思想内涵。兵学俗称兵法,即中国武家的初法,是以肉体对抗为主体的攻守,是我 国古代用以认识、理解、应用、把持、拿捏自然攻守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极具唯 物论辩证法的思想内涵,是武术永远不可或缺的大前提。
二、三说、四藏、五主
三说即阴阳学说、道气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三个哲学范 畴。其阴阳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于《易经》和《尚书•洪范》。古人认为,物质世界 在阴阳二气的攻守、对抗、运动下而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 对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并进而成为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进 行探索的阴阳学说。五行则认为阴阳所生化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是 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元素,而且元素之间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 系,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亦逐渐上升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 五行学说。道气则认为天地未生成之前的世界是以气的无极形式存在着的老子称 之为道,此为万物之始,万物之宗,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的活力与气的动力尚未结 合时即无极,道的活力与气的动力刚刚结合时即有极,道的活力与气的动力结合达 到生的极限时即太极。生即道在气的推动下而生,所生的物质我们称之为一,即一 个通常情况下的整体、一个无穷大的整体、一个无穷小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活力与
F理阉
能量气的储存达到登峰造极即太极时必将裂变而再生。老子认为,道的裂变是以一 分为二的形式存在着的我们称之为二,即具有阴阳特性的两个子体。这两个子体在 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作用下必将太极而再生,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物质我们称之 为三,即具有阴、阳、秉或清、浊、和或上、中、下特性的三个子体。这三个子体在不断 的相互作用下而生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然后在不停 地生化中有序的不断归还于道。这就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老子•四十二章》所说 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深刻内涵。道气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 家认识宇宙万物本体归属的根基性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则是探讨物质世界事物运 动变化和规律的普遍性学说,因此道气、阴阳、五行学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 故在历史上对中国古代各门学科,如天文学、气象学、武学、文学、历法、农学、生物 学、化学、医学等的发展影响是极大的,甚至被某些专门学科所吸收,成为该学科学 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武学、武术就是依三而有《万格一统》的。
在中国武学、武术中阴阳是讨论二的学说,道气是讨论三的学说,五行是讨论 五的学说。其滋生于武文化、武哲、武学、武术的各个角落,渗透并应用于中国文化 的所有领域。在现行的中国武术理论系统工程中三大学说与武术理论仍然紧密地 融合在一起,一直就是中国武学理论体系、中国武术理论系统的灵魂,对中国武学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国武术应用阴阳、道气、五行 学说。主要是借以说明武学的生成体系,武术的组织结构、攻守的功能格理变化以 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临阵攻守的探察和作战。因此,阴阳、道气、五行 学说是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和研讨中国武术理论所必须应该掌 握的基本学说。
三、三脉、四士、五者
中国武家的三脉即兵、戎、武,是中国武家的根本支柱。其中,兵是指以血肉之 躯为主体,以自然器物为辅助的搏打厮杀,即中国武家的原始攻守。戎是指以人造 器械为主体,以血肉之躯为辅助的攻杀战守,即中国武家的器械攻守。武是指以谋 略计策为主体,以人造器械为手段,以血肉之躯为辅助,对攻杀战守实施制止、阻 止、禁止的超常止戈的综合实力展现,即中国武家的武器、武械、武格攻守。四士即 斗士、战士、侠士、勇士,是中国武家的基本支柱。五者即武文化爱好者、武哲爱好 者、武学爱好者、武术爱好者、运动锻炼者,是中国武家的基本构成。
四、三练、四论、五建
中国武家的三练俗称三法即功——《中国武术功夫》、技——《中国武术技法》、 艺——《中国武术艺法》,是中国武家运动的根本支柱,是中国武学的真谛,是构成 中国武术运动的三大要素。四论即机一(中国武术基础理论》、格——《中国武术 攻守理论》、的——《中国武术经穴理论》、概——《中国武术概论》,是中国武家理论
的基石,是中国武学的基本内涵,是构成中国武家理论的四大构筑。五建即身、道、 能、美、心,是中国武家建设的核心,是中国武家的基本建设,是构成中国武家建设 的五大范畴。其中,身即身体建设,是指通过武术运动动作训练使自己的身体形状 得以理想打造的过程。道即人道建设,是指通过武术的德、礼、规训练使自己的德 行、礼仪、规矩得以成人打造的过程。能即能力建设,是指通过武术运动动作训练使 自己体内的功能、体外的能动、身体的能量以及做人、做事、做局等综合运筹、运作、 运动能力的打造过程。心即心理建设是指通过武术三田训练使自己的精神、思维、 感悟得以理想打造的过程。美即漂亮建设,是指通过武术人道、运动、修炼训练使自 己的外表、心灵、行为得以理想美化的打造过程。
五、三限、四战、五学
中国武家的三限即情限(亲情、爱情、恩情)、理限(道理、俗理、世理)、法限(法 律、法规、法令),是中国武家攻守截然不同的三大界限,是中国武家爱憎的真谛,是构 成中国武术道德的三大标尺。四战即战略、战术、战法、战机,是中国武家攻守、打斗、作 战的基本思谋,是中国武学的精到内涵,是构成中国武术攻守的四大思量。五学即武人 学一(运动解剖学》、武劲学一(运动生理学》、武力学一(运动生物力学》、武化学 (俗称运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武医学一(运动医学》,是中国武家理论的核心学科 建设,是中国武学的科学建设,是构成中国武术理论的五大基本学科。
六、三德、四礼、五规
中国武家的三德即品德(阴德: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节约勤俭。阳德:积极向 上,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禀德: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公德(热爱五 尊即亲人、同道、教练、老幼、祖国。尊重五贵即天、地、君、亲、师。)、斗德(天斗之德、 地斗之德、人斗之德),是中国武家做人的根本,是中国武家精贵的关键,是构成中 国武术道德的三大基本平台。四礼即礼节、礼俗、礼仪、礼数,是中国武家修养的基 本体现,是中国武家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中国武术运动的必须。五规即规矩、规 范、规则、规章、规定,是中国武家做人、做事、做局、比赛、对抗、作战的前提,是中国 武学高贵的根本,是中国武术运动不可或缺的五大基本做法。
七、三格、四演、五炼
中国武家的三格即格打、格斗、格杀,是中国武家攻守的关键,是中国武学研究 的真谛,是中国武术运动的根本。四演即表演、戏演、电演(电影、电视、电脑)、舞演, 是中国武家传播的基本形式,是中国武学宣扬的关键,是中国武术继承的根本。五 炼即锻炼、修炼、锤炼、精炼、气炼,是中国武家运动的必然,是中国武学探讨的必 须,是中国武术不可或缺的五大运动范畴。
八、三攻、四守、五防
中国武家的三攻即攻击、攻歼、攻克(攻心),是中国武家攻守的实质,是中国武 学研究的核心,是中国武术运动的根本。四守即守护、守卫、守势、守备,是中国武家 昌盛的必须,是中国武学研究的必然,是中国武术攻守的大前提。五防又称五大预 防,即防爆、防身、防御、防止、防治,是中国武家生存的必然,是中国武学探究的必 须,是中国武术攻守的根本目的。
九、三勇、四胆、五敢
中国武家的三勇即勇于、勇气、勇决,是中国武家攻守的主宰,是中国武学研究 的真谛,是中国武术攻守成败的根本。四胆俗称不怕,即胆识、胆气、胆力、胆略,是 中国武家心态打造的主体,是中国武学科研的重点,是中国武术攻守获胜的前提。 五敢即敢作、敢为、敢干、敢闹、敢闯,是中国武家攻守的底蕴,是中国武学探究的必 须,是中国武术考量的关键。
十、三吼、四叫、五和
中国武家的三吼即吠吼、哉吼、咋吼,是中国武家攻守气势的威助,是中国武学 声音研究的真谛,是中国武术攻守震慑的根本。四叫即哇叫、呀叫、哎叫、啊叫,是中 国武家心气发泄的主体,是中国武学探究的要点,是中国武术攻守获胜的催化剂。 五和即哼和、咿和、哈和、嗨和、呜和,是中国武家攻守气血与劲力和谐的关键,是中 国武学探究的真谛,是中国武术内外辨证考量的根本。
所谓武学声音研究,即武家为了体内与体外的和谐、气与血的融会、劲与力的 汇通、神与动的互补、吼叫与震慑的贯通所必须的人类发声训练。中国武家认为: “得气、带、劲之人声三筑,通阴、阳、禀之三鸣,循上、中、下之三道,而百音出,其立 于两系,主于两唇,调和于舌,较量于阴阳两齿,而久吼不衰。”也就是说,气体、声 带、劲力是人体发声的三大构筑,蝶窦、筛窦、额窦、颌窦是阴性共鸣的主体,唇腔、 口腔、鼻腔、咽腔是阳性共鸣的主体,侯腔、胸腔、腹腔、盆腔是禀性共鸣的主体,唇 上腔、鼻、咽、喉、胸上后壁是发声的上道,鼻口、悬雍垂、食道等中间部分即鼻下壁 与口上壁共同为发声的中道,唇下腔、口下部、咽、喉、胸前壁是发声的下道,懂得这 些道理就会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这所有的声音均立于唇上系带和唇下系带,均主 于上嘴唇和下嘴唇,均调和于舌,较量于下齿向后的阴鱼和上齿向前的阳鱼,只有 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吼叫且不觉劳累。
浏览8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