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甘凤池《花拳总讲法》实用招势选释

《体育文史》编辑部珍藏着一部《花拳总讲法》手 抄本。抄本的首页写着:“乾隆肆拾伍年,京陵甘凤池 先生谱,花拳总讲法,海昌俞昂云先生藏本,姜柘村先 生传授,李谭月先生传,门人杨叶洲又藏。”抄本的最 后一面写着:“道光十二岁在壬辰小春月上浣叶舟杨文 澜抄于石门官廨。”

甘凤池,清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人物。金陵人 氏,擅长武术,精拳脚和剑法,善导引服气之术。《清 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过人”,能“提牛”“击 虎”。传说他曾在京师某王府与诸力士角斗,没有不败 在他手下的,众人莫不拜服。又传说他客居太仓县张家 的时期,一日在筵前作戏,于百步之外以棉团做小球遥 击梅树花朵,上下左右,棉球到处,梅朵随之坠地,丝 毫不爽,满座惊骇。甘凤池一生行侠江湖,志在反清 复明,声名卓著,一时有“江南大侠”之誉。据说“花 拳”即是由他所创,《花拳总讲法》也是由他所传。

《花拳总讲法》全文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基本内容:

其一为练法。“花拳”讲究“停快得宜,进退得法,架势得稳,转身得静,起落得速,起腿得停,上身 得力,出拳得平,着身得紧,收拳得入胁,满身得力, 杀气得生,旋风得势”。还讲究“喜、怒、哀、乐”。 “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过门则乐”。“花 拳”在练法上,也是主张“腰者,一身之本也,须要用 力在腰,腿不可轻动。出身转侧,腰必要囊,囊则有势 有力。腰不可驼,驼则无力无威”。“花拳”在练法上, 对身法、气息则要求“头要直,胸要凸,气要运人丹 田,足要用力,行膝批动要合其身法,而身法不可操上 操下,须要一平出人”。

其二为抄手。所谓抄手,即两人面对面地抄练技击 之手法。《花拳总讲法》在抄手练习方面这样讲述道: “抄论〔手〕者习练也,必将〔使〕二人双〔对〕面抄 习,他勾我押,他冲我扳,他掌我挽,他肘我勾……抄 手之法更化无穷,上中下三盘俱要精熟。”

其三为对敌。“花拳”在对敌实战时,要求“凡遇 敌时,目不观彼之面,必要观彼之肩,方知彼运化动 侧。心必要灵变活法,恕〔怒〕从心起,恕起〔怒气〕 生则杀气生,杀起〔气〕生则胆大,虽胆大亦不可心 粗,必要心细……” “上盘”,要“钩铗得清,落拳在 头面肩窝……”“中盘”,要“拳起齐眉不过额,阴出 阳收,钩迎为要,须要见肉分枪,不可一时手忙脚乱 ……要心定手快,脚要行动如飞,又要转侧〔折〕盘 旋,须当十指〔趾〕用力,腿动如云〔雨〕,不动如山, 或大门而进,或小门而进,总要双膝头泊,不可乱步踏 进”;至于“下盘”,“总用落膝克困、押肘、上冲下 插、雀地龙、双盘肘等法,安身低着地,变化多生,全要活法,起伏必要速,不可迟,迟则有误……”

其四为招势。“花拳”的招势,计有:“散手一百 二十字,七十二擒法,三十六腿,二十四势,俱是正 法,变化无边”;还有“回回十八肘”。可惜这些招势, 大多只载有名目,没有动作说明,更没有图解,使人难 以理解。唯有“吕布头带〔戴〕紫金盔” “扶栏看花” “仙人蒙面” “猿猴摘心” “仙人拍腰” “顺手牵羊” “黑虎偷裆” “端门入阳” “枯树盘根” “钟馗抹额” “苏秦背剑”“小鬼跌金刚”等几十个招势,倒有简略 的动作说明。但是这些招势的动作说明,文字过于简 单,其中又多有漏字和错i化之处,令人费解,有些甚至 看不懂。

我对这些招势反复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地 看出一些名堂来,选择了其中的12个招势试着做了一 番译释,对原文加上标点,并配上图解。不妥之处,请 同志们批评指正。

(注:对“吕布头带〔戴〕紫金盔”“扶栏看花”“黑虎偷 裆”“小鬼跌金刚” “观音坐化” “老僧驼米上仓” “仙人劈 〔背〕面锁猴子” “直膝跌法” “封胸大人背小人” “童子拜观 音” “燕飞搭地” “黑鱼卷草” 12个招势的译释图文,本《文湯略》

五十五、中华武术的新篇章

第1届武术国际邀请赛期间,《中华武术》的同志 走访了部分武术家和武术工作者。下面就是《中华武 术》选登的我在接受采访时所讲的话:

这次大会开得好,令人振奋,为武术推向世界拉开 了序幕。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的成立,是一个很大的 成功。

真想不到,外国人也打中国拳。我们在许多方面都 是向西方学习,而在武术上,却是外国向我们学习,我 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武术早日进人奥运会,也是世界各国武术界朋友的 强烈愿望。他们讲,奥运会的项目那么多,大多数是西 方的,东方的很少,中国的一个也没有,这不公平。

要想把步子迈大一些,就要做大量的工作。

第一,要明确把武术推向世界,是重点推还是全面 推?我的意见是重点推,一下子都推出去,别人消化不 了。不能老是中国人当教练、当裁判,将来的国际比赛 应当有各国的裁判,各国也应当有他们自己的武术家。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造,中华武术才能在世界上开花结果。选几个在国内流行、国际上也受人欢迎的项目, 如太极拳、长拳、南拳等,集中力量先搞上去,再搞其 他项目

第二,国外现在还不适应我们的比赛规则,可以暂 且先放宽限度,在内容及数量上不作过多的要求。但从 长远看这样是不行的,因条件不相等,难以比较,以后 要逐步加以数量的规定。教材编制要遵循我们的比赛规 则,每个项目搞一套不行,那样就会搞成规定动作比 赛。每一项应搞三五套,风格不同,由别人任选,待全 部掌握了,还可以变化。

第三,推广工作是派出去传播还是请进来传授?派 出去,要看对方要求。重点应当请进来,以北京为中 心,搞几个点,专门培训一批教练员。立足于传播,不 要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学习时间不要规定太死,可 以按项目教,合格者发给证书,这样效果更好。

五十六、谈武术国际邀请赛

1985年武术国际邀请赛战幕刚刚降下,《武林》 的记者郭辉同志采访了我,要我“围绕这次比赛的特点 和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武术水准” 谈谈看法。下面就是那次我所谈的一些话的内容。

这次武术国际邀请赛是中国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国际 性的比赛,由我们国家的武术协会出面邀请,有14个 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还有4个国家来参 观,这确实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次比赛的最大意义在 于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82年全国武术 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就准备把武术推向世界,让东方文 化的这一瑰宝,造福于全世界人民。这次比赛是付诸实 践的第一步,是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国家对这次比赛 非常重视,我们裁判员和工作人员也非常重视。

这次裁判工作的第一个特点,是启用了中青年。包 括报告员在内,共37名裁判工作人员,年龄都比较轻,

但业务水平较高,技术全面,有真才实学。其中21名 是国家级裁判员,三个裁判组长和编排记录长都是国家 级裁判员,报告员也是国家级裁判员。像蔡鸿祥、邵矜 康、陈昌棉、周树生等,都是我国年轻一些的南拳北腿 :

的主要武术家。他们知识面比较广,业务水平比较高, 很能干。除了裁判工作人员,大会还设立了仲裁委员 会,以保证开好大会。仲裁委员会则请更老一辈的武术 家担任,如沙国政、顾留馨、李天骥、马振邦等老先 生。

这次裁判工作的第二个特点,是编排上有了革新。 首先是照顾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出场的运动员一般不超过 5次;其次是尽量照顾了观众欣赏的需求,比赛、表 演、比赛交叉进行;第三是有些项目相对集中。

关于各国运动员的水平,日本太极拳的水平接近了 我们国家这次参赛的运动员的水平。日本女子太极拳高 手得了 9.05分,几个女子都打得不错。男子太极拳,

日本的水平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是因为那天我国的 陈小旺第一个出场,先声夺人,接着那个日本运动员就 有些胆怯、紧张,水平没能完全发挥出来。美国和加拿 大擅长长拳,但由于他们接触中国武术主要还是最近几 年,不像日本太极拳运动员那样和中国的交往将近十年 ;

了,而且有来有往。所以美、加的长拳运动水平同我国 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但可喜的是,有些技巧性的动作,如“旋子360°转体” “侧空翻”“鲤鱼打挺”等,美国、加拿大的运动员都完成得很不错,并不明显亚于我国运动员。新加坡、菲律宾、西班牙、英国、香港 等,则以南拳见长,他们的南拳一般保留了传统南拳的动作和风格,功力比较扎实,劲力和完整性也较好,而且差不多各种流派都有,如洪家、侠家、客家、蔡李 | 佛、咏春、福建五祖等等。看来南拳在这些国家和地区 r 流行得比较广泛,影响比较大。但从他们的演练水平来说,比我国的运动员还是差那么一点。他们能保持传统 固然很好,但另一方面也就相对地带有一些保守性了。

这次这样的比赛还是第一次,比赛本身不是最主要 的,主要是通过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在一起比赛,交流了 技术,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 这才是这次邀请赛最成功之处。

这次也许是我们对参赛的队数和人数估计不足,想 不到来了这么多国家和地区,来了这么多运动员,所以 单项只取前3名,奖励面就小了一些。人家千里迢迢而 来,拿不到名次,对个别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当然也会不 那么高兴。

如要把武术推广到国际上去,国际比赛老是由中国 人担任裁判行吗?何况人家国家和地区也还要举行选 拔。各个国家和地区举行选拔时,都要我们派裁判员 去,我们派得了这么多吗?日本这两年搞了两次全日本 太极拳和武术表演赛,都是请我们去做裁判,我就曾经 提出过,希望他们日本今后有他们自己的裁判员。

各国不仅要有他们自己的裁判员,还要有他们自己 的教练员,自己的武术家。我国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 不能不让人家超过我们。武术一旦形成为国际比赛项 目,就应允许人家超过我们!

浏览3,5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