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的轴心——太极点,为人体真气、健康和体力之 中心,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主要系统的中心枢纽。 由此向外分散有六十四根经脉,分达腰的四周,经上扩至心间,通达大脑中枢与上、中两丹田,向下到达会阴,并通达两腿与脚跟,至涌泉穴。修炼家认为正丹田是藏精之府,在此筑基和炼精化气。 身^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是人体内的精华物质,现代医学称之为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正常地进入腺体周 围的毛细血管,随皿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和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以转化为真气。内丹家们又把此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情欲交感之精加以区别。先天之精可转化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 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太极拳和内丹术的初步功夫都是在这里运功。太极拳通过站桩和“刻刻留心在腰间”的各种动作锻炼,把下丹田根基扎好,使丹田之气(真气)强大充盈。一旦下丹田之气炼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紧凝于腹脐之间成丹,发 则气随意起,力从气注,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所不至。用于技击当中,随意运转,发至身体所需部位,其威力极大。所以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功以及由此带动腰、胯、手、足上下协调旋转而产生 的内功力,就是太极拳追求内功的第一步。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 作为技击的武术种类,难免有重技击之要务,一方面要追求内气 充盈的丹田内功之力,一方面要追求技击上策方式技巧,因而不得不减弱在丹田内功上的深造,往往只注重萩击,而忽视了中丹田的炼气化神和上丹田的炼神还虚的深炼,使得太极拳难以达到 威力无比的最高境界而内丹术的大成者在筑基炼精化气基础上,继续向上层加深 练功,待下丹田真气充盈成丹后,即贮存能量,固本培元,在“中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里)这个藏气之府中,进行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这就是道教内丹术中周天功的又一层次。待中丹田真气 充盈聚丹后,可以调心养神,强心肺,益守气,发神功,并能加强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的传递。太极拳的整体发劲有“力由脊发”之 说,实际上是依靠中丹田来传递的。如果说“下丹田是人体内的发 电场和核能库”,那么中丹田就是人体力量的中转站,因为上肢发力,下肢的作用力及腰胯的力源必须通过这个“中转站”。当代太 极高手多属此类,只能凭本身整劲和借化之力,而不能达到发人 于无形的内气击人之境界。上丹田(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与玉枕穴 相对,在百会穴与会阴穴垂直相交线上)是藏神之府,是炼神还虚 之舍。而在练功过程中,并非三次行动,它们是一个整体,上丹田 是“调意”、控制药物、调整火候之指挥中心。常言道: “还精补脑”, 即通过炼精化气的系列过程,使真气充盈凝集成丹于上丹田后, 可使精力充沛,己乙力增强,智慧开发。内丹功炼到此境界,则太 极拳内功出神入化,发人于无形之中。当今太极拳界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不能出现像杨露禅、孙禄堂之类的高手。道教内丹术、口太极拳内功的功法原理及修炼过程有人说, “内丹术是太极拳的精髓”,这么说一点儿也不过分。 对精髓的把握程度,直接体现出太极拳功夫的高低。道教内丹术 和太极内功的功法原理,不仅有相同的理论源头,相近的操作要 求,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相同的理论渊源从张三丰的“太极丹道”体系中寻找,不难发现,除公认的隐 仙犹龙派传承外,道教内丹术的世称五派(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 真北派,以张紫阳为代表的南宗丹派,以李道谦《中和集》为代表 的中派,以陆西星为代表的东派,以李西月为代表的西派)均与太 极道体系有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上溯到黄帝、老庄,下述到明清 诸多道教典籍,我们在探讨其源流、关系和法诀中不难看出它们 的一致性、逐步的完整性和渐次系统的操作性。相近的操作要求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都是身心一体、形神相依、性命双修的 整体修炼术。它们注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认为 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同样重要,强调炼心、炼性、炼气、炼神(太极 拳内功还在初级阶段需炼形),只不过在形式和调形上略有差别,但它们都有相同相近的心理、生理操作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最能 鼻体现出来。第一,静中触动动犹静。叁 老子的“虚极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已把静态修炼与大道相接了。元末全真道人王道渊在《述金丹功夫》中说:“大道无为 妙理深,工夫须向静中寻。《老子想尔注》说:“人清静,合自然,可 久也J炼虚守静,是内丹功的真诀,而太极拳在行拳练功时,要静 字当头J在起势前可先松静站立数分钟,达到心平气和。张三丰 说: “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 调”。《内家拳法》与五字诀,首先也要“敬”,而敬里含静。太极拳五 字诀中也有“一日心静……五日神聚”。《太极拳拳论》中指出: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舒体静”。当然,这里所说的“静”并非不动, “身虽动,心贵静”,视静犹 动,视动犹静。只有静才能做到精神上放松和肢体及内脏的放松, 才能气通血脉,才能进入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才能有“气敛、身 灵、神聚、劲整”,才能“返璞归真”。势势存心揆用意。 这里的“存心”“揆”是揣摩之意。 “用意”瓦指精神专注,用心 意去指导修炼。张三丰说:“拴意马,锁心猿,无杂念,意须专”(《炼 铅歌》)。内丹西派李西月说:“时时防意马,刻刻锁心猿。”太极拳 在松静之基础上,行拳功力全部心意都要用到动作中去,集中思 想,一意练拳,以意念为主导,以一念代万念,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神不守舍。意念、动作、呼吸要三者统一协调故《拳经》 有: “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如“太极起势”,先意动而后形随,两手缓缓上升,意念中双手似乎拉着一根橡皮筋,使意念天地灵气吸入掌中劳宫穴而节节贯串,在慢慢拉长过程中是内意的流动,直至掌指尖,后坐腕而吐推之意。这种“用意不用力”在身、手、脚均是同时,当手与肩平而坐腕之时,后面刚好为屈膝之意也,沉到脚跟,脚底之沉稳与手上之 轻灵柔吐,都是意念引导动作。所以“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而作为内丹术三要素之一的“火候”,实 际上就是意念、心神所控制的程度。周天开合吐纳深。这是关于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的呼吸吐纳问题。内丹术的大 小周天功与太极拳所要求的都是腹式呼吸,做到深、长、细、匀,凝 神聚息,开始都要自然而然,随练功层次加深而一直要求到内丹 所言之“胎息”和太极拳所要求之“内呼吸”“体呼吸”。所谓“神宜 内敛,气宜鼓荡” “腹内松净气腾然”,都要求气沉丹田。太极拳内 功的呼吸随着动作,开呼合吸,蓄吸发呼,起吸承呼,随着外形变 化而自然形合。只是随功夫进程,在缜密和不注重外在口鼻之呼 吸后注重内丹呼吸。太极拳内功在发劲吐力上有独特的方式,但在炼养、内修及 不发时与内丹术的呼吸是一致的c内丹主张如崔希范《入药镜》所 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若能以先天气为主,起涌 泉,上夹脊,冲泥丸,降丹田,与后天气配合,二气合一,纳气绵绵, 吐气深深,至以心息相依,内丹胎息,方可成矣。太极拳名家对呼吸的重视也主要在“丹田呼吸”上。,杨澄甫 说:“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矣,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周流全 身。” (《太极拳使用法》)孙禄堂讲得更为具体直接:“余练拳术之 时,呼吸之穴,仍在丹田中”“内外总是一气”“练拳之内呼吸,转法 轮,用意注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还 有“出肾入肾是真诀”(《陈氏太极拳说》)。松柔舒展连贯串。此项要求是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的共同基本点。松、静功内 丹须放松,太极拳无论架式还是内功均要松。柔活圆润,既是内丹术和太极拳练功后的体态表现,也是动作中的起码要求。只有在 松柔之基础上,动意、行气,让精、气、神顺意自然地结丹,才能使 血气通畅,反之,全身僵硬,气血受阻,经络不通,则呼吸不畅。太 全极拳要求全身松柔,松到底,动作才会舒展,不疾不徐,转换要 求,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毋使有断续处二 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圆的运动,力求圆润丰富, “毋使有凹凸处”。 “柔过气,刚落点“,在定势时有似停非停、外动停而内意不断的短 暂一顿,即折叠处,微有张意吐心,此时意念到,气血也到。这样一 张一弛,缓活连贯,有助于神经末梢的运动扩张,增加血流量。内 丹之打坐与太极之柔动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功力。
浏览5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