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存想 天人合一,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对天地神灵表述因果事由, 并配有指诀、口诀,存想和念诵之词和咏唱之调。特别是脚下步法 点的游走,以及走时的顺序、步法停缓快慢、前后虚实,屏息凝神、站定、行礼等等,都有特定法式、秘传口诀和存思暗想的妙处。太极拳架的运行也是在松静的前提下,在相似于“踏罡步斗” 的以搠式为主的架式中,按罡斗之步法在手法、身法上配合进行 各有侧重的演习。有经坛朝礼上的以抱球式混元桩法为主的“拜 斗”演习,有由此形和法而引用到拳架中的攻防意识的演习,有专 注内功,即内经行走、内穴存想观视而培植内力守神练精的演习, 而外在表现形式,始终以相似于当代小架类拳式的形架来从事斋 坛科仪之术。科仪与武术之浅析:如此步罡踏斗的科仪,就是道教吸收古代巫师方术、结合道 教自身内容而不断完善充实,形成的一种多功用的法事科范。其一,来自古代巫术活动中的架式和动作,本身就是古代人 民模拟狩猎、舞蹈、作图画跳,以至拳打脚踢中特定动作。人们在 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与大自然斗争肯定有自疝防身和攻击野兽的 行为,而他们在巫术活动中把这些动作集中表现,以此来幻想影响和控制自然和神灵,以达到巫祈的效果。这在客观卜既保留了武术因素,又开创了巫术活动中“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导引养生术的先河。其二,禹步中身、手、脚均具协调之规则,含有养生自卫内涵。 前述形态的步罡踏斗中,手上的朝简相顺或相对双执,如图 所示,犹如抱球状的搠式——这个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式子也是此 禹步法事中要始终保持的一个基本式子。这个混元桩法的式子贯 穿于整个高功法师做功施术的过程中,而且在个中行礼停顿的变 式中,也融入分阴阳的太极拳虚实的某些攻防走化意识,随身手的变化可演绎出搠、挤等手法架式。用朝 简行礼就是原式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架 式;游走时的姿势分虚实前后就是太极拳 化走拳架,只是含而不发。如果踏步稍低 而定势,即可为八卦掌中的摆扣步的攻防 架。而八卦罡有单调的圆转之形,九宫罡 也是八卦之中的定位:五行罡小巧速度 快,七星罡灵活多变,左右随走随化,而且 与中天北斗相似, “暗合天机”,故称拜北 斗。几种罡步丰富了仪式的内容和形式, 而这些分用途的科仪与武术架不仅仅相似,而且同出一源,核心一致。混元桩也 好,行礼时的开合手也罢,以及八卦掌中的狮子抱球等等均能证明之。所示,左脚在前虚点地,右脚着实膝微屈,左手在前 执朝简上端,右手在下执朝简下端,掌心相对地握住,然后向正前 方屏息行礼,在腰主牵下,头、身微抵地,含胸拔背,腰胯下坐,这是现在典型的手挥琵琶(杨式)或初收合手式(陈式),它们出自道 教科仪中的行礼之式,而道教武当三丰太极拳也承袭了这个架 式,其攻防用意与当代陈、杨诸式相同。再如高功站立定单中央, 开始引诸两旁经师同课作科时,进步引请架式就是“玉女穿梭”的 雏形。高功在斋辘中有一个过程,此中高功站立,一手下(左手), 一手上(右手),做画符书写状,步法前虚后实,这又是一个“白鹤 亮翅”之架。道教武当三丰太极拳有些架式虽,与近代流行之陈、杨 相似,但更相似于道教科仪法术中的架式。武术圈中流传有“教拳 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的谚语,说明拳术中步法的重要和关键,同样,道教法术中高功的步法也是难学的一关,而且在“踏罡步斗” 中有很多种名称和走法的罡步,都要求高功反复练习,在不同场合不同科范道场中选择运用不同的罡步法。如三台罡、四御罡、五行罡、南斗罡、六星罡、北星罡、七星罡、八卦罡、九幽罡、九凤破秽罡、五雷罡、反五雷罡、朝天罡、禁坛罡、三宝罡、十方礼罡、二十八 宿罡等等。其三,道教吸收这些动作形式后,结合道教理论独到的“天人合一”观,加进存想内观之法诀,配合逐步完善的服气行气,组合导引禹步而达到一个质的变化和飞跃。无论是运用到健身养生功法,还是武术防身之术上,道教人士都系统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多 功能科仪,一部分沿表象法事斋熟发展,一部分继续挖掘存想功能和内功内练与外形架的统一,提高修炼层次,为道教功法打下 扎实的基础。 其四。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还打成金亿万年”《西升经》。自我觉醒意识随着隐士修炼派强大而日益增强,自身之神 的主宰与天上神君的巧合,缔造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一部《周 易参同契》,一部魏华存的《黄庭经》把内外金丹推向一个崭新层 面,加上一场巫术禹步的法事,三者统一的人体科学的养炼法则 就这样诞生在复杂的原始科仪中。而后逐步总结补充完善的有道 之士们如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也都没有跳出这三者的框 框,而把这精粹的“术”和“功”的核心继承下来。时至今日,我们还 能看到这古朴的样式,也依稀可以看到古代巫士们施行方术的身影。老庄思想与太极拳原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古代道家,其哲学思想被道教完全继 承并成为道教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太极拳原理也正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核心来指导其太极拳拳理阐释、技法原理、练功理论和技击原则。老、庄“道”“气”与武术在古代哲学史上提出一个崭新命题——“道”的老子,在他的 “五千言”中,明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性,也含世间万物万事 的总规律、总法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 (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四十二章)。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庄子,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无形之气为有形之 物的基础)。庄子又以气来解释生命现象: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从此,神秘之“气”与伟大之 “道”的哲学概念便随文化的发展,开始丰富与明确地认识“一阴 一阳之谓道”《周易》、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哲学范,道是武术的根本和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也需穿一个 理,这个理实质上就是道,是总规律,是法则,是人体本能在武技 方面自然能动反应的一种先天驱动和后天识量总和的综合规律。 而“气”是武术的原力与根本,武术的精微所在,无论是外在形态 还是内在神韵,都为气的泛化与体现,都与道有内在规律相通,与 气有外在的形神相关。武术之拳与哲学上的独特名字联系在一 起,以其深邃的含义和无穷的奥妙来形容这一事物的特性——太 极拳是再恰当不过的。道家、道教认为,以“武技”之道来显示大道是不全面的,虽然 “武道”为大道之“末技”,但“末技”毕竟也是大道之载物,所以, ”善为士者不武”《老子》六十八章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 全器,不得已而用之”,以及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 技击之末尔”。道教主张慈悲为怀,柔弱不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着道教武术的技击性和普遍发展,同时也直接启示道教 武术沿着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寻求自保途径并强调以健身长寿为 目的的方向发展,使道教武术具有一定特色。庄子之“巧斗力”技是庄子最早也是最直接地提出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柔胜 刚,弱胜强”(七十八章)技法观点在武术上的运用。他提出与“执 技论力”《礼记》, “以力相高”《谷粱传》不同的观点: “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多奇巧”《庄子•人间世》。这就是 运用阴阳辩证学说解释拳理。庄子在总结无数剑客生死搏斗经验 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一句寓哲理于武术、于太极拳理的名言: “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与太极拳经“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和“彼不动,:不动,彼微动,己先 动”之后发先至是相通的。《虚实诀》中有“虚守实攻掌中窍,中实 不发艺难精”。“形体保神,各有仪则”《庄子•天地篇》。 “其分也,成也,其 成也,毁也”。“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天物论》 “无动而不变, 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 “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一不化者也”《庄子・ 则阳》。 “是此亦彼过,彼亦是此也……彼是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万变……”这和太极拳论中“化即打、打即化、 打化结合”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精妙技巧,《说剑篇》中的三等剑法,无形无象,天地之大剑,心中勇敢之剑及有形之剑,都对道教武术、太极拳理论有一定的启示。

浏览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