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群雄会中州
一记1983年全国武术表演赛
郑州的6月,桐叶青青,榴花吐火,武林健儿在这 里举行了 1983年全国武术表演赛,为这块在历史上群 雄角逐的中州大地增添了新彩。来自全国各省、市、自 治区、体育学院及火车头体协等28个单位的325名男 女运动员,自6月5日起,经过了 19场1670余项次的 激烈角逐,于6月15日胜利结束。北京队又一次蝉联 男女团体冠军。浙江、四川、湖北、山西、安徽分获男 子团体第二至六名;山西、山东、四川、河南、陕西分 获女子团体第二至六名。并且决出了男女全能名次及 31个项目的单项名次。
传统拳术和器械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为这次比赛增添了新的可喜的一页。一些不常见的项目,纷纷呈 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感到中华武术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老拳种新风貌
在这次比赛中,仅南北少林拳术就有十一种之多。L « 福建陈祖荣的“少林地法”、陈沁的“少林地龙”,是南派少林的一种地躺拳术。整个拳路跌扑滚翻,多是进取 下三路的招法。河南张希珍的“少林炮拳”、王立新的 “少林罗汉拳”,则是北派少林的传授,善用短拳,劲整 力浑,拳势朴实。还有广西的“少林八扣”、江西的 “少林五形八法”、陕西的“少林拳”,也都有各自的风 格特点。
“戳脚”,是以腿法著称的拳术,讲究一步一腿,连 环踢击。在这次比赛中,辽宁张福生的“戳脚”,丁踹 拐点、蹶错蹬碾,均守规矩,几个连续后撩蹶踢的腿 法,更是腿腿着力,苍劲粗壮,严守古法。堪与“戳 脚”比美的是湖北的“武当九宫十八腿”,这是湖北省 近年挖掘出来的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武当拳法。通过肖汉 斌、翟贵奇的演练,使人们对什么是武当派拳术,有了 初步的认识。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传统拳术,还有江西的“字门八 法”和湖北的“鱼门拳”。“字门八法”,讲究“残、 推、援、掇、牵、捺、逼、吸”八个字,罗士安的表 演,给人一种短小紧凑的印象。“鱼门拳”,是湖北 “洪、鱼、孔、风、水、火”六大门中的一门,周静在 表演这路拳术的时候,甩肩行肘,游臂抖腕,柔里寓 刚,势如游鱼,别具风格。
流行较广的“查拳”,这次参加比赛的人数增多。 “查拳”源于山东,有“冠州查”和“任城查”之分。 北京体院李晓秋、山西队栗小平等表演的“四路查拳”, 速硬脆滑,出手如箭出弦,回手似被火烧,机敏灵活, 望而知是冠州查拳的遗风。上海李荣梅的“五路查 苹”,则是架势工整,势健劲遒,拳法偏重直力,动作幅度较大,具有舒展、挺拔的任城查拳的风貌。
其他如龙虎炮、六路炮、疯摩掌、西凉掌、五虎连 环掌、五形穿花爪、八折、八虎锤、分手八快、封手、 连环腿、合拳、金刚拳、虎啸拳、夜行拳、地龙金刚 指、蝴蝶掌、梅花桩等传统拳术,都是近年来挖掘整 理,继形意、八卦、翻子、通臂、披挂、八极、螳螂、 鹰爪、地躺、醉拳、猴拳之后首次进人赛场的罕见项 目。
古兵器争放异彩
传统器械的比赛,除了九节鞭、三节棍、双刀、双 剑、双勾、双枪、匕首、峨嵋刺、醉剑、太极剑、双手 剑、大刀、朴刀、醉棍、猴棍等往年常见的项目之外, 今年初次进人比赛场的有子母钺、八卦刀、八卦剑、达 摩十八剑、月牙铲、方天戟、拦刀、四门耙法、疯魔 棍、五手条子棍、鞭杆等十余种。
河北韩彦丽表演的“八卦刀”,风格别致。手持长 刀,步走八卦,刀虽长而变化灵活,步稳身灵,刀法不 俗。辽宁张福生的“拦刀”,也是别具一格的刀法。整 个刀法路数多走矮势,专攻下盘,刀刀护身,乘隙而 进,进退回旋,刀法较清晰。
江西宋建军表演的“四门耙法”,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耙本是农具,但也属兵器。《兵仗记)〉里载说: “使钯之家五,曰雄牛出阵钯,曰山门埋伏钯,曰番王 倒角钯,曰直行虎钯,曰梢栏跟进钯。”而宋建军表演 的“四门耙法”,则是耙法古拙,乡土味浓,超脱五家 耙法之外。所用的木耙,也异于常见,耙头呈半月状,这与湖南东安民间的武术器械“短耙”近乎相似,不知是否同属一门。
火车头体协王庆玉表演的“月牙铲”,也是〈浜仗 i己〉中载有的古兵器。铲、凿、割、钐,法度谨严。而 “摇橹荡舟势”“担杖上山势”等动作,则又表现出悠 然自得、洒脱无羁的意味,突出了武术套路运动技击与 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特点。
甘肃邵克勇的“五手条子棍”,是典型的西北土特 产。棍杆长于鞭杆,而短于一般的长棍,基本上与头近 齐。棍法奇特,时而缩,时而展,忽吞忽吐。善使阴阳 把,双手不时地上下滑动,使得棍法长中寓短,两端兼 用,缠、绕、抖、崩,棒里夹枪,确是一种稀罕的棍 法。
近年来,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给武术运动的比赛填补了单一化的空白。因此,这 次武坛群雄会聚中州,使武术比赛百花齐放,蔚为壮 观。
五十、写在〈〈精武》专栏前的几句话
欣闻《当代体育》辟了《精武^专栏,致力宣传武 术、介绍武术,为广大群众提供熟悉和学习武术的园 地,这正是适应当前武术运动迅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武 术工作者和广大武术爱好者都应该给以支持和帮助,把 《当代体育》的武术专栏——《精武> 办好。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 一项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传统的体育运动。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繁多, 对增强人们的体质、磨炼意志、陶冶性情、祛病延年, 以及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中国武术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近年来又 深受许多外国朋友的欢迎。它不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当代体育中的明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怀武术运动 的健康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普及提高、整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老武术工作者 为传授武术、整理武术遗产付出了辛勤劳动,一支年轻 : 的武术运动队伍笛壮成长,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挖掘出一些颇有价值的传统武术技艺,出版了大量的武术 书籍,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蓬勃开展遍及城乡。近一^h时 期,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初步了解,已 有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武术运动,不少国家还建 立了武术团体,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学习中国武术并要求 给以指导。
武术是科学的体育运动。我们的祖先很久以来就根 据强身怯病的社会需要,把武术从部分狩猎和军事技能 中提炼出来,形成了体育运动。宣传和介绍武术,首先 应该是站在体育科学的立场,把那些有益于人们身体健 康的拳路、招数、功法、技巧介绍给群众。反对宣扬那 些臆造的、幻想的、不科学的东西,如“履水功”“避 火功” “刀枪不入” “隔墙打人”等等。即使是宣传介 绍武术的技击搏斗,也应该从体育的角度来阐述它的内 容、形式和方法,不能把搏斗形式的“竞技比赛”与置 人于死地的“生死决斗”等同起来。我们也不要一般地 反对向群众介绍一些武术中的“绝招”,但是应该向群 众说明,所谓“绝招”,也只是某一招数的熟练运用,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武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份中华民族宝贵的 文化遗产,经历了曲折的历史道路。在旧社会曾受到 “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双重摧残,解放后也受 到十年动乱中“四人帮”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蹂躏,技术湮没,文献散失,老一辈的武术家相继去世,健在 的也多年事已高。如果再不及时抢救,这份珍贵的遗产 就有“人琴俱亡”的危险。为此,在当前宣传武术、介 - 绍武术,应该把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多宣传介绍各地的挖掘整理的工作经验,使这些 经验相互交流,更好地推动挖掘整理工作顺利进行。要 多宣传介绍各地挖掘出来的武术项目以及一些老一辈武 术家们的练功方法,使这些项目和练功方法得以继承和 发扬。要多宣传介绍一些古老的拳谱文献,做些古谱今 译的工作,使古老的拳谱能为现代服务。在宣传介绍、 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时,我们不反对为了探讨该项目的源 流而作些“家谱” “宗谱”的叙述。然而,宣传介绍的 重点应该是武术的传统技艺与理论,绝不能以世袭嫡 传、辈分高低来论定技艺的优劣,绝不能以封建宗法来 替代武术技艺的流传。
武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我国历史 上农民起义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曾涌现过许多武 艺高强、情操高尚、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近百年 来,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岁月里,也有一些武 林志士英勇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里,奋勇杀敌,为反对 国内外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战功。还有一些武术 高手在较技场上挫败了那些藐视中国、讥笑中华民族为 “东亚病夫”的外国力士和拳师,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这些事迹,在宣传和介绍武术时,都是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对这些事迹和人物的宣传介绍,应该注意它的真实性。为了引起群众的兴 I 趣,适当地并不夸大地加些艺术值染也是可以的。不过绝不可以失真,不可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更不能无 中生有,胡编乱造,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出现,那就应该给以批评,给以驳斥。
《当代体育》创刊了,《精武》专栏也同读者见面 ;
了,这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在此,我表示热烈的 祝贺。祝贺它能更好地宣传武术、介绍武术,成为武术 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为发扬中华武术,振 奋民族精神,在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 国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浏览4,6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