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有关“打擂台”的描述与场景,常常是精彩紧张,扣人 心弦,令人激动不已。比较著名的有《水浒传》中的燕青打擂台,影视剧《霍元 甲》《方世玉》《叶问》中的擂台比武等,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原有的侠义精神,在擂 台上又有了一个新的表现方式。

特别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国力衰败,列强更是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此时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武术之风,民众希望通过武术灭列强威风,树国人志 气的心愿由来已久。霍元甲、叶问、李小龙等在擂台上的胜出就如同民族英雄吹 响了胜利的号角,一吐中国人淤积的闷气,让人们又重新看到了自强的希望。

从历史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会中,全国性的比武打擂台,只是在武 科举开考年间或者江湖上选拔武林盟主,以及民间的比武招亲时出现,但参加的 人数有限,缺乏普遍意义;霍元甲、叶问、李小龙打的是国际擂台,是民族与民族 之间技击术的较量,所以影响更大些。那时的擂台比武,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打 擂台”,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参加打擂比武的人,都是抱了必死的决心,或者签了“生死状”的,没 有商业娱乐竞技的成分在内,即打擂双方存在一种“博命”较量的气氛。

第二,打擂不分回合,没有时间限制,没有体重规定,也没有裁判从中调停。 一旦开打,打到一方倒下或丧命,打擂才宣告结束,具有一定残酷性和刺激性。

第三,技击术是不对等,南拳北腿,摔打擒拿,各展所能,各尽其长,没有规定 动作,也不计点数,以最终的胜负定英雄。

中国近代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擂台赛是1929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浙江省 国术游艺大会”。这次大会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它总揽神州 武林精英,是山南海北、各门各派的高手名家一较高下的盛会,也是武林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擂台赛,堪称千古一会。

图片5

辛亥革命后,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

这次大会由中央国术馆发起。1929年初,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致函各 地国术馆,目的是组织全国武术各门派实际较量,以辨查中华武术之精华。李景 林的倡议得到各地国术馆的支持,武林人士纷纷进入准备阶段。

会长由当时的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担任,省民政厅长朱家骅、教育厅长陈 布雷任副会长。大会另设顾问团,由军政委员钮永建、张群、程振钧三人担任。 大会评判委员长由李景林担任,副委员长由著名武术家孙禄堂、褚民谊担任。还 组织了 29人的评判委员会和37人的监察委员会,这66人实际是这次大会的组 织者。参赛选手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以及北平市、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武馆人士。中央国 术馆也派出了最强阵容。选手身份涉及工、商、学、医、军、政、警、宪、宗教、游民 等各界,盛况可谓空前。

大会会址设在杭州镇东楼旧抚署的空地上,面积30亩。擂台用水泥砌成, 高4尺,长60尺,宽56尺。中间以白粉画出一个直径三丈的圆圈,作为比试 范围。

比赛采取淘汰制,由抽签决定比赛对手。要求不准攻击双眼、咽喉和前阴,犯规者作失败论。比赛气氛相当紧张。但比试一天下来,进入第二轮的选手超 过半数。原来是规则不合理,有一条是双方不分胜负的,均可进入下一轮比赛。 于是,大会评判委员会紧急讨论将规定改为战平手者双双作负。这以后的比赛, 双方均不留情,受伤人特多,而且大多是头部伤。评判委员会又做出补充规定, 不准连续多次攻击头部。第三天的比赛,攻击下盘的动作多了起来,技巧性大大 加强,气氛更为紧张。经过几天角逐,共决出30名优胜者,其中前十名被评为最 优等。第一名王子庆获奖金五千元大洋。

“打擂台”到了现在又被称之为“散打”。1979年,随着中国武术热的再度 兴起,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 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同年,又进行了几次比赛。1982年 制定了《散打比赛规则》,1987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 “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1993年列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 项目,1998年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竞赛方法上采用三局两胜制,先赢 两局者即为赢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1999年国内散打比赛脱掉了护具,脱掉护具后运动员 的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 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中国武 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并有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会员国也由开始的三 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国家,成为世界级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

现代的“散打”,与传统的“打擂台”形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以下几 个特点需要分析:

第一,散打不是传统的生死相搏的武术,而是现代竞技武术,它步入了体育 的殿堂,可观赏性和品位高了,但离滋养它的民间土壤和民族传统文化却远了。

竞技武术专指武术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这种套路内容统一、结构 统一、动作统一、风格统一,技巧性高、艺术性强,便于裁判按照统一规则评分。 散打则吸收了许多外国搏击运动的竞赛原则和规则。运动员要赤脚、戴拳套,有 时还要戴头盔。评判中的用点数计分、禁打部位有严格的规定,在体现激烈竞争 的前提下,能保证得了运动员的安全,这无疑是应当肯定的。

第二,竞技武术风格单一,缺少传统武术风格多样特点鲜明的魅力。散打虽 然保留了武术踢打摔拿的技术,但它给人总的印象更像是改良了的国外搏击术。

此外,推崇竞技武术,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掌握传统武术精髓 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传统武术的丰富内容传下来的也会越来越少,那就不能排除 其自生自灭的危险。如果再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或许会像京剧、昆曲一样需要 “拯救、振兴、弘扬”了。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化生出来的,散打也是从传统 武术中化生出来的,离开传统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第三,竞技武术由于融入了商业运作模式后,有些比赛渐渐变得功利浮躁起 来,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风气。选手之间原先那种“豪侠”“正义”的气概黯然退 色,代之而起的是商业的炫耀和“铜臭味”增多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各种运动形式的核心内容,在武术的各 种运动形式中(如套路、搏斗、功法等),都不能脱离武术的技击性。而与此同 时,武术的技击性也正是为实战服务的。例如,戚继光汲取各家之长,创编了 “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三十二势长拳;陈王廷创编的陈式太极拳,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赚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太 极拳谱》卷十二《杀手歌》);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形意拳,“打法定要先上身, 手脚齐到才为真;拳如炮形龙折腰,遇敌好似火烧身”。许多拳种都可在实战中 达到非常的效果,或灵巧无比,或一击制敌。

其中传统武术中的擒拿术集中反映了中国武术技击的精华。其特点是不用 兵器,而是在徒手格斗中,利用人体主要关节的活动规律和要害部位的弱点以及 不同的穴位,拿其一点或多点而制住全身的一种技击方法。以后又随着武术技 击的发展,擒拿技术逐渐成为中国武术中一种专门的技术大大地发展起来,融 踢、打、摔、拿、点穴为一体。

然而,以技击第一的中国武术,并不排斥它在形式和意蕴方面以及套路和格 斗过程中的艺术美感。

例如,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转换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出 的手、眼、身、法、步和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提炼, 使之与实用攻防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把街头打架的动作编成套路就没法看, 把散打动作连成一套也不会有魅力。武术套路是人们经过“琢磨”“推敲”,对技击术进行提炼、加工而表现的一种战斗的“艺术”。

散打将格斗变为一种艺术,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在技击技法上,散打主要 体现“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特点。中国人“灵”“巧”的思维方式,赋予散打 借力打力、巧摔快摔的技巧,通过精湛的拳法、凌厉的腿法、巧妙的摔法将其淋漓 尽致呈现出来,给人以巧妙、灵活、机警之美感。准确、利索、敏捷、连贯以及快速 的爆发力、富有节奏的散打组合动作,则给人以粗犷、自然的野性之美。

除了武术套路和技击所具有的视觉艺术外,作为一种文化,武术具有独特的 精神意蕴也呈现出另外一种韵味。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除了立身中正的外在 美感外,更包含“谦虚不争大”的文化内涵。在服装方面,武术着装表现出了强 烈的东方服饰特征,如太极拳的唐装服饰,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较 宽松的装束使得人体与衣料之间空隙较大,具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从而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然而,武术毕竟不能等同于艺术。“武”字谐音尽管通“舞”,但武术不是舞 蹈,如果真有一天把武术当作舞蹈艺术来发展,而取消了技击性和格斗精神,也 就是它消亡的那一天到了。

浏览5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