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历代王朝在礼仪法典制度、政经科技、文学艺术宝库中 遗留下来的、民族独有的传统学术,现在统称之为“国学”。它是针对上世纪五 四运动后,国外的思潮涌入国内形成“西学”而出现的一个名词。“国学”也被称 之为“国粹”。“国粹”是国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本国所独有而外国没有的文 化现象,可以申请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经申遗成功,其中的 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同,由国家扶持,得到发扬光大的保证。
最早被公认的有三大国粹,即中医、中国画、京剧。既属国粹,便均冠以 “国”字头。中医便称国医,中国画便称国画,京剧便称国剧。此后不断延伸,民 族民间音乐被称作国乐,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奖的茅台酒被称作国酒,中国 语文便称作国文,一些我国独有的工艺技术被称作国技,牡丹花便被称作国色。 此时还有人提出要将孔教称作国教。然而,至今申遗成功的只是其中一些精华 文化,如昆曲和古琴艺术等。
武术被改称,并冠之以“国术”之名,是在1927年的民国时期。当时西北军 退役将领张之江先生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意欲把习武作为“强国强种”“保 家卫国”的手段,达到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拯救民族危亡的目的。“国术研究馆” 的成立和改称的“中央国术馆”是国术一词的公开使用。
那么,在国人中是谁最先提出“国术”这个名词呢?查阅文献,现存的根据 只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该词始于李烈钧。李烈钧又名协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辛 亥早期,曾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做过孙中山广州国民政 府参谋总长。1925年,出任国民军总参议。1927年,被任命为江西省主席、国民 政府常委和军事委员会常委。
据武史专家唐豪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武艺图籍考》中说:“查国 术这一名词,始创于李烈钧,其何所取义?现在未能问之于地下。依吾个人推 测,李先生曾经住过日本,他侨居的时候,或许见过日本的大相扑,到民国十六 年,他与许多国府要人发起中华民国国术研究馆,大约他知道日本的大相扑名曰国技,所以他把中国的武艺改为国术,不久,又有人将其扩充。”
另一种说法,“国术”一词始创于张之江。理由有二:一是当时成立国术研 究馆的建议是张之江提出来的,那么国术一词理应是他首创。二是张之江在 《中央国术馆缘起》一文中写道:“我国技击之术,发达本早,代有传人。近年虽 稍稍陵替,偶有能者,其方法途径,别具神妙,与国学同有优异之点,故正名曰国 术,发扬光大,自不容缓。”然而,此处虽提出“正名曰国术”,但并未指明该词的 首创者是谁。
第三种说法是曾任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33年成立)国术理论教授的 吴图南先生。他在1936年写的《国术概论》中说:“民国十六年之后,始称国 术。”又说:“民十六以还,全国统一,国基新立。国府有鉴于民族衰弱,国势日 危。欲挽救颓风,非提倡中国固有之武术,不足以恢复道德,复兴民族。乃创中 央国术馆于首都,设立中华国术协会于上海,风声所树,海内景从。分馆林立,会 社丛生。加以褚民谊、李协和(烈钧)先生倡导于前,张子姜(之江)、李芳宸(景 林)先生领导于后。大声疾呼,不遗余力。”
依吴图南先生的说法推测,“国术研究馆”在酝酿成立的过程中,“国术”一 词已经在十数位发起者中达成了共识,才有李烈钧等倡导于前张之江等领导于 后的结论。而拍板使用“国术”一词的人,似应是大权在握的李烈钧等国府 大员。
为什么非要把“武术”改称“国术”呢?这要追溯到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 思潮。这股思潮本是国学根底较厚的革命党人发动的一场“保存国粹”的自救 运动。他们批判宣传中国落后、鼓吹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认为西方道路不是解 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应当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方法,因此 提出“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的主张。
国粹主义思潮在当时影响颇大,它在配合宣传同盟会三民主义政纲、抵制盲 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等方面的确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推崇古代学 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并且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也会走 向另一个极端,不利于中国人开放革新视野的发展。
然而,把中国武术列入国粹,定名为“国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 武术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得沦落在民间的各种武术技击学说,步入了民族文化的殿堂,得到了国家的认可。由于武术得到官方的支持、扶植和管理,其 价值也能重新弘扬发展,能成为一种学术(武学)o
中国武术可称之为“国术”,是因为它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技击 术,同时历史悠久,这其中人才辈出,中医、国画、京剧、昆曲、古琴等文化艺术,恐 怕不一定比它源远流长,相反,中医、京剧等文化还会从武术中吸取营养,来促进 它们自身的发展。
成立于1927年的“中央国术馆”,其前身是“中央国术研究馆”。最初“国术 研究馆”向国民政府的教育部申请备案时,并不为当时主管负责人认可,遭到了 拒绝。后在辛亥元老李烈钧的帮助下,又联合了蔡元培、于右任、钮永建、戴传 贤、冯玉祥、何应钦、林森等12人作为发起人,经蒋介石同意,才成立了“国术研 究馆”,归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令,是最早批准其成 立的公文,确定其全称为“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简称“央 馆”。3月24日,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1928年6月更名为“中 央国术馆”,成为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由此确定了中央国 术馆的官办性质:国民政府的直属机构,财政部国库拨发经费,由政府要员担任 主要领导人。
在其组织大纲中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 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者充之”。从现在来看,就是由各省 市党政一把手兼任馆长,这在行政支持上是何等大的力度!在国民政府的统一 要求下,这些各省市的行政大员一把手,即使违心也要做出扶持武术的样子,并 且按时下拨经费,以“馆长”的身份来领导国术馆的发展,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 后的政绩。
国术馆的建立,为中国的武术发展做出了几大贡献。一是在大中小学培养 武术师资,普及武术教育,培养民众习武兴趣。1933年年底,当时的教育部曾发 函给中央国术馆,请其协助编写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当时姜容樵先 生负责国术馆的教材编辑委员会,在1934年1月3日的会议上,议定先编初中、 高中两级教材。初中教材包括五行拳、弹腿、劈挂刀、三才剑。高中教材包括八 极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剑。武术教育开始走向中小学课堂。
二是进行武术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这也是历史上少见的举动。中央国术馆 的科目分为学科和术科。学科包括党义(国民党党义教材,即现在的政治课 目)、国文、地理、历史、算数、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术科有 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这七门学科中,包含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练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 挂拳等,以及刀、枪、剑、棍、鞭等长短器械,气功、红砂手、铁砂掌等功法,还有散 打、摔跤、拳击、日本劈刺术等搏击项目e可谓突出专业,博采众长。
三是中央国术馆做了几件堪称中国武术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大事,值得我们 今天仍有必要把它载入史册。
(1 )制定了中国武术史上开天辟地的条例法规。如《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省市国术馆组织大纲》《县国术馆组织大纲》《国术国考条例》。依据《组织大 纲》,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的国术馆。至1933年,全国省市、县建 立国术馆300余个,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为解决武术界一盘散沙的 现状,整合纷繁复杂的各派武术奠定了基础。
(2)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中央国术馆主持了第一届( 1928年)、第二届 ( 1933年)两届全国国术国考,也就是全国性武术运动会,这也是首开先河的。 这相当于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大会”,为繁荣武术,培养武学人才做出了一定 的贡献。
(3)让武术走出国门。除了众所周知的派中国武术代表团出席1936年柏 林奥运会之外,还曾多次派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访问,让世界认 识中华武术。
(4)编写了大量的教材,使武术教学完全摆脱口传心授的模式,使武术理论 得以探讨、研究和发展。例如,中央国术馆编辑出版专业书籍《写真太师虎尾 鞭》《达摩剑》《三十二势长拳》《石头拳秘诀》《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等,出版 《国术旬刊》《国术周刊》等杂志,向大众宣传武术,介绍武术。这些书籍和刊物 皆成为现代武学者写作的样本。由于中央国术馆的表率作用,使各省市国术馆 纷纷效法。各地国术馆也编写了大量的武术教材、武术资料,这为十分缺乏文字 档案的中华武术充实了许多可供参考、研究的资料文献。
浏览6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