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源远流长说剑术
从骨剑到击刺
剑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 过渡的时期,就已有了剑器的发明创造。古籍〈備帝本 纪》载说:“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 上。”《管子•数地篇>〉载说:“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 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 从出土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有了 用细长石薄片嵌入兽骨两侧的“石刃骨剑”。这种剑器 体积不大,显然是一种生活工具,还起不了后来剑术击 刺的武器作用,但却具备了剑器的雏形。到了铜器时 代,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出土实物中出现了西周时 I 期的“铜剑”。这种剑器在合金、冶铸、淬炼、花纹、 外镀、形制等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有 剑器的发明创造,才能有剑术的产生。从“石刃骨剑”
! 到“铜剑”这一不断进步的漫长过程,为剑术的形成和 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周秦时期,剑术的活动情况已有了记载。伢1子- 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是剑术 , 的一种“舞练”的运动形式。拿着干、戈、戚等武器进 ^行“舞练”,周代唤作“舞象”。在少年教育内容里面,
规定15岁的少年都要学习“舞象”。其目的除了 “寓兵 于乐舞之间”“习戍备”之外,同时也还有着“执其干 戚,习其俯仰诎〔屈〕伸,容貌得庄焉”的锻炼身心健 康的体育意义。在盛行佩戴剑器之风的周代,又有“舞 象”这种教育制度,“仗剑而舞”的风尚,当不会只是 子路而已。
剑术的另一种“相击”格斗的运动形式,也在此时 出现,“击剑”蔚然成风。《庄子•说剑篇》载说: “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 前。”当时剑术的这种“相击”格斗的运动形式还没有 完善的护具,因之比赛时伤害事故极易发生。在赵国, 一次连续7天的击剑比赛中曾死伤六十余人。在吴国, 由于好击剑,许多百姓的身上脸上都经常带有剑伤的瘢 痕。虽然如此,人们对“击剑”之风还是好之不厌。剑 术的这种“相击”格斗的运动形式,不仅仅是剑与剑相 击,也还有以剑器与别的长兵武器相击格斗的比赛,秦 时把它称作“持短人长,倏忽纵横之术”。
传剑论显渐及四方
周秦时期,剑术的基本理论也已形成。汉代的史学 家司马迁的先祖,就是在此期间“去周适晋”,后分散,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燕国的荆轲,“尝游榆次,与 盖聂论剑”。庄子在〈〈i兑剑篇>〉里论剑道:“夫为剑者, 示之以虚,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吴越春秋>〉里的 “越女”,是一位女子剑术家。她的剑术理论的基本论点 是:“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突〕之 似惧〔獲〕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
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 横逆顺,直复不闻。”理法极为深奥,至今难释。
两汉时期,剑术的普遍性远出于周秦。郡国“剑客 辐凑”,吴越之地因袭前代遗俗,“其民至今好用剑”。 剑术名手辈出,技术水平也有发展。汉初的曲城侯、张 仲,就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的剑术家。 “曲城侯”的剑术和“越女”齐名,同为剑术家们的楷 范。王充在〈〈i仑衡》里说:“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 得曲城、越女之学也。”淮南贤士“八公”之一的雷被, 也是一位巧于击剑的剑术家。淮南王的太子刘迁“学用 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 辞让,误中太子。”让之再三而击中,可见他剑术的巧 妙。〈〈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了这一故事。传记中 说是“误中”,实是因为刘迁是太子,故而说得体面一 些罢了。还有鲁石公的剑术,技术水平也是很高的,刘 向在〈〈i兑苑)〉里说他的剑术“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昀 穆无穷,无象变形……”到汉末,剑术家已遍布四方, 著名的剑术家有王越、史阿等人。魏国的曹丕,他在 i 俱论•自總里’自己说“好击剑,善以短乘长”,能丨 够以剑器和其他长兵武器较量。他的剑术学于史阿,技 术精熟。他听说奋威将军邓展“善手臂,晓五兵,又称 其能空手人白刃”,是一位武艺很全面的武术家,便与 之“论剑良久”,后来并与之较量。“时酒酣耳热,方 食竿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再复一交, 又“正截其颡”。幸亏是用竿蔗当剑器,不然的话,邓 展记会受到伤害。刘备善使双剑,他的剑术“顾应法”,; : 也荇流传一时。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东方 *
朔、司马相如、田仲、杨球、尹翁归等文人,也都善击 剑,可见剑术之风盛。
在这时期,剑术“舞练”的运动形式,随着“宴乐 必舞”“乐饮酒酣必自起舞”的习俗,也经常出现在宴 会上。楚汉相争时的“鸿门宴”,楚项庄就是借“人为 寿”为辞而“请以剑舞”,遂在宴会上舞起剑来的。如 果没有这种“宴乐必舞”的习俗,项庄是不可能在宴前 拔剑起舞的。三国时,吴国的凌统、甘宁,在吕蒙的宴 会上表演了 “刀舞”“双戟舞”,虽说使用的不是剑器, 但却说明了手持武器进行“舞练”的运动形式是很普遍 的。就是“相击”格斗的那种“持短入长”“以短乘 长”的剑术,也以“舞练”的形式出现了。在江苏省铜 山县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画着:一人执剑和盾,一人执 长戟。执剑者,右腿屈膝,左腿跪步,左手持盾在后上 方屈肘上举,右手执剑向对方面部伸出直刺。执长戟 者,左腿屈膝,右腿跪步,双手持戟正向上架格对方之 剑。两人都穿着长袍,不披盔甲,也不戎装。旁边则有 乐人以琴、竿等乐器伴奏。这是一'幅“舞练”对打的脚 面,而不是“相击”格斗。剑术对打的“舞练”,在汉 代除了剑器对长兵武器之外,也还有双剑对刀盾等。 '
〈〈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199篇,列有《剑 道》38篇;同时,在杂赋十二家233篇中,也列有 《杂鼓琴剑戏赋> 13篇。说明剑术的“相击”格斗和 | “舞练”这两种运动形式,在汉代都是普遍流行的。
(三)论剑演练遍及朝野
晋代尚清谈玄理。但“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 :
密”,喜好剑术之遗风还是存在的。阮籍就是喜好剑术 的一位,他在《咏怀>〉一诗里吟道:“少年学击剑,妙 伎过曲城。”说自己的剑术已经超过了汉时的曲城侯。 晋代的集体剑舞,舞练起来也是非常雄壮的。傅玄在 〈衡兵篇》里这样描述道:“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 踰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鸯, 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仪。”好剑之风延续到南 北朝,见于文献记载的尚有北魏的“卫王仪……少能舞 剑”;南梁的道士陶弘景更著有〈後U经)〉,首开后世道家 习练剑术之端。
唐代,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 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经常 “酒酣舞长剑”“三杯拔剑舞龙泉”,在朋友中间仗剑而 舞。其他的诗人如苏颞、袁灌、王昌龄、白居易等,也 都喜爱剑术。将军裴闵的剑术,更能给予人们一种振作 精神的感染力。《明皇杂录)〉里载说:名画家吴道子在 天宫寺作画,由于废画很久了,提不起精神来,他特地 请裴闵来为他舞剑鼓气。他对裴闵说:“闻将军善舞 剑,愿作气以助挥毫。”结果裴闵为他舞练了一回剑之 后,吴道子受到了剑术的感染,顿时精神振作,作起画 来“奋笔立成,若有神助”。无独有偶,在百戏队伍里 的女子剑术家公孙氏的剑术同样具有莫大的魅力。⑩? j 唐书》载:著名书法家张旭自己说是“见公主担夫争 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舞剑器,而得其神”。 自此草书长进。“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歌锥”,在百戏 队伍里舞练剑术的也还有许多男子,但恐都没有像公孙 i 氏那样具有感染力。其他的百戏项目也都赶不上她表演
的剑术神妙,无怪诗人郑嶙在《津阳门》里说道:“都 庐寻撞诚龌飯,公孙剑伎方神奇。”诗人杜甫对她的剑 术表演作过这样的绘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 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燸如羿射 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 凝清光……”诗人把剑术的身法、气势、神韵,作了形 象的概括。剑术的舞练技术,在唐代可以说是有了空前 的发展。
(四)佛兴道盛演进曲折
在唐代,由于佛、道宗教的盛行,充满神仙妖邪鬼 怪的迷信之风,影响着剑术的健康发展。《妙吉祥最胜 根本大教王经>〉里面有“成就剑法”及“圣剑成就法”, 说是若剑术练成之后,就能够“隐身”“降龙” “杀魔 冤”“破军阵” “杀千人”“寿命一百岁”。唐代小说 中的剑侠事迹,以及后代所传说的千里之外飞剑取人首 级、“单丁杀百贼”等,都是受了这种神奇怪诞的宗教 “剑法”的影响所致。这是剑术在唐代发展中颇为消极 的一面,后世的剑术有一部分遂为佛、道所利用而走向 了神秘的歧途。
宋统一全国之后,鉴于外患之烈,重视讲武之礼并 不亚于前代。此时的剑术,据〈冻京梦华录》《西湖老 人繁胜录)〉等书籍载说,在朝廷有“军头司每旬休,按 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棒手格斗”;殿司诸军于白洋湖 操练水战时,也还须有“剑棒手数对打熬”。剑术的 “相击”格斗的运动形式,仍然是皇家训练军士的军事 ' 体育项目中重要的一项。
至于“舞练”形式的剑术,同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有 了新的发展。〈〈续资治通龄〉《东京梦华录》《都城纪 胜)〉等诸书里载说,太平兴国四年,“帝选诸军勇士数 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 者无不恐惧”。这种集体的剑术舞练,往往是在外国使 臣前来修贡、赐宴便殿的时候,才“出剑士示之”。 “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人,跳掷承接,曲尽其妙”, 唬得国外使臣们“不敢正视”。及出征太原“巡城”时, 也“必令舞剑士前导,各呈其技,城上人望之破胆”。 “舞练”形式的剑术,在诸军“百戏”里面,也有“剑 对牌”之类的对练项目出现。即使是民间的“百戏踢弄 家”,也有许多是擅长“舞剑”的。
在宋代,士人中间也还是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 正烛牛斗”;“舞剑灯前”,“论诗说剑”的尚剑遗风。 著名诗人陆游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十年学剑勇成癖” “少携一剑行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把剑看成是 身边的挚友。他的朋友河中人独孤景略,也是“工文、 善射、喜击剑”的文士。其他如戴复古、汪唓、燕王德 昭八世孙赵希臣、太学生范晞文、紫清明道真人葛长庚 等,这些衣冠之士,无不喜爱剑术。
(五)惧民禁剑仍不衰
宋王朝虽然置武学,兴武科,重讲武之礼,但是对 于“相击”格斗形式的“击剑”在民众中间的开展,却 ' 抱着消极的态度。如《续资治通鉴》载:真宗咸平五 年,“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 : 之,民悉好剑矣。’遣还。”由于宋王朝惧怕民众“悉好 :
剑”,“相击”格斗形式的剑术仅为少数人所掌握,使 剑术在民间越来越走向单一的“舞练”形式,击剑之道 逐渐一反秦汉之风而滞止不前。
元、明、清以来。元代蒙族入主中原,屡禁“民间 私藏军器”,“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 输于官”;“教人兵艺,杖之”;“习用角抵之戏,攻刺 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这些禁令,史》中 均有记载。故剑术在民间趋向隐蔽。明代武风兴起,公 开论述拳、棒、刀、枪的著作有之,教剑者、论剑者也 有之。如庄元臣在《叔苴子》里论剑道:“教剑者有 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 者,临战斗而死于剑。”强调剑术在“相击”格斗时,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则。然而,论剑术的著作,较之 拳、棒、刀、枪等著作,还是少见。到了清代,民间 “学习拳棒有禁”,剑术当然也是被禁止的了。然而,尽 管遭禁,剑术仍然在民间不断地流传着。
剑术流传到近代,“相击”格斗形式的剑术已为一 种“短兵”运动项目所替代。它除了保持剑术的攻防技 ;
术之外,还兼具刀术、短棒的攻防技术。器械也变为用 丨 直径半寸粗细的藤条一根,裹上一层棉花,用布条缠 紧,外面包上柔软的皮革;以两块硬厚的皮革合缀一起 制成约直径3寸的圆形护手;合制成长3尺、直径1寸 的棒形器械。比赛时有规则、有裁判。“舞练”形式的 ' 剑术,经过继承发展,再继承,再发展,逐步地形成了 | 具有独立体系的“套路运动”。其种类和内容,都是非 ' 常丰富的。如:太极剑、太乙剑、八仙剑、八卦剑、纯阳剑、达摩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剑、飞虹剑、峨眉剑、昆仑剑、武当剑、昆吾剑、三才剑、三合剑、七 星剑、十三剑、龙形剑、蟠龙剑、云龙剑、龙凤剑、螳 螂剑、通臂剑、绨袍剑、穿林剑、奇行剑、金刚剑、连 环剑、双手剑等等,都是在各地广泛流行的剑术。
在近代的这些“舞练”形式的剑术中,有单剑,有 双剑,有用长穗的剑,有用短穗的剑,有单手运使的 剑,有双手运使的剑,有正握把走势的剑,有反握把走 势的剑,有单人独练的剑,有双人对练的剑。名目繁 多,形式不一。但是就其剑路的体势而言,大致可归纳 为四种:工架剑、行剑、醉剑、绵剑。工架剑的运动特 点是一招一势,端端正正,形健筋遒,端庄势整,犹如 书法中之“楷书”;行剑的运动特点是挥攉飘洒,流畅 无滞,多行势而少停息,犹如书法中之“行草”,长穗 剑多为行剑体势;醉剑的运动特点是恣意挥舞,乍徐还 疾,忽往复收,势如酒醉;绵剑的运动特点是柔和蕴 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这些剑术不仅具 有体育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美育的价值。
剑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 础,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继承发扬,为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服务!
浏览1,0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