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局的出现是因为在当时交通异常不便,既无银行组织可以汇兑,也无邮电 部门和交通机关负责保运,而那时使用的货币不是铜钱就是银两。银两笨重,要从甲地送到乙地,必须将所谓“元宝”钉在“银鞘”以内,装在大车里,由人押送。 古时封建社会的报解钱粮、运交军饷,都采用这种办法。“银鞘”是用三尺多长、 五六寸宽的两块木头,将木头挖开坑眼,将元宝放在里面(有时也装碎银子),每 鞘可装元宝20个,每个50两,计共重1000两。装好后用铁条箍好,并加上封 条,才可托交镖局运送。山西的“盐运镖”(当时起镖的地点,在河南灵宝的会兴 镇)、陕西对甘肃省的“协饷”,以及商人大宗银两的转送,都需要通过这种手续 办理。而一路长途跋涉,常常要经过深山长沟,如果没有人负责保护,自然随时 都会发生被打劫以致失镖的事情。
保镖业务的承接要由双方订立合同,每送银千两,得利四两五钱,利之多寡, 按总数核算。但在路途上如有损失,则应照原数赔偿。按时送到,不得误期,要 求是很严格的。
镖局一般由当家人、总镖头、镖头、镖师和趟子手组成。镖局的主人——也 就是行内所说的当家人——是整个镖局的核心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身怀绝技, 以自己的高强武功和武林威望行走江湖。当家人以下便是总镖头,他们一般在 江湖上赫赫有名,或者是武艺超群的江湖高手,或者是隐退的官府捕快。镖头与 镖师通常是负责护镖的实际行动者,不但擅长陆地和水上功夫,还精通拳械、马 术、暗器。趟子手则是走镖时吆喝开路的伙计。
开镖局用镖客,是雇佣性质。而镖师所教的人,则全都是师徒关系。换句话 说,镖头和镖师所收徒弟,是为自己收的,并不是为镖局来收。镖头或镖师收徒 弟,其手续并不简单,凡在收徒以前,先必经人介绍,收与不收,并不一定。经人 介绍的徒弟,被引到师傅门下,往往还要经过师傅在各方面极其严格的审查。其 首要条件,要看投师的人诚不诚意。旧时审查徒弟,有经过一两年之久的,这种 详细认真,有时比科举考试还难。
此后,想要做一个著名的镖师也很不容易。这些人出了师,很想自己在社会 上有所表现,名震一方,其中一个出路是:每年十月初一,在直隶(河北)省顺德 府,有一个“武术赛会”,会展和比赛时间长达一个月。来参加这个会的人,都是 在拳术上有造诣的。你要自己显示本领,事先可以把自己所学的拳派和技能以 及师傅姓名,报到这个会上去挂号,经过这个会的认可,到时就可以去亮本事,经 到会的公众承认确有成就,并由这个会的主持人发给你一个凭证,证明你的成绩和一切本领,你就可以到全国各地去当镖师或者去卖武艺了。
镖局的从业者,许多都是武林高手;且往往是一个拳种门派中的师徒、师兄 弟,为的是同门同宗,人亲义亲刀枪把子亲,遇事会舍生忘死,互相照应。像会友 镖局,全是练三皇炮捶的。会友镖局的李尧臣原练太祖拳,进入了镖局,先得拜 宋彩臣为师学习三皇炮捶。源顺镖局,则是练六合拳的,以大刀王五为首。所以 镖师们不是师兄弟便是徒弟、徒侄。
通常一个投靠镖局的人,必须会拳术、刀术、枪术。拳术、刀术为步战,枪术 为马战。入门后还要学些镖局本门的功夫。一个镖师必须做好与群匪搏斗的准 备,所以像一些“一龙斗三虎”的技法,擒拿与反擒拿的手法都是要会的。走镖 时,镖师尽量不杀人,所以擒拿法对化解争斗,防止死伤很有用处。
镖师还得会几手暗器,为的是出其不意,突出重围。飞蝗石子、飞镖、袖箭、 袖弩等,都应会一两样。不少镖局的武师还会飞镖,例如阳手镖、阴手镖和回手 镖的打法。尤其是把飞镖加在刀法、剑法之中,更有令人防不胜防之功效。清末 民初,火器流行,很多镖师还配有火铳、六轮手枪,也是到关键时候才用。
镖师还得会夜行术,就是轻功。例如“粘糖人”的轻功,那是隐蔽自身,防敌 发现的功夫。还有飞檐走壁,就是能蹿到房上,并能在房脊上疾跑,这是针对 “房上有贼”需要的功夫。还有一种“夜行步”,是不出声响的大步跑,要求双脚 不能像跑步一样有腾空,必须双膝弯曲,擦着地皮,步子很大,跑起来速度不低于 跑步,无声无息,跑长了人也不喘,夜间追贼用得着。
保镖是个有很大风险的职业,一旦在荒郊野外失了镖,镖师得有在野外自 救、野外求生的本领。他得会辨方向,会找能吃的食物,会找水源,会搭炉灶,会 修鞋,会理发,能忍受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的艰苦,能野外宿营,会防野兽蚊虫 袭扰,会自疗跌打损伤,会正骨,等等。此外,还应会驯鸽子、驯狗来查找踪迹和 信息,会驾车,能驾船,会游水,还得善奔跑。
既然镖局是属于保安,武装押运和经济商业活动兼而有之的组织机构,就有 一定的“行规”,主要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身世清白。镖局的镖师要自身清白,没有污点,也就是不能干过“黑 道”“暗卦子”的事。亲友之中也不能与黑道有瓜葛。
第二,忠诚守信。镖局忠于雇主,信守承诺,绝不干“监守自盗”的事。所以走镖时,镖师绝不主动询问所护送的财物是什么。
第三,镖局要维系与官府的关系。走镖沿途要疏通官府,礼敬四方。尽快拿 到官府的“路弓I ”通行证,到关卡时方便通行。
第四,尊重四方。走镖时要遇山拜山、遇庄拜庄。对当地士绅名人,皆要礼 拜。对武林名人,更要礼拜,甚至以武会友。遇到黑道则要通过“春点”来点春。 点过春的,以后为友。点不过去,少不了动武,也是以化敌为友为目的。
第五,严守规则。走镖的守则,要求晓行夜宿。路上要插镖旗,喊镖号,前有 “趟子手”,中有镖车,两侧有镖师,后有“大镖头”。在镖局辖区内,镖师们不得 骑马,出了地界才可上马加鞭。太阳下山前要住店,进店要查店内、查店外、查厨 房。住店一定要住熟店。新开张的换过东家的旅店绝对不住,提供娼妓的旅店 更是不住。
此外,镖师在走镖途中执行任务时,因负有重大责任,所以有几条严格的纪 律必须遵守。简单地说,要极力戒除“酒、色、财、气”这几方面的事,总结起来, 即是:
(1)上路保镖,绝对不许饮酒,以免与人发生斗殴纠纷。
(2)每到一地,绝对不准宿娼乱逛。
(3)住在店内,不得离开镖车他往,以免因失镖而负赔偿责任。
(4)除镖局所交给自己的任务外,尤其不得给其他客商捎带银钱货物,违者 均须责罚追究。
另外,镖师之间的团结互助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是同行发生事故、需要援助 的时候,一经用“通传单”(等于农民所用的鸡毛传贴)号召,就都得准时前来。 这种患难相助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异常强烈的。
镖师在镖局应得工资,是按其本领大小来定高低的。领头等工资的为“镖 头”,也就是“舵把子”,其次的称为镖师等。镖头在保护镖车时,负有完全责任, 如有失镖事件,往往根据不同情况,需和镖局共同赔偿。
镖师们在走镖时,本来是“无路不走”和“非路不走”的,但个体镖户影响不 大,能走的镖路也不太远,通常一二百里路,而比较大的镖局则走相对固定的路 线,这是因为熟悉道路交通情况,关系户多,有沿路的官府照应,因此主要分为以 下三条大路线:东大路,西大路和北大路。
西大路以河南开封为中心,通往开封以南的朱仙镇、许昌的八里桥、唐县、南 阳,直到湖北、湖南和云贵各地;东大路包括山东半边,即自山东的历城、枣庄,走 向江苏的徐州、南京、上海,一直去福建、广东;北大路则包括东北各省和热河一 带在内。
以上所说的这些地方,都常有镖局的足迹,但不论走哪条路线,不仅面积很 大,而且情形复杂,稍一不慎,就会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挡住去路。当年镖局走热 河一带,就有著名的八郎沟、八郎寨和塔子沟这些土匪出没无常的险要地方。其 时,有这样一些传说:“八郎沟,八郎寨,三岁女孩会打劫。”又说:“八郎沟,八郎 寨,行人经过吓破胆,一过要有买路钱。”可见当时这些地方的治安毫无保障。 在清光绪二十年前后,热河省朝阳县境内塔子沟地方,曾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草莽 英雄,名叫康小八,他有飞檐走壁的功夫,常常拦路抢劫客商,横行一时,弄得路 断人稀。清政府费了很大力量,才将他捉拿归案。京剧《塔子沟》,就是描写这 一段事实的。
奔波于东西大路上的镖客人物,他们因所生的地域不同,在性格上有很大差 别。跑西大路的人,好成群结党;而跑东大路的人,则为数甚少或一人单干。一 般说,跑东大路的人,人数虽少,但功夫过硬,中途遇上事变,既能打出还能打进, 不愧是一些英雄好汉。但这并不是说,出门保镖,不该打也要打,硬找事和惹麻 烦;而是要有勇有谋,随机应变。
受镖局当家人的委派,选出经验老到且能独当一面的总镖头,带着一些武功 高强的镖师与一群手脚利落的伙计,推着装有银货的镖车,车上插着镖旗,趟子 手一路吆喝着自家镖局的名号,便开始走镖了。早期的镖局走镖一般分为银镖 和票镖,到了清代末年还形成了粮镖、物镖和人身镖三大镖系。
到了后期,镖局所保送的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硬镖”,即保送公家的 公款和私人的货款;另一种叫“软镖”,则是保送土药局(包括经营烟土的机关) 和商人所交保的大烟土。保硬镖年代久远,而且是镖局的正常业务;至于保软 镖,则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事,其时间靠后多了。失镖之后,要按照合同赔 偿损失,不仅在经济上不利,在信用上也“丢人”,因此结局常常是镖局解散。
浏览4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