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棍术

在国家体委编定的拳、剑、枪、刀、棍等武术比赛 规定套路里,甲组棍术规定套路是颇受人们欣赏的。这 套棍练起来,有山涧瀑布澎湃直泻的气氛,看了令人振 奋。

棍法在古代首推少林,少林棍法有“小夜叉棍、大 夜叉棍、阴手棍、排棍、穿梭棍”等等。这套甲组棍术 规定套路,一出手就使用了少林棍法中的“阴手棍”,; 两手虎口相对地握持着棍棒,亮了个虚步“跨虎”的姿 势。接着在弓步一'截、回身一'捣、虚步一拨的二棍中, 更显露了少林棍法“长棍短用”的特长。这三棍必须运 i

使肩、肘、腕的柔劲才能力贯棍端。“内行一出手,便 i 知有没有”,就从套路开始的这三棍中便可以看出运动 员的功底厚薄,便可知晓他是不是练棍的行家。三棍完 毕,在一个舞花动作后面一跃步铺腿使了个扑棍,直打 得地面迸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这一棍也是少林棍法中有 I 名的招数,唤作“铺地锦”,是藏用于下的一手绝招。

棍法在古代又有山东“大攞”与河北“夹枪”之 分。山东“大攞”,棍法凶猛泼辣,具有“棍打一遍” 的特点。

《水浒传》里说,80万禁军教头林冲在沧州柴进庄上和洪教头比棍时,就是使的山东“大儡”棍 法。在甲组棍术规定套路里,第五段就出现了“大攔” 棍法,5个梅花形方位的大攉大攞,确如小说里说的那 样,好似“连根拔怪树”,棍底风雷顿生。这几招“大 攞”棍,运动员是双手一齐握持棍把,左右来回超腾躞 跃,颇吃功夫。如果缺乏一定的体力和臂、腕、腰、腿 的力量,是不易对付得过去的。

河北“夹枪”,棍法中含蓄着枪术,又唤作“棒里 夹枪”,在攉打之中还夹带着点、刺、拦、拿等枪法。 在甲组棍术规定套路第一段里的最后一个挑把跳步反身 前戳的动作,和第七段里的开端一个绞棍并步平戳的动 作,都是河北“夹枪”的棍法。戳即是枪法中的刺或 扎,绞即是枪法中的缠与拿。

甲组棍术规定套路,还汲取了其他的一些棍法,内 容有“拄棍侧翻”“背棍旋子”“夹棍旋风脚”等等, 真是集众家棍法于一堂,丰富多彩。

三十四、双钩

双钩在武术双器械中是比较难练的一项。首先就双 钩本身的结构来说,较之其他双器械就来得复杂。它像 剑那样具有双刃,而在刃锋前端则比剑多了个弯勾,在 把后又多出一段尖锐的刺锋,在把侧更多出一个月牙形 状的铲刃。弯勾可以勾、搂、挂、带,钩身可以云、 抹、削、洗,刺锋可以扎、刺,月牙刃可以铲、错。除 了握手的地方,几乎面面皆是利刃,处处均可伤人,这 给武术家在表演上带来了不少困难,稍一不慎,动作路 线略一歪斜,身法与器械微一失去协调,步法略一错 乱,这都会产生刺着或勾着自己的危险。这种危险虽然 不至于丧失生命,而在表演要求上来说,器械碰及自身 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为武术家们所不允许的。

双钩结构的复杂,虽然为表演带来了困难,但是也 为表演带来了造型艺术的美,给人一种和谐、匀称的感 觉。特别是双钩的位置,它总是那么协调地配衬着人体 的姿态而显示出一种对称式的古典构图艺术的美妙。像 两钩月牙刃相对着的“怀中抱月”,一钩弯勾下垂、一 钩弯勾上矗、月牙刃均朝外的“倒提金炉”,一钩月牙 刃朝上、一钩月牙刃朝下的“霸王擎鞭”等等,无疑足一幅幅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图案画。

双钩在表演过程中的韵律感也是极为强烈的。器械 的结构给予了武术家或刚或柔的技法,它不能像双刀那 样“饿虎扑食”似地猛劈猛砍,它是像双剑那样“行如 游龙”,而又比双剑更来得含蓄劲遒。动作的时刚时柔、 时大时小、时强时弱、时疾时缓,在挥洒飞动里给人一 种超脱酣放、放而复收,饶有清新的感觉。

三十五、银蛇飞舞话练鞭

在武术表演场上,银蛇飞舞般的九节软鞭,常常给 我们带来莫大的兴趣。特别是练家们用肘拐动软鞭连续 舞上几个“梨花舞袖”,或者用颈项来上几个“缠脖花” 的时候,人们情不自禁地会鼓起掌来。

练鞭必须软中带硬、柔里求刚,有时要舞弄得像一 根铁棍似的在手中转动。在去年华东区武术运动会上, 山东运动员马德友的“九节鞭”,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种 境地。他有一个特别精彩的动作,就是将鞭抖直抛向高 空,软鞭就像一条银鳞遍体的长蛇在空中盘舞。当软鞭 落下时,他用臂巧妙地迎近鞭身构成鞭身转动的轮轴, 使软鞭像一根棍似的在臂上转动,这一招真是绝技。

快速,应该说是使软鞭增强声色的必要条件。上海 运动员邵善康的“九节鞭”,不仅快,而且圆,鞭行路 线也较正确,贴身也近。

说起练鞭,不能不说到它的收势动作。软鞭的收 势,一般的有两种:一种是将鞭搭到臂上做一个“跨虎 势”,这一招唤作“蚊龙缠臂”;另一种是将鞭向前抖 直,然后一运腕力使软鞭一节一节很有次序地、自动似 *. 的收回到手里,这一招唤作“点手唤罗成”,也唤作

“龙归沧海”。别看“龙归沧海”这一招是个收势动作, 一般的软鞭舞练家还不大敢使这一招呢。因为腕部劲力 稍一不均匀,软鞭就不能一节节地收回。

软鞭有时和单刀一起舞动,一手舞鞭,一手舞刀, 这唤“刀里加鞭”。刀随鞭动,鞭随刀转,两手没有空 闲,也颇不易。更有两手各执一鞭,像双刀似的起舞, 唤作“双鞭”。双鞭起舞,最早江苏省有一位软鞭舞练 家程鑫培先生最擅长这一手。

三十六、左缠右盘的流星锤

流星锤是属于武术软兵类的器械,且又是古代的暗 器。旧小说〈〈彭公案》里,窦尔敦和黄三太在李家店比 武,黄三太敌不过窦尔敦的护手双钩,就是暗使“甩 头”打伤对方的左膀而获胜的。所说的“甩头”,就是 流星锤。小说里的这段描述倒是有点根据的,在明代茅 元仪所著的〈斌备志》一书中就记载着这种暗器。

按传统的说法,流星锤加系绳共为二丈五尺长,虽 然现在一般使用的流星锤仅有一丈多点,但也不能算短 了。能使这样长的流星锤在身上左缠右盘地做出许多花 式来,确是非常吃工夫的技巧。

流星锤的技巧动作,我们常见的有用脚将流星锤缠 起踢出去的“浪子踢球”;有用肘将流星锤盘拐起来抖 出去的“仙姑拐线”;有用头将流星锤盘缠起来甩头撞 出去的“撞金钟”;有用身躯将流星锤缠绕成胸背两个 十字绞,而后又使流星锤抖出去的“十字披红”等等。 这些技巧动作的完成,传统的要求是不允许用手去加以 帮助的。我见过一位山东老武术家练流星锤,他用一个 “奢龙入洞”的招儿使流星锤从两腿之间向后飞出,紧 接着一运腕力使飞出去的流星锤从后向肩背折回做了个“倒打金盔”,趁势一扭头用“仙索缠脖”的招儿使流星 锤又向颈项绕去,然后又顺着流星锤缠绕的惯性使它从 腋下向后上方飞去,当流星锤二次接近肩背时,又一扭 头运用项力使流星键从另一腋下向后上方飞去,最后成 了“十字披红”的“胸前挂印”。这时,整条绳索差不 多都盘绕在身上了。在他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时,他的 两手除了给流星锤让路之外,都是叉在腰间。接着,他 还是不用手去拨弄绳索,使盘绕在身上的流星锤一招一 招地又都散了开来。堪称绝技。

近年来在上海多次武术表演里,流星锤随已看不到 了,起而代之的是绳镖。绳镖的许多动作,实际上就是 采用流星锤的。

三十七、“摘星换月

你千万别以为我们练武术的真的能上天摘星星换月 亮,它不过是以格斗形式出现的一项武术运动的称呼。 在格斗击刺形式的竞技运动方面,除常见的摔跤、推 手、拳击、击剑、刺枪等等之外,还有一些是不常见 的,“摘星换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的名称听来 似乎有点溪踐,而它的竞赛方式确实使人有别开生面之 感。

谈到竞赛方式,不得不先说说它那颇为奇特的穿 着。衣、裤、袜、鞋,全是青色。上衣贴身,裤则敛 裆,腿裹绑腿布,上下扎缚得异常利落。在衣、裤、袜 的近咽喉、前胸、背心、尾闾、两肩、两膝、两外踝 处,巧妙地挖露出一个个月牙似的空洞,再用白布从里 面贴衬,使之成为一个个白色的“月亮”。在十个“月 亮”上面,用红绒做成十个小星,缀上较短的红丝穗 带,再以揿纽扣牢。小星上也可以不用穗带而以小铃代 之。结果从外面看起来,只见一^h个的小星星,月亮是 看不见的。这种服装也有用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布匹制成 的,但星、月、服总是各为一色。

比赛是这样进行的:先在空场上画一个白色的岡

圈,直径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两个人穿着“星月”服 往场中一站,双手抱拳,说声“请! ”便行拳走势相互 角斗起来。鏖战中,双方用各种技巧互争摘取对方的小 星,摘去一颗星则显露出一个月亮。“摘星换月”即由 此而得名。最后,以一定时间内摘星多寡定胜负。

“摘星换月”也有竞赛规则。两人角斗时,当甲方 摘取了乙方一颗星之后,要立即用败势向圈外跳去,不 准许连续摘取;而当甲方跳向圈外的时候,乙方则可以 追摘。如果乙方在圈内追近甲方的时候,甲方只可用闪 展腾挪的躲避方法避开乙方的追摘,继续向圈外跳去。 在甲方摘取到乙方一颗星而又没有被乙方追摘到,那么 跳出圈外时,便算胜得一筹。如果被乙方追近躲避不 掉,而被乙方追摘了一颗星去,便算各胜一筹。这种兼 有追取、闪避的规则,对提高技击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清末民初,规则又作了一些更改,那就是当乙方追近甲 方摘夺时,甲方可以先让过乙方的追摘(只让一招), 然后再向乙方摘取一次。这个更改,更促进了闪避中还 击技巧的提高。

“摘星换月”在清朝中叶,是华拳家们平时锻炼技 击的一种竞赛活动。当时规定:咽喉、心胸、脊背、腰 椎、两肩、两膝、两踝十处为进取的目标。这一规定很 有技击意义和实用价值。因为这十处大都是关节要处、 人体的要害,“心胸有关内脏,咽喉有关气管,背后有 关脊液脑髓”,若真被击中,确实危险。假如平时对这 十处地方锻炼得进取如意,那么在真正对敌时便能狠狠 迎击犯敌;而在平日锻炼时也一定是非常地注意到自己 的这些地方的闪避,练就的闪避技巧,在真正对敌时也就不至于轻易地被敌人击中这些要害。这十处地方,咽 喉代表了整个头部,心胸代表了前身,脊背、腰椎代表 了后身,两肩代表了上肢,两膝代表了下肢,两踝代表 了两足,若能击中这十处地方,那么整个人体的部分都 是可以击中的了。

由于“摘星换月”在竞赛时只准摘取而不准打击, 所以它没有危险性。又因它既能在要害处摘取,便能在 要害处打击,故又不会失去它技击的特点。像这样两全 其美的武术格斗形式的竞赛运动,散落、淹没在全国各 地的,可能为数不少。我想,如果能把它们发掘、收集 起来,对我国民族体育的研究、整理工作是大有裨益 的。

浏览1,4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