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空手夺槊
在武术十八般兵器中,槊已经不常见到了。提起 槊,谁都知道隋唐时代的单雄信是善于用槊的。他拿一 棵老枣树制造了一杆“枣木槊”,随他征战了多年。当 时单雄信善用槊,另外还出现了一个善于空手避槊、空 手夺槊的人,那人却是惯用鞭的尉迟敬德。
《隋唐嘉话》里曾有这么一段记载:“鄂国公尉迟 敬德,性骁果而尤善避槊。每单骑人敌,人刺之,终不 能中,反夺其槊以刺敌。海陵王元吉闻之不信,乃令去 槊刃以试之。敬德云:‘饶王著刃,亦不畏伤。’元吉 I 再三来刺,既不少中,而槊皆被夺去。”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槊也和枪一样属于“刺兵” i 的一类,它是有刃的兵器,其刃可以著之,也可以去之。I 凡是以空手夺取对方的兵器,不论是槊、是枪、是 i 刀,在武术中均称之为“空手夺白刃”。“空手夺槊” 现在是不容易看到了,而“空手夺枪”“空手夺刀”在 武术表演会上我们还是有机会看到的。不过,这种“空 I 手夺白刃”的技巧并不是真刺、真砍,而是以闪展腾挪 I 等动作和攻防技巧组成的假设的套路,借以锻炼人们的准确、灵敏、迅速、勇敢、机智等素质。
二十八、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为内容、走步转圈为形式 的拳术。据说它的掌法和步法的变换,暗含着八卦的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数变和方位,因之 有八八六十四掌的变化,四正四隅的转环。最近,在多 次武术表演会上,看到几位武术家的表演。
八卦掌发源于安徽的九华山,然而却盛行于河北一 带,北京更是它最早的传播地。清代宫廷武术家董海川 是八卦掌最早的传播者。
八卦掌的掌型,据说分为“牛舌掌”和“兰花掌” 两种。則者五指并扰,形如牛舌;后者食指上挑,搏指 外展,其余三指分开里扣,使手心形成空虚,状如兰 花。我看到年近八十的姜容樵老先生,他运用的掌型是 “兰花掌”。
八卦掌的步法在行走的时候,要求下盘必须“紧 裆、吸胯、两膝相抱,屈腿蹚(读音“汤”)泥,五趾 抓地,足心虚空。”而且要求快、清、重、灵。能够达 到这样境地,就非一日之功。
八卦掌的身法,应该保持“身直、项竖、垂肩、坠 - 肘、紧背、含胸、塌腕、手顶”。姜容樵老先生表演时,
“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足”,使整个身躯的劲 力从上至下贯串一气,像一枝铁梅。据说有些武术家练 八卦掌时,头上放一碗水,走步的过程中不使掉下来, 借此来练身法的完整和步法的稳固。
八卦掌的基本掌法为推、托、带、领、扳、扣、 拦、截,它的基本招势为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 身掌、反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回身掌。较高级的招 势则有“叶里藏花、青龙探爪、白蛇吐信、黄莺掐嗉、 黑熊探掌、狮子滚球、白猿献果、鹞子钻天”等。
二十九、春秋刀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陇上 歌)>)大刀是武术器械里的长兵之一。古代善使大刀的 名将很多,明魏禧〈浜逾〉里曾说:“徐文徐大刀,刘 挺刘大刀……此以其器艺而名之也。”刀式也有两面著 刃的,《旧唐书•阚稜传》里说:“阚稜,齐州临济人。 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刀,每一举,辄毙 数人,前无当者。”而《三才图会》一书则认为“惟关 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 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今天武术家经常表演的“春 秋刀”,据说就是关王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演变而来的。
春秋大刀的基本刀法可分为劈、砍、剁、斩、架、 截、云、挂、绞、擦、挑、错、拦、拿、捣、拨、托、 抹、扫、压等等。其中也包含着刀纂(刀柄的后端)的 许多击法在内。一个好的刀路,它应该是“劈刀递纂”, 既要有刀法,也要有纂法。由这些基本刀法而组成的招 势则有“一马三刀” “横扫千军” “回马藏锋” “败势 拖刀” “挑袍观机” “传纂压梁”等等。其花式动作, 也有“缠腰”“绕脖”“云胸” “舞背”等。
“剑象青龙刀象虎”,练大刀必须有“虎扑羊群”之势,既勇猛又泼辣,整个运动节奏似乎如“乱刀斩麻” 一般。但是在“乱刀”之中又须使刀刃、刀背、刀盘、 刀纂处处交代得一清二楚;劈、砍、剁、斩等刀法也须 清晰明确,无有丝毫含糊之处,所谓“乱”而不“紊”。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确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运 动员有足够的体力、臂力、灵敏、快速等身体素质。由 于这样,通过大刀的练习,它对人体这方面的素质发展 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三十、武松脱铐
在武术表演中,“武松脱铐”是欣赏性很高的一个 拳套。因为这个拳套很别致,它把〈冰消中的英雄人 物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故事反映到了武术中来。如果说戏 剧里的类如武松大闹飞云浦的那些歌颂英雄人物的剧 目,是宋元以来封建时代阶级斗争的火花在文学戏曲艺 术上的反映,那么,武术中的“武松脱铐”也可以说是 人民群众对生活理想和斗争意志在武学艺术上的体现。
“武松脱铐”依据武术套路的特点,它是离不开技 击动作的。在它的套路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到冲、撞、 挤、靠、踢、弹、扫、挂等运用肘、肩、腿、胯的技击 部分。同时,“武松脱铐”在武术套路的体裁上是属于 “塑造”体的。它的结构层次则分为:带铐出场,带铐 搏斗,蕴铐,脱铐,脱铐后的搏斗,收势。
一个成功的“武松脱铐”的表演,不仅要求运动员 要有熟练的武功技巧,同时还要求运动员要善于掌握人 物性格的刻画,要善于运用武术的动作语汇通过“手眼 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技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这就 需要武术运动员在武功之外的艺术修养。
我看过很多人表演的“武松脱铐”,其中要算上海
的著名运动员胡汉平表演得最出色。胡汉平的武功底子 很深,拳脚相当利落,几个“带铐旋风脚”虽然没有分 开摆动的可能,但他凭借着腰力,只一拧身就是一个快 速的腾空旋转,既快速又准确。“带铐扫趙腿”的动作 也是有他独到之处的,两手并不扶地,只一转体, “唰”地就是一圈,不仅圆而且稳。其他一肘一拳、一 腿一脚,劲力运使得相当有分寸,有刚有柔,有阴有 阳,他善于把南派拳术的发力技巧和北派结合起来。而 最引人入胜的还在于他把武松的英雄气概表现得相当顽 强,当他表演到磕开镣铐的时候,使你似乎真的看到了 民间传说中的武二郎在和一群统治阶级的走狗进行不屈 的斗争而取得了胜利。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三十一、形意拳
形意拳是流行于山西、河北等地的一^h古老拳种。 据说它是宋朝的抗金名将岳飞所传留下来的。上海练形 意拳的专家也不乏人,像褚桂亭、华春荣、王禧奎等都 是颇有研究的人。
形意拳的特点在于“形与意合,意与功合”。它在 外形上模拟着飞禽走兽的形象。形意拳家认为“龙有缩 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猴有纵山之灵,马有躜蹄之 功,蛇有浮水之精,鸡有欺斗之强,燕有抄水之妙,鹞 有入林之巧,蛇有拨草之能,始有竖尾之技,鹰有捉拿 之术,熊有竖项之力”,他们把这十二种飞禽飞兽的一 技之长,提炼为“形拳”。
形意拳的拳法,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 主,取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意。所以 形意拳家把这五拳唤作“意拳”。
拳法贵在运使,形意拳的运使之法分为“展、截、 裹、跨、挑、顶、云、领”,这八法形意拳家称之为 “功拳”。
在练形意拳的时候,必须外呈十二物之形,内存五才能表现出形意拳的精意。
练形意拳讲究“拳似箭,身似弓,消息全凭后脚 蹬;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因之强调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动入静紧随身”;静则全 神贯注,内部充实,蓄劲如开弓;动则眼疾、意疾、手 疾、步疾、身疾、招疾,一动百动,疾如闪电,力如射 箭。同时在练形意拳时,还特别强调意、气、力三者结 合一起。这样,练出来的形意拳才够得上炉火纯青的功 夫。
形意拳的拳术套路有五行拳、连环拳、五行相克、 六合、八式、十二红锤、杂式锤、十二形、八字功等 等。这些套路有简有繁,很适合男女老幼练习,对发展 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也有一定作用。
浏览1,3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