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在武林和江湖争霸的世界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著名武侠小说 家金庸先生认为其始创于唐末宋初的动荡战乱年代中。这一点遭到某些学者的 质疑,认为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不可能养活乞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相反只 有在动荡战乱的年代中,才会有大批的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最终沦为乞丐。 乞丐的出现,与一个社会的贫穷和富裕没有绝对的关系,而乞丐的帮会组织的出 现与社会的机制如何,其关系反倒是更加密切。

在一个动荡战乱的年代,底层的流民、破落的贵族、残废的军人和沦落天涯 的侠客都有可能成为乞丐,但是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生存的利益以及满足他们在 心理上的相互依恋感,就必须要有一个帮会组织来凝聚这批“散民”,于是丐帮 的组织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丐帮究竟于何时正式成为帮会组织,还是没有定论。在历史上和文献 中,丐帮从来没有出现过全国统一的组织,只是以地域为划分,在全国不同的省 份有过不同的丐帮,而帮主实际上是乞丐群中的丐头,掌握着一定财源和生杀 大权。

乞丐中的丐头是论资排辈,一辈续一辈地熬出来的。光辈分大但无组织能 力也当不上头;有辈分,有资历,有经验,能管理,不负众望的才能当丐头。清朝 规定,乞丐头应穿戴顶戴、纱褂,还有迎送官府、见官等仪式。乞丐头就本着这套 穿戴打扮去应酬,虽然没有官级,当一个乞丐头在乞丐中是很有威信的。

据传,乞丐供奉的祖师牌位是窦老,这个窦老叫什么名字,无从考证,只传说 此人是汉平帝时的宰相,曾抱着太子逃国,靠乞讨维持生活。以后太子登基后封 窦老为天下乞丐头。如果真是这样,汉平帝是公元元年登基的,其子刘婴于公元 6年继位,推算下来,乞丐有头的历史已近两千年了。

丐头手里有一根皮鞭,是专治乞丐用的刑具,也是丐头的一种权力象征。只 要帮中人犯了帮规,轻者驱除出帮、赶出本地,重者打死勿论。要说这根鞭子为 什么这样厉害,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

又传说,当年唐明皇被皇亲奸臣迫害,化装逃出宫殿,流浪江湖,落入讨要的乞丐群落,交下了不少哥儿们朋友,成了乞丐的崇拜者,当上了花子头。不久,他 的皇帝身份显露,众乞丐拜真龙天子,发誓要为龙头大哥报仇。唐明皇说:“有 朝一日,重登宝殿,朕要把所有奸臣坏人杀掉,让咱穷哥儿们扬眉吐气! ”丐帮兄 弟们问:“到那时您还能认我们这帮穷哥儿们吗?”唐明皇为了不忘共患难的穷 哥儿们,用皮条编织了一根圆桶龙形的黑皮鞭,起名叫“龙鞭”。然后把“龙鞭” 挂在墙上,双膝下跪道:“这把鞭子上打君、下打臣,亦打丐帮变心人。我登基后 若变心,你们任何人都可用这把鞭子打我,打死勿论。”唐明皇留下了这根龙鞭, 并被敬奉为丐帮始祖,千百年沿袭下来,乞丐们见了鞭子又敬又怕。

然而,根据更多的传说和野史记载,大量的丐帮组织出现在元末明初,自明 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帮会开始在各地运营起来。朱元璋自身有过行乞的经历, 因此统治阶层对丐帮组织有一定的容许,这是其能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传朱元璋在困厄时,曾遇二丐以饭相救,朱元璋登基后,招二丐欲封以官 职,二丐坚拒不受。朱元璋乃赠与尺长木棍各一,棒外缠布,下垂有穗,一黄色, 一蓝色,赐名为“杆”,并指定黄为长,蓝为次,言明持此杆讨钱可以走遍天下,无 人阻碍。二丐自此遍游天下,积资甚富。二丐各有后辈相继,扩成七个门户。门 户虽增,仍以“杆”为主。带“杆”办事者为“杆头”,众丐称之为大哥。“杆头”身 着官服,头戴官帽,然而手持打狗棒,所以依然是乞丐身份。

丐帮帮主的权力标志从“龙鞭”到“打狗棒”的转变一事,其含义是深刻的, 象征着丐帮的组织权力从没落的皇亲国戚、贵族宰相向底层民众劳苦大众转移, 使其更具有现实和平民的色彩。

乞丐中大多数人是失去土地、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他们惊喜地发现,在 城市中行乞反而胜过了在家乡土地上进行辛劳而收入微薄的农耕生活。乞丐帮 会本身在理想上是乞丐的互助组织。一个孤立的乞丐是社会的最底层,可以被 他人随意欺凌,但如果加入帮会,则会得到来自其他乞丐的庇护,不过需从行乞 收入中缴纳一定的比例给帮会组织,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无法行乞或濒临冻死 时,帮会也会提供一定的衣食。每个城市中的乞丐头目,俗称为“丐头”,倚赖其 他乞丐的供养,有一定的资金和田产,生活条件较为优裕,并且他们还能对有权 势的统治阶层产生影响或构成威胁。尽管丐帮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官府而言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协调和管理数目庞大的乞丐,不让他们变成作奸犯科甚至犯上作乱的盗匪, 也有利于维持王朝统治,官府实际上也是受益者。因此,总体而言,官方采取了 默认态度,在各大城市,允许“丐头”的半合法性存在。

丐帮也非常讲究义气,以仗义疏财为重,因此也受到了武林世界的尊重,双 方有过许多重大的合作。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第六代帮主萧峰就是少林 派的武术弟子,这说明少林派在向丐帮提供武术人才;而小说中的雁门关事件则 是丐帮担任保卫少林寺的外围警戒任务。少林被尊为武林世界的精神领袖,而 丐帮则成为少林的“民团”和自卫军组织的一部分,双方相得益彰。

在某种意义上讲,丐帮还是容纳江湖诸行的一种综合性组织,它表面上属于 江湖白道人,而又有黑道中的帮派的性质,是江湖中一种两栖性的奇特组织,而 受到江湖白道和黑社会双方尊重。

当然,武林世界与丐帮的渊源不仅在于武侠小说中,也反映在真实的历史和 民间传说中。例如,热播的影视片中的“苏乞儿”,就是清末时期“广东十虎”之 一的苏灿。苏灿本为广东当地一霸,生性不羁,沉迷武学,由此与当地的黑帮组 织斧头帮结下冤仇。

苏灿本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但在遭遇斧头黑帮的挑衅、洋人买办的阴谋,以 及因自己的过错而使心上的恋人离去等困难后,终于沦为乞丐。在朋友余枫、父 亲苏贵、挚友兼情敌铁桥三的倾力帮助下,人品、武功不断提升,同铁桥三一起名 震广东,被民众推选为“广东十虎”之一。其锄强扶弱、匡扶正义的豪举使其真 正成为受人敬重的一代武林宗师。在丐帮的历史发展中,像这样身怀绝技、武功 高强的英雄应该不在少数。

据明清小说记载,在元末清初,有许多随朱元璋打江山而不愿为官的猛将, 逃进卑田院。“鸟尽弓藏”,朱元璋最后火烧卑田院,有武功的猛将逃出,隐迹江 湖,成了丐帮鼻祖,也就有了洪七公、柳迟一类的武林高手。传奇小说不足为据, 而历代农民起义,从者多为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的“游民无产者”,却是史实。清 代四川的流民在川、陕边境,从个别(或携子女)乞讨集为一群一伙吃大户、抗官 差,成为丐帮。后来裹胁为咽噜(匪),为义军,为“教匪”,也有人行伍者。这是 一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武林故事,常见于清人笔记中,颇有史料参考价值。

江湖面目和帮会行规

武林人士闯荡江湖,需要寻找靠山。帮会讲究同根连气,义气为先;武林门 派和江湖帮会都有着相同的江湖性和宗派性。因此,武林人士加入帮会,也是一 条出路,可以凭借着这样的后盾,在江湖上打打杀杀,扬名四方。

江湖帮会本是一种民间结社形式。凡结社必习武,这在明末清初是一种普 遍现象。商帮最先与武林结缘,它雇用武人保护货物安全流通。当产业越做越 大的时候,看家护院也成为武人谋生之路,从而促生了保镖行业。行帮为了霸占 地盘,垄断业务,也会组建以武人为主的打手队伍,以保护本帮利益。流氓团伙 一类的帮会更推崇有武功的人,因为不同团伙之间会产生许多矛盾,械斗不可避 免。因此,帮会重视习武,重视武人,理所当然。丐帮当然也不例外。

秘密结社的帮会创建初始冠冕堂皇,但多年来它在组织发展中,不分良莠, 吸收了大量游民,其中不乏光棍流氓,江湖习气由此渗透帮会。至清末民初,帮 会的政治目标淡化,一部分人终沦为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的暴力团伙。这个时期 武术反而成了他们多行不义的工具。

丐帮在江湖实际经营乞讨的方式主要是两种:文讨和武要。

一般把依靠某些“技艺”、对方怜悯而乞讨的手段,叫作文讨,也叫软讨。其 中,有的靠表演文艺节目去讨要;有的席地而坐,闭口不言,以一张求告书招人围 观而进行讨要;有的妇女抱着小孩哀求讨要;有的脸涂黄蜡和假造毒疮,装病讨 要;有的把“病人”放在医院门口痛哭流涕,求人行善帮钱住院讨要;有的假装被 扒手偷了钱,为求路费回家而请求帮助;有的装成出差公干,手拿被割了 口子的 提包而向人告借;有的打扮遨遢,在饭馆前打竹板或做肮脏的动作进行讨要等。

浏览5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