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少林以棍法名震天下,而武当则以剑术誉满天下。武当剑术舒展飘 逸,变幻莫测,其技击动作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舞动起来是行云流水,轻灵圆活。 既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又有非常实用的实战技巧。
剑术的产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用细 长石亢嵌入兽骨的“石刃骨剑”。
到了铜器时代,我国的剑器铸造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剑 技术进一步发展。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的“辟闾剑”、欧冶子与干将合铸的“龙 泉剑”,以及越王勾践所佩的“步光剑”,据说已达到了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程 度。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和秦始皇兵马俑墓葬中的宝剑深埋地下两千多年,至武当剑法
今仍锋芒犀利,寒气逼人,经专家实验,一次尚能划透十八层纸。
随着铸剑技术的不断提高,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习剑之气已蔚然成风。 《孔子•家语》中就有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的记载。战国早期的《庄子•说 剑》中亦有“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 人,好之不厌”的描述。在《吴越春秋》中还详细记述了越女论剑的动人故事。
唐宋时期习剑之风更为盛行。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时常“三杯拔剑舞龙 泉”。其友崔宗之赞日:“起舞拂长佥I」,四座皆扬眉。”可见李白剑术之精妙。唐 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提不起精神,观裴将军舞剑后精神大振,奋笔力 成,似有神助。而民间女子公孙大娘的剑术技艺更是出神入化,书法家张旭观公 孙大娘演练的西河剑器后,草书大进,他说:“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
武当剑术的创立与发展,与中国的道教法事活动和权威神圣化有关。在远 古时期,剑不但是杀戮的武器,更是帝王权威的象征,在宗教庆典和法事活动中, 剑常被作为“斩妖除魔”的法器。《拾遗记》中就有“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 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向,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之记 载。加之一些道教传人在各种法事活动中披发仗剑步罡踏斗的精彩表演,更给 剑术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民间便有了神仙高人以剑术“降龙”“伏虎”
“斩蛟”,以及“千里取人首级”“单丁杀百贼”的离奇传说。
据说东汉时期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的诸葛亮就曾到武当山跟北极 教主学道练剑数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披发仗剑借东风的故事脍炙人口,流 传至今。唐宋时期吕洞宾的剑术更是名扬天下,据《宋史•陈技传》记载:“吕洞 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相传流传至今 的武当纯阳剑即为其在武当山南岩宫修真时所创,而其传人陈技、王重阳、张三 丰等都是武功高深之人。
真正集武当剑术之大成者是张三丰。近代武当剑术传人宋唯一于1922年 撰写的《武当剑术》中详细记载了武当丹派剑术的系谱和流派发展。
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
三丰祖师,籍辽东,姓张,名金一,又名君宝。时人因其形状遢遢,号为 遛遢张。赵宋时,徽宗诏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师以剑飞击之,群 盗尽歼,故以剑术名于世也。嗣后,至元顺帝时,祖师在武当山攻弟子人名, 嘉靖时游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名,前后共九名,成为三乘九派焉。松溪列 下乘第九丹字派之一也。其后代有传人,至前清同治八年,鄙人授野鹤先生 教育,遂留下武当丹派八家之系谱。今日源源本本,详为叙出,俾学者知武 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耳。是为之序。
从序中可见,张三丰的武功之高深,“以剑飞击之,群盗尽歼”。在武当山原 来收徒弟八人,后到明代时又收一高徒张松溪。同时张三丰也成了传奇人物,他 的长寿令人叹为观止,从宋徽宗起,横跨北宋、南宋、元代和明代几个世纪,共留 下武当丹派8个剑谱。而其中张松溪的剑谱成今第一家,最负盛名,至今仍在流 传。我们辑录如下:
第一家张君剑谱
张松溪,河南登封县人,明嘉靖间击技家之最著名者也。偶游于四明 山。见一道士行水上,趋过分水岭,异之。因近前为礼,约坐于石,见其人飘 然若仙,谈诸理,有叩则鸣。研究武术,闻求与交手,慷慨不吝。于是各踮地 步,方一举手,道士不见,似觉有物附脑后,左右闪摆不能脱却。许时,觉是 道士,随想用手挥去,无奈屡捣不着,使用玉环飞脚踢去,反被道士托住脚跟,将张君撤翻伏地。道士上前谢日:“孟浪孟浪,君其勿怪。”张君知道,此 非凡人,因拜为师。叩问道号,道士曰:“吾非他,乃世传之三丰也。”遂留张 君于四明山,在彼学剑。后二十五年入嵩山,毕传九转还原之功。道号称丹 崖子。其后开传,名为武当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内家之剑术也。
这段剑谱描写,并没有说明张松溪的剑术有多高超,而是描述张三丰与张松 溪比试武功,收其为徒的过程,非常精彩传神。
武当剑套路分单练和对练两种形式。对练剑法共五种一百一十剑,其中不同 的有六十剑.皆以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洗、压、截、劈十三势剑法应用变 化而成,并包括天、地、人三盘的姿势与动作,讲究太极腰、八卦步。斯术旋转则如 盘中滚珠,其变化则身行如龙,剑行若电。练习以打(剑)法为主,尚有活步对剑、 对练散剑、对剑三角、阴阳剑圈等法,内客极为丰富。曾有赞武当剑者云:"翻天兮 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
而松溪派的武当剑具有步走八封、腰如太极、剑似闪电的显著特点。其步法 左旋右转,环转无端,似行云流水;其身法吞吐沉浮,翻转拧裹,如龙腾图翔;其眼 法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目随剑走;其剑法轻灵圆活,变幻莫测,时而似轻风拂柳, 时而如疾风闪电,许多剑法都是在疾速的旋转绕行和翻转拧裹中完成的,往往形 成一势多圆,曲折回环,跌宕起伏的奇异效果。
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说剑》篇中对其技击原理作了高度概括: “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即在与敌方交手时要示之不能,示 之不用,有意把弱点暴露给敌方。而当我一旦发现敌方的空当或弱点时则要像 闪电一样迅速出击,使之防不胜防。敌先我而发,我先其而至,避实就虚,击其要 害。武当剑术特别注重在“手前一尺下功夫”,即在与敌较技时,要求在敌方手 前一尺处制住敌方的器械,这样既便于化解其势,又便于乘势反击,或粘或接,或 剃或采,或下杀其手,或进取其身。
武当剑在身法上讲究翻转拧裹,吞吐沉浮,大开大合,要求通过腰身的拧裹 翻转带动剑法撩挽云扫。其中粘绵旋随为其基础技术,另有刺、朵h抹、捧、撩、 提、拉、转八法为秘传绝技。习剑时训练双方互为攻守,或击或刺,或走或化,你 来我往,如双鹤对舞,似彩蝶穿花,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的武学和功夫,以少林和武当为两大泰斗,皆为代表性的旗帜。少林以 刚劲为主,武当以绵柔为主,它们的形成都主要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武术文化 有关。
然而,在中国的南方广大地区有没有可相媲美的武术拳种和主导门派呢? 回答是肯定的。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与少林、武当一度齐名的峨眉武术。它有 着阴柔凶猛的短打、让人眼花缭乱的奇特兵器和令人惊讶不已的独门绝技。在 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南拳种类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明末清初以后,出现爆 发式的发展和传播。而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都取材于南拳的传奇故事。
浏览6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