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灭亡前夕,当时著名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受朝 廷的任命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宫廷图书整理工程。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所见到的图 书分为六个类别,加以记录和说明,最后的成果是一本叫作《别录》的图书目录 学著作。这部著作中首次记录了一部奇特而深邃的著作——《黄帝内经》。这 部作品据称是公元前27世纪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的对话录,记载了关于人体的 内在构造和医学的基本原理。
这部著作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它奠定了中国民族医学的基础,也是世界上最 早建立的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理论。
事实上,在刘向之前,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提到过这部自称来自远古时代的对 话录。因此,《黄帝内经》可能仅仅成书于西汉时期,是当时综合道家、阴阳家和 医学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体现出这样的理念:人体是和天地相对应的小 宇宙。正如外在世界一样,在人体中同样有着“自然山川”的变化,这就是被称 为子“十二经脉”的系统。经脉分为阴阳两种,分别传递阴气和阳气,阳气上升 而阴气下降,作为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循环不息。
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后两千年中的中国生命科学 和精神科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蕴含了这样的理想:人体与自然界本身一样具 有不朽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在此后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并成为道教的基础。
老子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仙人, 成为道教膜拜的神灵。他的思想反映在其著作《道德经》中,他的一个重要观点 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其反面发展。由此老子 得出结论“柔胜刚、弱胜强”。中国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法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受 老子的这一思想支配,在武术的具体功法上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国武术也最忌把招数用老,不论拳脚或器械,只要招 数过了度,就会被人反制。
老子认为刚强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喜欢以力降人;而柔弱者,不招不架,顺人 之势,借人之力,通常攻击目标是敌人身体虚弱的部位,所以会强弱逆转,由敌强 我弱变为我强敌弱,故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所以内家拳法也强调要贴近打,这样 才能发挥自己战术上的优势。
老子说“不敢为主而为客”,在武术中,“主”的含义是主动发起攻击,先出 手,先发制人;“客”是不主动,后发制人。作为“客”要以静待动,最终达到反客 为主的目的。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不争”被视为美德,这种思想对武术也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武术讲究武德,不争强好胜,中国传统武术以技艺高超服人,崇敬高级 的武技,而不崇拜低级的拼搏打斗,也正是出于这种思想。
另一方面,在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出现了许多传奇的人物,如左慈、甘始、郊 俭、费长房和华佗,据说他们长生不老,拥有神奇的力量,能施行各种幻术并能预 见未来。这些人中大多数是道教的修行者,深谙《黄帝内经》,通过艰深繁复的 修炼过程开发出自身的各种潜能,在民间传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华佗发明了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特点的健身体操 “五禽戏”,被认为对后来的武术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上述这些道教法师修炼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由于缺乏史实记载很难做出 准确的判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间传说中有如下一些描述:他们具有超常的 移动能力,即使骑马也难以追赶;他们刀枪不入,不为任何打击所伤害;他们能够 施行多种魔法,譬如点石成金和分身万千;他们驻颜有术,甚至能够死而复活。 无论在这些传说中有多少夸张和误解的成分,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道教法师和 几个世纪后武术大师的相似性。后者往往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开发出超人的内 力、轻功和感官的敏锐,以及某种控制心灵的幻术。
中国武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变革时期是在唐朝的末年,公元9世纪中,有一 位被民间认为非常神奇的仙人——吕洞宾,原名吕岩,他是继佛教慧可以来,中 国古代又一位伟大的武学家。关于他的传说太多,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又太少。
吕岩活动于公元9世纪中期,在青年时代曾经广泛地学习道教、佛教和儒家 的思想,并曾经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不久后他厌恶了官吏生活,开 始了游侠生涯。他无疑精通剑术,并且在道教法师钟离权的指导下掌握了高超的 身体技能,因此留下了被视为仙人的种种神奇事迹。因为对当时主导丹药学说不 满,他发展出一套新的丹药理论,即为后代道教人士和武学家所熟知的内丹学。
什么是“内丹学”呢?它对后来武学理论有什么影响呢?相对于外丹学说 在金属熔炉中通过化学反应炼制药品,内丹学说则指出,应当将身体作为熔炉, 人的体液作为药物,意念作为火焰进行“内在的”修炼。这一学说在道教中最初 作为解释为什么服食药物不会中毒而死的理论:因为缺乏了内丹的配合,外在的 丹药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吕岩的老师钟离权即持此种理论。事实上,这一 说法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恰恰由于内丹修炼的弥补,才缓解了外丹的毒害。吕岩 更多地转向内丹本身的探索,他在9世纪中期撰写了多部丹道学著作,如《九真 玉书》《金丹秘诀》《丹诀演正论》等,以及剑学著作《述剑集》。
这些著作在后来都变成了武功秘籍,也是现代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九阴 真经》《九阳真经》《葵花宝典》等秘籍的原型。相当于北方的少林武功,南方的 内家武功和宗师渊源更多地充满了神奇、变幻莫测的色彩,在心理上也更难加以 分析。
张三丰和武当玄功
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北京的紫禁城。此时,除了在他身边正 在紧张施工的这处宏大宫殿外,朱棣心中还一直挂念着另一处道教宫观的修建 进度。这处宫观位于1000多公里外的武当山上,朱棣亲自把它命名为大岳太和 宫。事实上,武当山的庞大工程早在紫禁城修建的3年前就已经开工。朱棣从 北京调派的军民工匠以及江南各地近30万人马到达了武当山,一修就是10年 的时间。这是大明王朝历史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之一,史称“北修故 宫,南修武当”。
那么如此偏远的武当山为什么会受到朱棣的格外重视呢?为什么他煞费苦 心地在此建造规模宏大的庙观呢?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太岳山、参上山。这座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道教圣 地,自东汉末年兴建以来就有着数不胜数的玄妙传奇故事。
自道观兴建以来,历朝历代的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如谜一般萦绕在武 当山峰之上,这也使武当功夫多了几分玄妙。凌霄、紫霄大殿前留下的历史名人 的足迹处处可见,君王为山上的殿、阁、门、楼、庙题个匾在唐代亦为平常之事。
慕名而来的晋朝谢允、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五代宋初的陈拎都曾修炼于此。 《历代神仙通鉴》记,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到该山学习道法,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九宫八卦,奇门遁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武当的神话和传说经久不衰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是基于人民生活 境况的动荡不安,衣食有忧,这就为道教在劳苦大众的心中生根发芽奠定了深厚 的基础。从心理上分析,人们渴望战火纷飞中寻求一个精神的安逸之所,有一些 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且具有超凡能力的人会帮助他们。其次,统治者急于寻找 一种麻醉人民却又让他们充满希望的办法,假借自己便是某一世界所派来之人, 是其代理人,天赋君权,神仙便呼之欲出了。和蔼的三清圣人、勇猛的四方大将、 三眼的马王爷、灵通的八仙、法力无边的雷神、呼风唤雨的龙王等都是这之中的 代表。然而神仙毕竟虚幻,老百姓还是希望出现一位触手可及的现实“真人”。
其实,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几代帝王都在苦苦寻 找一位隐居在武当的现实版的得道高人,朱棣希望通过大修武当来感化对方,最 终使他能同意出山和自己相见。这位神秘的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张三丰。
朱棣曾先后四次下诏希望张三丰进京见驾,然而张三丰依然神出鬼没,不见 踪影。不得已朱棣只好命人在他曾修炼过的武当山上修建了遇真宫,期望张三 丰还能够回到这里与自己见面。
那究竟张三丰有何神通会得到明代帝王如此的重视呢?
《明史方伎传》记载说张三丰又名张遨遢,龟形鹤骨,大耳圆目,头发和胡须 根根直立如同刀戟,终年只穿一件单衣,吃饭每餐能吃满满一斗,但又能数月不 吃,读书能过目不忘,他行踪不定,有人说他能日行千里。但被民间所熟知的是, 张三丰创造了武当博大精深的内家拳法。
浏览6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