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的速度一般是指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快慢以及整个身体移 动的速度。要提高武术所要求的专项速度一般有如下几个方法:① 苦练多练单个动作,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和发力方法,提高动作的 熟练程度。②练套路者,应采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计时)的 方法,提高训练的强度,并不断提高要求。做此种练习时,一要强 调动作质量;二要注意提高速度。③做技击练习时,既要求在规定 时间内完成若干组合拳与腿法练习,又要保证完成动作的质量。④ 进行30米短距离冲刺跑等练习,提高身体一般移位速度。进行上 述练习时,应根据套路与散打的不同要求,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和调 整运动负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何谓弹抖劲?怎样练习?
何谓弹抖劲?弹劲就好象弹簧被压缩后突然松开所产生的反弹 作用力,抖劲是指身体颤动时肌肉产生的离心力。弹抖劲是这二者 的有机结合。它起动于根节,形成于中节,达之于梢节,特别注重 用力的短促快速和身体的整体运动0
弹抖劲的练习以桩功为根本,通过站桩,使全身肌肉丰满。舍 此而想另走捷径,只能欲速而不达。站桩功法并不拘于特定的姿 势,但须选用架式高一些的桩功练习,如意拳的浑元桩、太极的无 极桩、通背的平林桩Q桩功贵在坚持,有没有鼓荡的意念并不重 要。
站桩之后进行肌肉的抖动练习,两腿分立微屈膝,双手交叉轻 抱自己双肩,快速抖膝带动身体肌肉的震动,注意放松,反复练 习。熟练以后,可以一边抖动一边转体,甚至可以四面八方活步抖 动,练习适身以后,周身轻轻拍打3~5遍,静坐片刻收功。
以上练习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进行弹抖劲的实际操手练习。主要有摔手练习、斜飞练习等。
摔手练习
方法:身体下蹲成马步,双手自然下垂于双腿之间,吸气时气 沉丹田,然后挺膝站起,呼气发声,以声助力;把双手向前、向上 摔出,身体站立时自然放松。
要注意动作连贯,挺膝发力,松腰背以带动上肢各部,在摔抖 时要把意念送到指尖。初练时可每次配合呼吸摔50〜100次。
斜飞练习
方法:马步下蹲,双手轻松抱置于腰间,然后向左右成弓箭 步,以蹬腿、转甑、拧腰之劲带动双手向左右斜飞,如鸟飞翔翱而 起,同样不许用拙力,而以腰背肩甑弹力飞抖。
练武术如何才能做到有“寸劲”?
所谓“寸劲”,是指武术攻防格斗技法所要求采用的一种短促 爆发的力量,它集中体现在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 满刚劲的印象。“寸劲”掌握得好,出拳似有声,起腿能生风,在 震脚砸拳和击拍脚时,响亮清脆。如果没有“寸劲”,就会劲不饱, 势不整,给人以僵滞呆板或软绵无力的感觉,只有武术的架子,没 有武术的神韵,从而失去武术的风格和特点。
剖析劲力的蓄发过程,运用“寸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发力顺达是爆发“寸劲”的基础。
在武术技法中,有“三节”的说法。就全身而言,下肢是根 节,躯干是中节,上肢为梢节。以四肢而论,靠近躯干的肩、胯为 根节,远离躯干的手、脚是梢节,根梢之间的肘、膝为中节。并把 运动时的运动过程,精辟地概括为“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从而开辟出劲力依次传递的通路。正如竹要一节一节地破,车要一 站一站地开,不可逾越阻断一样。朝着进攻的目标,循着连通的路 线将力量依次传递,就能汇集起身体各部肌群主动参与收缩的力量,形成爆发“寸劲”必须具备的初速度,例如“左仆步搂手弓步 冲拳”,就是一个在腰的连通下,脚、膝、胯、肩、肘、手合一贯 通的基本动作。仆步搂手弓步冲拳时,力发于屈膝的右脚,通过蹬 脚挺膝、转胯拧腰再送肩顺肘、贯力到拳。而许多初学者,往往还 未转胯拧腰就急于出拳,破坏了力的传递,结果表现出僵劲、拙 力,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武术运动中,直线出击的运动形式较多,如扎枪、扎刀、刺 剑、冲拳等等。在这类动作中,还必须把握住正直的运动路线。比 如冲拳,出击时,拳应对准攻击目标沿直线冲出,同时要求“肘不 离肋”;在运动过程中,肩、肘、手三点,始终在一条直线上,这 样才能保证肌肉收缩的合力。显然,发力只有“顺”,才能“达”, 不顺,有一部分力量就会成为“逃兵”,从半路溜掉。
放松与紧张的协调配合是爆发“寸劲”的条件。
以攻防格斗动作为基本素材的武术运动,形成了快速敏捷、变 化多端的特点。武术的“寸劲”正是在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 形式迅速转换的过程中爆发出来的,因此对肌肉放松与收缩的协调 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围绕人体骨骼关节成对分布、功能相反的 肌群,有着天然的协调性。从局部来看,由肌肉收缩产生的任何一 个动作,都是在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根 据不同的动作,一部分用力,相应的另一部分就放松,如正踢腿, 需要骼腰肌、股直肌等腿部前侧肌肉主动收缩,而腿部后侧的半腱 半膜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就相应放松,如果同时收缩,就会 产生对抗用力。另外,肌肉收缩作功是要消耗体内能量物质的。从 整体来看,如果练习者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放松,老是憋着劲,全身 肌肉紧绷绷的,在消耗大量高能磷酸化物(三磷酸腺昔和磷酸肌 酸)而不能及时转换补充时,全身肌肉就会出现疲劳和僵硬,这样 要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打出“寸劲”是不可能的。
掌握加速度的时机是爆发“寸劲”的关键。
武术的“寸劲”,是力量和速度最佳结合的结果。在需要获得 爆发力的运动中,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力量和速度亦有所侧重。推铅 球这类克服较大阻力的运动,更多地依靠力量,而在武术这类徒手 或持轻器械、克服阻力较小的运动中,爆发力则主要是通过加速度 而形成的。
在运动肢体沿着一定运动轨迹,获得一定初速度的基础上,怎 样掌握加速度的时机呢?“寸劲”的字义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它把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距离直观地假设为“尺”,把加速度的运 动距离形象地比喻为“寸”,说明了 “寸劲”短促爆发的特点。然 而,不同动作的运动路线有长有短,运动支点有远有近,加速度的 时机也就不尽相同。如象各种徒手拳术中的上肢动作,要应用拳谚 中“粘衣发劲”的方法,在接近目标的很短距离内,再全力加速 度,爆发出“寸劲”来。而在屈伸性这类腿法中,则必须在固定运 动支点后,才能全力加速度。例如弹腿,正确的要领是:先屈大腿 于水平位,固定膝关节为运动支点,形成一定初速度,然后再加速 弹出小腿,力贯脚尖。
“寸劲”作为武术运动特有的发力形式,还要求与呼吸密切配 合,在做发劲动作时,做到以气催力,气催而力刚。
推掌时,手掌怎样才能立起来?
在做推掌动作时,要求手掌立起来,与小臂几乎成90度直角, 小指一侧朝前,力达掌外沿。
推掌是拳术手法之一。“推”是手臂由屈到伸的发力动作。如 果掌立不起来,就不能按照要求力达掌外沿。怎样才能使掌立起来 呢?
与立掌相关的有三个因素:①腕关节的柔韧性;②参与伸腕 (即立掌)之肌群的力量;③推掌时的用力方法。其中,腕关节的 柔韧性是影响立掌的主要因素。要提高腕关节的柔韧性,就要经常压腕、活腕。压腕有正压:两手掌指朝上,掌心向前放置于桌边、 墙壁等物体上,使手背尽量靠近小臂外侧,压振时要有弹性;反 压:掌指朝下,掌心朝前,方法同正压;两手互压:一手扶压另一 手。压腕须与活腕(手掌上下连续抖动)交替进行。如果手腕柔而 无力,不能表现出推掌的劲力,须提高伸腕的肌力,可反握(手背 向上)哑铃或其它代用物,做负重腕屈伸。推掌过程中,注意手掌 要掌心先朝上再内旋翻掌推出,力达掌外沿。
怎样才能使打出的拳、推出的掌有劲?
冲拳、推掌是一种屈伸性的进攻手法,要想做到劲力充足、顺 达,应注意以下的技术要领:
注意“三节”用力顺序。就臂而言,拳或掌为梢节,肘为中 节,肩为根节,其用力顺序应先“根节起”,即随转腰催肩前送; “中节随”,即肘关节随之由屈到伸爆发用力;“梢节到”,即最后力 点到达拳面或掌沿。但一般易犯的错误动作是,先向外展肘,或者 将拳(掌)抬至腋窝前,再向前冲出或推出,破坏了用力顺序和动 作路线,结果劲力不足。就全身来说,下肢为根节,躯干为中节, 上肢为梢节,其用力顺序是:蹬腿、转髓、拧腰、送肩、出拳。这 样用力完整、顺达,劲力才能充足。
注意发挥腰的中轴作用。拳谚说:“运动在梢,机关在腰。” 就冲拳或推掌而言,没有腰的快速转动催肩前送,或者下肢的蹬劲 没有通过转腰传递到上肢,都不可能使打出的拳、推出的掌有劲。
注意屈得充分、伸得迅速。出拳(掌)之前,肘关节要屈得 充分,以便蓄好劲。而伸肘出拳(或掌)时要爆发用力,拳速才能 快,劲力才能足。当然为了更好的爆发用力,伸肘用力前,臂部肌 肉要适当放松,尤其肩部肌肉不要紧张,如果耸肩、用僵劲,就不 会有“拳如流星”的快速、刚脆的劲力。
注意“以气催力”0出拳时,要配以短促的呼气。有的拳种,如南拳,以发声形式来达到“以气催力”,使冲拳、推掌的劲力更 足。
浏览8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