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 和斗争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阴 阳与五行学说,几千年来,不但被广泛地运用在研究自然科 学、中医理论、生物变化等各个方面,而且也被广泛地运用 在武术训练和对敌斗争的攻防技击之中。阴阳学说,主要讲的是对立统一之法则,五行学说,则 主要讲的是事物生克与制化的规律。古代的阴阳和五行学 说,尽管它还不能够对今天的自然界,科学界等一切事物作 出系统地、完整地分析,但它的观点却是基于唯物的、辩证 的。所以阴阳、五行学说,至今仍被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中 医学说和研究武术运动的人们深为重视和广为运用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泛指的是:内外、上 下、左右,前后、正反、出入等等在武术运动中,则主要 讲的是:起落、进退、开合、吞吐、伸缩、呼吸、刚柔等等。 例如在五行拳中,不但把劈、崩、钻、炮、横五拳,同金、 木、水、火、土五行紧密地连系在一起,而且把五行生克的 变化、五脏生克的变化同五拳的生克变化联系在一起。如金 能克木、肺能克肝,劈拳就能破崩拳金能生水,肺能 助肾,劈拳就能变钻拳等。关于阴阳在武术和人体中的运用,则指的是人体的心胸 部为阴,脊背部为阳手心称阴,手背称阳:身体左侧为阳, 身体右侧为阴,上者为阳,下者为阴,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开者为阳,合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呼者为阳,吸 者为阴。又如,把立掌称为阴阳掌,把立拳称为阴阳拳,胆半阴半阳之身称为阴阳身等等。然而,在阴阳之中,既没有绝对的纯阴,也没有绝对的 纯阳,总是以阴中有阳,阳中寓阴而共同存在的。例如,从 自然界来讲,阴天本为阴,晴天本为阳,夏天本为阳,冬天 本为阴。但是夏天中也要有阴天,冬天中也要有晴天,从人 身来讲,前手本为阳手,但如果是掌心或拳心向下时,又称 之为阴掌或阴拳;如果虎口或拳眼向上时,我们又称它为阴 阳掌或阴阳拳后手虽然属于阴手,但由于它所处的方向位置、以及手型的不同,因而也有阳掌、阴掌和阳拳、阴拳, 或半阴半阳的拳掌之别。所以,从形意拳来讲,是古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 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战略和战术经验之后,并结合运用阴 阳、五行学说的原理,才渐渐创生了形意五行拳及五行生克 拳的理论。因而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医学说,就成了 我们研究形意拳术的理论依据。阴阳在形意拳术中的运用,绝不只限于懂得了什么叫阴 掌、什么叫阳拳,什么叫半阴半阳的掌和拳为目的,而更重 要的是,要在懂得了阴阳之变以后,要“精通它、运用它,精 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使阴阳在实战的攻防技击中、在克敌 制胜的搏斗中发挥其无穷之妙用和威力。

在拳术运动中,无论是防守技巧(即顾法、破法),还是 进攻技巧(即摔、打、擒、拿、点等都离不开阴阳的互易 变化和阴阳的相互分合。拳经中云工“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 拳之阴阳相合能成其诀”,就是说“拳之大要,重在阴阳,具 体地来说,无论是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动作,或是翻掌、转 拳、进退、起落、吞吐、开合、出入、伸缩等等,无一不有 阴阳之互易,无一不有阴阳之分合,故阴阳乃术中之妙、术 中之诀。武术,武者勇也、胆也;术者技也、法也、窍也、妙也. 诀也。因此,练武是锻炼培养人的勇气和胆量的,而术才是 制人、胜人的方法和技艺。只练拳不学艺,则有勇而无技, 不足以胜人。必须是既练武又学艺,有了勇敢无畏之胆量, 再加上高超绝妙之技艺,才能达到克敌制胜之目的。在道经中云:“道通窍不通,修道枉劳神明在拳术界中 也云:“练拳不学艺,磨破铁鞋白费力”,拳为运动之道,健 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求、术从何 得呢?就在于阴阳变化之间,正象拳经所云 “学者要得真消 息,全在动静两字间”,动则为阳,静则为阴,故言欲求艺术 之途,必循阴阳之路,乃是妙诀所生之源。阴阳的变化之妙,即在于一个圆字;阴阳的相分相合, 仍在于一个圆字。所以圆为艺中之源,圆为术中之母,万变 不离其宗,俱在一个圆圈之中。所以说巧从圆中生,妙从圆 中得,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个圆究竟多大,循行什么方向,什么角度,怎 么走圆,才能成拳术中的诀窍呢?起钻落翻是为法,阴阳变 化是为妙,尺寸角度方为诀。圆者圈也,在拳术的运动中或在攻防技击中,无论怎样 变换阴阳,都脱离不开圆圈的运动。例如,当手心朝下的阴 掌,要变换成手心朝上的阳掌时,非翻转尺梯二骨和手腕不 能完成手的阴阳变化。翻即要转,转就必然要形成一个圆的 运动,所以圆即是从阴阳的互易变化中得来的「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如果在拳术的运动中,丢掉了阴阳(实际凡一动 即有阴阳)的互易变化,那就不会再运动了。所以离开了阴阳 的变化,也就丢掉了圆的运动,丢掉了圆的运动,也就丢掉 了拳术中的艺术和技巧了。比如在擒拿术中的金丝缠腕(即小 金丝)、怀抱鲤鱼、手挥琵琶、单手插花、顺手牵羊、玉马扣 蹬、黑熊翻背、白猿献果、怀中抱月、二蟒蟠柱等等,都是 经过阴阳的互易变化、经过圆的运动所完成的。一旦离开了 圆的运动,离开了阴阳的变化,就会形成双方力量的较量, 而失掉了艺术之意义。

园圈圆圆,圆的运动,包括大圆、中圆、小圆,又有平圆、立圆、 斜圆之分。先练开展,是练习大圆;后练收缩,是练中圆多 再练紧凑,是练小圆。小圆又称为没圆,是说在外形上不明 显地露出圆的痕迹,其运转在气,变化在骨,提领在神,故 小圆是为高级功夫的运用。圆的尺寸和角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在劈 拳中大圆是为了锻炼舒展和伸筋拔力的,所以要求开始时要 划的大一点,但大并非没有止境,其尺寸是:高不过肩,低 不过阴,展不过一百六十度(指上臂与前臂之间的夹角),屈不 小于九十度。中圆是指后手的配合运动,是自然形成的圆, 它比大圆小,又比小圆大,故称中圆。小圆是指手与臂在自 转中所形成的圆,但这个圆要转的愈小愈好。即出拳旋转时 大者一百八十度,中度九十度,小者四十五度。另外,在出拳出掌距离敌身于寸间时所爆发的抖绝劲 力,无论是拳是掌都要有小圆的运动,才能击得准、打得狠。 所以说小圆的运动是技术中的高级艺术。平圆、立圆、斜圆各分左右或正反两个圆,故为六圆。

五行,动静,即虚实也、阴阳也。所谓动静,这里一指外形身 体的动静,二指五脏六腑的动静,三指气的动静,四指劲的 动静,五指感触对方之动静。以外五行之动静而言,即神宜缓而眼宜疾心宜缓而手 宜疾,气宜缓而步宜疾,内宜缓而外宜疾。心静而步坚,气 静而身稳(即心静则气沉,气沉则下肢稳,下肢稳则周身稳 固)。故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是谓善用劲者也(此为暗 劲、化劲之练习)。静者为静,静亦动也;动者为动,动亦静 也。由静而精,由动而炼(此乃是内功法和化劲中之练习以己彼之动静而言,乃为听劲,全在于神经之感触。彼 不动,我也不动,彼若动,我即先动,要在一气先,莫在一 气后。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 动,未见其迹,动静乃在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学 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动价二字间匕所以若能真正掌握好动静 之妙,即达形意之上乘功夫也。

虚实,在武术运动中,无论什么拳种,它都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虚实既是决定全体灵活性的关键,同时也是在技 击搏斗中决定胜负的重要技巧。虚实体现在形意拳中有练习时和运用时(即爆发劲力时) 两种不同的区别。在练习时全体要分清虚实,而在爆发劲力 的一刹那间,则要全体成实。在练习套路时,手要有虚实(指 同一手上的虚实),尺梯二骨要有虚实,肩与肘、肘与手要有 虚实,两胯要有虚实,两膝要有虚实,两足更要有虚实,两 肾要有虚实,以及经筋、血脉肌肉、皮肤等都要有虚有实。 特别是在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即过渡动作中),虚实之分尤为 明显。若无虚实之分,则无运动之灵和变化之捷。劲无虚实则 无刚柔之分,气无虚实则无出入之别,血无虚实则无阴阳之 易,体无虚实则无变化之灵,所以说成僵则滞,成软则绵, 虚实兼备,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方为健身、克敌之道。虚实在肢体的外形动态中,是由内变的虚实而引起肢体 外变的虚实,内变是外变的根据,外变又是内变的体现,没 有内在的虚实变化,则无外在的虚实转换,所以内的虚实之 变化是主动的,外的虚实之变化是从动的、服从的。然而外 形上的虚实变化,又能够起到促进、改善内变的作用,因而 虽然说以内变为主,然外变与内变,又有着互为因果的作用。 例如在运动中,当左腿成实时,左肾也必成实,当右腿成实 时,右肾又必成实。此时成实,彼时成虚,虚实因势而变迁, 肢体因势而虚实,乃为一切运动之道理°

浏览7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