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除了内家、外家、长拳、短拳、南派、北派、太极、八卦等常见拳种外, 还有一些奇特的或称之为冷门的拳法,偏重于格斗技术的运用,这些技术在实战 中有时杀伤力极大,让人防不胜防。而习练这些秘技的武术家,就像军队士兵中 的“特种兵”“特战队”一样。
(1)擒拿术
中国擒拿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斗争实践中不断 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搏击术。作为中华武术四大技击之一,擒拿术汇集了中华武 术的精髓,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擒拿之术,源远流长,它缘起于人类的斗争 实践,发端于中国春秋时期,勃兴于秦汉之际,极盛于明清今世。在2000多年的 攻战杀拿中,大致经历了折、拿、缠三大技法阶段,而今以其完备的技术和理论自 成一体,在武林技击术中独树一帜。
作为一种拼杀技击,擒拿产生之初,与其他武技并无二致,首先从头颈部开 始,以期一次性制敌于死地。从先秦至汉代的挈头技即为今天擒拿术之始祖。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宋万怒,搏闵公,绝其短”,述说二人在徒搏中,宋万使 用折断闵公颈椎的绝头之技,将其置于死地。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兵运 用挈头之技击败全身甲胄的敌人的战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史记•张仪 传》中记载:“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祸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 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猛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到了汉代,中国医学有了重大发现,人们对人体生理、解剖学的深刻认识极 大地促进了擒拿术的发展,使其能十分准确地把握实施擒拿的解剖体位;这时, 擒拿术又发展到绝肮、压脉技。“绝,断也”(《博雅》注),“肮,咽也”(《集辞》 注),“肮,颈之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下即反"(《索隐》)。绝肮技即为绝头断 颈之技或以手指压按咽喉或喉结两侧之颈总动脉之技,以阻断大脑氧气血液之 正常供应,致人昏迷和死亡,同以前的绝头以力横断相比,绝头以指巧压更可说 是技高一筹,实现了攻击部位由面到点,手法上由断折关节到压按穴位的突破。
擒拿术作为一门独特的技术经由历代武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名称也因时代、地域、流派而不同,技术方式更是各具特色。明代有锁技,清代 有串指,民国有擒拿之称,而今天,人们将所有这些技术统称为擒拿术。
“擒拿”一词中,,,擒”字的含义在古文中非常明确,,,擒者,捉也,,,而,,拿者, 牵引也”,二者合并表示以某种方式捉拿之意。擒拿的方式也随着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日臻完备,蔚为大观,从而使擒拿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 变化。
擒拿术作为中国武术四大格斗术之一,既不同于“踢”、“打”之勇猛明快,又 有别于“摔”之角斗拼搏。其独特的技法和出奇制胜的效果吸引着历代拳师刻 苦钻研、反复实践。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各门各派皆有其独特的擒拿之术,如查 拳中的抓肩压肘、华拳中的虎爪猿缠、八极中的大缠与小缠、通臂中的擒龙手、太 极拳中的上步擒打等。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积累,出现了专门 的擒拿术,如民间流传的“少林拳擒拿十八法”“三十六合锁” “七十二擒拿”等。
今天的擒拿术主要是以人体解剖结构、筋骨活动规律和经络学说为依据,使 用刁、拿、锁、扣、扳、点、缠、切、拧、挫、旋、卷、封、闭等招法,以拿敌一部而制敌全 身为目的进行擒捕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的专门技术。
(2)点穴术
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这种场景,一位武林高手一旦被点穴后,便像雕像似的 呆立不动了,或者狂笑不已,或者昏睡不起,使这种格斗技术更披上了一层神秘 的面纱。又由于古往今来,掌握这种奇门秘技的武林高手不多,并由于点穴高手 深藏不露,秘而不宣,要想学习,真正掌握此种绝技,极其不易。故今日之武林 中,点穴术已近绝迹,只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想象之中。
点穴术与一般武术不同,它是根据人体血气“子午流注”理论创造的一种精 密技击绝学,“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因其专 门击穴,而人体穴位目标极小,隐蔽难寻,极难击中,再者为了达到点穴的奇特效 果,使用时还要讲究击打的时刻,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此种绝技,极其不易。然而, 点穴技术共有四大绝技,只有学习掌握后,才能成为武林高手,成就一代绝学,即 认穴、寻经、内功劲力和制敌绝招。简要介绍如下。
点穴术,其攻击目标就是穴位,所以首先要详知绝穴真位,方能依其定时,举 手投足而伤之,否则无的放矢,枉费工夫。因此叫“认穴”。
武当点穴术主攻之穴有36处,称之为天罡36绝穴。“绝穴”即知名绝杀之 穴,也叫“死穴”,一旦点准,立可令敌伤亡,武功秘籍谆谆告诫,练习者非在极端 困厄之时是绝不能出手的。
《天罡36绝穴秘籍》 武林穴法自古秘,传抄流转错讹偏。 悉知绝穴在何处,人身经络仔细找。 道家天罡三十六,堪破玄机刻心间。 子午留注明道理,灵龟八法时辰分。 致命穴位六六定,阴阳协理机其变。 数术妙法多精髓,武当真谱传于君。 头乃六阳诸首领,重击震荡皆要命。 一指取效八卦位,百会神庭印堂连。 人中耳门太阳穴,脑后风池并哑门。 颈部咽喉夹人迎,前胸四穴要认真。 檀中穴下连鸠尾,两旁乳中膺窗平。 脱腹胁肋共五行,巨阙商曲期章京。 小腹聚精要穴六,神阙气海元宫轮C 中极曲骨腹结跟,督脉一线需留神。 灵台命门尾闾并,下寻直进海底源。 腌穴有四仔细听,肺肾厥阴气海并。 臀部两旁乃环跳,志室穴连两腰肾。 涌泉穴注两足心,记之纯熟千万遍。 只学穴法不练技,徒费心机枉费神。 移身换影圆中圆,多习一技不压身。 死手活法皆需研,岐黄之术出圣人。 武技首当德为先,济世活人留美名。
点穴术所点的穴位须在实穴,而不是空穴。空穴,是指血气之头未至或已过 之穴位。如果点击空穴,大力所至也可伤人,但绝对达不到点击实穴的特等功。效。所以只有点其气血之头,阻其运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谓寻径,即 寻求气血流行之途径。
要达此境,除了知道穴位精确位置之外,还要寻根究底,即深切地了解与熟 识人身气血流行的途径,搞清楚何时气血之头当达何穴,何时血气之头经过某 处,然后再依时辰之变化,点击应点之穴,则气血之头被阻滞,前行不得,退又壅 塞,而致敌气血紊乱。这就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医学人体知识。
秘籍上告诫说:熟读诀谱,于气血循环之理寻根究底,是向上逆行,还是向下 顺行,还是向旁横行;已到何经,已到何脉,已到何穴,如此种种,要心知肚明,临 敌之际,方能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内功劲力是指练习者体内气功、指上劲力的强大程度,特别强调“寸劲指” 的技法;此外是指“靶功”,即出手点穴的精准度和随机应势、抓住时机点穴杀伤 的高级技击能力;最后是“眼力”,武林技击讲究“眼为手先”,眼为心灵之窗,脑 之侦探。拳谱上说“心为元帅,眼为先锋”,“百拳之法,以眼为尊”,“其机在目, 敌情预晓”等,都说明眼力在武术攻防中的重要性。
绝招是一招制敌,一击必杀的攻防具体作战技巧,具有极大的威力,为秘而 不宣的独门秘技。
(3)暗器
暗器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相当高的价值。武术家们认为相当于现代军队中 的手枪,但手枪运用大多在明处,没有体现出一个“暗”字,因此我认为一个武功 高手使用(暗器),相当于战争中将军对垒时,埋伏在特殊地点中的“狙击手”。
武林高手认为,学武之人,在拳法功夫练成之后,会有“一招鲜,吃遍天下” 的想法。然而天下之事,往往不能预料,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如 遇上强敌,自己的技术又不如对方,危急存亡之时,若用暗器,既可以制敌,又可 以转危为安。又如遇上敌众我寡,强敌环伺,围攻甚急,急欲脱身不得,若以暗器 解围,是最上佳的策略。无论何等的高手,多一种技术,在攻防对战中,就多一分 便宜。所以对于“暗器”,武林人士认为宁可学而不用,却不可不学。
江湖上,武林中,暗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分类有以下三十多种:绳镖、脱手镖、 单筒袖剑、梅花袖佥、流星锤、柳叶飞刀、飞蝗石、飞爪、飞叉、飞锐、掷箭、狼牙锤、 铁蟾蛛、金钱镖、铁橄榄、龙须沟、雷公钻、如意珠、吹箭、鹅卵石、弹弓、喷筒、锦套索、弩箭、紧背花袋弩、踏鹫、标枪、袖硝、软鞭、梅花针、乾坤圈、铁鸳鸯、铁莲花、 飞剑、鸟嘴铳(相当于现代的手枪)等。
浏览4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