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法的三大代表拳种是太极、八卦和形意拳。近年来,以太极拳在国内 外最享盛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内家拳法当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太极拳,但太极拳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至今仍存在争议。太极拳较早为世人所知却和一段著名的武林传奇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偷拳,主角是一位叫杨露禅的拳师。

今天陈家沟还保留了当年杨露禅学拳的院落。据说当年杨露禅来陈家沟拜 师学艺,陈长兴起初并不愿意传授这一精妙的拳术,所以民间有杨露禅偷拳的说 法,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其实,凡是武学大家,在收徒时都格外谨慎,必须选择品德优秀、聪明伶俐的 徒弟来传授拳术。据说,陈长兴见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拜师,决定考验一下他。有 一天,他约杨露禅到房顶的僻静处问话。杨露禅按时到达,陈长兴却静坐圈椅中 闭目养神,杨露禅毕恭毕敬直立等候,时过半日,陈长兴好像从熟睡中醒来,看到 杨露禅说:“时间不早了,明日再来。”这样的情形持续数日,他才被杨露禅学拳 的精神所感动,最终传授杨露禅全部拳法。三年后,陈长兴对杨露禅说:“你可 以回去了m这里已经再也没有你的对手了。”

一般认为杨露禅曾经三下陈家沟,每去一次学习一阵子。这说明内家拳,尤 其是太极拳的修炼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你是非常聪明而又刻苦的人,也需要 有相当的悟性,以及老师给你不断“喂劲”。懂劲后才能愈练愈精,因此“懂劲” 是第一关。内家拳的神奇之处便在于,它看似没劲,速度又很慢,但却能打人,其 实它非常不容易练到那个境界。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太极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两人交手熟练运用“黏、连、沾、随、不丢不顶”, 善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力。它的技法特点与其他武术外家功技法有明显区别。太 极拳不是用“绝对力量”“绝对速度”取胜,而是注重内功的凝聚。动中寓静、静 中寓动、柔中寓刚、刚中寓柔、阴阳相济,体内蕴藏着雄厚的暗功。动时则如脱缰 野马、下山猛虎,势不可当。这种动静互寓、刚柔相济的矛盾运用,是《易经》的 智慧结晶。

太极拳的技击动作变化莫测,“出手不见手,挨着何处何处击",交手中咄咄 逼人。它不仅具有技击特效,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是强健肢体、壮内强 外的健身妙药。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内外俱练,以求得身心全面发展。 太极拳走架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的内外双修。 把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 气连、气断神连,注重“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八法的变化运用,是其他武术运动 项目难以达到的。因此太极拳运动可使人体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都能得到良好 的锻炼,不同层次的人群练习太极拳都能获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自陈长兴、陈清萍等人将陈式太极拳外传后,数十年间,弟子遍及北方诸省。 他们又在各自习练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各人所学之长,先后形成了杨、吴、 武、孙及赵堡诸门派的拳法。

杨露禅之所以能够把太极拳发扬光大,这和他学拳之后的经历密不可分。 杨露禅学成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直隶府广平县,爱好拳术者纷纷前来与他较 量,但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杨露禅在当地名声大噪。

在民间流传的众多杨露禅与人交手的故事中,有一个最为著名:一天杨露禅 正静坐养神,此时一位和尚前来挑战放拳,杨露禅亲自到门口迎接,只见和尚六 尺多高,魁梧壮实。他向杨露禅拱手表示敬意,杨露禅也很谦虚地表示答谢,并 请和尚到客厅相叙。突然,和尚出拳向杨露禅胸口打来,杨露禅略一含胸,用右 掌挡住和尚的来拳,轻轻一推,只见那和尚顿时仰面跌出,好像是被重拳所击。 过了好一会儿,和尚才缓过气来,他对杨露禅的武功极为叹服,同时也对这种神 秘的拳法充满好奇。第二天,和尚的师傅登门求教,此时一只燕子飞进帘内,杨 露禅没有多言,起手一抄向客人说“这只鸟经过训练驯服于人,可以和它玩耍”。 说完他用手托起燕子轻轻抚摸,燕子展翅欲飞,但杨露禅的手掌微微上下移动, 竟然化解了燕子起飞时向下踩踏的力量,燕子几次想展翅飞走,却像黏住一样无 法挣脱。如此,反复几次,客人们见了大惊失色。

那么,如此神奇的太极拳所蕴含的技击理念究竟是什么呢?在太极拳的理 论著作中,有一篇文章不得不提,那就是《太极拳论》。这是太极拳界公认的经 典著作,可以这样说,它涵盖了太极拳几乎所有的准则,全文共365字,却囊括了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练习方法、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习练太极拳的核心 标准。

《太极拳论》中谈到其他各种流派的拳法时,说它们虽然招式有区别,却都 离不开以壮欺弱、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此篇文章却提到“四两拨千斤”的 观点,即以弱胜强,以慢制快的思想,显然太极是不靠力量取胜,而且明确地提出 了太极拳有松、慢等特点。

太极拳自杨露禅之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后根据各家宗师对拳理的不同 理解,加之在习练中的心得体会,太极拳又相继发展出不同的流派。杨式太极柔 和缓慢、虚实分明,孙式太极步法灵活、中正舒展,吴式太极外松内紧、绵里藏针。 如今以这几大流派为代表,太极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他们和其他众多的流派一 起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史上一次了不起的革命,以意念为指导,以经络为 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中带柔, 刚柔相济,是人体科学和医学心理的完美结合,使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层次的文 化境界。

和太极同为内家拳范畴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拳种——形意拳,然而和太极 拳不同的是形意拳讲究的是贴身靠打、快攻直取、崇尚进攻。它毫无半点花架虚 招,一切从实战出发,全都是实用的技击技巧。据说在清末民初,它甚至成为了 最高实战技法之一。

形意作为内家拳的一大门派,与太极和八卦不同的是,拳理以阴阳五行为 主。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内家拳讲究桩法,即立在原地来修行,调理内息)以 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龟、鸡、鹦、燕、蛇、鹰、 熊为基本拳法。形意拳为内家拳里“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敌人的进攻,诠释 了最好的防守即为进攻。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却以刚猛为主,“半步崩拳打天 下”;手脚结合,心意相随,却以“心”的造化论高低;对练毫不夸张,招式中始终 贯穿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五行合一,一种拳法代表一行,五行连环拳也 是根据此说而来。

形意拳以彪悍勇猛、遒劲迅猛著称。其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实用, 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便节省体力,可谓“惜力如 金”。在技法上,形意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强进。动作简单 易行,没有冗余。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武学的三大境界,即炼精化 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首次界定了武术功力的层次差别,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 武术的理论基础。“炼精化气”又叫“易骨”,是形意的第一层功夫,目的在于练 出明劲,即示形于外的刚猛之力,同时还要打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功。“炼 气化神”又叫“易筋”,是形意拳的第二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暗劲,即柔中带刚, 同时打通奇经八脉,完成大周天功,使气血贯通周身。“炼神还虚”是形意拳的 最高境界,又称“易髓”,目的在于练出化劲,也就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刚柔 相济。这也是武学的极致境地。

形意是一种比较简练的拳法,没有花架子,也很少有跳跃动作,重心很稳。 它的基本套路为一左一右,反复演练,简练实用,毫无华丽之气,因而观赏价值不 高。但是,由于演练者经常要将这些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十次乃至上百次,日积月 累,熟能生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达数万次之多,所以一旦与人交手,在速 度、力量、准确性上都可达到惊人的地步。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又讲 究在触敌的一瞬间发力,如电闪雷鸣一般,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造成极 大的杀伤效果。

八卦掌,是一种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圈行走之中的拳术。故又 名“转掌”“八卦转掌” ,,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 “龙形八卦掌” “八卦连环掌”等,影响较大的有梁派、尹派、程派等拳法。

八卦一词出于《周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八卦是由阳爻(一)、阴爻 (——)和代表八个方位的卦象(后天文王八卦)组成的——乾(西北方)、坤(西 南方)、震(东方)、巽(东南方)、坎(北方)、离(南方)、艮(东北方)、兑(西方)。 据传八卦掌一为清朝河北人董海川所创,二是由清朝河南人冯克善所创。冯克 善曾为八卦教的一个首领,习练八卦拳,有弟子三百余人。

关于董海川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有很多,他超凡的武功,加之特殊的 身世,都为这个人物平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关于他最初展示自己绝世武功的 场所就颇具传奇色彩。

在一次王府寿庆的大型活动中,董海川显露了身手,他能够举着茶壶在桌上 飞跃穿梭,像燕子一样轻盈,众人都抓不到他,展示了他的惊世武功。可见他的 身法、功夫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八卦掌的核心基本功和奥妙都出在一个字——“走”。八卦掌足迹路线分 为阴阳鱼、八卦图、九宫图等。它讲求步走圆形,以掌法为主,起钻落翻,身法圆 活,动作轻盈迅捷。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种掌法,合于八卦之数,又因其练习 时以拢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都走到,而不同其他拳派那样,来去一条线,或走 对角线,故以“八卦”命名。八卦掌由最初的两式掌逐渐增加为八式掌,每掌又 派生出八式,变化成八八六十四式,与《周易》的“变卦”的“六十四卦”不谋而合。

八卦掌与形意、太极同属于内家拳,它以掌代拳,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 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扣为主,左右旋 转、连绵不断,要求仪如飘旗,气似云形、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奇正相生。形如游 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以走为上策。

由于八卦掌出现较晚,这让它更好地吸收了内家拳法的精髓,结合自己快捷 灵活的步法,产生了巨大的技击能量。八卦掌同太极、形意一样,核心的思想就 是一个,,变”字。招无定式,变中求生,“变”正是内家功法中的精髓,它滋养着玄 妙无穷、博大精深的内家拳法。

浏览6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