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习劈拳的发劲时,要明确地分清劈拳的上发、下 发、直发三种不同发人的方法和劲节。上发,是要将对方催 起后向上、向后跌出。上发要托,以运用任脉之阴劲为主。 下发,是要将对方向后下方发出而跌。下发要裁,以运用督 脉之阳劲为主。直发,是要将对方向远后方跌出。直发要 推,推中有起有落,以运用任督二脉之阴阳相合劲为主第三,劈拳的打劲在练习劈拳的打劲时,要注重斩、绝二字。起钻时要有 拧劲和催劲落翻时要有斩劲和绝劲;进步时要有踩劲和踏 劲;粘实时要有扑劲和按劲吞时要有裹劲和合劲;吐时要 有展劲和整劲。拧要绝、斩要绝,踏要绝,扑要维,裹要 绝,舒要绝,绝要绝(即为刚中之急、急中之刚,一绝再绝, 绝中加绝之意)。绝者抖也、毒也、疾也、脆也。劈拳的用法,劈拳在攻防技击中的运用,总的来讲分为发法和打法两 种,而尤以打法为重。、其中发法,包括上面所说的上发、下 发、前发三种;打法中包括里劈、外劈、左劈、右劈、上 劈、下劈.前劈、后劈,以及穿、挫' 扑、戳、斩、砸、 抓、塌、托、按、摘、切,抹等打法,同时还有擒拿点 穴、摔法等多种用法,劈拳的发,劈学发法歌快云“劈拳似斧性属金,专重调膀破敌营, 肺气凌然身先进,挤劲着力落胸襟工劈拳在上发中,是在低之中望高而为的一种发人法。例 如对方站势高于我,我即可取钻蹴之法,使用低势来攻击对 方之高势,向前上方的四十五度(为之起钻)和前下方的四十 五度(为之落翻),并使两个四十五度相合为九十度,将对方 击发出去。下发,是在高之中望低而为的一种发人法.如对方的站 势低于我,则宜用裁法(或称裁劲),先向我之后下方的四十 五度裁击对方,然后再向我之前下方的四十五度将对方发 出直发,是双方之站势高低适中或相差不多时的一种发 法。此法虽说为之直发,然而并非平直前推之劲,而是在起 手与落手之间,仍然有角度、有弧度、有阴阳相合之运动, 只不过是由于两个四十五度的变化很小,故不易被人看出.所以在形式上似乎就形成了直发。
以上三种不同的发人方法(虽为发法,实乃发中有打,打 中有发,打发兼有),在运用中无论采用哪一种,都必须首先 要明了三前和三节。三前是眼前、手前、足前。明了眼前, 可以判断对方之虚实,明了手前,可以判断对方之出入明 了足前,可以判断对方之进退。三节是梢、中,根。既要明 了自己的三节,也要明了对方的三节。明了自己的三节,必 须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起时一定要催得起,随时一定 要粘得紧,追时一定要发得狠,全身上中下必须配合得好, 内外相合一致,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明了对方的三节,是 为了抑制其梢节,催动其中节,拔掉其根节。抑时一定要制 得住,催时一定要催得动,拔时一定要拔得起,使对方的上 中下同时受攻,才能使对方被迫跌出。在使用劈拳发人时,头部要有领劲和顶劲,须部要有收 劲和提劲,项部要有竖劲和挺劲,肩部要有扣劲和按劲,膀 部要有催劲和撑劲,肘部要有沉劲和裹劲,臂部要有拧劲和 滚劲,手要有推劲和塌劲,前足要有踏劲和钻劲,后足要有 蹬劲和撑劲,前膝要有顶劲后膝要有挺劲,胯要有送劲和 合劲,丹阳要有吐劲和抱劲,腰要有挺劲,尾骨要有抖劲, 两肋要有合劲,胸部要有突劲,四梢要有警起之劲,五行要 有闭合之劲,全身要有冲劲,合劲、寸劲、绝劲,才能使劈 拳的发劲产生出最大的威力来。拳经中云:“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 塌最难挈工就是说在使用劈拳发人时,一定要把对方的梢节 控制住,把中节催起来,把根节拔掉,使对方成为一堵将要 倒塌的墙,而我方一旦要吃死对方时,就必须一进无一不 进,并无一处抽扯犹豫之弊,就好象是天塌下来一般,形成 一个使对方不可抗拒的完整劲,方能迫使对方跌出,劈拳发人的过程,是一个起与落的运动过程,起时要 钻,落时要翻,起时为横,落时为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 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起时要钻,头落时要 翻,手起时要钻,手落时要翻,足起时要钻,足落时要翻, 腰起宜挺,腰落宜塌,胸起要提,胸落要含,出而必闭,含 而宜虚。总之,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要去,落是 要打,起也打,落也打,一起一落,一钻一翻,一横一顺, 一升一伏,起如番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方为之起落。所 以说劈拳是“阴阳连环一气之起落运动工。
劈拳的打法,里劈,左手的里劈和右手的里劈都称为里劈。里劈是走 彼上肢之里。里劈之穿,主要是伤其两眼,里劈之挫,主要 是伤其颈部通向大脑之大动脉穴一里劈之扑,主要是伤其眼 目和鼻准,谓之“天地交合云遮月,二人相战蔽日光”及“火 到金化”(掌心属火,鼻准属金)里劈之戳,主要是伤其二 目和咽喉;里劈之斩,主要是伤其锁骨和颈部里劈之抓, 主要是伤其面目五官和胸侧两肌;里劈之砸,主要是伤其面 目五官及上肢之主穴,里劈之托,主要是伤其下须:里劈之 塌,主要是伤其心脏鸠尾和肺脏华盖;里劈之捏,主要是伤 其喉部「里劈之掐,主要是伤其颈部及大动脉穴里劈之 斫,主要是伤其颈部里劈之抹,主要是伤其二目,里劈之 点,主要是伤其头面颈胸等诸穴,里劈之撕,主要是伤其颈 面五官多里劈之啄,主要是伤其二目;里劈之削,主要是伤 其颈面部里劈之切,主要是伤其锁骨和喉部。总之,在劈学中伤人制残的手法很多,而且变化莫测。以上仅举主要手 法十八种,以供参考。外劈,也分为左手的外劈和右手的外劈。外劈之穿,主 要是伤其面部三叉神经和二目外劈之挫,主要是伤其喉部 和颈部;外劈之扑,主要是伤其面部五官,外劈之戳,主要 是伤其咽喉、二目和颈部的大动脉穴及气舍、缺盆穴:外劈 之斩,主要是伤其锁骨和颈部外劈之抓,主要是伤其面部: 和二目;外劈之砸,主要是伤其肩镭、臂般、天府、三里、 列缺等穴;外劈之托,主要是伤其下须,外劈之塌,主要是 伤其肺部及华盖以及心位厂外劈之捏,主要是伤其喉部;外 劈之斫,主要是伤其颈部:外劈之抹,主要是伤其二目,即 谓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手法,外劈之点,主要是伤其 面部、胸部、头部、颈部、腋部及上肢部之诸穴,外劈之断, 主要是伤其颈葡和臂部之筋骨与穴位外劈之削,主要是伤 其颈部、喉部和面部;外劈之切截,主要伤其颈部、锁骨和 臂部,外劈之落翻,主要是伤其两肋、肝脾和期门、章门等 穴;外劈之裹,主要是伤其肘关节。
左劈和右劈,主要是他其肝脏、脾脏和断其两肋间的软 骨;另外也可以使用挫、施工塌、按等手法伤其胸肋部。上劈,主要是伤其面部疝锁骨。同时在上劈中还可以采 用砸”按、塌等手法,伤其诸穴和胸、心等部。下劈,主要是伤其下肢中的诸穴及筋骨,故手法多采用 砸、砍、切等。 后劈,主要是在转身时的用法。转身中的后劈,分有横 劈、斜劈及上劈。 斜劈,主用于侧身的打法,主要是伤其颈部、项部和哑 门穴。双劈,是用双手的打法,多用于斜劈和正劈。穿,多用于单穿,在八卦掌手法中称为“白蛇吐信”。单 穿掌主以阳掌出手,阳掌变为阴掌时,谓之阴阳互易,在运 用中谓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翻手为穿,覆手为扣。挫,分为掌挫和臂挫两种。掌挫是运用手掌的外沿(即 靠小指一侧的掌沿卜臂挫主要是运用前臂中的尺骨,挫动对 方的槐骨或肘关节。扑,分为单扑和双扑两种,单扑谓之扑面掌,主伤其鼻 部和二目,此掌有火到金化,金化水出之功,因此对方一旦 被击中,必然血泪皆流,且日月(指二目)被封,即可再乘虚 而入。戳,戳者捅也,戳捅在手,以指为主。其手型多采用鹰 爪掌、羊角掌(即八字掌或麟角掌)、剑诀掌。鹰爪掌在戳捅 上又与猴形中的“猴挂印”相似,而且有抓、捌的作用,所以 主取其锐利之意,羊角掌主要是取其“食指为枪"之意;剑诀 掌主要是取其有“白蛇吐信”之捷。斩,斩如刀劈,是化刀为掌的用法,所以在运用时,主 要应将劲气集中在手掌的外沿上。在气血来讲,主要是贯注 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抓,既有捉拿之意,也有搦抓之意。搦抓主伤其面部五 官;捉拿,又称捌拿,是形意拳在擒拿术中不可缺少的手 法“因此在捌拿口诀中讲一抓二拿紧贴身,阴阳之间定输 赢,抓不住则不能拿,不贴身则劲必空,没有阴阳之变化, 则无制人之奥妙。托,分为向上的竖托和向里、向外的横托。托手主要用 的是掌根和小田上的劲气,在运用时多与手指互相配合运 用。塌,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暴掌。暴掌在运用时有两种,一 是四指伸出成虎形掌; 一是将四指屈曲,如同前图十五所 示。塌掌中又分有上塌、中塌、下塌、横塌和衬塌几种。上 塌在胸,中塌在心下塌在腹横塌是手型方向的变化衬 塌是一手做衬垫,另一手塌己手而打击对方的一种方法。衬 塌的震动劲力,一般要比单手直塌的劲力大得多,是容易震 伤其内脏的。关于足、膝、胫骨、腓骨在劈拳中的运用,将在后文中 详介。
浏览7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