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通过逼肾,促使下丹田抱气。逼 肾比收臀又进了一步,逼是在收臀的基础上,再助以一定的 内劲,使臀部达到进一步的收敛。肾部的向内收逼,可以促 使下丹田抱气,增大内里的压强。丹田气的紧聚团抱,又可 以促使两肾的后逼,使丹田、两肾、尾闾形成三点相合、相 抱合一的劲气,从而使重心得以稳固。另外,在丹田、肾脏、 尾闾相合的同时,又有促使气血下行的作用,因为在收逼肾 部的同时,能够自然地促使大腿根部的骨骼及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筋腱向前挺突,迫使气血的下行,与涌泉穴上发的劲 气(蹬发之劲气)相接,而汇集于膝部,因此说逼肾能够起到 坚膝的作用。“圆裆以撑胯工 是讲在撑裆、合胯的同时,可以产生内 外争衡之劲,因此能够起到坚固下肢根节——胯的作用。“松筋以柔之,汉筋以脆之工松筋是为了求柔,汉筋是 为了培刚。松者涣,汉者脆,松有柔韧之意,汉有坚刚之劲。 “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力 就是说松柔之时,犹如绳子一 样,既不屈不刚,又不折不僵,大有柔韧之特性,汉如冰之 清,乃是指在爆发劲力时,犹如冰崩弹炸一般,清脆果断, 干净利落,既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像,又无犹豫牵扯之迹。“贴背以转抖”,这里所说之"贴背"主要是指向后的逼 肾,再者是指劲力上提于脊(即胸椎)。若没有向后向上的逼肾 之劲,则无上提胸脊之真劲。“转抖”指的是尾巴骨,又叫龟 尾,乃是发放爆发劲的关键部位。

膝部歌:靛骨上提且内吸,膝眼紧闭劲力济,顶扣兼顾两相争, 内外争衡中正力。“膝眼”位于膑骨下方两侧的凹陷处,分为内外膝眼。靛 骨的上提和内吸,以及膝眼的紧闭,可以使膝关节增大劲力。 因为膝眼的紧闭、靛骨的上提内吸,可以使膝部的韧带紧紧 地把馥骨、大腿骨与小腿骨的连接处相抱在一起,从而加大 膝关节的顶、扣劲力。“顶”就是说在三体势的桩法中,前腿的膝关节部位,应 该有一定的内含向前的顶劲。但是这种顶劲,只宜用一定的内 劲来维持,绝不可在腿部的外形上体现出前弓后蹬的形象来。反之,如果前腿没有一定的弯曲度,则挺直的膝部经不 起对方丝毫的撞击。所以上中下三体势,前腿都须有一定的弯曲度上架子的前腿弯曲度应在一百六十度左右,中架子的前腿弯曲度应在一百五十度左右,下架子的前腿弯曲度则应在一百四十度左右“扣”是两膝均要有微向里 的合劲(但绝不可形成尖裆或 夹裆),以使下肢的劲力合而不 散。

足部歌足之三节趾掌踵,涌泉位 于掌中心,进退踩踏全凭它, 如若不明步难灵。气贯涌泉妙 藏中,闪战敏捷站时稳,虚是 精来实是灵,虚实不分步必钝。在形意拳中,身体的重心 能不能稳固,关键在步型;在运动中进退、翻转、闪战、聘 挪能不能灵敏,关键在步法然而,在步型和步法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足掌。足 掌主要是涌泉穴部位,所以在站班或走架时,劲气力主要集 中在足掌上,才能达到灵敏、稳健的目的。“气贯涌泉妙藏中”,是讲若无贯注涌泉之气,则无稳定 根基之劲;若无足掌之中劲,则无变化之灵敏。因此,气劲 力放在足趾或足踵上,都属于本质上的失中。若贯注于趾, 则经不起领屐;贯注于踵,又经不起冲击。因此,在三体势 桩功中,无论是上架子、中架子或下架子,气劲力都必须要 贯注和集中在足掌上。气贯涌泉、劲踏掌中,不栽不仰,是 为中正。以上介绍的是在三体势桩功中对头、肩、肘,手、胯、膝、足 各部的规矩和要求。下面再谈谈三体势中对手足的角度要求。在上、中.下三种架子的三体势桩功中,前手至后足与 地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上架子三体势站定之后,前手至后足的斜线,与地平线 所形成的角度,应该在六十度左右,中架子三体势站定之后,前手至后足的斜线,与地平线 所形成的角度,应在四十五度左右下架子三体势站定之后,前手至后足的斜线与地平线所 形成的角度,应在三十五度左 右。总之,“万法出于三体”, 三体势桩功,既是内外相合的 体现,也是精、气、神、形的 综合锻炼。《拳道集录》中云: “练形则能坚,练精则能实, 练气则能壮,练神则能飞”,故 久站三体势,明其规矩,才能 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学者在 站桩时,应该左右势互换练习功。

四梢所谓梢,是指物体之末端。形意拳中所讲的四梢,即人 体之中的血、肉、筋、骨的末梢。具体地讲,即发为血之梢, 舌为肉之梢,指(趾)为筋之梢,牙为骨之梢。四梢之意这里所讲的发,除了主要指头发以外,同时也包括全身 的毛发在内,所以说当警起四梢时,并不是单纯地把头发警 起来,而是全身的毛发都要警起来。头发,是全身毛发的重 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讲血梢时,多以头发做为代表,对于血梢,在古拳谱中云:“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 发转,精神勇敢,毛爱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 山”。但也有的拳谱中云:“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 敌胆自寒,毛发虽微,摧敌何难”。对于古拳谱,应该用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例 如,说“怒气填胸”,尽管这是指在爆发劲力的一刹那间的运 用,但用“怒气填胸的说法,未免有些欠妥,因为“怒”则容 易伤肝,而且怒则性暴,暴则伤气,因此用“怒气填胸”一语 来表达爆发劲力,是不太确切的。

作者认为,爆发劲力的正确运用,应该是气自丹田吐, 逼肾劲气翻,劲气升于脊,透胸贯梢节,转抖于龟尾,胸出 宜闭合,出入宜弹抖,行程在寸间,方不致于有伤五脏。但 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或在爆发劲力之前,仍应遵循心平气静, 蓄气储劲、舒胸实腹、丹田气沉、气不外泄、注意力集中的 原则。形意拳的老前辈之所以要把“怒发冲冠”这句成语引用到 拳经之中,完全是为了告诉我们在爆发劲力时,一定要把毛 发真警起来,而不是似警非警,因此才用“怒发冲冠”一语来 形容血梢之发警起的程度,但在练习时切不可把这句形容词 当做警起血梢的标准去追求。总之,毛发是人体中气血运行的末端,又是人体表皮的 门户,警起血梢,就是要紧闭门户,使全身的毛孔闭合,肌 肉紧凑,气血集聚,以增大身体中的内劲。若为肉梢古拳谱中云:“脾醍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 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九又拳谱中云:“舌卷气降,虽 山亦撼,肉坚比铁,心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脾醒舌灵胃健肉长”,主要是讲了脾主运化,胃主消 化的功能,舌为肉之梢且通于脾,肠胃的消化食物.吸收营 养的功能增强了,肌肉也就自然丰满而光泽。这几句拳经歌 讲的很符合科学道理。但“一舌之威,落魄丧胆”的说法,却 颇有些玄虚夸张。舌欲催齿,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催发劲力的作 用,但是不是能使敌人“落魄丧胆”,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 从人的胆量、劲力、神攻、气攻、形攻等实际运用来讲,起 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精、气、神和意、气、功、法,这些才是 真正使敌人"落魄丧胆”的内外因素。就是单从四梢来讲,肉 梢之舌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单讲舌的功能,是远不 足以制人的(当然也不能否认舌在运用时所起的一定作用)。“胃健肉长”是脾、胃、肠三者健壮的必然结果。但能不 能使“肌肉成强”呢?不能。肌肉成强是靠各种运动和通过一 定的锻炼方法之后所求得的,所以也并不是说脾、胃、肠健 壮的人,都可以达到肌肉成强的程度。况且对于武术运动员 来讲,增强脾。胃、肠功能,使其健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 长肉长膘。恰恰相反,而是要通过股炼,达到减少脂肪、坚 实肌肉、增长韧带的目的。所以拳谚说:“宁练筋长一分,不求 肉厚一寸”。这是因为筋腱的伸长,不但有利于助长肢体在运 动和技击中的灵活程度,增大探长击远的幅度,而且对于增 大卫气、增大本身的力气,也是极其有效的。

浏览4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