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体势的桩功和劈拳的练习中,气血主要是以贯通这 两条经脉为主,同时也锻炼了手少阴经筋和手太阳经筋的坚 韧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气血贯注于神门穴,在手上有较明 显的阴阳、刚柔之别。气贯神门,在手掌的外沿上,尤其是 掌根小田部位可以成刚成实,而在拇指根节一端的鱼际,则 成虚成柔,这就是在同一只手上,既有阴阳相合的气血,又 有刚柔相济的劲力。在三体势中,因其所求的劲节不同,所以掌型的练法也 不相同。第一种是单合掌,也叫柳叶掌。要求将四指(即食指、中 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伸展,拇指宜屈曲前伸。这种掌的 劲节,既可以贯注在小指一侧的掌外沿上,又可以贯注在四 指的中节上。劲气贯注在掌的外沿上,主要是求其有劈劲; 劲气贯注在四指的中节上,主要是求其有按劲。但在练习时, 这两种劲不用以混在一起,必须分别练习。单合掌出现在三体势中的角度,仍然应符合纵向和横向 中的两个四十五度。第二种手型要求五指和整个手均放松,不可以含劲,要 自然地呈现出似掌非掌、似拳非拳,形成自然勾曲的形状。 这种手型运用在三体势中,并不是为了练习手上的功夫,而 是为求暗劲功夫,锻炼内劲的转移和变化(即将手下的劲气 转移至肘尖及前臂的尺骨上)。这种桩功,应该在明劲功夫 练好之后再练,否则气劲力仍不能得到手,气通上肢也难达 到。第三种是八字掌,也叫麟角掌、羊角掌。这种掌型,主 要是取其以“食指为枪”之意,而且有勾挂、刁领之灵。其劲 力应主要贯注在拇指至食指之间的虎口上。在气血的运用 上,八字掌主要运用的是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手太 阴肺经起于中焦,上贯膈膜而入于肺,再出中府穴,经云门 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 太渊穴、鱼际穴而止于拇指内侧尖端的少商穴,手阳明大肠 经,起于食指外侧之尖端的商阳穴,沿食指外侧上缘,经二 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 穴、臂疆穴、肩鹘穴、巨骨穴止于鼻准另一侧的迎香穴。从 经筋来讲,它仍然是运用手太阴经筋及手阳明经筋。第四种是剑诀掌,这种掌型从 劲节上讲,主要是应集聚在中指和食指上,从气血的流注来 讲,主要是求其贯通手厥阴心包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 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出胸循肋,由天池穴经过 天泉穴、曲泽穴、内关穴、劳宫穴而止于中指内侧尖端的中 冲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外侧尖端的商阳穴,循大拇 指一侧的臂上缘而止于鼻准另侧的迎香穴.从经筋的运用来 讲,也是运用的手厥阴经筋和手阳明经筋。

第五种是形意掌,又叫虎形掌。这是在三体势中最常见 的一种掌型,它要求拇指屈曲而前伸,虎口呈月牙形之半 圆,四指要伸中有曲,从曲中求直,指与指之间要自然分 开,食指中正,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弯曲度和向内收拢的 度数要依次增大,四指象风扇叶似地有一个拧旋之劲。这种 掌从劲力上来讲,主要是要把内劲贯注在小田上及小指一侧 的掌外沿上。从经筋来讲,主要运用的是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筋。从气皿来讲,主要是贯注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尖端的少泽穴,经后谿穴、支 正穴、小海穴、肩贞穴、喘俞穴而止于肩中俞。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穴,经少海穴、神门穴而达于小指内侧尖端的少冲 穴)。第六种是鹰爪掌(其手型及要求请参阅第二章)。这种掌 从劲力来讲,主要是以中指领劲,然后贯满其余四指。从经 筋上讲,运用的是手三阴(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经筋) 和手三阳(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筋)之阴阳六合经筋, 从气血上来讲,主要用的是手三阴和手三阳的经络(手阳明 为大肠经,通于食指之阳;手少阳为三焦经,通于无名指之 阳,手太阳为小肠经,通于小指之阳手太阴为肺经,通于 拇指之阴;手厥阴为心包经,通于中指之阴J手少阴为心 经,通于小指之阴)总之,手在三体势中,由于所求的劲节不同,因而所运 用的经筋、经络也各有其主,手型也多变各异,学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锻炼目的来选择练习,或者是分别练习。

身为阴阳身应为五九乘,过阳则不及,过阴又不 力,阴阳皆相顾,方为得之中。三体势站定以后,对身躯的 要求必须是做到看阴而有阳,阴中藏阳,看阳而有阴,阳中 寓阴,似斜非斜,斜中有正,似正非正,正里藏斜,阴阳兼 有,方为阴阳之身。也就是说心胸部的方向,不能正身向 前,正身向前则谓之过阳,过阳则上肢所伸的尺寸必短,故 在运用时有不及触物之弊,且无舒展之势,更无伸筋拔力之 感,但又不可侧身向左(右),侧身向左(右)即谓之过阴,过 阴时虽然上肢伸得长,但又使力尽劲竭,故在运用时有劲力 分散之病,且无相合之势,又无整体之劲。所以心胸部必须 与前进方向的直线成四十五度,方为半阴半阳的阴阳身右足在后力心胸部应该朝着东南方向,如右手右足在刖,左手左足在后时,心胸部又必须 朝东北方向。所以阴阳身的标 准就是四十五度。“气下于海底,光聚于天 心,呼吸于丹田,意在于双心工 “海底”即指的是下丹田气海之 底,吸气要沉于海底,吐气要 发自海底,“光”者神也、意也,是要全神贯注于天心(即指 印堂穴卜“意在于双心”「双心”指的是足心和手心,要在呼 吸时以意领气贯通手足,吸气时下注于涌泉穴,吐气时意出 神门穴或劳宫穴(但不可助以拙力,拙则滞,力则僵),这是 在三体势中气血贯通三体的一种方法。

在道经中曾有这样四句话,叫做“眼观鼻,鼻观脐,处处 行持不可移,打开二六连环锁,一盏明灯吊在眉乙事实上 并不会有什么“光聚天心工也不会有什么“明灯吊眉”,而是 神藏祖窍(指上丹田)聚精会神之意“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先呼后吸,一出一入,先提后 下,一起一伏,起如龙腾,伏似虎伏。尾闾升气,丹田练 神。气升于肋,降于俞口。下收谷道,上提玉楼。缓缓呼 吸,气息宜均,细长匀慢,耳不闻声,上下三体,节节贯通九“前任后督”是指的任督二脉。任脉在身前之正中,督脉 在身后之正中。“气行滚滚”指的是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流行循环要连续不 断。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循环,在形意拳桩 功中称为“两仪“先呼后吸”讲的是呼吸第一口气时的方法。先呼后吸谓 之补,是为吐故纳新;若是第一口气采取先吸后呼的方法即 谓之泻,是为纳新吐故。故不能吐尽,新不能全纳,新旧掺 杂,仍不足以养神,更不能退其纯阴而入其纯阳。“先提后下,一起一伏”指的是吸气时要以意领气循督上 行,呼气时又要以意领气沿任脉下行(逆呼吸法)。起者升督, 伏者降任。“升如龙腾,伏如虎伏”是指在气升督脉时,要象蛰龙升天 一样,腾升而上。当领气下行时,又要似藏龙卧虎一般,悠 悠而落。“尾闾升气”是讲在升气时要收肛提顶(百会穴使气从 任脉之端(即会阴穴)接入督脉之始(即长强穴),而后循督上 升。“丹田练神”这里讲的是上丹田。下丹田是炼精之所,是 第一步练精化气所意守的部位;中丹田为炼气之所,是第二 步炼气化神所意守的部位;上丹田为炼神之处,是第三步炼 神还虚所意守的地方。“气升于肋”是讲气由下丹田上提时(逆呼吸法左右两 肋要横向开扩。肋不开则气不充,故称“两肋如鱼腮”。肋沉 则气降,肪提则气升。“降于俞口”,就是说气由脑宫出祖窍沿任脉下行时,口 角两旁的地仓穴要向内收缩,以助气的下降。“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是气升督脉,打通后三关(即尾 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在拳经中云:“紧 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玉楼”者,耳后之高骨, 又称完骨。“缓缓呼吸,气息宜均,细长匀慢,耳不闻声,上下三 体,节节贯通"在第一章已说明,此处不再复赘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撑胯,提胸以下 腰,松筋以柔之,汉筋以脆之,伸筋以拔力,贴背以转抖引 自《拳道集录》一书“按肩”在前面已经谈到,主要是介绍了它对气贯上肢的 作用。这里所说的“按肩以练步"是指要在按肩中将由足太 阳膀胱经所升起的气血,通过肩部按入足阳明胃经,然后循 腿部之足三阴而下注于足。从劲力上来讲,按肩不但可以促 使两肋的向下沉落而助气下行,而且可以促使肩井穴与足底 的涌泉穴上下相合。肩井与涌泉相合后,有促使下肢增大对 身体的支撑劲力、而使上身得以稳固的作用。相对地来讲, 这也是求上虚下实的功夫之一。从整个身体来讲,形意拳的功夫必须要练到下肢手从气 来讲,要真正能做到气沉丹田下丹田兀 如果能做到上述两 个要求,起码是练正确了,以后还会有较大的长进如果不 是这样,而是将功夫练到了上身,下肢似萍草无根,就必然 会造成头重足轻。没有坚实的底功基础,一旦遇到强手,就 会动辄跌倾,所以站立三体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加强 基础、锻炼底功。

浏览6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