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张艺谋的《英雄》上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侠义恒久远,英雄 永流传。江湖心未老,侠客梦不醒。这是中国人极具特色的民族心,同时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沉思的一种文化现象。时至今日,对武侠梦的演绎越来 越风起云涌,从司马迁的到金庸,从《英雄》到《功夫》以及当前大量充斥荧 屏的武侠剧,似乎中国的武侠世界一直在延续发展,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武侠世界已经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津津乐道于武侠的功力高深、侠义精神、快意恩仇、江湖义气,而没有人去反思, 没有人去追问,更没有人去批判,一任这种与这个时代要求并不一致的杂音兴盛留存。

1.武的概说

武侠文化首推一个武字,无武便成不了侠。实际很早以前武侠这种提法 主要是因为,这些“侠”是用“武力”去解决人世间的一些问题,并不是这些 侠的实际武功有多高,这和当今人们理解的武功有很大出入。武在《说文》: “武,楚庄王日: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于省吾在《释武》:“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有武器, 戈即武器也。”在最早的武侠中,最著名的有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 离,齐国的聂政,卫国的荆轲。他们并不全都精通武艺,但经历却非常相似: 最初都是蛰伏于民间下层的豪杰或游侠,后来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和敬重,于 是他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舍身行刺这些权贵的仇人。他们的行为体现中国。早期的武侠人格特征和伦理价值取向——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新型观念对民间 社会影响重大,知恩图报从此成了中国大众的行为规范和积淀于文化深层的古 老民族传统流传至今,可是没有一个人去问这个“知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该不该去报,去报的乂是什么样恩?但无论怎样,这一时期的武侠其 “武功”并不怎么出众,真正能一击而中的几乎没有,而使他们成名的也不是他 的赫赫武功,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式的慷慨激昂与豪情壮志。

2.侠的概说

侠在《说文》记载“侠,俾也。从人,夹声”。“侠” 一词出现于战国晚 期,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韩非子给“侠”下的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 有侠。"《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恐怕是“侠”字的 最早记载了。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 的书中,方始见。”在较早一点的古籍中有类似于“武侠”的一种称呼。如 “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孟子滕文公上》)、“剑士”(《庄 子说剑》)、“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墨子•经上》曾有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的话,《墨子经说上》也有“任,为身之所恶以成 人之所急”的解说。行侠,一般被人们称作任侠,那么,《墨子》中的话可能是 关于“侠”的概念的最早阐述。

《史记•季布乐布列传》中载有“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 楚”。《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中载有“少以侠闻,振穷救急。”但最早和 最精确的恐怕还要数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今游侠,其行虽 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 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包司马迁对侠的描 写虽着墨不多,但准确勾画出“侠”最基本的特征,成为后世侠客争相效仿的 一种侠客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给侠是以一种很正式的名 分,而且司马迁还特别写了一章《游侠列传》,这将侠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社会 地位,后世除班固的《汉书》在卷92著有《游侠传》,其他史书中再没有了侠的踪影,侠成为远离正统社会的一个影子,每个朝代都有,但再无人记载,班固的《游侠传》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已大有出入, 究其原因:一是侠士已经开始蜕变,二是统治者对侠士的看法已经转变,三是儒家已经确立了正统的地位,而那些“以武犯禁”的侠自然也就只能待在“江湖”,而再也进不了 “庙堂” 了。

3.武侠文化的概说

对武侠文化现在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包含武侠、武侠文学及武侠伦理三个部分。认为武侠通过行侠仗义阐发并实践着武侠伦理,武侠文学则口述笔传武侠事迹,同时表现和总结武侠伦理,并使武侠伦理得以广泛传播,代代相沿。 武侠与武侠文学之间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武侠是武侠文学的源泉,为武侠文 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武侠文学则又影响和规范着后世武侠的行为,反映出武 侠的时代特征。此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就成为社会上一大独特的文化现象武侠文化。另一种是武侠文化简单地说包括武侠、武侠游戏、武侠艺术(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和武侠伦理四部分。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 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通过行侠 仗义的实践活动阐发、实践武侠伦理;武侠艺术靠记录武侠事迹表现、总结武 侠伦理;武侠网络游戏则由玩家扮演武侠故事的主角,来探索游戏世界的游戏 方式、规则和伦理。四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武侠文 化现象。武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中国人或者 用自己的精神,或者用自己的文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构建了一个以“侠”为 核心的武侠文化,直到今天,侠义精神仍然是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规范。

陈序经在他的《文化学概观》中提出“文化的成分,是组成一种文化的要素或元素。人类学者与社会学者,叫作文化的特质。这是研究文化的单 位。” 那么武侠文化的要素或特质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物 质层面的因素,即武侠、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游戏、武侠传记等;另一 种则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即武侠伦理、武侠规则、武侠精神等;第三种为文化层面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武侠文化?陈序经先生的文化概念是“所谓文化是超越地理、生物、心理与社会的种自然现象,而自成为一种格式,自成为一种范 围,自成为一种对象,自成为一种题材……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 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 类适应时境以满足生活的努力结果。” 那么我们这里可借用陈先生的观点来给 武侠文化下一个定义:武侠文化不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适应时境和满足生活的 努力过程中创造形成了一群以武功为手段,以侠义精神为指导,特立独行,行 侠仗义的侠客,并进而形成一种以侠义精神为制度,以侠义精神为规则的游离 于正统统治之外,而处于民间江湖之中的武侠社会,从而形成了一种为中国特 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浏览1,0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