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运动员邱桂香

华东区第1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每天都有民族形 式的体育表演。而在这4天的表演中,我们发现了一位 年龄只有13岁的山东省代表小运动员邱桂香小妹妹 她这样小小的年龄,但对武术运动却具有了相当的成 绩。她已学会了刀、枪、棍、棒等多种多样的武学艺 术,并在整个的艺术表现过程中也显示了她那高超的技 术,博得了群众与每个武术运动员们的一致好评。

第一场表演中,她表演了一路“提袍剑”。在这路 剑术里面,她以纯熟的技术将中国古代剑术的点、刺、 挑、撩、提、云、鲁、苏等进击特点毫无迟滞地表现了 出来。同时她也很深刻地体会到了剑术中的节奏,在表 演时她那忽急、忽缓、忽起、忽停的如音乐的节奏,很 能使我们的情绪激动起来。在她的这路剑术中,我们还 可以看到很多的优美的造型,特别是几个“朝天蹬” “探海” “丹凤朝阳”,她将这些造型塑造得勇敢而柔 和,充分地表现出我们新中国儿童的创造天才。第二 场、第三场中,她还表演了“岔拳” “太祖棍”以及 “月牙铲战枪” “对打棍”“大刀战枪”“三节棍战枪” 等武学中的高度的实战而形象化的艺术。在这些节目里,她充分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活泼、机敏、沉 着、朴实、和善的优良品质。没有具备高度的武术运动 的修养和高度的技巧锻炼,是不可能做到这般地步的。

邱桂香小妹妹在武术上有着惊人的成绩,是与她每 天的锻炼分不开的。她从6岁就开始锻炼了,每天不息 地锻炼到了今天。她这样地埋头苦练,另一方面也并没 有放弃她的文化学习。她现在是青岛市十四中学初一年 级的优等生,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八十分以上。由于这 样,在1950年她光荣地被批准为中国少先队队员。

邱桂香小妹妹对参加这次大会发表感想时说:“我 能够参加这次大会感到无上的荣幸与光荣。同时,我深 深地体会到这光荣是我们敬爱的导师毛主席和中国共产 党所赐给我的。没有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我们的武术是不可能挣脱它的旧的封建保守、固步自封 的枷锁,不可能摆脱掉帝国主义的压制而抬起头来。为 了报答毛主席的恩情,我将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锻炼,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员。”

九、侯友泉表演的“飞叉

飞叉运动是民族形式体育中一项具有科学价值的运 动。在汉朝的时期,它随着扯旗、走索、履火等技艺在 民间传播开来。北方各省的农村中,在过去每逢什么会 期,飞叉运动往往是走会的主要项目。

飞叉运动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民间的把戏,但我们 如果从它运动的内容方面来看一看的话,就能够很肯定 地说,它不失为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所集体创造而遗留给 我们的一项优良的、能使我们得到全面锻炼的健身运 动。

飞叉运动在上肢的锻炼方面,有单飞车轮势、高飞 云落叉、金丝缠腕等以及用拳腕运动的金背飞轮叉等 等。在身躯的锻炼方面,有苏秦背剑、怀中抱月、飞钩 钓鱼诸动作。在下肢的锻炼方面,则有前踢叉、后踢 叉、骗马踢飞、压踢以及滚翻踢叉等等的活动。在整个 的飞叉运动中,上肢、身躯、下肢这三方面的活动是相 结合的,并不是分开的。同时它还有俯卧、仰卧、侧卧在地面上的滚翻飞叉运动。因之我们说,它是一项民族风格的全身运动。

飞叉运动不但锻炼了我们四肢各部关节的灵活性,而且还锻炼了我们视觉感官以及身体每一部分的神经感 觉。同时由于飞叉运动不是用手抓持器械,而是随它在 身上任意滚转或抄而上飞的运动,因之也特别锻炼了我 们怎样很好地去掌握和运用物理学的重心与离心的原 理,锻炼了我们的脑神经。

在华东区第1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的民族形式体育 表演中,山东省代表飞叉名手侯友泉演出了这项运动。 从他的飞叉表演过程中,充分地显示了我们劳动人民的 高度智慧与创造性,表现了我们劳动人民的勇敢、镇 静、机敏、灵巧、朴实、耐劳的优秀品质。他的飞叉表 演已达到了稳固、自然、轻灵、优美、炉火纯青的地 步。

侯友泉同志从12岁开始练飞叉,今年22岁了。据 他自己说,十年来,他每天练两遍,从没脱过一次。他 除飞叉外,还会其他的一些民间体育。他今天对飞叉运 动虽已具有了高超的水平,但他自己并没有感到满足, 他正在创造性地准备将飞叉运动和单轮飞车运动融合在 一起。据他自己说,现在已经锻炼得能够坐在单轮飞车 上做一两个简单的飞叉动作。我们预祝侯友泉同志能早 曰完成他的志愿。

十、金莲芳和她表演的“A合刀

在华东区第1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民族形式武术表 演中,显示了我们劳动人民数千年累积下来的武学上的 艺术,丰富而多彩。仅拿器械方面单刀的艺术来看,在 表演中就有梅花刀、七星刀、太极刀、八卦刀、四合 刀、岔刀、武星刀、六合刀、少林刀以及峨眉刀十种之 多。

武术家们常说:“刀如猛虎,剑如飞凤。”单刀在 它整个艺术的构成中,是从勇猛、活泼、俊健、雄伟方 面去着手处理的。一般的单刀,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如 山涧瀑布那样澎湃直泻,显露得异常泼辣与凶险。而同 时在这浪涛般的节奏里,怎样去处理左手的位置,使它 也能随着右手的刀而不显得空闲,使它在造型塑像中一 点也不损害构图的线条和角度,确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得 好的事情。武术家们说:“双刀看步走,单刀看闲手。”

由此可见单刀并不是那么容易锻炼与表演的。因之,武 术界中的女运动员对这火爆般的又加不易练习的单刀项 目,很少有人练习与表演的。而在这次大会的女子表演 ^ 里,上海市民族形式体育代表队女子代表金莲芳却勇敢 、 : 地演出了单刀项目之一的“六合刀”。

金莲芳表演的“六合刀”,充分地掌握了中国古代 短刀运动的规律,恰当地运用她平日所锻炼纯熟的腕部 关节的劲力,腰部的灵活,脚步的轻快,将刀法中的 劈、砍、剁、磕、扎、拨、缠、滑等特点细致地刻画了 出来。同时,她更巧妙地掌握了武学艺术表现中关于用 力、发劲的关键,使“六合刀”在她劲、力的操纵下, 表现得轻盈、灵活、鲜明、有力,突出了武学艺术风格 高尚、动作优美的特点。

金莲芳同志是先施乐园的艺人。过去正如其他的艺 人武术运动员们所说:“在过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里,我们艺人到处遭受着卑视与欺压,连参加运动会的 权利也被剥夺了,我们不能将我们的艺术表现出来。” 而今天,金莲芳同志也正如其他的艺人运动员所说的那 样:“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里,我们艺人翻了身, 在政治上同样地享受着种种权利,我们也同样地可以自 由参加运动会显显身手。”优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非但赐予了金莲芳同志种种的权利,使她在运动会上显 露了她那卓越的技能,并在这次大会上,还得到了她有 生以来第一次人民所赐予她的荣誉——金色“表演优 胜”奖章一枚。她在接到奖章时,快活而感动地说: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

十一、短小精悍的“螳螂拳”

“螳螂拳”是武学艺术中一个着重于技击表现的精 粹小品。它的创始,据说是在宋朝时期,由当时的一班 武术家摄取了动物中的螳螂的形态,利用它的刀足向别 的动物进攻时惯用的勾、搂、采、挂、崩、劈、挑、砸 等动作,而加以模拟、提炼、融化、组织成的一个有系 统性的技击形式。

“螳螂拳”在运动时的“拧腰而不走胯”,就特别显 示了它在技击方面的优点。因为当对方向你进击时,拧 腰侧身的作用,是在于滑脱、避却对方的来拳。如果能 抒腰滑避而胯仍稳固不动,那么就能借助腰部的一股弹 回力量,迅速地随着对方的收拳之际而反击过去,使对 方措手不及,难以抵挡。同时,由腰部反弹力量而发出 的拳,是很猛烈的,使对方难以招架。

“螳螂拳”在运动中,还显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 它出击时的动作,一般地都是“迎正而侧击”,善于利 用虚虚实实的战略诱击对方,使对方很难捉摸进击方 向,不易防守。

“螳螂拳”其他方面的特点还很多。仅仅依据上面 这些特点,就已能够体会出每一路“螳螂拳”在艺术表

现的过程中一定是灵敏、活泼、矫健的。而在对我们健 康的锻炼方面来说,那也一定是对我们的腰部、上肢增 强了放松、灵活的机能,对下肢的肌肉也起到平衡发展 的作用。

“螳螂拳”的创造,足以说明中国的徒手拳击法则, 是汲取了包括飞禽、走兽、昆虫在内的多方面的特长而 组织成功的,是具有广泛性的内容的,是擅于运用多样 的进击和闪避的方法的。也足以证明中国的武术运动, 是我们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经过千锤百 炼不朽的优良遗产。

“螳螂拳”在华东区第1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的民 族形式体育表演中,由上海市民族形式体育代表队的张 继先表演了这个项目。由于技术的精湛,将“螳螂拳” 的特点表现得一无遗漏,博得了一致好评并得了奖。

十二、武术器械中的长枪

中国民族形式体育的武术运动中,在器械运动方 面,包含有刀、枪、剑、戟等数十种不同形式的器械。 这些器械运动,不但在技击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进击特 点,而且在武学的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各自有着迥异的 风格。

长枪,是武术器械运动中的一种。它的进击特点, 武术家们依据了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创造发展过程中所 累积下来的经验与心得而归纳为:扎、刺、搭、棚、

缠、圈、捉、拿、托、点、拨、拦等等。长枪具有许多 的进击特点,因之在技击方面,它是变化无穷的,刚柔 相济的,阳进阴退,阴出阳回,使人难以捉摸。武术家 ; 们常说:“枪为器中之贼,有隙即乘。”可见长枪在一 切器械运动中,具有很高的技击价值。

根据长枪运动的技击特点与规律,武术家们又进一 步组成了有系统性的锻炼方法。在长枪锻炼方法里,

“拧枪”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它除了对进击时有它的特殊作用之外,对我们人体各部肌肉等都起着积极发展的作用。整个长枪锻炼,对我们人体的各部关节,特別 是对增进我们的臂力、腰力、足力、体力等方面都足有一定的作用。因之武术家们说:“它是一个吃力而又 不讨好的表演项目。”

长枪在武学艺术上,也有“梅花枪”“峨眉枪” “五虎枪”“锁口枪”等等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表 现过程中,掌握它的人一定要具有体力、膀力外,还一 定要有敏捷、飘逸的身法与步法。武术家们对艺术表现 方面的要点也说过:“足要轻,步要碎,身无定影,飘 飘如龙;枪在手中,粘随不脱,疾若风云。”“枪如游 龙”就正是长枪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所必须达到的一个主 要的要求。

长枪运动除了在体育上、艺术上有所贡献外,假如 能将它的进击特点融化到现代的步枪刺杀上面去,在短 兵相接时更能发挥杀敌的作用,对巩固国防也将会是有 贡献的。

华东区第1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上,山东省民族形 式体育代表队参加了很多的长枪表演节目。有“六合 枪”“阴风枪”“四门枪”以及双人表演的“对扎枪” 等十种之多。而在这些长枪的表演节目中,能够掌握它 的特点,达到艺术要求的,要推赵瑞章、李赞臣、周永 祥等几人。

十三、观摩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杂记

踩绳

“踩绳”在广场上表演。这是一种罕见的特技,不 能与“走钢丝”混为一谈。

它用一根很长很长的粗绳,由地面徐徐地倾斜着向 上扯去,一直高到约有三十米的模样,两头与中间用木 柱支持。表演时,悦耳的鼓声响起来,西北区代表维吾 尔族斯的克手持长竿,保持着他的重心与平衡,像上山 一样,一步一步地走上绳去。途中他沉着地表演了前后 平衡动作、倒立动作,甚至大胆地在绳索上跳起了简单 的舞蹈。最惊人的是他的两脚忽然一滑跌了下来,不, 没有跌下绳来,而是骑在绳上了。

踩绳表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高度勇敢性,给予我们 一种深刻印象:任何困难,没有不可克服的。

大铁刀

“大铁刀”是由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和华北区的选 手表演的。

铁刀运动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过去在封建社会 电,曾将它作为武考的主要项目。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臂 力、腕力、腰力、腿力,增进全身的体力。大会的选手 们将二三百斤不等的大铁刀拿在手中,舞着“脖花、胸 花、背花”等动作,面不改色,确实惊人。

花式石锁

“石锁”除竞赛外,中南区选手沈少三还做了精彩 的花式表演。

石锁除作国际上壶铃一般的运动外,在表演上还能 发挥它的轻盈灵活等特点。沈少三巧妙地运用着“石 锁”里的“跨裆、骗马、穿背、正反掷”等基本的抛掷 动作和“挎篮、矗锁、抢锁”等基本的承接技巧,做出 了特种的“苏秦背剑、霸王举鼎”等等花式运动。

团体武绳

“武绳”的表演,也是相当精彩的。这是将中国民 族形式的垫上运动:鲤鱼打挺、鹞子翻身、小翻、扑 虎、乌龙绞柱等动作,结合跳长绳而构成的别具风格的 团体跳绳。

火车头体育协会的十余位运动员在团体武绳表演中 发挥了高度的技艺和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

扯旗

“扯旗”是民间体育中的一种。它由五位华东区的 选手在广场上表演了单开把、双开把、上字旗、迎风贯 斗等精彩节目。

它的运动形式是别具风格的。它与单杠运动相反, : 将打子直立在地上。运动的基本动作,分为扯、挟、

抱、纵四种,缘竿升降,做出许多的花式来。这种体育 运动在唐代技艺里面早就提到过,当时的“缘杆”就是 它本来的名称。

步射

“步射”在箭道上举行竞赛。它在我国很古的时候 就有了,从仰韶村、西阴村等处发掘出来的石镞、骨 镞、贝镞等足以证明射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步射所用的器具是弓与箭。步射用的弓较轻,练力 用的“硬弓”有十余力,或二十余力不等。

步射能锻炼我们的视觉神经,硬弓则能增进我们的 臂力、体力,发展我们的肩肌、胸肌、腹肌、腰侧肌及 大腿肌等。华北区马瑞兰的步射,以及张英杰在台上的 硬弓表演,都是观众欢迎的节目。

击剑

“击剑”是武术技击竞赛运动的一种。从六位优秀 的击剑手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剑术在实际运 用上,它的进击规律与特点,可分为:点、刺、挑、提、剪、劈、错、撩、砍、崩、绞、云等十余种法则。

这项运动能锻炼我们行动的敏捷,头脑的镇静,培 养我们具有勇敢、顽强、坚毅、机智、沉着等优良品质,增进我们呼吸器官、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健康。

“击剑”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但过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次比赛,在护具与规则上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十四、中国的垫上运动

垫上运动,包含着平衡、跳跃、滚翻、腾越等基本 内容。这些活动形式,在我们锻炼过程中,能帮助我们 的肌肉趋向灵敏和富于弹性;能帮助我们的神经中枢与 各部肌肉协调一致,使我们的平衡感觉有镇定、控制的 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较全面的

运动项目

垫上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原始社会 开始,就一直在人类的原始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由简单 而逐步复杂,逐步提高。到秦、汉时代,这项运动的技 术就已提高了相当的水平。我们从辽宁省辽阳县北园的 i 东汉墓壁画上就能找出它在当时的高度技术的痕迹。 丨

在东汉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拿“大顶” I (手倒立)的姿势,两腿并拢、脚尖绷直,整个躯体的 线条与我们现在见到的手倒立的姿态是没有区别的。我 i 们还可以看到那个已经翻了过去的人,手与脚已经着地,不知是腾空前翻呢,还是后翻的“前桥”姿势。腰 I 部的弯曲度,更显示出腰部的柔力,比之我们现在的腰 I 部柔活技术似乎还要高明一些。在壁画中,我们不难找 1

上运动在我国早就有了相当的发展。过去有很多人都认 为垫上运动是西洋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此项教材 则是“……然感材料缺少,无可参考者。” (1951年5

月商务印书馆再版的〈懷翻运动图解》译者序)所以这 是西洋输送进来的。我们说,这是片面的、不够全面的 认识,是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了解、钻 研和进行考究的缘故。

在今天,我们如果对自己民族的体育运动关心一 些、接近一些的话,随时随地都能够在中国技击艺术成 品,如醉酒拳、地躺拳等或杂技艺术中看到自己民族的 垫上运动。根据我们所了解,中国垫上运动的各种动 作,仅仅是名称与西洋不同,而实质是和现在的垫上运 动一样的。如:古辘毛(前滚翻)、抢背(侧交滚翻)、 案头(头手翻)、倒跟斗(后滚翻)、扑虎(鱼跃腹仆)、 虎跳(侧手翻)、加冠(前手翻)、小翻(后手翻)、前 扑(向前腾空翻)、丹提(向后腾空翻)、缩腰(燕式向 后腾空翻)、拨浪子(侧腾空翻)、碾子(抱腿侧翻)、 鲤鱼打挺(蹬足跃起)、三角顶(三角倒立),以及旋 子、键子、插花顶、汉水顶、乌龙绞柱等等。这都是由 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的中国人民自己的滚翻技术,我们怎 么能说是“缺少”或“无可参考”呢?我们又怎么能否 认它不是自己民族所创造的而是由西洋输送进来的呢?

中国民族的体育运动是丰富而多彩的,让我们努力 地发掘和发扬它吧!

十五、谈武术运动

武术运动,是数千年来无数天才的祖先们在生活

斗争中所创造出来的保卫自身、攻击敌人、锻炼身心 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体育形式。它并不是由哪一个杰出 的人物突然地创造出来的东西。因之我们说:武术的 本身是与人民的生活相结合的,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它并不是什么玄妙和神秘的,也不可能有什么玄妙和 神秘。因为人类的生活——劳动、斗争——是现实的

而不是玄虚的。

武术运动,既然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由于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区域广大的国家,武 术运动也就随着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人民的性格 和爱好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与内容。例

如:珠江流域一带的武术,多是短小精桿、刚硬有力,

讲究小步位,固守待进的。长江流域的武术,虽然也是 小步位,但在内容上则多半含有民间的舞蹈或戏剧性的 I

舞蹈,像流行于苏、锡、常等地的扇子拳、手帕拳、猴 I 拳与鹰拳,就是很好的扇舞、帕舞和象形舞等民间舞 蹈。黄河流域是我们古文化的发源地,因之武术运动也 二就更为多种多样了,有舒展大方的、柔和飘逸的、剧烈的、跌扑的等等运动形式,但在内容上却都是以技击为 主的,像华、查、炮、洪等拳艺以及形意、八卦、太极 等,在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不能说不是一 致的。

这些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多种多样的武术,便汇 成了我们中国民族体育中一个整体的武术运动。当然, 整个的武术运动中,除我们上面所讲的武术艺术外,还 包含有武术竞技,如摔角、击剑、散手(拳击)、擒拿、 刺枪、推手等等。它只是如同球类运动一样有足、篮、 排等项目上的分别,根本就没有什么派别可言,也不能 有什么内家、外家之分。

过去,在封建、半封建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对劳动 人民都是采用从中挑拨、破坏团结、造成分化的毒辣手 段,以便达到他们统治和利用的目的。武术运动是被广 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这一点,反动的统治阶段自然 也是注意到的。因之,整个的武术运动便从人民的手里 被抢夺到了他们的手里,也就在他们的控制下,武术界 形成了正统、宗派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多年来的内家、 外家、各门、各派的相互歧视,相互诽镑,相互残杀。 同时为了相互夸张,便各自争先恐后地在武术运动的身 上加上了一套玄学的理论,说什么先有太极后有天,太 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谬论,好像是冠 以太极、八卦等名目的拳术,便是诸拳中至高无上的拳 术。还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说什么这是哪个大仙创造 的,这是哪个神人梦中传授的等等的怪话。将武术运动 说得玄乎其玄,使人听了大吓一跳,不是被吓得不敢和

武术运动相接近,便是被迷得整天在研究什么隔墙打

 

人、踏雪无痕等等,任何事物也不多过问了。这样,统 治阶级的目的便达到了,统治阶级就是要人民内部分 裂,要人民脱离武术运动,使人民迷迷糊糊地什么事都 不问,以便利于他们的反动的罪恶行动。从这里我们也 就可以知道,过去武术之所以有门派,分内外,有神 秘,有玄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整个武术运动,究竞哪一项是对我们身体的健康有 益处呢?过去,在宗派观念支配下,总是各说各的好, 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其实,整个武术运动除了那种与人 民生活脱离的、虚构出来的什么油锤灌顶、铁砂掌等之 外,都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比如上面所说的华、查、

炮、洪等拳系,都是有它系统性的锻炼过程的,都是由 浅易而进入复杂,由初级而进人中级到高级。在对身体 锻炼上来说,由于这些拳系中都是包含有跳跃、滚翻、 伸屈、平衡、回环等等的动作,对发展我们身体的各部 肌肉、各部关节的灵活,以及平衡感觉,神经与肌肉活 动的协调机能,都是有它一定的作用的。

武术运动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健康情况来分别进行锻 炼。比如体格较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选择太极拳、 八卦掌等进行锻炼。年青的、体格强壮的,那就不妨选 择一些形意、太乙或上面所说的一些拳系来进行锻炼。总之,武术运动可以不受年龄、性别、健康、人数、场地、气候、设备等限制,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锻 :炼。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被玄学、神学所迷惑,按各个拳系的锻炼方法,按部就班地锻炼,半年或者一年就会 ;

冇成绩了。如果我们经常不断地进行锻炼,那就会有更武术运动在解放后回到了人民自己的手里,它将会 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国家的建设而服务。

十六、我国的武术运动

一谈影片“民间体育表演”中的 武术竞赛和表演

中国的武术运动,是我们天才的祖先们经历了数千 年来的努力,从生活斗争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多种 内容与形式的呈现强烈的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

中国的武术运动,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从“技击 竞赛运动”和“武学艺术创作”这两个方面在向前发展 的。技击竞赛运动,是将武术运动中的各种徒手拳击和 器械格斗的许多进击与防御的法则,予以归纳、整理, 而加以一定的竞赛规则和护具而组成的,如散手(中国 式拳击)、擒拿、太极推手、刺枪、击剑等等的竞赛项 目。武学艺术创作,则是取材于武术运动中的各种进击 特点和进击规律,结合了人体多变化的曲线美,通过抑 ' 扬顿挫的诗歌般的旋律形式,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己 的意志——英勇、顽强、活跃、健康的一种与其他舞蹈 艺术迥异的中国武术运动,如青萍剑、青龙剑、醉酒 : 拳、太乙刀、拐进剑等等的武学艺术成品。在“民间体 i 育表演”纪录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它的这个特件 •方面是技击竞赛,一方面是技击艺术表演。

在“民间体育表演”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武术运 动的竞赛项目,有“摔角”与“短兵”。

“摔角”,在我国历史上早有了记载。北方的劳动人 民以及蒙族弟兄对这项运动有特殊的爱好。这项运动在 于克服“活的”阻力。摔角运动员在竞赛的过程中,必 须随着对手的阻力大小而改变自己身体上各组肌肉的紧 张程度。这时候,有关的感觉器官就会受到刺激,引起 感觉作用来帮助判定对手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的最细微的 变化。摔角能使全身各部肌肉发达,并且能提高心脏血 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在发展力量和机敏等基本品 质方面,也有重大的作用。

“短兵”,是培养我们进攻与防守技巧的运动项目。

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迅速辨认情况的能力。也正 是由于在竞赛中的情况是在变幻不定,我们要及时地辨 清后而加以回击,因而就要求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 奋和抑制作用能迅速而准确地变换,从而增强了神经系 统转变外界刺激为反应的复杂过程的综合功能。从影片 中我们也可看出,短兵的进击法则是包含着剑术里的 点、刺、剪、错等特点及刀法里的劈、砍、剁、挑等特丨 点,从而混成了“短兵”的进攻特色。 ;

在影片中,我们更看到了武术运动的武学艺术表演项目。

“武松脱铐”,这是取材于中国徒手拳击法则中的 肘、肩、腿、胯等进击特点,结合了人体动作的规律而 ;

构成的武学艺术作品。这个拳艺主要说明了中国徒手拳丨 缶法则的广泛性,它不但善于运用两拳出击,还照样可 i 以运用肘、肩、腿、胯的冲、撞、挤、靠、踢、弹、^

扫、挂等方法来进行攻击。其次,从这个拳艺的艺术表 现过程中,还有力地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勇敢不屈的顽强 精神。中国武术运动的武学艺术创作原则,是必须以技 击特点为中心内容的。“武松脱铐”一点也没有破坏这 个原则。因之我们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武学艺术作品。 上海市的运动员胡汉平出色地表演了这个拳艺。

“十三剑”,是汲取中国剑术中刺、击、剪、劈、 挑、撩、错、绞、点、崩、云、洗、格、提、带等进击 特点的一部分素材为内容而组成的武学艺术。中国的剑 术在艺术创作上,由于汲取的素材不同,往往有的偏重 于塑像造型方面,一招一势;有的偏重于轻快飘逸方 面,动作连绵。十三剑是偏重于塑像造型的一类。天津 市的运动员李文贞在表演这个剑术的过程中,充分地掌 握着中国剑术的特点,掌握着用力、使劲的关键,使十 三剑在她的劲力操纵下,表现得轻盈、灵活、鲜明、有 力,突出了武学艺术风格高尚、动作优美的特点。

影片“民间体育表演”,汇集了多种多样的武术运 动,我们在看了其中的许多有关武术运动的竞赛和表演 后,对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性和它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 式,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浏览1,1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