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指的是脊椎体的两侧,上至左右两肩,下至左右腰 部之上的部分为背。背要拔,既要有横向之拔,也要有纵向之拔。拔背绝不 是向单一方向的上拔或下拔,而是要象进行“拔河”运动似地 两头均要有拉劲,从而产生出一种上与下、左与右的互相争 衡之劲,这样所产生出来的劲力,才能保持中正平衡,不致 于发生偏向。横向的拔背,主要是通过扣肩来实现的,它的劲力在于 左右两肩后方下部肩胛骨的互拔之劲。两肩的里合和两肩胛 骨的互拔,可以使劲力集中在脊椎骨的大椎部位,并使它始 终持之以中正。所以说横向拔背,不但可以将腰部的劲气上 提至脊(即大椎),而且可以使用两肩胛骨的按劲,并将肩胛 骨的劲力传递到左右两膀上去。纵向的拔背,是从大椎至尾巴骨末端的长强穴,要产生 一个上下互拔的劲。它一方面可以使背部的肌肉得到坚韧性 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施以促使整个脊椎体伸长,这对于气通 督脉、醍醐贯顶、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等都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拔背,无论是横拔也好,纵拔也好,都应该在一定意识 的控制之下来实现,而绝不可使用拙力,否则即会使整个身 躯和四肢完全处于束缚之中,成为僵拔或死拔,造成拔而不 活之弊病。横拔要使两肩的后端与大椎之间自然形成一个横向的半 圆弧形,纵拔是要使大椎至尾骨末端同样形成一个纵向的半 圆弧形。拔背在三体势中的具体运用是:每当吸气时,背部均宜 轻拔(或称松拔卜每当呼气时,背部均宜紧拔。有松有紧, 才为阴阳互易。当爆发劲力时,背部一定要使劲力上移至大 椎部位,而后再分散到前胸、两膀、两肘和两手上去。总之,含胸与拔背、沉肩与坠肘、扣肩与按膊、纵拔与 横拔、虚领与顶劲、竖项与沉肩、挺项与扣肩等等,都是在. 互为作用、互相协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所以在练习时,. 不要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
腹,有腹部与小腹之分。腹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肚子”,它指的部位是从肚脐以上至心口(即鸠尾穴)以下的 部分,谓之肚腹;所谓小腹是指肚脐以下至曲骨以上的部 分,也是下丹田所在的地方。在腹部藏的是中焦气,在小腹 部藏的是下焦气,在胸部藏的是上焦气。虽然在形意拳的内 功法中,要求气沉丹田,但在实际功法中,无论是吸气或呼 气,腹部与小腹部是在同时运动的,只是要着意守于下丹田 而已。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是道家内丹功法 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中所意守的部 位。如在炼精化气初步功夫中,要意守下丹田在炼气化神 的中乘功夫中,则要意守中丹田,在炼神还虚的上乘功夫 中,意要守上丹田。上丹田炼神,中丹田炼气,下丹田炼精, 所以说上丹田为藏神之所,中丹田为藏气之处,下丹田为藏 精之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在道家的术语中即谓之泥丸、 土釜”华池。在道经《大成捷要•关窍秘诀》中云人身前有 三田,泥丸、土釜、华池建也。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 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其穴在眉心,入内一寸为明堂 宫,再入内一寸为洞房宫,再入内一寸为泥丸宫,即上丹 田”,所以上丹田是在内而不在表。眉心一穴,也称祖窍,是 藏神表意之处,并非炼神还虚意守之所。中丹田位于心下的三寸六分、脐上的三寸六分,故在心 脐之中的方圆一寸二分处,谓之土釜或称黄庭宫,为中丹田 之位,故也在内而不在表。在《大成捷要-关窍秘诀》中云: “心下有一窍明日降宫,乃龙虎交会之处也,直下三寸六 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 间一穴,方圆一寸二分,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与外脐门 相对约有三寸六分。……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 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总计八寸四分,合天 地之全数,人身一天地也广下丹田之位,现在众说纷纭,有说脐下一寸、寸半、 二寸、三寸的,也有说在脐内一寸、二寸、三寸的等等不 一,按道经《大成捷要•关窍秘诀》中讲脐门内,号生门。 中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走漏之处。脐之后,肾之 前,中间一穴,名口偃月炉夕又日气海、稍下一寸二分,名 日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即是下丹田所在之 部位。
丹与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丹”是指的在道教中所求 的金丹、神丹、大丹。天元、地元、入元,为天地人三元。人 元之初成谓之金丹,地元之中成谓之神丹,天元之上成谓之 大丹。而“田工则是锻炼金丹、神丹、大丹的场所,故命之 为田。下丹田是炼精化气的场所,中丹田是炼气化神的场所, 上丹田是炼神还虚的场所此乃上中下三田在内功中的不同 功用。在形意拳内功法中,我们并不是要追求什么“丹而是 在初步功夫中要求其气聚小腹,深沉海底,以增大爆发劲 力。在形意拳中,之所以求其气沉丹田、纳气归根,主要有 六个方面的目的和意义:第一是气沉丹田能够使呼吸之气在 体内的运行距离增长,使呼吸易短为长,易浅为深,易促为 缓,不致于在剧烈的运动中产生急喘气而感到气不够用的情 况;第二是为了通过深而长的呼吸,改善人体中的气质,增 加氧气与水谷精气的化合机会,使真气得以多产多生,第.三 是为了使丹田中的气,逐渐由少积多,以便在发放劲力时, 气自丹田吐,气随意至,力随气达,声随气发,第四是在气 沉丹田之后,可以降低身体的重心,增加下肢的支撑力量, 稳固和增强下盘功夫;第五是通过气沉丹田的锻炼,使腹肌 增强韧性,在腹部气聚充足的情况下,使小腹部逐渐变得充 实坚韧,并富于弹性,就好象皮球打足了气一样,能够承受 外界一定力量的打击;第六是通过气沉丹田,可以增加腹内 大肠与小肠的蠕动量,增大横膈膜的升降幅度,从而促进消 化和吸收机能的改善,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素质得到提 高。形意拳中在之所以有“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内劲, 也正是由于丹田中的气腾然和不断储发的结果。丹田中的气, 既不能只储不发,也不能只发不储,必须是随着拳势中的含 借发放和攻防技击中的变化而有积有发,有松有紧。要做到 储而不偏于膨胀、发而不偏于竭尽,须是在发放时“抱七撑 三”,气虽发放三分,但必须着意十分,七分之气仍保存在 身。收臀通肾气满田夕劲力巨增在腰间,上达脊背透胸前, 贯注两臂到手尖。命门之火为相火,心火为君火。上为火下 为水,水指的是肾水,上虚下实,水重火轻。丹田聚气后逼 肾,是为了达到“水火相交乙 又谓之“阴阳相合”。所以学者 在练习时,一定要注重“水重火轻”,才不致于使心火上升而 冲于脑。如果上实下虚,水不足以抑火,就会引起头晕、耳 鸣、目赤、恶心等不适之症。“圆裆以坚胯,逼肾以坚膝工 圆裆之所以能够坚胯,是 因为圆裆与合胯,正好形成一个内外相互对抗的争衡力量, 所以能够起到坚胯的作用:逼肾与塌腰、收臀与挺腿(即指 后腿的大腿根部内侧)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能够迫使劲气下 注于腿,并与涌泉向上之劲气在膝部相合,因此说逼肾可以 起到坚膝的作用。
腰是一身的中节之中,也是一身的根节之根,既是上 体与下体连接、转动的枢纽,又是一身之劲、力的发源地, 所以说“一身之劲在于腰”,也就是因为腰对全身的转动变 化、调节身体重心的稳固和主宰劲力的储发等,均起着关键 性的决定作用。腰指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一个圆周。其中不 但包括命门和左右两肾(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而且也包括了 左腰、右腰和前腰即腹部由于腰部在运动中变化多端, 所以在使用劲力时也有阳劲、阴劲和阴阳相合之劲的区别这样腰部发力点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在发放阳劲时, 主要是运用背后督脉上的劲气,命门是运动劲力的主要发力 点;若是使用阴劲时,主要运用的是任脉上的劲,脐中则成 了主要发力点,如果是使用阴阳相合的劲时(如上身向左倾 斜或向右倾斜时),则主要的发力点又在于章门穴。假如不是 这样的话,当上身做向后仰的动作时(属练功方法类),若仍 然把发力点放在命门不变,就会使自己后倒,失掉了胸腹部 和下肢部的支撑力量。上面说到的逼肾和水火相交,首先要使肾水与命门之火 相交。命门和心脏,虽然都谓之火,但因为心脏为五脏之首, 所以心火谓之“君”火:而命门之火,因为是主宰人体一身元 阳和元阴之气的所在,因此命门之火谓之“相”火。人之一 生,无论是生殖繁育,还是成长发育,都脱离不开肾水与命 门之火的水火既济,又称为阴阳相合(肾水为阴,命门之火 为阳),故在祖国医学中又把命门称为“精血之海,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形意拳之所以十分重视对腰部 肾脏和命门的锻炼,也正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互生的目的, 从而保持肾水充足、邪火不生、精足神旺、骨骼坚韧的健康 状况。形意拳对腰部(即后腰)的要求主要是:沉塌、挺拔。所 谓沉塌,就是在练功时(如三体桩),腰部的命门及两肾要向 下垂沉而塌,使气沉丹田时沉得更充分,并深沉于少腹之下 方,同时减轻中焦胃部的储气压力,使身体的重心真正下移, 达到稳根坚步的目的:所谓挺拔,就是在发放劲力的时候, 腰部要借后腿的蹬劲向前挺、向上拔,才能使劲气上提于脊 (即胸椎第一节)而透于前胸,贯注于两臂,达之于手。这就 是£两足全凭后足蹬,后足蹬起腰宜挺,劲力到脊膊(肩胛 骨)须按,按肩催肘推山功。总之一句话,沉塌是中正劲, 挺拔是进攻劲。腰部的运动方法正确与否,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强体、健 身,而且对于拳术运动中的起落、进退、翻转、吞吐,以至 对于劲力的储存和发放等方面,同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 为身体在运动变化中,除了决定于气的运转以外,还必须依 靠左右两个肾脏的一虚一实、一升一降的不断变换来完成(当 然,两肾之所以能够变换虚实,也是由于气的作用所决定的)。
浏览5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