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历时38年(1911 一 1949)。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 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连年战 火等,都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武术,仍 呈发展趋势。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城市为中心,以武术组织为龙头.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 展。城市武术组织大量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 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广传于世;原本拳师个人设 场授徒•也变成了拳社招生开班。城市武术组织的大量派生.还改 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传习、自生自灭的情况,形成了以城市武 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和 研究。这些组织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成果,常常左右着武术 的发展。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大型组织的活动,直接左右着其下 属分会的会务。中央国术馆的决策,更直接影响着当时武术的总 体发展。这是民国武术发展有别于旧时武术发展的特点之一。
二是在近代文化体育思潮影响下,促使武术从价值观到运动 锻炼思想,从教习到表演和竞赛方式,都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 向演进,使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欧、美各项 体育在竞技场上的交流和比试.启发了国人的效仿和探索这一历 史的演进,以“师夷之长技”为先导,后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直至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才逐渐从引进照搬而落脚到改造自己传统体 育项目的实处。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术开始出现正式的单 项运动会,为武术跃进到现代体育的竞技行列,准备了条件。
1923年4月,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全国武术运 动大会。
1928年10月28日.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术 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加者为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比 赛进行了 10天。凡参加者先比赛刀、枪、剑、棍、拳,及格后才能参 加击打项目。击打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摔跤。
1929年,在杭州和上海分别举行了国术比赛。参加者临 时推荐和自己报名。项目只有散手。规则规定以打倒对方认输为 胜.无时间限制.所以有人称此为,.拼命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解 决了一个问题.即武术神秘化得到一定的纠正•如什么铁砂掌、铁 布衫、油锤贯顶、铜头铁额、铁裆、不出山的剑仙、名家圣手等没有 什么了不得.要想取得成绩,还得靠胆识、技、力、巧。
(4) 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第二次全国运动大会。此次大会 原订1931年举行,因闹大水灾及九一八事变而延期到1933年的。 这是武术第一次参加综合性的体育比赛。项目有散手、长兵、短 兵、摔跤和套路表演赛。
(5) 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 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参加。人数不限.有的队多达百多人,少 的只有数人。项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以及男性的中国式摔跤、 国际拳击。
(6) 1935年10月,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市运动场举行。 武术比赛项目有拳术、器械、摔跤、射箭、弹丸、举重等。在开幕式 上,上海3 000小学生表演了太极拳。
(7) 1948年5月,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武术项目有拳术、器械套路表演。武术表演的规则是:“表演成绩 以姿势、动作及运动三种为标准.每种均以100分计算,再以二种 之总分平均之。”
随着近代体育的传人,特别是欧美体操、田径、足球、游泳、 篮球、乒乓球、网球、棒球、垒球等项目的广泛开展,近代竞技项 目的运动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陆续在中国出现。早期 主要有:学校、省、市运动会.大区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以及远东 运动会等。这些运动会所设项目主要是田径、球类诸项。可喜 的是华北运动会(从1913- 1934年,共18届)在第十五届增设 了男子摔跤、武术表演;华中运动会(从1923-1936年,共6届) 在第六届增加有武术表演;全运会(从1910 - 1948年,共7届) 从第二届开始列有了武术比赛.在近代体育竞技机制的影响下. 武术的竞赛性质得到肯定和发展。武术在近代体育的各项角逐 中有了一席之地•开始了自我改造、适应近代体育竞赛性质的各 项工作。这种从民间转向大雅之堂的变化.对武术运动的完善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设有女子摔跤决赛、剑术(短兵)决赛(图 2-59).
图2-59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的女子摔跤、剑术比赛
三是古老的中国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1915年4 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 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 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 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 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1916年.精武体育会派教师在上海中华铁路学校传授武术 (图2-60)o民国初期.上海市广东小学7~15岁学生的体育课设 有武术(图2-61 )o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已把武术(当时称 国术)列为课程之一。历次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均提出了武术虽为点缀,确已开了先例。
四是武术研究的逐渐开展。从古代延传下来的武术•虽带
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用新的观念去认识。他们整 理研究传统武术,考证武术的历史渊源。武术史家唐豪在这方面 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郭希汾的《中国体 育史》,对武术与体育.武术与传统文化作了一定的探索。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前后还出版了一大批整理传统武术的专著.著述之丰 者当推姜容樵。姜容樵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了 《国术周刊》和各种武术教材。有古代哲学思想的色彩和中医学、保健养生学等方面的认识价 值.但是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不进一步对其研究和认识,就难 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尤其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欧美 体育项目的大量传入,使人们感到传统武术也要走科学化的 道路。
此外还大量总结传统套路.编写了包括传统套路及其练法、用 法等武术之作。如孙禄堂的《八卦掌学》、《太极拳学》,陈微明的 《太极拳术》等。
这一时期人们还有意识涉及武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问题。如 《形意拳术诀微》中专立“运动筋肉说”为一章;《太极拳浅说》中有 “太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 力学之关系”等。
辛亥革命后,清末因“庚子事变”而一度低沉的武术活动,逐步 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招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 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 武术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 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除1911年 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 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精武 体育会。
1909年冬,西洋大力士奥皮音在匕海演出时诬蔑中国人为东 亚病夫.因而激起爱国人士的极大义愤.在同盟会陈其美、农劲亦 等提议下.邀请扬名华北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到沪与奥波音擂台 比武一决高低。1910年4月霍元甲来到上海.奥却闻风而逃,不 战自败。为弘扬中华武术,培养革命力量.在陈其美、农劲菰的积 极倡导下.霍元甲在卜.海闸北王家宅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成立日 期是1910年7月7日,会长农劲菰,首批入会学员共73人.其中 有陈其美、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
霍元甲在上海时受邀与日本柔道会教师较量•霍元甲胜。从 此日本人与霍结下怨恨.日医秋野以慢性烂肺药给霍服用•使霍的 咯血病加剧.最后医治无效而逝世。霍元甲自应邀来沪至被日人 所害,时仅6个月。
中国精武体操会从1916年4月迁入新会舍并易名为:海精 武体育会。3名主事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站在时代的高度,不 断开拓精武事业。其后的几十年精武体育会经历了 3个时期:壮 大与繁荣时期( 1916—1924),艰难与维持时期(1925—1949),恢复 与振兴时期(1949—2005)精武体育会的事业能得到长足发展是与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与 支持分不开的。
浏览7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