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运河的兴衰是天津城市变迁 的一个风向标。京杭大运河虽修建于隋代,但真正的发挥作用则 是在元代将大运河东移之后。而此时,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轴 心期”。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为天津带来诸多移民的同时, 也将各地的优秀武术拳种带入天津。就这样,天津的武术文化逐 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节天津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天津陆地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海进海退交替变 迁而逐渐形成的。大约19.5亿年前的吕梁运动,使蓟县及整个燕 山地区形成巨大的燕辽沉降带,海水侵人形成浅海。距今6亿年 前,海水逐渐退去形成陆地。后每一次海进后的海退,都使天津 的海岸线东移、天津平原逐步成为陆地。随着环境的变迁,天
天津平原成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道道与现代海岸线走向大致相同的贝壳堤, 贝壳堤一般高出地表三米左右,宽二三十米至百余米。考古工作者经过反复勘察,证 实在天津平原的东部至少有三条明显的贝壳堤。第一条北段起于天津市东南面田庄、 大王庄,南八里台、中塘村一带。中段分西、中、东三支,南段经王肖庄、阎家房子、 刘西庄断续连成一线。堤上发现战国时期的遗址或墓葬,可代表殷商时期的海岸线; 第二条北段起于宁河小北润沽,经芦台和东郊的白沙岭,再经军粮城、上古林、老马 棚口到黄骅。堤上发现战国时代以及较多的唐宋文物.可代表春秋到唐代的海岸线; 第三条贝壳堤距现代的海岸线最近,它是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离开天津、 夺淮人海后形成的元明时期的海岸线。北段起于汉沽区.向南经北塘.新河、塘沽、 老马棚口,从岐口向南与第二道贝壳堤重叠。这条堤明代曾为海防前哨,解放后利用 它修筑了防潮堤。
津先民逐渐从蓟县山前向滨海之滨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天 津的行政区划开始了。
天津的行政区划主要经历了军事型区划、地域性区划和城市 型区划三种形式'其行政建制由低向高逐步发展。随着天津市 辖面积的扩大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天津市的行政层次 也逐渐从州一级增加到府县、市区二级发展。改革开放后,天津 市又增加了街道办事处。一开始,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的派出机 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街道办事处已发展成准一级的地 方政府层次。天津市的行政政区层次已出现了向三级行政管理层 次发展的趋向。
―、军事型区划
4000年前,天津地区(除张贵庄以东)已成为陆地。春秋时 期分属于燕、齐两国。西汉末年,这一地区发生过较大的海浸。现在的天津市区、静海、宁河、武清等县的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到东汉末年,海水才逐渐退去。隋朝的炀帝征百万民夫修建了大 运河,形成了天津南北水陆交通枢纽的格局。唐代为了防止外族 入侵,在幽州(现在的北京)和渔阳(现在的蓟县)驻有重兵。 据〈傭•通典》记载,现在的天津地区已有‘军粮城’和‘三会 海口 ’。军粮城是由海上把军粮和其他军用物资从南方转运到燕 京和渔阳的转运点。‘三会海口’(今天津狮子林桥和天后宫一 带)指永济河、簿沱河、潞河在天津三岔口会合人海而言。当时只 是为征战使用。” 2壯甫在〈〈昔游》诗中描绘了当时天津的景象: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先有直沽寨,后有天津卫。”天津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页。李世瑜,韩根东:《略论天津方言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 期第73页。
形成于12世纪初。1153年,金迁都到燕京,名曰中都。此时, 天津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1214年,金朝在三岔河口设“直沽 寨” 重兵把守。1396年,元于直沽建海津镇,天津的城市化道 路由此开始。
宋辽对峙时期,以今海河为界,北方归辽武清县和渔阳县, 南部则归宋沧州的清池县。宋朝为防御辽军南下,不但在界河 (今海河)南岸、御河沿线修筑了众多的军事塞堡,如御河沿线 的钓台、独流、沙涡以及沿海地带修筑的小南河寨等,而且还将 海河以南的塘泊连成一体,组成所谓的“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 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度(渡)也” ®的塘泊防线。
天津城市的发展、成型与北京建都息息相关。宋金对峙时 期,金迁都燕京,作为北京的门户,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 凸显。另外,此时盐业的繁盛和漕运的发展,使南北运河两岸以 及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柳口镇(现杨柳青)、直沽寨等成为 重要的军事要地,此时新设立的静海县和宝坻县亦是重要的军事 驻地。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卫®设立,天津的军事地位更 为突出。1419年,明王朝迁都北京,天津成为“京师门户”,其 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后,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虽逐渐上升, 但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天津的行政区 划一直属于军事性质。
二、地域性区划
在行政上,不管是天津设卫以前还是设卫以后,天津地区始
“直沽寨”这一名称,为天津市区聚落起源的最早记载(李世瑜,韩根东: 你&论天津方言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2期第74页)。
【元】托克托:®史河渠志》,见《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版•史部•正史公元1405年.天津左卫建立;公元丨406年,天津右卫建立。
终分属于两个或多个县的管辖®。随着天津政治、经济地位的提 升,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统治的实际需要。公元1725年,天津 卫改为天津州。同年,又升直隶河间府所属天津州为直隶州,辖 静海、武清、青县三县。雍正九年(173丨年),天津州又升格为 天津府,附廓置天津县,并将原辖之青县、静海以及沧州、南 皮、盐山、庆云等归天津府管辖„至此,天津府已管辖6县1 州。
天津卫旧景
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天津的城市地位骤然上升。英、 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于1900年7 月22日建立了“天津临时政府” (11月更名为“天津地区临时 政府”,其中文全名为“暂行管理津郡城乡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 门'简称“民政公署' 俗称“天津都统衙门”)。尽管这是军事 殖民统治机构,但该管理机构不但设立了司法、司库、卫生、工 程、巡捕等八个管理城市的机构,而且还把天津划分为八个区, 由各国分管。从行政建制上来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城市为载 体的带有一定近代意义的管理机构”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秦时散布天津的聚落分属于泉州县(西北地区)和东平舒县(西南地K);元 时海河以北归武清县、海河以南归清池县和静海县;明建卫后,虽然军事上的管辖范 围东至渤海、南达德州,但天津卫城仍分属静海县(西门和南门外)和武清县(东门 和北门外)。
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27页。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争先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抢占地盘,掀起 了划分租界的高潮,并最终形成了八国租界。八国租界占地 23350.5亩,比旧天津城大7.9倍还多,从此,天津沦为典型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各国租界概况表,
租界名称 |
设立时间 |
设立时
的面积
(亩) |
扩展后
面积
(亩) |
宣布收
回时间 |
实际收
回时间 |
英 |
咸丰十年 1860 年 |
460 |
6149 |
1943年1月 |
1945 年 |
美 |
咸丰十年 1860 年 |
131 |
|
1902年并入 英租界 |
|
法 |
咸丰H年 1861 年 |
360 |
2836 |
1943年5月 |
1945 年 |
德 |
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
1034 |
4200 |
1917年9月 |
1919 年 |
曰 |
光绪二十二年 1896 年 |
1667 |
2150 |
1941年12月 |
1945 年 |
俄 |
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 |
5474 |
|
1924年5月 |
1924 年 |
意 |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
771 |
|
1941年12月 |
1945 年 |
比 |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
740.5 |
|
1929年8月 |
1931 年 |
奥 |
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 |
1030 |
|
1917年9月 |
1919 年 |
合计:23350.5亩 |
①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津简史)编写组:沃津简史>,天津:天津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后,开始创立以城市为单位的行政 管理机构。1910年,袁世凯将租界以外的城区划分为东、南、 西、北、中五个大区,下设29个分区进行管理,“这是天津设 立区级行政建制之始' ®1913年,天津成为直隶省省会,天津的 城市地位进一步加强。
三、城市型区划
不管是清政府的州、府,还是袁世凯时期的行政管理机构都 是地域性的政区,“是一种以‘城乡合治’为本质特征的政区类 型”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颁布实施了《城镇乡自治章 程》。该章程虽维系了州、县为基层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但却 根据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发展以及各国租界行政管理的模 式,承认了城、镇的客观存在,引入了市、镇、乡等地方行政区 划概念,为以“城乡分治”为本质的城市行政化奠定了基础。
天津是北洋军阀的发源地,自清末“小站练兵”
s起,北洋 军阀逐渐成为左右中国政局的一支支配力量。北洋政府时期,袁 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极为重视天津的建设。光绪二 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八国联军同意袁世凯的要求,撤销 天津都统衙门,将天津交还中国。随即,袁世凯便把直隶总督衙 门迁至天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和在天津的统治,为他窃取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奠定了基础。后来,袁世凯虽然死了,但北洋 时期仍有三任总统(冯国璋、曹锟、徐世昌)、六任总理(国务
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27页。
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30页。
同治末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淮军亦随之前来驻防&当时,周盛传的 "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并负责修筑新城炮台。为方便马厂至新城的交通, 盛字军在天津以南的洼地上铺垫了一条长约一百四十里的大道,沿途分设驿站,每40 里设一大站,每10里设一小站。“小站”即因此得名。
卿唐绍仪、段祺瑞、徐世昌、王世珍、贾德跃)为小站出身。可 以说,那时的中国政局,依然被“小站旧人”为核心的北洋军阀 所控制,这种情况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建立起新军 阀统治才告一段落。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天津被确定为 特别市®,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阎锡山任京津卫戍司令,其部 下傅作义任天津警备司令,袁庆增为天津市宪兵司令。“这标志 着中国城市型行政区划的产生。以后,天津市的隶属关系时有变 更,或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或隶属河北省,但是城市型行政区 从此确立下来,原来隶属于天津的乡或郊区,均归属于城市型行 政区的‘区’概念”。®天津成为特别市后,原来的东、南、西、 北、中五区被调整为公安一、二、三、四、五区。此时的天津共 管辖5个公安区、3个特别区®fP英、法、日、意、比五国租界。
1937年7月30日,大批日军从大沽口登陆后开进天津,天 津沦陷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占领天津的8年间,天津完全成了一 座人间活地狱®。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被国民党迅速“接收”,但不久美蒋
第一任市长南桂馨(1928年6月上任,9月卸任),第二任市长为崔廷献。
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31~32页;_1930年6月,天津市政府改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属于院辖市,同年 11月,河北省政府从北平迁至天津,天津又成为省辖市
;1935年,民国政府(it组织 法》规定,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或在政治、经济上有特殊情形者,为特别市,直隶 于行政院。于是,天津与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被确立为特别市,河北省会迁至保 定。
1919年6月,中国收回德,奥租界,改为天津市特别一,二区;1924年8 月,中国收回俄租界,改为天津市特别第三区。
此时天津最高统治机关是天津防卫司令部,下面有两个非常凶恶的权力机关: 日本宪兵队(帽箍是红色的,又称红帽衙门)和日本警察署(日本警士都戴白帽套, 又称白帽衙门)。汉奸组织天津治安维持会,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 的高凌霜任会长,后任天津市市长。天津青帮头子袁文会、王士海认贼作父。一贯道 的大头目张天然与日本特务机关一二〇部队勾结,日本的铁蹄踏到哪里,一贯道就 发展到那里。
与日伪合流,接收大员的腐败无能又使国民党迅速失掉了民心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为建立天津市和塘沽港口的联系,
1949年3月塘大市划归天津(1952年,改称塘大区)、1952年, 天津市和塘大区之间隔着的天津县亦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1952 年8月16日,天津市政府将11个行政区划分为第一区、第二 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等8个 行政区。1953年2月24日,天津县被撤销。天津县所领导的天 津城内及周围的农村被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郊区。1956年1 月1日,天津市内以序号排列的8个行政区被分别命名为和平 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 区。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改为河北省辖市。6月河北省省 会由保定迁至天津。结合“大跃进”缩小三大差别的要求,变农 村为城市,7月4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天津专署所辖汉 沽市及唐山专区所辖宁河县所属的军粮城、李庄、中心庄三个乡 划归天津市。不久,市内8区和4个郊区被调整为中心区(不久 又改称和平区)、河北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和红桥区6 个区。1%2年2月1日,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天津市又恢复了东、西、南、北四个郊区。
天津之眼 天津夜景
1963年2月,北大港从河北省黄骅县划归天津市领导,成立 了北大港区。1%7年1月2日,天津市由河北省辖市恢复为中央 直辖市。此时天津市共辖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
北区和红桥区6个市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3个滨海区和东、西、南、北4个郊区。
1973年,蓟县、宝坻、宁河、武清、静海5县划归天津市, 天津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1992年,天津市的东、西、南、北 四个郊区被更名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2001年, 天津市又将武清县、宝坻区分别撤县改区。2010年,适应天津市 建设的需要,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合并为滨海新区®。至 2013年8月,天津市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 1355万,土地 面积11916.9平方公里,共辖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 河北区、红桥区(市内6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 区、武清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及蓟县、宁河、静海等共16个 区县。
第二节天津武术的发展轨迹
先秦时期,天津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先祖在此活动,天津武 术在此时期就已经萌芽。但天津的真正发展是在设“卫”以后, 此后天津武术进入到快速的发展期,传统武术逐渐定型与完善。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后,天津成为西方体育进人中国的桥 头堡。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中国武术在汲取西方体育思想元素 的基础上,武术组织及新编拳种纷纷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中国武术的技术与理论体系。
一、天津武术的萌芽与初步发展(先秦一宋元)
殷商之前,当天津平原的西部刚刚露出海面的时候,便已经 由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殷商时期,天津平原
2009年作出部署,2010年1月丨1日,滨海新区第一届政府及第一届人大挂 牌成立。
的北部山区分布着一些由戎狄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武王伐殷 后,召公被分封到今燕山地区,建立了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古黄河南迁,天津平原的地理环境大为 改观,天津平原进入全面开发时期。此时,燕、齐两国间的争战 不断,地处两国接壤的天津自然成为角逐之地。
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散布于天津的一 些聚落分属于泉州县(西北地区)和东平舒县(西南地区)管 理。汉代,由于海侵和黄河泛滥引起的自然灾害又使天津成为一 片荒凉之地。直到汉末曹操征讨北方乌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 连通了天津附近的大部分水道,形成了今天海河水系的五大主要 河流。这些河流汇聚海河后人海。从此,这些河流的两岸又成 为新的人群居住地。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以后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对中国西北的经 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中国东南地区的持续开发使我 国的经济重心自魏晋以来逐渐向这里转移。为了更接近东南地区 以获取资源,草原民族的势力开始慢慢由西向东转移。与之相 应,中国自西周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从西北向南侵略的道路开 始更多地改由东北方向南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东北 地区政治、军事地位开始超越西北地区。以至于到辽时,不管是 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谁想控制整个中国,谁就必须占有幽燕地 区。由于北京地区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之隋代大运河的开 通使南北大规模的物资运输成为可能,最终使北京由辽朝的陪 都、金朝的中都而逐渐发展为元朝的大都。
春秋时期,天津蓟县曾由山戎建立过无终子国。
谭其骧:侮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勝,见谭其骧:《长水集(续集)》
随着北京战略地位的提升,天津的重要性亦日益显现。魏晋 南北朝时期,天津及其周围平原先后被后赵、前燕所统治。唐 代,蓟县(渔阳)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北宋时期,天津地处 宋、辽对峙的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两岸,天津多在辽的管辖 之内。此时静海县内的钓台、独流、沙涡、百万涡寨、乾符、巷 沽、三女、泥沽、小南河等地均是军事重镇;金王朝迁都北京 后,海河南北一并纳入金的版图,柳口镇(今杨柳青镇,当时是 黄河入海口)、直沽寨则成为重要的军事驻地。此时,天津开始 进入急剧发展的历史时期。
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为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开辟了一 个新的时代,天津与通州、临清、张秋、济宁、峄县等运河沿岸 城市悄然崛起
3天津为河、海漕运的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天津一跃
而成为京师门户。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务' 杨村成为运河两岸 的工商业繁盛市镇,而直沽寨则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海口重 镇——海津镇(1316年)。
城市居民中,商人、手工业者、漕运兵丁成为主要群体,许 多居民是由漕运兵丁、船工、漕夫落户而来。1326年,天津现存 最古老的建筑群——天后宫
@开始兴建,反映出天津漕运时期人 们祈求航运平安的强烈愿望。
渔阳豪杰地”、“幽燕盛用武”。天津由人口聚落而逐渐
河西务是元大都外围最大的漕粮仓库和码头,史> 记载这里有14座仓 储(现在的东、西仓村一带即是过去14座仓储所在地)。为方便管理,元朝在这里设 立了专门的漕粮管理机构。也许因此,元代将这里设为“贵由赤”的起点。元陶宗仪 在〈滴村辍耕录》中记曰:“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 便捷者应上赏,故监临之官,齐其名数而约之以绳,使无后先参差不齐之争
;然后去 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启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启程。越二时,走一百八十 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赏银一饼,余则缎疋有差。”(陶宗仪:(it村 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页)。
伴随着海难的增多.促使船工修筑寺庙以祈求平安,为此天妃宫自元朝初年 开始在大直沽兴建。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庙,坐落于旧城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的古 文化街上。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初名天妃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康熙封天妃为天后,天妃庙故而改称为天后宫。
杜甫
发展成为军事重镇使天津成为军事武术人才的聚集地,而天津由 军事重镇向商业繁盛地区的转化一方面使军事武术走向民间,另 一方面又使各地的武术资源逐渐汇聚到天津,这些都为天津传统 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天津传统武术的成熟与完善(明一清后期)
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至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通 商这段时期是天津城市从初步形成到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传统城市 时期。该时期,天津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初步形成、其政治 地位迅速提升、经济功能迅速增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天津 传统武术迎来了发展的“轴心期”。
公元1404年,明王朝为了防备外族的侵扰,在北方设立大 同、宣化等“九边”重镇的同时,在沿海也设立了沈阳中卫、山 海卫、威海卫、天津卫等军事卫所。天津卫是最早以天津为名称 的建制,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府对天津军事地位的认可和天津 军事城堡性城市的形成。
根据明朝兵制,“卫”是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军事建制, 当时在天津周围共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个卫。 天津三卫的主要功能是“筑建城垣,戍守卫城,监督保护漕运, 修建和保护粮仓,以及屯田和军事训练” ®。为方便管理,在天 津三岔河口西南建筑卫城,设天津三卫衙门于城内。以此为标 志,天津城市建设拉开了序幕。
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
,一个卫的官兵额定为5600人,为此 应有16800名官兵驻扎在天津至德州的运河沿线。但实际上,明 朝各卫的驻兵名额并不是十分严格。南开大学博士高艳林按照嘉 靖十九年(1540年)的统计认为天津三卫正军实际人数为10695 名。另外,加上数量相近、担任军事服务的随营余丁及官兵的眷
张利民:懈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
属,初步估计天津三卫的军户人口当在4~6万人之间。i按照规 定,这些兵丁分春、秋两班,其中70%分散在天津至德州间的运 河两岸驻守,只有30%的人口(丨.2~1.8万人)居住在天津城内: 应该说,这就是天津城最早的居民。清王朝建立后,裁并卫所。 公元1652年,天津三卫合并为天津一卫——天津卫,仍然属于军 事性的建制。
随着天津卫人口的增加,教育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明正统 元年(
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首先上奏,要求设立天津卫学。 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将自己的一处住宅捐出,作为学宫校址(今 南开区东门里文庙内)。这标志着天津正式国家教育的开始。天津 卫学的主要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值得一提的是, 明代天津还建有专门培养武生的“武学”。“武学”初设在西南城 角楼上,万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移建城内西北隅, 即移到武庙内。明清时期,天津的卫学教育,被纳入到封建社会 的教育和考试体系,®为封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武术人才。
明、清时期,由于河、海漕运的发展®,天津南北交通枢纽的 地位更加巩固。天津仅是军事卫所,已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统治的 需要,天津由军事卫所向行政管理机构转化已势在必行。清雍正 三年0725年)清政府将天津卫改为天津州,标志着天津的建制 已由军事城堡演变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同年十月,天津州又升 为直隶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又将天津州升为天津府, 附廓置天津县,并将原辖之青县、静海以及沧州、南皮、盐山、 庆云等一州六县归天津府管辖。
“争天下,打天下,穷爷儿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
高艳林:沃津人口研究(丨404—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第2页。
赵宝琪,张凤民:沃津教育史(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第19页。
明初海运、河运并行。后来,由干河漕比海运既节省费用又避免了风险,为 此.明政府遂在永乐十三年正式罢海运.改由里河运粮- 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 ® “在近代,外国 侵略者把天津看成是‘足以威胁京城的基地’,而起义农民则视 天津为推翻清王朝的必争之处。”
@咸丰元年(185丨年),太平天 国运动在广西爆发。仅仅两年的时间就于咸丰三年建都南京。为 了彻底摧毁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建都后立即组织了数万人的北 伐军,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拿下天津。先锋三年四月(1853年5 月),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从扬州出发,经安徽、 河南,渡黄河折入山西,然后越过太行山东进,经豫北攻入直 隶。九月二十七日(10月29日),北伐军一举攻下静海、独流和 杨柳青。北伐军进入天津使清政府异常紧张,咸丰立即抽调援军 齐聚天津,由僧格林沁坐镇王庆坨统一指挥。后来,由于兵力悬 殊、气候、征战疲惫等诸多原因,咸丰四年正月初七(1854年2 月)夜,北伐军离开静海、独流向南撤退。咸丰五年(1855年), 北伐军被分割包围在河北东光连镇和山东茌平冯官屯,最后全部 壮烈牺牲。虽然,北伐军以彻底失败告终,但他们给天津人民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北伐军战斗过的西郊一带,至今口碑载 道。太平军的主要武器是大刀和长矛,毫无疑问,他们的英勇精 神及高超武功对天津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气
“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的年
天津歌谣。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津简史> 编写组:«津简史》,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除太平天国运动外,农民起义军多次进人到天津一带活动。如明朝的刘六、 刘七起义,白莲教的秘密活动,迎接闯王进城,西捻军东进(同治五年,即1866年, 在黄淮一带兴起的捻军由于受到清廷的镇压被分为东西两支继续活动。同治六年,东 捻军被困山东,由张宗禹领导的西捻军闻讯急速由陕西经山西然后进人直隶赶来救 援=同治七年四月,西捻军抵达杨柳青和南郊八里台。后于同治七年七月被困山东茌 平,全部壮烈牺牲),义和团等。
画儿,娘娘宫的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随着兵丁、漕 运工人、商人、官僚等的不断涌人气天津的城市文化出现了多 源性、兼容性的特点,成为运河文化、盐商文化、老城文化、码 头文化、寓公文化、租界文化、精英文化的栖息地气形成了天 津人民精明、好客、尚武的性格,这种性格促使了天津传统武术 的逐渐定型和完善。此时,天津的北少林武术、回族重刀武术、 拦手门、迷踪拳、无极拳等拳种纷纷产生并成为天津市的特色拳 种。
天津谚语,见中国民间文化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丨SBN中心出版,2007年版,第5丨5页。
明末,明朝鼓励私垦。明末大科学家、农业学家徐光启(上海人、进士出 身)在天津垦荒种田,取得极大成功。后来,他根据自己一生的农业实践经验,写成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光辉著作——政全书。
张利民:«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第351〜354页。
三、天津武术的近代化发展(1860年一1949年)
从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通商、1900年天津被八国联军攻陷、 1928年天津设立特别市、1937年被日本占领直至1949年新中国 成立,是天津由传统城市迅速转变为近代性质城市的阶段。该时 期,天津的政治功能进一步提升,且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 济中心。在天津由传统城市向北方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天津 武术开始走向了自己的曲折化发展和近代化转变之路。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法国联军攻陷天津, 根据tit京条约》,天津开埠通商,1903年前英国、法国、美国、 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等9国(之后美国 租界并入英国,故称8国租界)陆续在天津划定租界。此时,体 育作为西侨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租界内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些体育 项目对中国民众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一开始中国人的角色仅仅是 好奇的观众而已,甚至有时候民众非常排斥这些奇怪的行为。可 以说“体育真正进入国民的生活并进入教育领域,是因为基督教 的传播,其主要的载体是基督教教育与青年会。随着西方传教的 深入,各类基督教学校应运而生,体育从而找到了最为重要的归 属——教育;而基督教青年会对体育的推进也是不遗余力的。” ® 19世纪,西方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是以灵、智、体 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自由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 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可以说这是一种旨在提倡思想 解放,同时避免专业化和不做就业准备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 思想指导下,体育成为基督教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近代天津体育运动的传人和发展与基督教学校、中国新式学 堂尤其是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青年会,1844年
郎净:现代体育在上海(1840—193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第12~13页。
6月创建于英国,诞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是19世纪席 卷英美的第二次宗教大觉醒的产物。最初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 组织,后来盛行于美国。】854年,北美协会成立后,基督教青年 会的美国模式逐渐形成,教会活动增添了“德、智、体、群四 育”和“为社会服务”等内容。
北美协会为开展“世界服务”,不断在世界各国建立基督教 青年会,中国是北美协会继日本、印度、锡兰、巴西、墨西哥之 后,第6个派出干事的国家,并且经过多年的经营,中国的基督 教青年会成为中国城市不可或缺的社会团体、成为4个青年会最 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1895年10月,来会理(David Willard Lyon,中文名李昂) 作为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派遣的第一个专业干事到达中国。最 终,经调查研究,来会理决定将会址设在天津,其主要理由是: 北京是旧教育制度的中心,而天津就政府方面来说,则是进步的 西方教育中心;天津是传教活动在北方的集散地,到华北来的传 教士一般先经过天津。且天津有些教会学校的学生都能用英语会 话,这对开展青年会的工作,是个很有利的条件。
1895年12月,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青年会宣告 成立。$天津青年会设有董事会和德育、智育、体育、服务四个 部。其中的体育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体育机构,其宗旨 为:“提倡国人注重体育训练,体育专门人才研究,体育最新学 术组织,体育比赛集会,借以辅助各地方青年会体育之进行,造 成国民健全之身躯,强盛之精神” ®。此后,在体育部蔡乐尔、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青年会从行政结构上分为青年会全国协会、城市青 年会和学校青年会三部分。其会员分“同宗会员”(基督教会员,基本会员.责任会 员)和“同志会员”(非基督教会员、会友)两种。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原文见余日章:《说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之任务(下)》第11页,《青年进步》第丨册,1917年3月。
饶柏森、董守义、李友珍等主要干事的领导下,天津市基督教青 年会不但以篮球和排球为中心大力引进西方体育项目,而且建 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培养了张伯苓、王正廷、张汇兰、 章辑五等大批体育人才,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不可以无学,学又不可以无会,不学则孤陋寡闻,无会 则团体涣散。”
2伴随着西方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华武士会(1912 年)、天津武术馆(1916年)、天津武术学会(1923年)、天津进 德武术研究会(1923年)、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1923年)、中 华武术俱乐部(1924年)、净业国技研究社(1925年)、天津市 国术馆(1928年)、河北省国术馆(1928年)、天津县国术馆 (1929年)、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1930年)、无极国术社 (1931年)、太极拳研究所(1932年)、北宁国术研究会(1932 年)、中原国术研究会(1932年)、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1941 年)、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1945年)等武术组织先后兴起于天 津。这些武术组织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内由民众根据自发的意愿集 结而成的社会团体。在体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武术组织在 为“强国强种”服务的同时,亦有力地推动了天津武术的普及与 近代化发展。
四、天津武术的新生(1949年一)
“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中国看天津”,优越的地理位置 使近代体育在天津捷足先登。为此,天津出现了众多的体育界第 一®:第一个赛马场、第一支篮球队、第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厂等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转引自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1840—丨93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6年版;原文见:海指南卷四,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第116~117页。
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最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最早 的近代军事训练与建制等纷纷出现在天津。据统计,类似这样的“中国之最”超过 100 个。
等。尤其是篮球,在美国发明仅四年之后,就随基督教青年会进 入了天津。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天津的武术组织如雨后春 笋般出现,天津的传统武术近现代转型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951年9月,张文广任主席的天津武术运动工作委员会成立 后,即刻建立了“武术界学习会”,组织与会人员学习时事政策, 交流技艺。通过交流,武术学习会成员集体创编了“团结保卫 拳”、“迎新剑”等武术套路。
随后,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改名为天津武术协会,协会办 公地点设在南开武术馆。相继举办了多次武术界学习会,有效地 推动了天津武术的开展。1953年5月,在天津建立了华北体育工 作队气1953年8月,这支队伍正式入驻基地民园体育场。当时, 华北体育工作队共48人®。其中,武术队员有刘万福®、田永福、 刘学惠、常双年、李国华、周文敏等9人®。1953年11月,国家 体委决定“第一届民运会”由天津举办,这显然与天津武术基础 好、对大型运动会的认可程度高等密切相关。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由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6 月,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天津。至此,天津不再直接接受中央 的领导,而是经过华北局和河北省。另外,加之此时北京市由消 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不发展沿海城市方针 的束缚等因素的影响,天津的北方经济中心地位迅速下降时华北体委主任为杨成武。
队长张云骥.政治协理员白兴秀,工作人员张仁锐、李益民、刘凤山,男篮 12人、女篮10人、男排8人、女排4人、武术队9人;丨954年6月,华北体育丁作 队撤销合并至中央特训班(国家队)。
刘万福(1917—丨996):河北沧州盐山人,后随父刘长海定居天津市河东区_ 从父及冯仲元习武,擅拦手门、铁档功。1952年.获天津市擂台赛重量级冠军。1953 年,成立华北体工队任武术队长。后来中央体育学院工作1959年调人天津体育学院 工作。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武林百杰”称号。曾应邀赴新加坡、美国等传 习武术(晨光:«;术教授出国门》,〈〈体坛风云》1994年第3期第20~21页)。
王博智:《忆华北体育T作队在天津》,《体育古今》1990年第I期第69 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决定天津市由河北省省辖市恢复为中央直 辖市但随后的“文革”又使天津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改 革开放后,天津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现代化 国际港口大都市。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天津武术迎来新的发展 机遇。
1984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的成立®,积极推动了天津市 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1885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天津举 行。继而,1986年11月,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天津举办, 举办期间,还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筹委会。1992年,天津市南 开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随后天津市西青区、河西区、 红桥区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洽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更 好地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1996年,经天津市体委批 准,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陈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两个专业委员会成 立。这两个专业委员会为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建立下属组织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气
1996年丨0月28日一 11月1日,为期5天的第三次全国武 术工作会议在天津华富宫大饭店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 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
天津市与河北省的许多关系至今没有解决好。如河北省唯一的21丨学校河北 工业大学校址仍在天津;2009年,河北省体工队中的拳击、摔跤、跆拳道队才由天津 搬到河北省廊坊,但至今其家属院仍在天津体育学院内,没有搬出。
协会主席空缺;副主席:王希斌、刘万福、邓鸿藻、郝家俊,李士廉、权宝 华;秘书长:邓鸿藻(兼);秘书:石立峻;委员:马述珍、牛宝元、傅友山、任俊峰、 刘志敏.刘宝玉、牛德海、李恩贵、杨桂茹、苏延泽、肖玉芝、刘瑞文、郎家银、韩 文生、任崇德、张永晋、黄金庭、温学连、王学善、高永昆、廉玉友、李文贞、冯德 津、张庆余、李良臣、崔同义.宋连元。
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陆续批准组建了无极门武术 研究会、孙氏拳研究会、武式郝为真开合太极拳研究会、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会.陈 式太极拳研究会、通背拳研究会、八极拳研究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拦手门武术研 究会会、迷踪拳研究会等十个武术单项拳种研究会。 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气候下、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班子下 大力气狠抓内部管理卓有成效的小气候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 省、市、自治区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 因在上海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不能参加本次盛会。作为一个武 术爱好者和领导人,他发来了《我热爱武术》的贺信。在该信 中,伍绍祖重申他在“1994年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新闻发 布会上的讲话精神,认为“武术应该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 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 ®。全国政协常 委、中华全国体总主席、国际武联名誉主席李梦华,中华全国体 总副主席、亚武联名誉主席、中国武协顾问徐才,国家体委副主 任刘吉亲临大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在会上作 了题为《抓住机遇,求实奋进,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的总报 告,明确提出了今后四年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 和措施。大会进行了中国武术协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武 术协会的领导班子,修改了《中国武术协会章程》,为以后武术 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响应党中央号召, 在反对法轮功的斗争中,用先进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 地,开展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武术健身功法的活动,最后评选出 八种武术功法,其中天津人张鸿骏申报的“龟鹤拳养生操”
@名 列其中®。2004年10月,郑州首届国际传统武术节上,八种武术 健身功法向世界展示获得成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又经过《我热爱武术一伍绍祖主任致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贺信》,《中华武 术》19%年第12期。
原名合气健身操。
另外七种分别为厦门大学林建华呈报的“形意强身功”,湖北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马志富呈报的“天罡拳十二式”,贵阳市体育局刘德荣呈报的“太极藤球功”,北 京市老年体协、首都体育师范学院谢志奎呈报的“流星健身球”,江西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王安平呈报的“五形动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旭光呈报的“九式太极操”,沈 阳体育学院于海呈报的“双人太极球”。 一年多的修改,2006年6月20 H,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在北京召开大会,为八种武术健身功法颁发了证书。至此, 历时四年之久的全国武术健身功法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迎来了 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氛围里,天津的竞技武术、尤 其是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对练一直遥遥领先,涌现出了郎永彪、侯 冬梅等一大批优秀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
2010年12月15—16日,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在天津理工大 学体育馆的举办,拉开了竞技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序幕,具有里程 碑式的重要意义。
浏览5,0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