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诗经》、《管子》、《荀子》、《汉书》等古籍记 载,中国早在公元前,包括拳术在内的各种武术即巳成形。 只是现在还不能明确当时的武术是个什么样子,也无法弄清 楚与传到现在的武术比较有多大差异。因此,本篇将把现已发 现的主要武术古籍,按年代排列出来,并对书的内容及作者 加以解说。
这样就可以看出中国武术从古代到近代演变的情况及其 技术形态,另外也可以知道一部分名家的生平。不过,必须 指出,从图书资料了解的情况,终归是表面的历史,而且即 使全部内容都清楚,这在众多的门派中也只限于少数这所以如此,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
第一,日本武术家重视形式的传递系统和来由,而中国 武术家不十分重视形式,只重视现实(实战技术),只专心 学技术,没有向上追溯数代探索自己门派传递体系的习惯。 这种情况给现在研究拳派历史造成了困难。
第二,就是到了近代,在广阔的中国,教育机关要遍及 到农村和边境也是困难的,况且继承练武的又都是些文盲的 农民,他们各派都靠口传心授向下传递,即使有文字记载, 方言和因文盲而造成的谬误甚多,错字、漏字极其常见,大 多不够精确。
此外,各农村传习的武术,都彻底保密,各派都保守而 且排他,这就使传递的情况更加不明。
过去出版的武术书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都是为 了士兵的军事训练而编写的,专家们从门派内部发表出来的 著作极少.
第三,在武术家当中崇拜英雄之风甚盛,在农村文盲的 人中间此风尤盛。这些人可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门派,多把 自己门派的开山鼻祖假托为《神仙”或“英雄*,有时连小 说上的架空人物和神话传说都引用,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 固执地坚持这些神话°
第四,伪书在明代以后广为流传。这种流传是由于把门 派的创始人假托为英雄和神仙的这股风气,原样在著作中也 受到重视而加以引用,因此达磨大师的少林拳和易筋 经”、《张三丰的武当派和太极拳”以及《岳飞的形意拳及八 段锦“等说法,到了近世就突然出现了。
第五,武术往往被革命家或邪教集团或农民暴动所利 用,所以武术家常受到当时的统治者所仇视,于是就有些武 术家隐姓理名,有些用假名,特别是在金、元等异氏族统治 中国的时期,这种倾向更烈。此外,还有些武术家因怕比武 中被自己打败的对手报仇而远离世间隐藏起来,从而造成了 历史空白时期。
第六,各派子孙或弟子都想把自己门派的先师装扮成名 人,这种倾向在近代尤为突出。所以在号称”一-生未败过” 的武术家中,实际上有的也败过几次,也有不少则是有名无 实的虚假名人。
上述六点就是通过史料研究武术史的困难所在。
在武术古典著作中,关于射法的记载最为早见,而且也 最多。本书未列关于射法以及《孙子》、《吴子》、《尉缭 子》等所谓的兵书,而主要介绍了有关拳法的著作,特别是 有关枪、棍、剑、刀等器械练法的著作。
每一部武术古籍要全翻译成日文,都有1册到数册之 多,所以本书只能就著作内容和作者简历进行介绍,而且根 据篇幅尽可能转载了武术古籍中的插图。
《手搏六篇》等(最古老的拳法书)
后汉时代(25—220)班固著的《汉书》全百卷中的三 十卷《汉书-艺文志》的“兵书部”,把当时存在的兵书按 “兵权谋” (13家259篇)、“兵形势” (11家92篇)、兵 阴阳(16家249篇)、《兵技巧” (13家199篇)等类别列出 了书目。
其中,“兵技巧”这一类载的是武术,199篇记 载的大多是射法除射法外,武术书有《手搏六篇》、"剑 道三十八篇乃、“蒲苴子弋法四篇”以及“楚鞭二十五篇” 等。
手搏是拳法的别名,剑道即剑术,弋法是矢系绳投向对方 的一种古代武器。
蹩转即蹴鞠,近代用作为游戏,可能是从拳术踢法练习 发展而成的,在古代中国用于训练军队。例如,《轩辕黄帝 传》就曾记载黄帝曾做蹴鞠之戏训练士兵。
《汉书》是后汉历史家班固(32—92)花了二十余年的 时间编著的一部汉代历史书,在完成前班固死于监狱,后由 其妹班昭补充而成。《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就是当时存在 的古今图书目录,据说气兵书部”这一部分曾经军人任宏校 订分类过。遗憾的是,这些武术书均已亡佚,其内容巳不可 见,但至少可以证明拳术和剑术在当时巳经成形。
《马槊谱》
此书是隋代(581—618)的枪法书,在《隋书经籍志》 中记载有此书,但巳亡佚,内容已不可考
《角力记》
此书是五代十国到宋初( 960前后)出版的,在《宋 史•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宋代焦吻《经籍志》以 及清代胡理《琳珊秘室丛书》中均有收录。此书著者,据《宋史,艺文志》载,系调露子,但在其 它书中未署其名。
角力是现在的摔跤(或摔角)的别名,与日本的相扑和 柔术相似。此书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907—923)以前的有 关角力和拳法的情况,并非技术书。
《武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出版,唐顺之编。唐顺之 (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他年青时 通过会试(录用官吏的考试)被举为兵部主事,后任翰林编 辑,官一直做到太仆少卿。他行文苍劲,论述也根底宽厚, 尤善律体,是嘉靖年间文人的三大家之一。
唐顺之不仅文才出众,也通兵法。嘉靖年间倭寇侵入, 他在浙江省亲自乘船迎击。后闻江北(长江北)告急,他又 前往救援,与安徽凤阳巡抚李遂一起曾大破倭寇。
唐顺之因酷暑在海船上患病回到了江苏省,不久被任为
右佥都御史,不久又代替李遂任巡抚。他身患重病,但仍不 辞军务。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带病登船在涨水的河上 从江苏焦山到通州而逝,谥为襄文。他的著作有《诸儒文 要》、《语要》、《儒编》、《左编》、《右编》、《文 编》、《武编》、《稗编》、《荆川文集》以及《五氏始 末》等。
《武编》在“前卷五”载有牌、铁、火器、.射、弓, 弩、甲、拳、枪、剑、刀、简、扒、搅、火、夷等十七 篇,这些都不是个人创作,只是把古代传下来的武术加以研 究和注解。
此书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盛行的拳法门派及其技术内 容。一般中国有关武术门派的著作都要援引《纪效新书》, 而《纪效新书》这本书的出版要晚于《武编》几十年。
“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 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 和用低腿、吕短打六套。"
“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 钺亦颇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各)家均有谱,今不能尽 述也。
《正气堂集》
此书有。余集力和《续集力,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和隆庆三年(1569)曾两次刊行,原本顺序等错误多,后经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福建人孙云鸿托其友林藩加以考证 和校订又出版。这个道光版又名《北虏忌讳》此书著者俞大猷(1503—1580),是一位棍法名家。此 书”余集”卷四即载有专讲棍法秘诀的《剑经》。
曾出版过单行本,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有转录。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省晋江人,自幼好读书, 父死后世袭百户之职,同时学习武术,一心想做骑射能手。
俞大猷从李良钦学“荆楚长剑”(棍法),才华毕露, 其师李良钦断定说:此公必将天下无敌”,后来果然俞大 猷成了棍法的高手。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北方魅靶族侵入中国,山西 省受害甚大,天子遂下令从全国广泛选拔指挥官和军人。
俞大猷到巡按御史处应募,兵部长官毛伯温把他送到总 督霍鹏处。霍鹏和俞大猷谈论兵法被问住,遂认为俞是个计 谋家而不采用,把俞派到福建省汀漳去对付倭寇。
倭寇在中国东南海岸一带到处骚扰,一登陆侵入城乡 时,俞大猷就和戚继光一起站在阵头指挥作战,大立战功, 平定了倭寇。
不久,鞭靶族侵入,俞大猷又率三千步兵和骑兵出征, 迎战数十万靴靶军,结果乘胜追击到数百里之外。
隆庆初年(1567),北京的给事中(即给天子提意见的 官员)召请俞大猷,并派他和戚继光同去训练边防士兵,结 果他们提出了出色的方案改进了武器,备战做得极好,受到 了赞赏。
俞大猷用兵是先定计划后打仗,他转战南北数十年从未 败过。
浏览1,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