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推手,顾名思义就是两手同时和对方接触纠缠的推手方法。双推手 的变化要比单推手复杂得多,在全身的配合和步法的灵活等方面有较高的 要求。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推手技术的内在变化要更加细致、精奥。此 外搭手的技击艺术乃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技击术。是拳击、柔道、泰 拳等国外拳法所欠缺面有待发展的技巧。意拳双推手是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以往学习意拳推手都是老师亲临指导,同学之间互相揣摩研讨,在传心授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才慢慢得心应手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在要用笔写出来是相当困难的。要掌握好推手的技术,只能通过不断的实推 践、磨爬滚打,真实探索训练方能有得。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按图索骥亦 非良策。这里仅就几种常见的双推手形式来分析拳术原则、原理的运用。手 希望能对本书的读者起到引导入门、建立兴趣的作用。双手在上时的控制方法。进行双推手练习,一搭手,如果我们的 两只手都处在对方手臂的上面的位置时,首先要利用手腕和前臂形式的曲 折,也就是扬腕或者扣腕来控制对方^然后可以主动或被动进行攻防转 换。.可以主动进攻采用基本功“摇”、“旋”演变面来的技术,或“偏”或 “控”,或推拉互用、或上下结合,或一前一后,总之要找机会利用正、下、偏等发力形式将其"放”出。同时也可以采用以逸代劳的方法,等待 对方犯错误,然后伺机反击。搭在对方胳膊的两只手,要有分工,总以前 手为主、后手为辅,因为我们是侧身对敌。

关于全身间架的配备和两臂的活动范围已在前面多次重复讲过,这里 不再赘述。总之须臾离不开桩法、试力。下面就来分析在此形式下可能发生的几种变化,关于“脱点”的考虑。有人会提出以上的搭手形势起不到控制对 手的作用。说对方可以抽出手来进行攻击。可是就出现了一个所谓“脱 点”的问题。不能否认在推手的训练中时常能碰到“脱点”的现象,但在 不同的情况下结果会不一样。如果是两个初学者在推手过程中“脱点' 那么两个人重新搭上手继续练也就是了。但是如果发生在两个水平比较高 的人身上,出现了“脱点”,则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什么呢? 在前面单推手的论述中介绍过“指力”的概念,无论我们与对手构成怎样 的形势,我们要保持“点”上的“指力”始终指向对方身体的中线。再解 释一下,这里所说的“指力”往往被误解为手指之“指'不对。这里所 指的“指力”是指向、指示的意思。对方能不能有意或无意地脱点”, 全在于我们的意力所指是在对方的身上,还是在对方手上。如果是注意力 在单纯地控制对方手上,那“脱点”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你的意力一直 在对方身上,推手的目的是克服对方双手的阻拦去攻击对方的赘体,也就 是说立足于打,那么“脱点”的问题是不会发生的。“点”上的指力,可 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去做:如腕部不能指,可用肘指,或用肩指甚至用头去 指。于是在与对方的抗衡中产生一种势能,有一股成胁身体的力量不断变换方向指向他的司令部。比如你想推他的头、胸,他在克这个方向的力 章量,如果此时他突然撤掉防守然后抽出手来进攻,那么可想而知,你的手 章会立即打在他的头上或身上,并且很重,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这 样。这种情况下他怎么敢抽手呢?第一他会感到威胁的存在,第二从距离 手上讲,抽手攻击在路线上比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要长。所以保持“指力”是 非常重要的,只要有此意识就不会吃“脱点”的亏。实践中谁抽手谁吃 亏,往往不是故意的情况下发生伤害事故当然指力有时是两只手轮换 指,就像出左右拳一样,也有时是两个“点’’同时指主动进攻的手法变换。从推手的原则、原理中得知:在推手的过 程中要做到“推拉互用”,只有推而没有拉,只有虚而没有实,或有实无 虚,都很难在实践屮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是又去又回、一松一紧、虚虚 实实,使对方不可捉摸导致判断错误,使我借力打力,敢得实际效果。与 此同时,不要被“推手”二字所局限:推手实际上不是光画圈玩,而是时 时刻刻寻机“放”人。要做到推拉互用,就要真真假假、欲拉先推,欲推 先拉,保持周身呈弹簧状态。比如想拉对方就要先做相反方向的推挤动 作,一待对方用拙力前顶、全身僵直,没有了变化可能,我们马上就可顺 势做下发力,使对手前跌。

如果对手没跌倒也失去了重心。当他重新调整 身体位置时,你再改变方向用前发力“放”之亦无不可。发力要求一触即 发、一发即止,即保持发力的灵活性和持续性。意拳攻击的手段不限于手 掌和拳头,也许是手背腕关节,也许是前臂尺骨侧的立而,也许是前臂骨 的平而,也许是肘的横面。总之是赶上哪儿就是哪儿,没有一定的挤式。 只是不要忘记“出人螺旋式”,不管怎样动作都不能平着出去、平着回来。 于弹如果不是旋转着出去就会不平稳,也不会有力打得远。反正肢体不是 做顺时针转,就是按逆时针转。往一个方向拧到一定程度不能再拧了,那 不用问,往回来拧一定很顺利。在推、拉的过程中,更需注意步法的配 合、攻击往往是在进半步、退半步或更小的震荡以及左右做转、上下起落 的矛盾状态中,即足以将对方“放”出。优势与否不在于手臂的动作大 小。正如拳谚所说:“脚踏中门夺敌位,即是神仙也难防”。姚宗勋先生 说:“功夫不够步于凑”。被动反击的几种情况。前而讲了双手在上时主动进攻的两种情 况。下而举几个例子来分析双手在上时被动反击的情况。

首先,如果对方双手从下往上奔我的胸部推来时,不要用拙力去顶, 而要用在上的双手做向两侧分拧的动作,肩撑肘横,使对方指向我中线的力量分向两侧,从而失去其构成的正面威胁。我们当即可以用正而的发力将其放出(见发力一章详述)对手从下往上攻击我,也可以利用桩法中“摇”、“旋”的功夫以及推 摇、旋的变化方式去应付。如双臂同时向内画弧的“挂”和双臂同时向外 画弧的“偏”等等。即对手从下往上推我胸部时,我可以用身体与手做相手 对的运动,反方向的横移为“摇”,反方向的旋转为“旋”,借以破坏对方 的指力,改变其用力的方向并伺机进行反击。这时的“摇”和“旋”可能 是向右,也可能是向左。手型的变换也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基本间架基础 上的“摇”、“旋”(即双手均为手在上、肘在下的斜而),亦可能是一肘吊 起、另一手保持原样(即一手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另一手月寸关节在 下、腕关节在上)的摇、旋。与此同时,手掌有可能都是手心朝下,也可 能都朝上,又有可能一手朝上,另一手朝下。总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 机应变。用“摇”和“旋”的基本功取胜的要诀,在于身体的整体之动,要用身体去带动手而不是相反。如果只是用手去做,那是很难奏效的。再 讲一种情况,就是不要怕对方的手进来,有时还要有意识地放他进来。当 他的手接触了我的身体时我非但不顶,反而从上到下再给他加一个裹劲 儿,帮助他在我的身上按结实了,这样一来其力已落实,不易再有变化。 此时先坐后胯降低身体重心,而后向前上发力“放”之。这时候对方的手 只给我们起了支点的作用,丝毫也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此刻对方会有一 种陷空的感觉,很不得力,最终为我所利用。太根拳的“引进落空”可能 也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只有大胆地放进来,掌握好反击的时机,才能 赢得漂亮。

浏览5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