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意拳进行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试力和走步也就是活步试力 的具体化。推手可以弥补散手之不足,亦为散手训练的辅助练习。从训练 手段的角度来讲,推手又可以说是双人试力。在技击实战中,只要双方一 交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肢体上的接触和纠缠,于是就出现了在双方肢 体接触下如何进行攻防的问题。意拳推乎就是在基于实战条件下的双人对 抗练习。它要求在与对方肢体的接触和纠缠时,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 弱和力量的方问,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 同时应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要把攻防单纯地分开。攻防合一是意 拳技击特征之一。我国传统的技与西洋拳击有很大的区别,拳击在两个 人纠缠到一起的时候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只能抱在--起等待裁判口令分 开了。技击没有规则限制,纠缠在一起正好发挥我国武术的优异技艺。意 拳在这方面更是有独到的理讼和实战的搭手艺术。
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讲,推手与散手在训练中所包括的内容和难度相 比较,前者要比后者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当然最终推手还要为散手服 务。技击形式虽分推手、散手,但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 实战中,或出击或迎击,双方将接未触之时,变幻莫测,间不容发,究竟 来的是拳、是掌、是肘、是膝,是“打”还是“放”,均不能预测,更来 不及思索。“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待 至战斗结束,胜负已定,适才所用究竟为何种形式打法,亦不易截然区 分。可能是直接击中,也可能是搭手成功,亦或是二者兼西有之。所以说推手和散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推手“发” 意人,更具备中国武术的特色推乎训练既是技击训练的一种形式,就不应 推该是你来我往、虚为招架的双人舞蹈,而应咳是真实的对抗性练习。一旦 找到对方的空隙就要进行有效的攻击。推手是摸劲儿的一种手段,亦可以 手作为一种友谊研讨性质的比赛方式。囚为推手与散手相比,从避免或减轻 伤害事故的角度出发,相对要安全得多,同时可以在的掌握上有所控 制,所谓点到为止。推手般只用发放力而不用打力。双方通过推手, 即可知道彼此的功底如何。正像拳家所说的那样“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 :有”。虽然推手不能代替散手,但在很大的范围内,可以作为进行技击切 ; 磋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意拳推手是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练习的具体检验。概括地 说,就是要在实际对抗中继续摸索拳劲儿(浑元力),以利于实战之需要。
推手的原理原则既然推手训练为技击实战的一个車: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要从理论 到实践下一番真功夫去认真地探讨,才能逐步取得进步。特别是一些年纪 较大、练拳比较晚、不太可能参加散于训练,那就要在推手中获得练功 的乐趣意拳推手出于实战的需要,始至终对步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要 求。一般情况下,脚的位置固定,没畚定位推手的练法。即使是单推手 步也是可以移动的。也就是说意拳推手基本上都是活步推手意拳推手 基于实战,要求精神和肢体的卨度协调统和整体内外的一致配合。意拳 推手可以说是既有规律,又没有规律。说没有规律,系指进退反侧、纵横 高低、主动与被动、因势而笄,不是按照事先约定好了的顺序和路线去绕 胳膊圈儿因为拳本应用的本身就不能事先安排好顺序去克敌制胜。这种 做法就好像医生先开好了药方,然后去要求患者按药方生病一样可笑。说 意拳推手又有规律,系指双方搭上手,尽管千变万化,但总归有若干种构 成的方式,出不了三维空间的范畴。不外乎双手在上、双手在下、一手在 上、一手在下、一高一低、一前一后等等。研究推手就可以从这些不同的 搭手形势中,慢慢摸索、日积月累、举一反三,总有规律可循。总之,意 拳推手既有规律(拳学的原则、原理),又没有规律(套路招法只有相 机而动、应感而发。在随时调整自己的间架中找对方的空隙和可乘之机, 要始终控制对而不被对手所控制意拳训练有了定水平,会使对手感到推手时不可抗拒。只有到高阶段才会使人感到摸不着、找不着,莫第 明其妙。就机会而言,首先应该解的是:机会可遇不可求不能准备几 手几招,等待对方搭手构成某种态势时冉求一逞。这就好像下棋一样,只推 学会了一招“马后炮”或者“重炮将”就到处去下棋,十之八九会败下阵 来。但是一旦有了用“马后炮”的机会也不要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手 来。这是第二个应该了解的问题。非要做到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 至而至的境地,不能得拳中之奥妙„强调指出,意拳训练要求重精神、重 意感、重自然力之锻炼,也就是说要训练反应灵敏、肢体灵巧、本体触觉 能力的提高等整体性的东西,而不过分追求技击的技术和技巧。没有本身 的基础功夫,技术和技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练习拳术,重要的是 发挥人体的本能。如不意绊了一跤而没有跌倒,手碰.热铁会立即缩回,这都是本能。如果届时想的是移动哪条腿才摔不倒、怎么样才烫不着,那 就非跌倒、非烫伤不可。至于所谓的方法,都是后天的、人造的,是局 部、刻板和片面的东而,极不可靠。意拳讲“拳本无法”,系指发挥人的 良能,不设固定的招法来束缚己。有的人仆么都不会时,打架总是上 风,到了会几套、几招以后反而到处挨打,就是这个道理。与“拳木无 法”的同时,意拳又是“一法不立、无法不容”,处处皆是法。意拳之法 就是拳学的原则、原理和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方法。任何一门拳 种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原理的科学性、合理性面不在它的外部表现形 式,更不在套路的美观和繁简与编排顺序的先后。要说保密,就是原则、 原理及训练方法不肯揭示千人至十外形,诸如套路是一看就可以学会 的。而内在的东西,即使是口传心授,尚有各方闹的困难因素,也不是一 蹴而就的事情。世间所谓“愉拳”,是外行人讲故事。怎么偷法?着我这 里站着,想什么你能知道吗?从意拳的教学来看,为师者常有憾于语言不 能尽表其精微之义,求学者则感到尽管所学与增,但永远面临着解决不 完的难题。其实这止是拳学研究的兴趣所在。有的人问姚宗勋先生:“我 什么时候能大成? ”姚先生很风趣地回答:你什么时候不练了,就大成了。
意思就是学无止境,何来大成拳术的原则、原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 题,借笔墨毫端恐难尽述,只好勉力为之,倾平牛之所学略述其梗概,供 有志于此道者参考守中用中本书不厌其烦地强调意拳以站桩为基不功。没有笃实的桩功基础,要练好推手是不可能的。大家还记得在站粧一章中所强调的间架吗?无论采 取哪一种姿势练习站桩,双手的变化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那就是:高不 推过眉,低不过脐,向外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左手不往鼻右来,右手 不到鼻左去。实践证明,双手在这个范围不仅会感到舒畅得力,而且还便 于攻防转换,为随机随势发力创造条件。以上所说的基本间架范围,乃是 意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击原则。推手的目的在于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 坏对方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说控制平衡就是平 衡,也就是随时进行身体各部位间的调整。调整到什么样子呢?就是前面 所讲的,两只手需要保持的间架范围。出了这个范围,就要想方设法调整 回来。一旦间架被人挤“瘪”了,胜负就可想而知了。控制和调整间架的 能力强弱,就要看平日基本功的训练程度如何了。意拳训练有素的人,不 管处于什么形势,都能时刻依靠全身的整体协调、配合与呼应,使自己始 终处子合理的待发状态。所谓“不在对方中与不中,而在己身正与不正。” 现在来谈一谈“守中用中”的问题。推手时必须保持自己的中线位置 不受侵犯,这是“守中”的含义。与此同时还须用各种努力去控制对方的 中线,直捣黄龙使其就范。随时准备摧垮对方的防线,这就是“用中”的 含义。那么什么是“中”呢?人身鼻居头部的中央,鼻子就是人身“中” 的标志。古书中称鼻子为“准”是很有道理的。大家不妨做一个实验:不 论谁采取什么稀奇古怪的姿势站立,他的鼻子向下的垂线就一定是他的身 体重心之所在。因此在推手中,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自己鼻子这一中线所在 不受侵犯。无论对方怎样进攻,只要把他的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旁数寸 以外,对手的攻势就立即化为乌有而岂奈我何在推手中,我们总要有一 只手时时刻刻地直指对方的口鼻部位,意如牵牛。这样,对方就任我控 制,我们就能胜券在握前人曾言:“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 变”,这是长期竞技实践的科学总结。任何实战拳法或重竞技项目如拳击、 柔道、中国式摔跤等,都要在身体重心方而下一番功央去研究。
浏览1,4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