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 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术二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儒家与武术
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孔子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 据《左传》载,鲁国围僵阳,僵阳人升起悬门,待诸武士进 门之后忽然落下,意欲闭之。叔梁纥挺双臂举起上千斤重 的悬门,救出了众武士,足见其勇武。孔子身材高大,《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孔子文而兼武,先秦许多典籍多有记载。如《墨子非 儒》记他为鲁司寇时,在一次事件中曾挺开关锁之城门。 《列子》:“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淮南子》:“孔子智 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兔,力招城关”等等。上述记 载,均表明孔子是一位勇力非的武士。孔子精通军事武 艺射、御之术。《论语》记孔子多次论及射御:“君子无所 争,必也,射乎!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孔子舞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 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史记孔子世家》。他主张治国应“足食足兵”、“教民以战”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孔子以“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六艺礼乐之 中的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射、御更是重要的 武艺。孔子培养弟子的理想目标是"成人”,即各方面都得 到发展的“完火”。孔子谓君子必须具备“知”、“仁”、“勇”, 更完美的人还必须掌握“艺,即多方面的才能技艺,也包 括了武艺。孔子曾举出四个典型人物来代表“成人”的品 德修养L其中“勇”的代表是卞庄子,鲁国的著名勇士。 “艺”的代表是他的弟子冉求,文武双全。《左传》记有一次 他领兵与齐人战“用矛于齐师……师获甲首八十…… 这次战斗,因冉求善用长矛而杀敌八十人。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也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士,曾多年作孔子的侍从 卫士。《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 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表现出英武雄姿。后来卫国作 乱,子路英勇战斗,“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弟子有若,也是一位慷慨武士。这些弟子的军 事本领及武艺,多是孔子教授的。《史记》写季康子冉求的 军事本领是哪来的,冉求曰:“学之于孔子。”表明孔子尽力把弟子培养成文武兼能的人才。
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的 “仁爱'观念。它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崇尚伦理、 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 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和 “忠恕之道”。樊迟向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 的这些话阐明了“仁”就是讲为人善良宽厚,克己谦逊。孔 子把“勇”与“仁”联系起来,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唾。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入一 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 原因。其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暴家与武术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的联系并得到“侠”的 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公元 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 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家弟子,均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韩非 子》称之为“侠以武犯禁”。所谓“犯禁”,正是为了坚持正 义而敢于置法规于不顾的仗义行侠。墨家门徒的信义武 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藁与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墨子》一书把武勇精神置于重要地论《修身》的 首句即“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指出武勇是战斗的 根本因素。《尚贤》篇把“善射御之士”列为诸贤之首,并主 张“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以激励人们习武。墨子是精通武艺的军事家,他 曾精辟地论述了剑的特点及剑术的自卫性质,“古者圣人 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 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节用》)。《墨子》 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 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 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墨家弟子,均武艺高强、慷慨侠 义之士。《淮南子》云:“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 蹈刃,死不还踵。”墨家弟子孟胜、徐弱效忠于阳城君,百余人均重义轻生而慷慨牺牲,成为历史上侠义精神的典型。
三、道家与武术
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 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在中国武术所包含 的哲学思想中,先秦诸子特别是道家思想成为最主要的 思想源泉。
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老 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战国人庄周(约公元前369 一公元前286年)著《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老 庄并称成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 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 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 “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 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 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至于武术理论中关于“气”及 “天人合一”的许多论述,也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在方法 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 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 想的指导原则。本章前边论及的“庄子论剑”、《越女论》的技击理论,都是道家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至于后 世的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八卦等许多拳种的技击理论, 都是来自道家思想的方法论。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兵家与武术
中国古代的兵家与武术有如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存 在着至为密切的联系,因为二者的根本特征都是技击的 运用。先秦兵家所著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 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先秦兵家均十 分强调战士的选拔与训练。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汉代 竹简《孙膑兵法》,为久已失传的古籍。该书《篡卒》章说: “兵之胜在于卒,其勇在于制。”孙膑十分重 视武艺入才在战斗中的作用:“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 也。”认为武艺高强的战士可直入敌阵,以擒其将领。所以 孙膑主张“私公之财一也”。财同材,指人才。认为只能以 武艺高下这同f标准来选材,不能分贵贱。战国时,以周 公与姜太公对话形式写成的《六韬》,为先秦重要兵书之 一。此书《农器》章论述了许多兵器源于农具,因而民间 武艺与军阵武艺有着紧密联系。《六韬》还根据不同兵种 对武士有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选拔条件:“武车之士”应 善跑、善射与力大;“武骑之士”应体质强健、敏捷、精于骑 射气《六韬练士》根据士卒的不同体质、武艺、个性等 予以分类和训练,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军中有大勇力、敢 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 为一卒,名曰陷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 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 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才技兼人,能负重 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 也。”卫国军事家吴起著《吴子兵法》亦十分强调对战士的训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 者持弓矢”。也是依据不同条件加以分类训练的。
对于战斗中战略战术思想与技术的关系,先秦兵家 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分析。战国初期兵书《司马法》 说:“凡战,智也,斗,勇也。”又说:“战,以智决,以勇斗。” 意思是说战斗首先是智慧的较量,其次,才是勇力技术的斗争。因此,无论军阵作战也好,民间武艺较量也好,战略 战术思想的运用是首要的,武艺的高下,固然重要,但必须与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武艺高超的作用,取得胜利。在古代兵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军事思想著作,首推《孙子兵法》。
浏览1,5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