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武术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一种反映,理所当然迸放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彩。因此古人有书剑一家之说。在自古以来人杰辈出的三秦大地,武坛上传扬着一个名字,他就是立身 于文化界却钟情于武术的孙豹隐先生。他能文能武,他的身份是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文化艺术报》总编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的文艺评论 家,但同时又是活跃于武术界的武林高手。

一、力与美结台的拳法

孙豹隐先生9岁开始习武,曾先后拜著名形意拳家刘实君、八卦掌名家 郭叔蕃等人为师。由于他刻苦修炼,对技击推崇备至,因此, 不仅在形意、八卦等拳种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散手的实战运用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孙豹隐先生所习的形意拳师承脉络为:宋世荣,宋虎臣,刘实君, 显然属于山西流派。但其形意拳除蓄蕴着山西形意拳的特长优点外,也兼有河北流派的风格特色。他练的形意拳,讲究拳式优美,整齐协调,发力脆狠, 周身合一,把力与美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中国武术的精髓。

他注重以形意拳技法为基础,同时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拳种,包括 国际流行的搏击项目的招数和优点,从实战出发,研究出了一套既有武术风 格又比较实用的临战打法。

为了在这一课题上寻求突破,他向国内外许多名家请教,同国内外许多 高手切磋。北京的李子鸣、张文广、李天骥、吴彬、朱瑞琪,甘肃的郝心莲, 上海的顾留馨、蔡龙云,西安的杨杰、王新午、马贤达,广东的马明达,武汉的温力,山东的李成银,四川的习云太,山西的杨振铎,云南的沙国政等 著名武术家,他都有过交往;香港的梁敏滔、徐小明,马来西亚的杨东荣,新加坡的翁翼、林子夜,日本的三宅通彦,法国的皮阿尔等国际武术名人, 也都与他研究过武术命题。

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教授学生。20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西北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 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以及社会上喜爱武术的青年数百人。他教授学生,既反对只练套路、不重实用,也反对只练散打、不习套路,,总是提倡二者的有机结合。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恢复了武术散打比赛,孙豹隐先生连续几年受聘 兼任代表陕西省参赛的散打队的顾问、教练、领队(当时陕西省还没有专业 散打队)。他为寻找一条中国散打的正确道路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出手不见手”

198410月,曾获全日青年柔道锦标赛冠军、世界青年柔道锦标赛亚军 的三宅通彦先生,应陕西体委之邀,出任陕西省女子柔道队教练。他出于对 中国武术的兴趣和崇敬,提出要加入当时西安影响最大的社会武术团体,西安形意八卦散手研究会。时任该会理事长的孙豹隐先生为他安排了颇有新意的入会仪式,即由研究会诸高手与三宅通彦围坐一起,畅谈中外武术和 国际搏击项目。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交手试招。三宅通彦毫无保留地把柔道的家底抖了出来,并下场作具体演练。孙豹隐先生则重点谈及武术散手的临战实用。他边说边站起来,让三宅通彦来抓自己。三宅出手极快,但 多次出手却难以抓住孙先生的手臂,反而两次被孙先生以“削掌”砍住手腕, 从此三宅通彦对孙豹隐先生的矫捷身手十分佩服。

19859月,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西安举行。前来参加活动的香港著 名影视编导、演员、武术家徐小明先生提出要见见孙豹隐先生。两人见面后, 谈得十分投机。徐小明一时兴起,竟破例练了几招咏春拳(他以前从不在谈话时下场演练)。投桃报李,孙豹隐也将形意对练“挨身炮”中的几组动作演 示一番。徐小明见孙豹隐一组“崩拳”,即发即收,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不 禁赞叹道:“形意拳讲究出手快疾,所谓出手不见手,孙先生真的达到了这一 点。”他对孙豹隐先生的“滚捶”“巧女纫针”“左右穿梭”等招式更感兴趣, 表示今后要多多运用到影视武打设计中去。

19884月,法国《武术》杂志主编皮阿尔先生一行由北京来陕,在西安革命公园专门会见孙豹隐先生。孙豹隐先生应客人之求与另外两位武术 家表演了多种拳法的套路和器械,使客人们大开眼界。客人中有精于拳击的, 谈到如果随意打,拳击与武术孰强孰弱,他不得而知,但假如不用腿法、摔法,只用拳,那么拳击肯定占上风。孙豹隐先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以形 意拳为例作了如下解说:拳击单拳发拳速度可能快于形意拳,但拳击总是出 拳收回后再发,而形意拳则可借用精妙的组合动作,不收而再发,因此总体 上快于拳击。例如,拳击手一个左刺拳发出后,形意拳手以左砸拳砸击对方 小臂,然后几乎同步反弹起拳背削击对方面部或颈部,同时用右炮拳冲击对 方心窝。当左砸拳反弹时,对方右拳可能也已击出,此时左臂正好成为架拦 拳击手右拳的屏障。而右炮拳肯定快于拳击手再发的第三拳。这样,谁将中 拳,不言自明。边说孙豹隐先生边拉过那位拳击手实际演练了番,他的一组左砸拳,左反弹拳,右炮拳快如疾风,有力地证明了他的理论,赞叹而又信服。

三、武人的文章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家讲究文武双修。孙豹隐先生认为,研究、评论武术需要以文化的观点加以观照。孙豹隐先生近年来发表的大量武术研究、评论文章,正是这一显著特色。在他的笔下,总是以武术、文化的双重坐标来透视武术现象,阐释武术问题,破解武术,从而获取独到的发现和正确的结论。

1982年孙豹隐先生在中国第一家武术刊物《武林》首发文章以来,一 发而不可收。十几年间,他撰写了百余篇文章,从各种角度对武术理论和社 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不仅国内所有的武术刊物都大量刊登他的作 品,就是国外的武术报刊也慕名竞相约请他撰写文章。他的探索武 术技击奥秘的论文《论武术技击》在中国权威体育刊物《体育科学》上刊登 后,引起海内外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新加坡国家级刊物《武坛》特意全文予 以转载。1988年,他在中国开封举行的“中国首届武术技击理论研讨会”上 论述武术技击的由来与发展时侃侃而谈,整个发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语惊四座。从来不发表长篇论文的中国《体育世界》杂志,特请孙豹隐先生将 发言稿整理成文,以连载三期的形式全文刊出。孙豹隐先生在《中 华武术》杂志发表的《散打高手应备要素》、在《搏击》杂志发表的《论散打战术》、在《武林》杂志发表的《击头、头打、民族风格》、在《精武》杂 志发表的《散打长短论》等一应文章,无不把武术置于文化的背景下来进行 扫描,进而阐发出引人注目的内容。1990年,他又在《武魂》杂志上发表 《正视武术二律背反现象》、在《武当》杂志发表《剑、武当剑、剑的技击》 等文章,进一步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武术现象,为武术的健康发展。1991年,孙豹隐先生集中笔力,撰写了一批有资料、有质量的文章, 冠以《文人与武术》之名,仅在新加坡《武坛》就发表整整20篇。这批文章 从另一角度,颇具论说力地证明了武术同文化的关系和渊源。1992年以来, 豹隐先生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连续撰写了《武术散打系列谈》(载《武魂》1992年)、《公孙大娘舞的是剑——从武术文化的双重坐标来透视 “剑器”》(载《武术健身》1992年第5期)、《武术呼唤科学的理论研究》 (载《体育世界》1992年第6期)、《鲁迅对武术的整体论述是正确的》(载 《武林》1992年第8期)、《“跌” “摔”之辨》(载《武林》1992年第9期) 等颇有分量的文章,鲜明地树起了以文化视点观照武术研究的旗帜,为解决 和弄清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不懈努力。

孙豹隐先生在纵向以文化视点观照武术研究的同时,也注意从横向上对武术进行比较研究。他发表在《搏击》杂志上的《形意拳与拳击打法异同 论》一文,就是将中华武术传统的形意拳技击法同拳击的实用打法进行了多 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既确定武术技击的功能妙处,也指出其他 搏击项目的优势特点,为武术较好地借鉴别人、提高自己起到作用。在1991年中国西安“白杨杯”国际拳击邀请赛期间,孙豹隐先生应 《体育世界》编者之约,接连发表了《波米夺冠的启示》《想起了李小龙》 《历史的呼唤》等系列思考文章,对将武术传统技击法、练功法有机地运用到 拳击训练和比赛中去这一值得重视的课题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武术界、拳击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启开了序幕。

武术需要宣传。武术需要理论。当前,武术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还面临 挑战,其自身也的确需要解决和弄清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方法。为此,孙豹 隐先生满怀信心地挥洒着他那枝不倦之笔,在以文化视点观照武术研究的工 作中,孜孜不倦,奋力开创着新的天地。集作家、文艺评论家、武术理论家、武术家于一身的孙豹隐先生,深深懂得武林同仁的团结对于发展繁荣武术事业的重要性。

浏览1,6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