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众多流派是由于受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小生产者生产的规模小而分散,思想保守,相互排斥,彼此不交流。中原地区,自然经济最发达,气候严寒,先后发展起来的是太祖、韦陀、六合、二郎、劈挂、潭腿、通臂等上下肢并重的北拳。谭、查、花、洪四大门户之间,虽不能说其中一定 有师承关系,但却受到了相同的地域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风格特点相近的长拳类拳种集中产生、流传于中原地区。岭南一 带,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因而比较闭锁,自然经济较为落后,气候 湿热,主要发展起来是洪、刘、蔡、李、莫等以硬桥硬马为特色的南 拳。湖南、湖北两省界于中部地区,自然经济较发达,流行于这两 省的拳术,又有别于两广,而且由于有长江之隔,受地域的限制,湖南地方拳和湖北地方拳的风格特点也有差别。可见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在武术的发展和传习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 条件影响的结果。如果排除这两个特定的条件,武术流派也就无从 形成。

流派形成以后,在历史上曾起过巩固、发展本门技艺的作用。 在流派产生的同时,习者拜门后经师傅认真指教和长时间的刻苦 习练,方能掌握本流派的基础理论、技术特点、运动风格和技艺。显然,如果没有本流派的专业化教学训练,技艺的师徒传承授教关系,没有以技艺为纽带的承前启后的逐次传递,不断延续使技艺 加深加强,这一流派便不能持续长足地发展,也不易趋于完善和成 熟。另一方面,同一个师傅授徒数人,由于各人身体条件、性格、社 会经历各异,传习时又各有新意,往往出现一个师傅教出的几个徒弟风格不尽相同。从而形成新的流派。陈家沟的太极拳后来形成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各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又分有大架、小 架,最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有时,因为同一流派在不同地域传习方法和传习技艺有所改动也能形成新的流派。比如,翻子拳在河北形成的新流派是燕青十八翻、一字翻子,在甘肃形成的新流派是马家翻子、鹰爪翻子。在东北形成的新流派则是龙形翻子、鱼跃翻子。例 子不胜枚举。但必须提出的是新流派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是以受社会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的原有流派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新流派的不断涌现,又导致了“谁是正宗传人”的门派之争和“谁是最高 技艺”的门户之见等宗派观念。这也正是封闭状态下小生产者落后意识在武术中的反映。而各流派在武术的教学方式上,由于受小农 经济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抑制,传授方式往往是纵式,以“师传心授”和“师传口授”为主,一个师傅只传少数几个传人,而不是纵 横式,因而始终无法进行规范化的大规模传授。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武术各流派自始至终是在民间的自生自灭状态下自然流传。这 种武术传播现象的绵延,可能使一些武术珍品和精华技艺,因传授方式的禁铜逐代递减,甚至绝传于世,也有可能部分技艺是以假充真代代误传。受这种传授方式的影响,在传授思想上也往往容易 形成保守性、排他性等宗派风气,造成各派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人为地阻碍武术的交流和发展.

武术流派中的宗派观念的形成不仅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有关,而且还与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历史上很长 时期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分门立户形成门 阀世族。门阀世族以血缘代衍为世代,立有族谱和家谱。在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条件下,社会比较稳定,使门阀世族在中国得以长期延续。受这种宗法制度的影响,武术各流派也呈现出一种血缘化倾向,以父子嫡传、师徒承继立谱传代,以维系本流派之武技。这在客观上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导致了各 流派在技艺上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武艺世家将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杨信(一作宏信)开始,一 直到元至元14年(1277年),共历14代,270多年,皆为家传嫡传 武艺,叱咤风云于大江南北,对杨家枪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然而,这种流派发展中的血缘化倾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的。由于技艺精微深自秘惜,不轻易外传,甚至一脉单传,一旦后续无人,该流派的武技就有毁灭的危险,转瞬之间,“人亡艺绝”,而 且永远也找不回来。即使流传下来,也多是家谱式的口碑材料。 在这些口碑材料中,不少是有价值的,同时也包括着一些迷信色彩 和个人崇拜色彩。

另外,血缘化倾向还带来了各流派之间互相保守和封锁的“宗派倾向”,“祖传”、“秘传”、“艺不传外姓”便是这种倾向的产物,从而使不少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自印度来到中国,传说达摩在少林寺面 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继承他的心法,于 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得以流行,少林寺也成了禅宗的祖庭。其后慧可带着达摩遗传的袈裟落寓韶关地区的南华寺。从此,少林寺禅宗分化出南北二宗,分庭抗礼,以至武术流派中出现南派与北派、南少林与北少林之分,显然是受到了这种宗教派别的影响,是伴随着佛 教的分支开始的。又由于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在上层领域中,互相抵毁,互相贬斥,自然也使宗教信徒之间受到这种宗派意识的影响,产生相互排 斥的倾向。在这种宗教宗派意识激烈相争的条件下,流传于佛门与 道宫成长于宗教氛围之中,借宗教方式发展的武术,必然被打上宗教意识特别是宗派意识的烙印。武术流派中出现的佛家宗、道家宗、少林派、武当派、外家拳、内家拳等分庭抗争的流派正是基于此 而产生的。不过,宗教宗派意识并不影响各流派武术攻防技艺本身,只是习武者在利用和解释武术上,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上,才反映出宗派性利害之争。这主要表现在为夺取武林统治地位,少林派与武当派、南派与北派之间及其内部,往往发生明争暗斗。同时,各派为战胜对手而别出心裁,把本派的特殊精髓、高人一 等的技艺绝招,当作镇山之宝,组织秘密训练。如少林派镇山棍、护山子门性功罗汉拳、点穴、卸骨、擒拿等以及武当派的武当剑、内家拳、炼气行功等都被列为镇山功夫,枕中之秘,非亲信弟子绝不传 授,也不许轻易示人。这样就使得各流派不能互学彼此的优长,从而阻碍了武术的进步,流派也就走向了僵化。

在武术发展中,武术流派曾依附宗派而存在。首先,在一个门 阀世族之中,一种流派的武术代代相传,成为武艺世家,从而使该流派博以保存繁衍于世。其次,农民武装起义也往往依靠宗教帮派联系,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它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武术流派的形成 与发展。再次,在封建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流派,往往还利用 宗派的某些组织形式,来巩固师承关系,加强本流派技艺的继承和传授。宋朝的相扑社、角抵社、弓箭社、英略社、忠义社等民间武艺组织,都是宗派的组织形式.他们有自己的行规,表演的固定地点,公开或私人授艺的场所。武术师傅由于职业特点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武艺组织内部建立起自己的帮派体系,将武艺精心传授 给得意门生,对于武术流派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武术产生并长期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并曾依附于封建 宗派而存在,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小生产的制约、宗法及宗教观 念,古代神仙佛道等思想的揉合与影响,在武师们的头脑里形成封闭性的思维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一些武师自我吹嘘,视 自己为正宗。这样一来,其它各流派都被视为歪门邪道.于是相互排斥,从而酿成长期困扰武术流派前进和发展的“宗派之争”,成 为武术千百年来一大弊端。

时至今日,为了发展武术运动,应当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流派,扶植流派,反对把流派曲解为宗派,搞宗派之争。在思想上和行动中,一方面应纠正宗派的各种不良倾向,另 一方面理应继续保持各流派,并对各流派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 从而繁荣武术事业。

浏览1,7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