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绊、跌等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们祖先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 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经数千年的历史磨难,却顽强地随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在距今约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群时代,原始人为获取生活资 料从事采集和狩猎,“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加之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战争频繁,生存环境十分险恶,迫使人类不断发展自己的 体力和智力,在战斗中逐渐掌握了徒手或手持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徒手进行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就是拳术的萌 芽。后来借用石器、棒、骨器等作为工具和武器,在搏斗中出现了 劈、砍、刺、扎、掷等动作,这又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由此武术的雏形出现。
青铜的发明,铜兵器的使用.使武器有了改进.使用武器的方 法也相应提高了。
春秋战国时代,车战向步骑战过渡,车使用的武器由戟、 短矛、长矛、殳、戈(称“车之五兵”)过渡到步骑战使用的刀、剑等花 样繁多的短兵器。为适应频繁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崇尚武功,提倡 拳勇、技击。当时“相搏”普遍流行,喜爱者众多,为了使武艺得到交流,每年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强的人还要云集一起进行较量,比赛双方,为了战胜对方,攻防动作真假虚实.招式隐晦莫测. 变化多端,表明当时相搏已形成一定套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从客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 限制了民间的练武活动。但士兵毕竟出自民间,一定时期后又回到 民间.他们服役期间练武.解甲归田后,对于民间习武之风仍有影 响。于是民间杀伤性不太强的徒手攻防技术经过他们加工提炼后 发展起来。其中,“角抵”、“手搏,'就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相搏”中 分化出来的项目。“角抵”时,只限用“相搏”中的摔法进行较量,双 方凭体力以摔倒对方分胜负。而“手搏”是拳打脚踢、攻防性较强的 一种技击术。从秦墓中出土的木篦和汉画、汉画砖上可以看出“手 搏”已形成较正规的比赛形式。
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 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行民族融合。由于民族文化交流 频繁,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南北不同特点的武术得以相互渗透与吸收。南朝时始见“武术”一词,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 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艺起了积 极作用。但由于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信奉宗教, 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刃剑,用荒诞无稽之说取代练 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武术大兴。唐开始实行武学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殿之 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获得每个称号都有 具体标准,如“猛殿之士”要能“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等,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促进了练武活动,并 出现了职业教习武艺的人。
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器械发 展之大转折。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较长的戈戟逐渐被淘汰, 剑作为军事技术器械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发展着。高 超的剑术套路技术在唐代是深受欢迎的。舞刀还有音乐伴奏,这对 后世套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外,枪术发展快,还有竞技性 的枪术比赛。
两宋时期,由于内受封建军阀统治,外受强敌契丹、西夏和女真的侵扰,战乱频繁,尚武之风促进了武艺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民间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社”,这些社因陋就简,使民间习武更加盛行。在城市中,街头巷尾出现了打场练武,热闹非常。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杖、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集体项目也发展 较快.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到宋理学家倡导“主静”之说的影 响,却逐渐走向衰微。
元代,蒙古族由于擅长骑马、射箭、摔跤等,对民间的传统武艺 内容则无意提倡,只是在军队中少有保留。为维护其统治,所以不 但禁绝习武,连私藏武器、出猎,都要治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方式冒危险暗中传授。由于戏曲对武艺的需要,武艺搬上了舞 台。“十八般武艺”这个名称,也最早见于元曲中。套路技术被舞台 化了,但在手法、眼手相随的配合上,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上,都有所发展提高。
明代,武术从元代奄奄一息的状态逐步恢复生机,因为当时已 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交流不 断发展。不少武术家以武会友,磋商技艺,并出现了不少武术专著. 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发展。最早套路的完整形 式,明代始有记载。套路中有势,有法,有歌诀,有招式的动作图,也 有动与静的运动路线图。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容,它也便于传授、观看,交流,吸引了更多的人练习武艺十八般武艺,在明代也有了具体内容,逐渐规范化。明代还出现了“内家”与“外家”之说, 表明“劲力”、“技法”等出现了新的内容。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 展的时期。
清代统治者和历代一样,一方面加强军队的武艺训练,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练武。但由于清代农民起义频繁,练武的组织以“社"、 “馆”的形式大量出现。"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使武艺在“社”、“馆”的内部有机会得到传授、交流和发展。由于迷信保 守,有的秘不公开,以至不少武艺奇才难以大显身手,许多资料辗 转传闻乃至失实。总的说来,清代武术之发展远远超过前代。人们 利用各种形式传授武术,所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在清代形成,并且整体观的武术理论也已经形成,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活动蓬勃一时,各种私立拳社广泛 发展。解放后,新中国把武术提高到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 承和发展的地位,使武术成为尽人皆知的体育项目,数目达到300余种。可以说民间武术的体育化进程至此基本完成。
表1 中国历朝武术名称
年 代 | 朝 代 | 名 称 | ||
约公元前21世纪 至公元甫771年 | 夏、商、周 | 拳勇、手搏、相高、角力、 | ||
公元前770 至221年 | 春秋战国 | 技击、相搏、手战 | ||
公元前221 至公元265年 | 秦汉三国 | 武艺、角抵、角力、捧胡、手搏、期 门、卡、长手、试弁、手格 | ||
公元265 至公元589年 | 两晋南北朝 | 武术、武艺、讲武、拍张、相捕、相 状、相扑、相库、角抵、拳法 | ||
公元589 至960年 | 隋唐五代十国 | 武艺、拳捷、试扑、手搏、角抵以、 相搏、相扑 | ||
公元960 至公元794年 | 宋 | 武艺、角力、角抵、武枝、相搏、手 搏、相扑、打套子 | ||
年 代 | 朝 代 | 名 称 | ||
公元1279至 1368 年 | 元 | 武艺、武事、角抵、棹跤 | ||
公元1368 至1644年 | 明 | 武艺、相搏、白打、使拳、使艺、拳 法 | ||
公元1644 至1911年 | 清 | 武艺、把式、对力、对拳 | ||
公元1911 至1949年 | 民国时期 | 武术、国术、国技、把式、八式、操 扁卦、功夫、摔跤 | ||
公元1949年 至今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武 术 |
浏览1,0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