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临敌心态
武林中人临敌之际,除了体力状况、武艺水平、地形地 物诸因素以外,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军事家 和武术家都极其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他们总悬把锻炼胆气 ;即"练胆")放在心理训练的首位。戚继光从多年的领兵实 践中总结道'选兵时须“精神、力,貌力三者兼收,〃而必 躯为主》①.形意拳谱中讲* “五行合「处,放胆必成功0 ” 可见胆气是临敌制敌的第一因素。
本章着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习武者临敌时应有的心态夕 同时也涉及到与实战有关的若干原则,其中有些似乎是老生 常谈,但也未必都是老生常谈。现在武林中人讲实战技法的 多,即使有些“临敌须知”之类,也多是泛泛而论,难以尽 如人意。本章力图有所新意'有心者自能识之。
可畏勿畏,可玩勿玩为《冯妇》的寓言,大意如下:冯妇是一位善于搏虎的勇士,他教导门下弟子说,搏虎的耍诀是瘟可畏勿畏^可玩勿 玩”。临敌时,我应凝神沉气,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蚊虻飞过, 我也必须以猛虎对待,不敢稍生轻视玩忽之心。他有一个弟 子听了不以为然,以为自己学尽了师父的技艺,师父再也没有 什么可教的了。不久,邻居有人请这位弟子捉一条大狗,他 举手之间就把事情办成了,于是更加自得 —天夜里,他从 山下路过,突然扑过来一只野兽,他以为不过又是一条大狗, 随意格斗'但竟然抵挡不住”一惊之下,才发觉原来是一只 猛虎,可是此刻他已经被虎扑倒在地,无能为力了。作者总 结道,我听说善于奕棋的人总是避开比自己水平低的对手, 否则他赢来容易;时间长了思想就会失去戒备,积胜生骄, 以后一旦遇到劲敌,必将大败①。
“可畏勿畏'可玩勿玩”是习武之人临敌时应有的心理 素质。习武者一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如果他训练 有素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遇到强有力的对手,他的 心中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遇到貌似弱小的对手,他的心中 也不会先存下轻忽耍弄的念头。无论对手强弱,他都会以猛 虎对待,全力以搏,这样才不致于遭受意外的挫折。
武林中人因轻视对手而败北的例子很多。清代文学家林 福源(1809——1886 )是一位武林高手,曾只身与太平军数 十人格斗,虽负伤而终于脱身而去。一天下大雨'林福源住 在一家客店,店主人放有八个大缸准备接雨水,每口缸都可 容受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缸极重,需数人才能搬 动。这时,一位满面虬髯的老翁大笑而出,一手托一缸,转 眼之间将八个大缸全部搬到檐下。林福源对这位老翁的神
① 《昨非集》卷一,收入《古桐书屋六种》力十分敬佩,夜晚邀他对饮。老翁叹道:“象齿自焚,末技不 足矜也。”说着伸开手堂,两只手竟然失去四根指头。原来 老翁二十年前行走江湖,未逢对手,十分自负0有一次在路 上遇到一位少女骑着一匹瘦马,押着一辆车,车上满载金银财 物。老翁意在掠取,挥刀而前,根本没把这娇弱的少女放在 眼里。谁知那少女只用鞭杆轻轻一格,他手中的单刀竟然从 中间断为两截,老翁仓促之中只感到手上疼痛难忍,几乎摔 倒,慌忙狼狈而逃。待到神思略定,才发觉四根指头已断, 从此他狂态尽收,再也不敢小看天下人了①。
武林中人最忌口满手狂,目中无人。口满往往会激起众 怒,招惹来真正的高手;手狂者常常惹是生非,亦容易引起 公愤。到头来,这些目中无人的人十有八九要自取其辱,这 释的事例不胜枚举
习武者即使遇到比自己强些曲对手”也不宜顿生畏惧之 心,更应神气贯注,相机周旋,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 我柔,彼长我短,尽央携清对方为虚实变化。如自己神定气 清,即便不能取胜,也不致于一交手就落败,而且可以摸清 对方的长处'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 磨练。
形意拳经说: “练习时面前似有敌,交手时面前似无 ”要求练拳时必须从实战出发,这一拳打对方什么部 位,这一脚踢对方何处,心中都要有数。又如擒拿、点穴之 技,更应烂熟于心,拿捏准确,不然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 里,不仅不能制敌,反而为敌所乘,轻者落败,重者受伤。 习武者只有经过这样的面前时时若有敌手的多年苦练,才熊
①见《后湖演人文集•栋诒泉先生别传》.
培养出较佳的心理素质。一旦临敌,不管对手强弱,都似面 前无人一样,即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以我为主, 抢占上风,这样才不致手足无措,仓促落败。
万籁声先生说:“武术家与人动手,有三惧三不惧。老 头子、小孩子、妇女子是为三惧,盖胜之不武,打死需偿命 也!大势力、大气力、大功夫是为三不惧,乃有抗衡价值'不可 以其有势力有功夫而不敢较量也!"①也是讲这个道理的.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武艺高低是与人交手时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 不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心理素质1应变能力、实战经验以及 地形条件等也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其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的名将十分重视士兵的心理素质,他们在选兵 的时候,以“皮肉结实”的4乡野老实之人”为第一等,而 不只看其武艺高低。明代抗倭各将戚继光从实战中总结道'‘艺精而胆不充,则临事怕死,手足仓促,至有倒执矢戈, 尽乃失其故态,常先众而走,此艺精不可恃也”②。他还说, 夕虽谚有云 '艺高人胆大',殊为不然。必须原是有胆之 人,习得好艺,故胆益大。无胆之人,平日习得武艺十分精
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任是如何教习亦不得胆之大 也” ®
两人比武较量时也大体如此。在双方武艺、体力大致相 当的条件下,有胆胜无胆,心壮胜心怯,不怕死胜怕死。俗 话说-"一人拼命,十人难当。”戚继光总结为“必死则 生,幸生则死”①,意思是把生死置于度外的人经过奋勇拼 搏以后往往可以死里逃生,取得最后胜利,而那些过于爱惜 生命的人最终倒可能一败涂地,甚至丢掉性命。
戚继光认为,在两军对垒的情况下,士兵不必学到十分 武艺,只要学得三分就可以打胜仗,但是“无奈每见贼时, 死生呼吸所系,面黄口干/手忙脚乱,平日所学射法、打法 尽都忘了,只有互相乱打,已为好汉。如用得平时一分武艺 出,无有不胜。用得二分,出一可敌五。用得五分,出则无 敌矣! ?②他在这里讲的是大军厮杀、千百人混俄时的情 况,与两人交手有所不同,但其中自有可资借鉴之处。
两人交手,如果心不怯.气不浮,比较镇定从容,则平 日所练武艺能发挥到六七成也就算难能可贵了。如果心不怯 而急躁气浮”那末武艺只能使出来二三成。如果心先怯,气散,那末平时武艺最多能使出一二成,有时连一成也使不 出来,刚一交手而胜负已判。在交手中平时武艺能使出十 成、充分发挥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它需要某种条件,或是双 方武艺水平相差悬殊,强者可恣意出招,或是交手的双方都 是武林高手;均具有上佳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习武者被未习武者打嬖的 隹® 《练兵实纪杂集》卷四《登坛口授》。这种观点最早见于《尉缭子》, 孩书卷《兵教下》曰.*兵有五致*为将忘家,瑜跟忘亲,指敌意身,必死则 生,急胜为下。”
②《练兵实纪杂集》卷二《储竦通论》
事:有些人觉得不可理解,认为练武并不能防身。当然,习 武防身并不是绝时的,学了武艺也未必就能一定'保卫住自 己・其中牵涉到许多具体因素。比如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孩 子,他从十岁学武,已经练了二三年'可说是略有根基了, 但倘若让他同一个不会武术的二三十岁的壮汉交手,则必败 无疑 原因在于力气太小,虽能偷空掏得几拳,但对方皮厚 肉坚;并不能构成有杀伤力的威胁。这是特殊的例子。在一 般情况下,习武者败给未:曾习武者,其主要原因大都由于心 怯,而且这些习武者大多是虽练过几年功夫,略通拳脚厂但 技茗不精,并不是什么高手。
「行家们常说:“乱拳打死老拳师。”这话并不是危言耸 听。不会武术的人,与人交起手来无非是乱打一气,并无件 么招式可言。社会上横行不法的歹徒,打起架来不要命,仗 恃蛮力,心狠手毒,也多不懂什么精妙的招式。如果略通拳 脚的人被这号歹徒缠上7 —见那种凶狠的样子,对方又手持 凶器,不由得就会心生怯意,因为他自己并无拼命的思想涯 备。心怯则神乱,神乱则气散'神乱气散'必将导致四肢僵 滞,周身木强。仓促之间,平时所练招式早已忘到九霄云 外,而且心怯力弱,还不如一个没练过武术的人。即或他还记 得几个招式,应敌时也常常为胸中有限的成法所拘心中揄 谨,招不应敌,只得以蛮力碰蛮力'以笨拙对笨拙“在这种 情况下,心狠者胜,手毒者胜,力大者胜'灵便者胜,先下 手者胜,不要命者胜。在以上六个决定胜负的因素中,歹徒 一般要占四个,即心狠、手毒、先下手、不要命,所以习武. 者并无必胜的把握,倒是歹徒们容易占了上风。
因此,习武者一旦遇敌,最要紧的是先去怯心,置生死于度外,心沉胆壮,凝神敛气。拳谚中有“一胆、二力、三 功夫”之说,可见胆气至为重要。形意拳谱说,“遇敌好以 火烧身”,〃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大成拳要求对敌 时“精神要真”,把对方当成“死敌”,又要求“目光要 毒”,以目光威慑对方,这样才能做到下手狠、力量透①。 少林拳讲究“勇、疾、狠,真”,.勇”指临敌时勇猛果断, 木可患得患失,优柔不决;悖指出手上步迅疾如风,令 对手防不胜防,〃狠”指怒气腾腾,下手不留情$ “真”指 心一动而内劲透出,以真力击人,一发必中。无论哪种拳 派,几乎无不i把〃胆”字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武术界千 旨牟来从无数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也就是古代兵法上常说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的根本意义是要解决武术家的 •生旎观。武未家只要勘破了生死观,置生死于不计,那末在与 人交手时;就平添了三分胜算。不过,着透生死又谈何容易? 倒是那些木会武术的亡命之徒打起架来往往不要命,他们把 自己的性命看得不值什么,所以他们倒反而多了几分胜算。
一般来说,武术家只有练到练神还虚的高级境界才能彻 底勘破生死,做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心中空空荡荡,浑浑沌 沌。遇敌时心定气闲,浑不把一般对手放在眼里。如果歹徒遇 到这样的高手,不要说去打人,恐怕连逃命的机会也不多了。
这里还要谈谈力与劲的关系,这是一个使不少习武者困 就的老问题。其实,力与劲是两回事。力指人本身固有的本 力,又称拙力,其特点是涩滞僵迟,发力缓慢而持续较久?
见赵桢永《大成拳技击的几种原则方法》,载《精武》1989年1期。 其方向多为直来直去。劲指习武者练出的一种顺畅快捷的力 道'发力迅疾,即发即收。其击人时,未中之前无劲,既中 之后亦无劲,唯有在击中对方身体的刹那间如闪电般发出劭 力。如以掌击人> 则全身之劲凝于掌上.如以脚尖击人,则 全身之劲聚于脚尖> 倘若以此击中对方『则对方势必受伤。 有些习武者常为自己力小而苦恼'缺乏自信心。殊不知武术一 家并非个个都是力大如牛,而是善于将全身之劲凝聚于一点 而发之。万籁声先生说£盘武术家能打举百钧之人,未必能 举百钧之物。,①向恺然先生说:人不患无力,特患其力 之不能发挥耳。'今使人手持十斤之物,虽至弱者能胜也。人 之身至轻者重数十斤,未闻其足之不能自举也…苟以十斤圣 力夕附于手而中于入,人必伤。以数十斤之力陶于足而中 于人,人必能矣。”②都是讲拙力与活劲的区别。[实际上, 多数武术家并不是力气特别大的人,甚至同一般人不相上 下九其区别只是在于他们善于发劲。明白工这一点,许多习 武者就可以从力小的困祐中解脱出来。一直遇到身高体壮的 对手「也可以自壮胆气,不虚不怯,视敌如蒿草,「坦然应 之Q ;只有在自信心增强之后,才能真正勘破生死大关)领悟 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的真谛。

浏览1,0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