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手翰属准概念

散手,俗称散打。它在我国历代素有诸多的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对拆和技击 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多是在擂台上进行的,所以在民间还被称做“打擂台”。

然而,我们现在开展的散手运动与历史上的散手已有了质的区别。从技法表现的特 质上看,作为武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散手已不再仅仅是对武术中的传统技击术进行简 单的继承和再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过去的东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 中注重“招法”的观念改变发展为把招法、体能与智能综合起来进行“运用”的思想,从而 突出了它的实际操作的能力。与此同时,现代散手还把传统中不同风格的技击术进行“科 学被象”的"糅合”,使之成为带有共性意义的徒手格斗技术。这是现代散手的成功之处, 也是对中华武术的弘扬光大。

另外,从散手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角度上看,也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事。因为, 散手由于自身固有的本质特性——其攻击与防守的技能服务于现实生活,即能够满足入 们的安全防卫这一传统观念和现实需求,而且这种实用性能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 的时候,使散手成为竞技体育项目,并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可以 说是武术这一民族精粹又能得以发展的重要契机和良好开端。

当然,散手成为体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从开始就要而临着一场变革。而这个 “变革”的实质,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转型的结果。

那么,所谓散手的“文化转型”,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呢?这就是,根据武术发展的箫 要和社会精神文明方而的需求,提出了把散手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并大力推广。这从转型 的“模式'‘上讲,就是在“制度层而”开始把武术的散手纳入体育系列,即用行政方式使之 成为“项目”。由于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求,散手技术不可能完全保持其原来的面目, 从而引起了转型“模式”中的“器物层面”的变化,即对散手技术进行有目的的舍取与整 合,使之能够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正是这些变化,最终使传统武术散手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至于引起转型“模式”中关健的“意识层面"的更新——体育性 质的散手观念得以确立,从而真正使传统散手成为具有体育属性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存在。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给现代散手一个基本的概念:现代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 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徽手的彬成、或晨与现状

散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存安全,在与自然的 抗争和各部落间的搏杀中,逐渐总结提炼出一种徒手格斗的基本技能,辅用于器械格斗, 这应该说是散手的最初形式。随着格斗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 得这种技能愈加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为这种徒手格斗技能的传习 和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条件。因为,作为军事格斗中的一种形式,长期地服务于这个时代的 社会与政治,也就必然引起人们对其使用价值的重视,为此也能够使其在这一历史时期 内逐渐建立起一套攻防有序'表现东方民族睿智的散手技术体系。怛是,这个“体系”不仅 仅作用于军事斗争,它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精神需求的 增长,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活内涵。首先,作为军事格斗术中的徒手对抗技能,自然具有了 保护个人安全和防身自卫的功能。其次,习练散手必然能练就强健的体魄,所以又具备了 健身的功能。第三,在有长久“人治”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散手被直接用于惩恶扬善,不失 为一种简捷明快的处事方式,能够起到局部平抑平民的不平衡心理的社会调节功能。第 四,长期地习练散手也能起到陶冶情操、完成人格塑造的作用。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使 得散手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成为一种能被接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 项目。

但是,由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背景和诸多的历史原因,散手运动并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民族对本民族的生态作息强调的是“安居乐 业”和“耕读传家”,希望的是“孝治天下带“贵一道而同风”,注重的是人际间的'和谐”关 系,“公平竞争”的意识必然淡薄。原因之二,是经两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孔学”奉为正 统思想,注重“以德化育天地”,进而嫦铸了中华民族“好仁恶杀”的民族性格,其结果武术 的发展必然不会再以散手作为其主要形式。原因之三,是历代统治阶级大多对武术,当然 也就包括散手,采取贬抑态度,这就使散手的发展受到限制。但尽管如此,由于散手的多 元化的价值取向和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普遍程度,使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 传和延续。

散手运动真正得以全面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1979年以后,由于国内 “武术热”的兴起,为全而豌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当时国家体委决定 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筮进行武 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以取得成绩后再全面推广"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 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了首次汇报表演,并于同年10月的第4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 委又调浙江、北京体院、武汉体院和河北散手队在全运会石家庄赛区进行了公开的表 演.1980年10月,国家体委又调集散手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 则》(征求意见稿),通过试验修改,于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 按此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自此,散手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每年 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散手)表演赛。1987年的表演赛,首次采用了设擂 台的方式Q989年,散手被批准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 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并实行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1992年,在河南焦作召开了第一 次全国武术散手工作会议,确定了武术散手的发展方向。1993年的第7届全国运动会把 武术散手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一块金牌。全国有14个单位派队参加。 这意味着武术散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8届全国运动会将金牌总数增至三块, 并分设大、中、小三个组别的比赛。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行业体协、解放军 等三十多个单位组建了队伍,这是武术散手发展至今最值得庆贺的大事。

为了让世界了解武术,为了让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于 1988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节,并在深圳会场首次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 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七个级别的角逐,我国派 出了 5名队员参加比赛,分获5个级别的冠军。这是首次向世界展示武术散手的风姿。自 此之后,我国又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了 “迅华杯”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这是国际武术联 合会成立后第一次全面检验成员国开展武术散手运动情况的活动,也预示了散手被各国 认可和接受的可喜前景,也为世界武术锦标赛的设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991年,国际武 术联合会在北京举亦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手被列为表演项目。这次锦标赛共有 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中国也派运动员参加了散手比赛,并获得了 4 个级别的冠军。这是盛况空前的国际散手大聚会,标志着散手项目确立的良好开端。在此 后每两年一届的世界锦标赛上,散手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在历届的亚洲武术锦 标赛上也把散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在泰国举办的第13届亚洲运动会上,散手也 被列为正式项目,并设立了 5个级别的金牌。我国的散手运动员在历届的国际、洲际大赛 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为了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都能了解散手, 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还组织编写了大量的国际武术散手教材,多次举办各种 类型的国际武术散手教练员、栽判员学习班,同时还派出大批的专家、教练员到各国去推 广普及散手项目,甚至帮助组建和圳练所在国的国家队参加世界各类散手比赛。通过这 些都无形中提高了各国武术散手的技术水平。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或准备开展散手项目。通过大量的信息反馈得知,散手项目现在已越来越受到各国人 民的接受和喜爱。各洲和各国的武术组织还通过各种形式经常举办洲际的和本国的武术 散手比赛,有的洲已把散手列为洲际武术锦标赛的正式项目。所有这些,都为武术散手真 正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散手能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近年来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 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加大了散手科研工作的力度,在各直属院校 和各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协助下,散手科研着重从四个方面人手,并取得了可喜可 贺的成绩。一是生物科学对散手技术发展的指导与应用;二是探讨了散手教学与训练的 科学化问题;三是讨论散手与传统文化、武术套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散手发展的影响;四 是对散手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探讨,制定出总体的发展规划。尤其是1996年以 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成都组织制定了对散手技术框架和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意 见,以及这次全国武术散手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标志着武术散手已初步建立起 它的体系框架并日趋完善成熟。

其次是为了推广和普及武术散手运动,培养武术散手的技术骨于,国家体类武术研 究院自1989年4月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云术散手教练员训练班以来,先后多次在各地 举办过各种类型的教练员培训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行业体协、各体育院校 都选派了大批的武术散手骨干参加了类似的培训或轮训,参训人数达数百人之多,使武 术散手得以在全国推广和普及,为发展更多的高水平运动队,在技术上和组织上作了充 分的准备。

其三是较为科学地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自1982年制定出了第一部武术散手竞赛 规则以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又多次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散手运动的规律与现状,探讨 如何利用规则的导向作用,保护散手的技术特点和正确引导技术的发展。同时还根据各 个不同时期的散手技术水平,分别制定了 1990年、1996年等几个不同阶段的裁判规则, 这样既顺应了散手运动的发展形势,又确保了散手运动继续顺利的开展。

其四是加强项目的管理。为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严格 了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竞赛的报批程序和批准条件,加强了对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和 注册登记工柞,制定了端正赛风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并且正在 着手准备建立段位制、会员制和多种竞赛体制,以及逐步完善散手医务监督制度。所有这 些都为细化和健全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标志着武术散手运动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三、被手的特点

(一)技击技术的整合性

现在开展的竞技型武术散手运动以与传统技击完全不同的技术风格展示在世人面 前。它与传鸵技击术的关系,应该说是有继承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经过整合而发展的结 果。所谓技击技术的“整合”,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技击术经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 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本身具有高扬的成分。正是这种整合,才使得传统技击术在内容与 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技击技术体系。

现在的武术散手,对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从两个方而来完成的。首先,是对传统技击术 进行整理、归纳,舍弃它们的具象形态,找出其中带有本质特点和共性的规律。通过归纳 整理发现,经过抽象的各拳种门派用于进攻的拳法和腿法,其基本的运动形式只能是直

线形和弧线形两种方法,在此基点上,再寻求最佳的用力机制和构建新的拳法与腿法的 动作技术,以适应竞赛的需要。摔法上则主要是把握住“破坏重心”和“抡圆”的方法。同 时,对传统的防守方法作了删集就筒的归类,提出了“接触式”和“不接触式”两类防守技 术的概念。“接触式"防守主要包括阻挡、推拍、格架和截击等,“不接触式”防守主要是指 运用身法和步法的闪躲技术。至此,构建出的现代武术散手技术已具有了普遍继承传统 的意义。

其次,是对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搏击技术和一些相关类项目的应用技术进行大胆的 借鉴。如对中国式摔跤、国际式摔跤和柔道中的摔法,拳击中的拳法,空手道、泰国拳中的 腿法进行分析研究,摄取其中的有益成分,甚至是对具体的实用技法进行照搬吸收,再把 它们与通过归纳整理后的技法不断地进行融合、协调和修正,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完整 的散手技术体系。

通过整合后的武术散手技术是建立在传统和时代的交汇点上的产物,它既有传统的 烙印,又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它的出现也就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范围和更加高扬的起点,是 传统技击术在现今形势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表现形式的民表性

武术散手与世界上其他搏击技术有着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以运用拳腿或摔的技法 直接击打对方身体为主要目的的项目,但在这共通的表现形式中,武术散手又突出地反 映了我们本民族的特有的风格与气度。

首先是在比赛形式中的体现。散手的比赛形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打擂台”方式。所谓 “打擂台”,顾名思义就是比赛双方只能在擂台上各逞技艺,争分高下。如果一方下擂,不 管他胜出对方多少“分”,仍要被判定是该局败方。其原因就是,既在擂台上较技,能否不 下擂台自然是判定竟技胜负的最基本标准。这就与西方搏击中以体能为基础的凶斗恶拼 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的民族从来就强调人与客观外界的“和谐合一”,那么在竟技比赛 中,把人能否在擂台之上作为胜负判定的基本标准,无疑是本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所产生 的结果,这是民族性最深层的反映。

其次是在规则制定中的体现。现行的散手规则规定,比赛果用是每局单独记分的“三 局两胜制"。每局比赛得分多少只作为本局胜负评定的依据而不带人下一局。这就要求运 动员每一局都须从“零”开始,这就使得比赛始终是以得“分”为主,而不以“重创”为要,最 终使竞技中的散手得以充分表现的是“技法”,而赢的则是靠“招数”。这与传统技击术中 的“点到为止”的原则有着一脉的思想传承。此外,对“得分部位”的规定也颇具民族特 点。散手的得分部位几乎是全身性的,这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搏击术,从反面提示了人 们对自己的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要防护好,这正是用反衬的方法证明我们是个讲究“以生 为贵、全生保身”的民族。还有诸如对“倒地"的处理和对使用方法的规定等,都潜存着“穷 寇勿追”的兵家思想,说到底是与传统的伦理观点分不开的。

其三是在技术运用中的体现。各武术流派的技法都属散手技术的运用范围,这首先 就表露了现代散手与传统技击术的承续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散手技术追求“一统”的整体 观。在对动作技术的要求方面,散手只注重动作的具象形态,而不注重对每个具象形态组 成时的各个细节的追究和数学语言的使用,以至散手的动作技术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U 在技术运用方面,散手提倡的是心领神会的“顿悟”,强调的是“拳打千遍”功到自然成,而 少有使用僻析的方法来提高运用能力。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散手与民族传统的思维 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反映文化的直接性

西方体育具有文化的含义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的缘故,面武术散手 除了作为具有体育性质的文化含义外,还由于它是发生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并且它自身也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包含了几乎所有传统 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将其直接地体现始终。这就是为什么在散手已进行明确分类的今天, 人们的观念中,它仍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把竞技只作为这种价值的一种体现;为什么 人们还是把竞技散手、实用散手和民间的传统技击术混为一谈;为什么在提及散手时就 与防身自卫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人们一谈到散手就首先强调武德的修养和情操的 陶冶的真正原因所在。

实质上,中国传统文化对散手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武术散手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也 是无所不在的。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介人,确定了建立武术散手时的思维模式是思辨 型的,以“道”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决定了武术散手最终将超越形式而升华为对人生真谛 的追求。以“中庸”为核心的种种规范,构成了散手竞技在动态中求“稳”的一面;以“阴阳” “五行”的变化,又形成其在稳中求“动”的一面c传统伦理政治的范型,决定了尚武要以 “德”为先,这既成为行为的准则,又是实践的标准。同样也就决定了习武的目的决非是为 了逞强斗狠,面是与习文一道,最终来完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此外,武术散手还在不同 的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医学、美学、兵学、养生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见,武术散手其实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出现的,人们在谈到散手时必 然论及它的文化内涵,也确有许多入为了了僻中华文化而通过学练武术散手开始入门。 散手释放的文化能量是西方体育所不能比拟的。

西、楸手的作用

(一)健体防身

大量的实践证明,散手训练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首先 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骨的生长是骨软器的不断增长和骨化的结果,尤其是处 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通过散手运动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刺激骨软器的增生,进 而促进骨的生长。同时经常性的散手运动使骨骼变粗,骨密度增厚,提高了骨骼抗弯、抗 压、抗折的能力。对于肌肉,经常参加散手练习可以改善血循环,使肌肉的工作能力得以 改善,肌纤维变粗,从而粗壮有力。

其次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通过散手训练促使呼吸肌发达,强壮有力,提高呼吸功 能。由于在运动时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加快,需要更多的氧供应,这就要加快呼吸的 频率,加深呼吸的深度,动员更多的肺泡参与工作,加大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和幅度,从而 使呼吸肌更加发达,肺活量增加。

其三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进行散手训练时,血液循环加速,以适应肌肉 活动能量消耗的需要,这就从结构与功能上使心血管系统得以改善,同时经常性地参加 散手运动,可以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肥厚,有收缩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大,从而 减轻了心脏负担,使心脏获得较多时间的休息。此外,由于强有力的心脏功能具有了承担 大强度工作的膺在能力,这无疑会给身体带来好处。

其四是对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散手运动不但是较技较 力,而且要斗智,所以经常进行散手训练,不但能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使人头脑保持清 醒,还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应变能力提高,延缓大脑机能的寰变。

此外,散手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通过散手训练, 能够提高人们自信自强的能力,并能掌握对抗中的攻击与防守的格斗技巧,一旦身体遭 受侵犯,或在见义勇为的行为中能够有效地保护自身不受或少受伤害。这种防身自卫的 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和应该必备的。但是,在运用防卫功能时,应清 楚地了解和清醒地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界定。

(二)陶冶情操

武术散手训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这首先表现在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长期的 散手训练枯燥、单调,并时常伴随着伤痛和失败,这就使得训练本身成为对人的意志品质 的磨炼,并且为了向训练要成绩,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这也就自然培养了人的果敢、坚 毅、顽强、拼搏的作风和勇猛精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与强手的对抗,能够克服懦弱、 胆怯的心理,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

整个散手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也是进行和加强武德修养的过程。由于散手运动的对 抗特点,无形中会纵使争凶斗狼的心理滋生,应该说这种情绪是对项目本身的一种无意 识损害。为此,武术散手历来注重对道德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散手界素有尊师重 教、友爱团结、守信立义的侍统和见义勇为、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感与遵守社会公德的自 觉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艰苦训练和公平竞争中,人们能够逐渐做到不理奢浮,兢兢 业业,克己正身,谦虚谨慎,树立起坚定的事业心和人生理想的抱负,从而进入高品位的 人格境界。同时,也从训练和竞技中能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自 身乃至整个一代人得以继承和弘扬的欣慰之感。

(三) 观赏娱乐

武术散手的对抗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娱乐功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事物的追求愈加需要带有剌激性。散手对抗的紧张度和激烈性正好 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这个项目。

此外,散手对抗中的较力斗勇、竟技斗智还能给人以审美的感受。散手中的"美”是以 朴实、无华和纯真来启迪的。人们通过刚劲猛烈的动作来体味阳刚之美,特别是在匪夷所 思的“击中”后,人们对其技术运用的恰当和掌握时机的巧妙产生奇异的通想以及跃跃欲 试的参与感,这就是对散手的“美”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此同时,由于散手的热烈气氛和 浓郁的情趣,当然也为心理上的适度宣泄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对人们的心理调节不失 为一种有益的方式。甚至可以通过散手来激起人们对生存本能的思考和对“原始力量”的 追忆,启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拼搏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散手运动不但能给人以“他娱”,而且也具有“自娱”的功用。因为散手运动给习练者 首先带来的就是自信和自强,而这些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强者风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手 可以成为习练者的一种精神依托,并从中得到安慰,这是最大的“自娱”。此时的习练者, 在承受了大运动重的训练后,就会有一种“被释放"了的愉悦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律,对 自我身心的健康同样也是大有禅益的。另外,亲自参与所得到的比赛胜利会带来持久的 欢悦和满足,如果是失败,所带来的沮丧也只是暂时的,更多的则是自我的安慰和激励起 再次奋发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能使练习散手的人们在艰辛和伤痛中、在 成功和失败中体悟到自娱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四) 增堆交流

现代生活需要交流,而交流往往需要一个媒体,这个媒体一般都是由能引起人们共 同关注的东西来决定的。因为,散手则具有这种功能,所以能作为交往媒体来起着交流的 作用。因为,首先,散手的对抗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交流,通过对抗切磋交流了技艺,提高 和发展了散手技术的运动水平。如果没有这一对抗特点,散手也将失去作为交流媒体的 最初成因。其次,散手自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容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和探讨的主题。 共同的志趣与爱好是开展交流的基础,也容易使得相互间的交流更为融洽和谐。其三,散 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触角,很容易使交流引向深入,使交流的范围、深度突破散手技术 表层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至文化底蕴的层面,从而使更多的入介人其中,进而也提高了 人们对散手自身的认识。其四,通过对共同关注的问题的研讨探究,使人们更进一步地增 加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志趣,甚至是共同的生活圜。

事实上,散手也确实在起到这一作用。开展散手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 中来,并且各种形式的散手活动日趋增多,规模日趋扩大,围绕着散手项目展开的交往活 动也越来越多,呈现耦射趋向,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武术,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 化,也能使得我们的民族褫聚力愈加增强,我们的民族情感愈加浓厚和持久。

小结:

现代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 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武术散手的三大特点 是技击技术的整合性、表现形式的民族性和反映文化的直接性,并且具有健体防身、陶冶 群操、观赏娱乐、增进交流的寥种作用。

对于散手初学者来说,掌握基本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练员在散手基本技术的 教学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深入了解散手基本技术的动作原理,认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自觉运用教 学与训练的原则,熟悉各种教学训练方法。

第二,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训练计划。基本技术的练习必须有条理性,循序渐进,对技 术的掌握要从易到难,从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从无阻抗条件到有阻抗条件地分阶段、分 步骤地进行教学训练。

第三,要处理好基本技术训练与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及心理等训练的关系,要注意大 纲、计划进度中基本技术与其他教学训练内容的匹配关系,相互间不能顾此失彼,比例失 调。同时,在按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还须按运动员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基本技术教 学的具体方法、内容及训练负荷。

浏览1,0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