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清晰地认识到在我的身体里存在着比忠诚、抱负、信 念、决心及想象更为震撼的力量,它来源于我的身体和我的精神,仿若 与生俱来。我把所有这一切融会贯通,我的头脑中充斥了一种征服的 力量,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李小龙
怀揣100美元只身闯美国
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他,当然历史亦不得不接受他的挑战,他的 血一直是火热的,他注定了要向一切挑战。其最大的个性与特点也就 是:挑战,迎接挑战。
李小龙在种种背景下,终于踏上了漂泊的旅途,前往出生地美国。 这是他人生旅程的起端,也是证实他到底只是个“不良少年”,还是一 位前途无量的旷世英才的转折点。怀揣着这样一种拼争的理想,李小 龙的奋斗历程开始了。正如他所说:“有时,我们追求某一样东西,这 样东西可能是毫无价值或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会尽毕生之力去追求 它;有时明知是不可得的也不会放弃追求。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 寄托。”
李小龙这次重返出生地美国,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到遥远陌生的 异国去读书,去闯天下,这对孝小龙来说是一个极严峻的人生考验。 他它不想依赖家庭的赞助,只想凭自己的意志和体魄在美国站稳脚 跟。从19岁那年怀揣10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谋生算起,李小龙和无 数到美国淘金的华人一样,在旧金山只能干一些零碎的活,住在破烂 的贫民区。
李小龙在旧金山,干得稍长、稍有点起色的职业是教人跳恰恰舞。 但是他的收费低廉,学员又非常稀少,这与他精湛潇洒的舞技很不相 称。在香港,他是跳舞作乐;现在,他却以舞艺权做维持生计之手段。 美国人不鄙视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可李小龙总觉得有些无奈。
三个月后,他去了西雅图。他找到周露比女士开的中餐馆,周女 士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收容他在餐馆打工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李小龙进了当地的爱迪生高级工业学校(相当于中国的职业高 中),这是他英文水平不够格的缘故,不能够直接进大学。周女士是李 小龙父亲的旧友,她在政治上很活跃,是当地华人社团的代言人。但 李小龙并没有受到什么照顾。周女士俨然一副老板面孔,她毫无表情 地对李小龙指指点点,稍不满意,便厉声训斥。李小龙怒火填膺,他来 美国已三个月,虽也知道“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这一信条,但他觉 得太突然,简直就受不了。但李小龙还是把火气强行压下,按照周老 板的意旨,把活计做得使她满意。李小龙的行为跟在香港时大不一 样,依过去的脾气,他会摔掉盘子不干,或拿盘子砸她个满脸开花。
美国的学校,跟保守的香港学校很不相同,完全是开放性的,纪律 松懈散漫,在李小龙看来,美国的学生简直就在玩。此时的李小龙,父 母再不能督促他,老师也不会约束他,同学更不会因学业的优劣而崇 拜或鄙视一个人。李小龙完全可以无拘无束,放浪形骸。
然而,此时的李小龙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他一改在香港厌学逃学 的作风,一丝不苟,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深知学费来之不易,逆境中的 他悟醒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他知道理科一直是他的弱项,他曾对它恨 之入骨、厌之如蝇。现在,他尽管仍不喜欢,却比文科下了多倍的苦 功。他对英语,更是到嗜学如命的地步,他知道来到美国,无论进大学 深造,还是进社会就业,语言是最最重要的。
李小龙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开始做跑堂,工资比做杂务要高,还 有小费。但李小龙心中仍十分压抑。他从小就有做首领的欲望,希望 驾驭他人,而不被他人所驾驭。李小龙正处于被人人所驱使的境地, 食客、老板、厨师都可以驱使他。
李小龙离开了周记餐馆,发誓不去任何一家餐馆打工一一那样太 束缚自己的个性了。他想独立从事一种职业,哪怕收入仅够糊口,也 比受他人约束要心情舒畅。
李小龙结识了日本美籍商人木村武士,那时他19岁,木村36岁。 他们成了忘年之交,木村甘愿做李小龙的弟子和追随者。李小龙一直 想开设武馆,但没把握,也没钱。现在得到了木村的鼓励和出资帮助, 武馆开起来了。
李小龙的武馆设在西雅图唐人街的一个地下室里,初衷是以此为 谋生手段,并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并独创一支门派。但是创业是艰难 的,问津武馆的寥寥无几。李小龙跟木村商量后,就和木村带几个学 武的学生,去西雅图的几所大学做示范表演。事实证明,他这种笨拙 而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他的表演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每次都有 一两个学生放弃他们原有的爱好,而改学中国功夫,武馆初见起色。
1961年,李小龙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 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那时,医科、法律、商科是热门专业,而李小龙 却选择了冷门的哲学。李小龙是一个好动而又好静的双面人,他酷爱 武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又爱静静地思考。李小龙沉湎于哲学的海 洋里,他崇拜的东西方哲学家,有中国的老子、庄子,德国的尼采,法国 的萨特。他发现,叶问师父的教诲,以及古代侠客故事所包容的意义, 皆可从老庄哲学中找到印证。而尼采、萨特的哲学,又与李小龙好斗 好强、无拘无束的天性惊人地相似。"真人不露相”是中国古代大侠的 行为准则和追求境界,而年轻好胜的李小龙,总在不断地推销自己,张 扬自己,以证实自己是个“超人”。
李小龙脑瓜子绝对聪明好使,应付学业绰绰有余,他主要精力放 在了功夫上。他在学校附近的停车场租用了一个角落,每月20美元 租金,用作他的武馆。他和木村对这块地方非常满意,较唐人街那个 地下室,空间和光线都要优越得多。1962年,第一间“振藩国术馆”开 设起来了。
当时他的名气已经颇大,是校园里引人注目的华裔学生。他好出 风头,擅长演讲,乐于推销自己,一些美国人也加入到李小龙门徒的行 列。他总能如愿地招满学生,每位学费每月15美元。对囊中羞涩的 李小龙来讲,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假如我们想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话,首先要了解自己,警惕自己, 干些惊世骇俗的事,能人之所不能。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 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 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 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 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李小龙就是用自己的警醒和努力,在美 国稳稳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征帆。
21岁开设“振藩国术馆”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能发挥多少,全看我们 如何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知道自己可为,能为,就有信心去做好事
第3章 创业之谜 情。人真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就会努力上进。上进的过程,就是推 动自己、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 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 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在这 个过程中,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 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 术,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绝招。
即使李小龙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因为他有一种特 殊的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都会自然地注视他。”当时,已有好几个武 术爱好者跟在李小龙周围转,他们均劝李小龙到校外公开设馆授徒, 并收取学费。1962年4月,二十一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 “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李小龙的武馆正式开张了。十多年后, 中国功夫风嚓世界,正是从这间不太起眼的武馆开始的。当然,取得 这样的结果,即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李小龙也是不曾预料到的。起先 问津者寥寥,后来他带着几个学武的学生,不断去西雅图的几所大学 做示范表演,情况终于好转。有一次,李小龙在短短的11秒内就击败 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声名鹊起;另一次在佛罗 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消息刊上 报纸,影响非常广泛,慕名投到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
练功与授课之余,李小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一生 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 《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 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国拳
法》,他将搏击术注入中国基本拳脚,展示了深厚的武学造诣。
武馆要招彳来学员,增加经济收入,就需要在社会有一定的知名度。 李小龙想,光坐在家里等不是办法,天下之大,谁晓得我李小龙有威猛 无比的“截拳道”呢?应该找机会打出去,向世人公开截拳道,只有投 身“战斗”,才能打开局面。“战斗”一词成了李小龙当时挂在嘴边的 口头禅。
李小龙渴望成功,迫切希望有朝一日能名震全美。因此他决定在 美国作巡回表演,以扩大他的;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莲达,立即得 到了莲达的支持。但有一个条件,即自己虽已怀孕数月,不放心李小 龙独自出去闯天下。就这样,李小龙携妻上路了。李小龙这次巡回表 演的地区范围!美国中部的城市。
李小龙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武师,并认为中国人必须靠实力证实 自己,但却不抱狭隘的民族观,因此他交的朋友是广泛的不限民族、肤 色。李小龙在表演中,还结识了一位在世界武坛具有较高声誉的跆拳 道大师李俊九,李在美国被称为“跆拳道之父”。他建议李小龙应多参 加比赛,因为美国人注重现实。他的话给了李小龙一个很大的启示, 正好,全美空手道大赛在加利福尼亚开赛。通过老朋友埃迪•帕克的 推荐,李小龙参加了比赛。1964年,李小龙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 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夺得冠军,继而应邀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 大赛开幕式上表演蒙目截击、寸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当年,李小龙年仅24岁。
26岁创“截拳道”
李小龙说:"假如我们想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话,首先要了解自 己,警惕自己,干些惊世骇俗的事,能人之所不能。一般人最大的 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 1967年8月,经过深思熟虑,李小龙把自己创建的武术定名为“截 拳道”。
在他参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李小龙大段介绍截拳道:“就是截击 拳。你要攻击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给了我机会截击。在这种情况 下,我就会用最长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标,现在是,膝盖。截击拳比西 洋拳更具杀伤力。……”
多年以后的评论界称:“截拳道是一种容纳百川、取自东西拳术的 搏击术,并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识,三才是技巧。前 者便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时说的’以无法为有法',后两者则是’以无 限为有限’,而这两句指导截拳道修习者的警句,不但表现了东西文化 融合之成就,也体现了香港人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一 种时代与文化的产物。……”“这种快速击倒对手的拳击术,在李小龙 眼中不仅是一门搏击术,更是一种人生观或处世观。人必须向善,却 不应拘泥于形式。正如一杯水放进茶壶便成茶壶之形,放进杯子便成 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质。水清则人人皆喝之,水浊则人人皆 拒之。”
李小龙创建截拳道,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 一部分人认为李小龙另辟蹊径可喜可贺;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咏春门 派,认为身为咏春门人的李小龙是欺师灭祖。但李小龙坚定地走了下 去,“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 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 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的话, 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 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 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李小龙在赠李俊九的诗《我是谁》中写道: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刻。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与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谁?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惧怕失败。
尽管我们有能力,
将理想变成现实。
只有培养自然直觉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
卓有成效,令人钦敬,异彩纷呈。
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信心终会获得报偿。
奋进,在这一过程中,
你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如同透过镜中反观自己。
事实证明李小龙的截拳道不仅具备理论底蕴,而且非常有实战价 值。他在美国开设的截拳道班盛名远扬,授课一小时收费275美元, 仍然门庭若市,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连开了四间“振藩国术 馆”。
其实李小龙并不满足于开班授徒,他的目标是好莱坞,希望通过 电影来弘扬中国功夫。用李小龙的话说,有时,我们追求某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可能是毫无价值或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会尽毕生之力去追求 它;有时明知是不可得的也不会放弃追求。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 托。人生可能不断地去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或物质上的享受,不停地去 忙碌,从忙碌中产生趣味,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结果“目的”是次要 的,“兴趣”才是第一的。
传奇的私人教练生涯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影视 圈拼搏,凭一双铁拳为自己和中国功夫打出一块天空。当时众多的好 莱坞名人,如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詹姆斯•科本、李•马文、著 名导演与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著名编剧斯特林•西利芬特乃至发 型师杰伊•西布林等,纷纷拜入李小龙门下,学习振藩拳法与截拳道 等中国武功。
1967年,随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停播,李小龙的精神状态也开 始进入了低潮。李小龙暂时在好莱坞的影视片中找不到角色可演,他 无路可走,只好一边专心致志管理“振藩国术馆”,一边继续努力开拓 他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
在这个时候,李小龙的助手之一,《青蜂侠》电视片集的副制片人 查尔斯•菲茨西蒙兹对他进行了良言相劝。查尔斯认为,李小龙不能
只依靠在武馆讲课挣每位学员每月22美元的授课费,还应该去做私 人教练,这样每小时可以挣50美元。
李小龙开始不太同意。但是,查尔斯告诉他,好莱坞的名人们很 多迫切希望学习功夫,或以之充实自己的影视表演,或以之成为引以 为自豪的资本,这些富足的好莱坞名人完全能够支付那笔授课费用 (事实上,李小龙的私人授课收入最终达到了 275美元/小时)。
像电影制片人罗曼•波兰斯基这样的人,甚至把李小龙请到瑞士 的度假胜地去做他的私人教练。在以后的岁月里,私人教练便成了李 小龙最挣钱和最有乐趣的一种活动。
动作片巨星史蒂夫•麦昆是李小龙著名的首批好莱坞弟子之 -o李小龙发现,史蒂夫身手敏捷、性情刚强,是一位真正的街头 斗士,在遵照李小龙的实战概念和原理进行训练时,没有遇到任何 困难。
制片人和电影编剧人斯特林•西利芬特知道了李小龙当私人教 练的事情后,也来找李小龙交涉私人授课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小 龙开始并不买这位著名编剧与制片的账。李小龙告诉他说:"你岁数 太大了(斯特林时年已49岁)。我不相信,你能达到我期望你达到的 目标。”
但是,斯特林对李小龙的婉拒并不甘心。他说:“小龙,你也不是 生来就可以同时击败好几个人的。我会努力学好你所教的一切。”斯 特林在李小龙的指导下学习了两年,获得了两个合格证书。他常说, 这两年改变了他的生活。
斯特林•西利芬特说:“李小龙教的武功,许多内容是随着每个人 的变化而变化的。李小龙讲授的技击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格斗 技。”斯特林后来对李小龙帮助也很大,1971年好莱坞著名电视连续 剧《盲人追凶》出色地表现了李小龙截拳道的武术与哲学,而该片的编 剧就是斯特林•西利芬特。
也是在这一时期,几个全美最杰出的空手道选手来找李小龙做私 人教练。据《华盛顿明星报》的报道,李小龙的三个学生——查克•罗 礼士、乔•刘易斯和迈克尔•斯通,都是美国历届空手道比赛的冠军 得主。对李小龙的教学和格斗方法贡献最大的要算罗礼士与乔•刘 易斯。
罗礼士近年曾多次在有关李小龙的纪录影片和电视节目中现身 说法,向亿万观众表示,李小龙曾是他的老师和训练伙伴。他认为,李 小龙是“传奇的天才人物”。
赢得世界重重级全接触空手道冠军称号的乔•刘易斯也当众感 谢了李小龙。因为他的技击法是在李小龙的亲自指导下得以改进的。
李小龙的另外一个学生,机灵的赛场拳手路易斯•迪尔盖道告诉 《黑带》杂志说:“每次和李小龙比武,我都非常敬畏。我从未遇到能 使我那样全面受阻的人。”
好莱坞动作片巨星詹姆斯•科本也是李小龙的一个私人学生。 在电影《冷酷的人》当中,他曾扮演秘密警察,并且已经学会了一些空 手道技击法。他叙述了他成为李小龙学生的经过。
第一天,李小龙和他开始对练,詹姆斯•科本先是使用少量拳打, 接着就是侧踢和其他技击。结果,李小龙还是发现了他的毛病在什么 地方。第二周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在以后的五个月当中,每周 训练三个整天。他根本不去讲授,而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去演教你的习 武方法,从而发现你的优点和缺点。
此后,在与李小龙交往的5年之中,科本经常离开住地。每当他 回来的时候,都惊讶地发现,李小龙的功夫又长进了许多。他们经常 在一起研究武功,每次大约一个半小时,每当结束的时候,李小龙总是 精力充沛。詹姆斯•科本深有感触地说:"当你和李小龙在一起学习、 训练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了 o"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 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 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己,才能真正达 到自我实现。
尝试筹拍功夫电影
如果人类能够尽量地自由发挥他的才干的话,这是可以决定他未 来的命运,例如文学、美术、科学或各种技术等,都可以达到伟大的成 就。不过无论参与哪一种艺术,他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自己,对于自己 的能力、嗜好、倾向等明白后,才可以向某一门艺术发展。如果自己的 能力不及而勉强从事的话,结果只有破坏,浪费时光,更谈不上什么创 造和建设了。
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龙毕竟是在拍电影,并且是拍商业电影。这就决定了他不 可能为功夫而功夫,把电影观众全然弃之不顾。他不可能将他的截拳 道拍成科教片,而应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情节片。
因此,他在不损及他的截拳道要义的前提下,适当地使动作“精 彩”一些,幅度“夸张”一些,套数“复杂”一些,过程“延长”一些。另 夕卜,李小龙还特意为观众设计了一些动作噱头。他在片中的打斗前或 打头中,总要搞一些辅助动作,如脱去上衣展示强健发达的胸肌;运气 热身并练功,舞棍打拳,动作精彩之极;用蔑视鄙夷的眼光看着敌手, 看得敌手或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或胆战心惊;潇洒利索地拉高裤 脚,扎马步;击中对手时发出胜利的叫喊,或欲发力前的怪啸……
李小龙在实际比武格斗中,并不这样。这些“花架子”对打斗本身 是没什么益处的,但也没什么害处。这些噱头却很受观众喜爱,效果 出奇得好。在戏院中,观众一见李小龙的这番表演,往往会高声喝彩, 热烈鼓掌。
从欣赏的角度讲,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真正做到了 “内行看门道,外 行看热闹”。这比众多“只有热闹,而无门道可看”的港台功夫片显然 要高出一筹。
李小龙以前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真人真 事改编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郑潮安和《精武门》中出 身贫寒的、霍元甲的徒弟陈真,《猛龙过江》中那个香港农村青年唐龙 以及《龙争虎斗》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这些小人物却又都不平凡, 他们几乎都是武功超群的“超人”,最后都能成为击倒对方的英雄。其 实,从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们能找到李小龙自己的影子。正 像很多作家写小说是在写自传一样,李小龙在影片中演绎着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
许多人看完李小龙的电影后,只欣赏李小龙本人而不是他所饰演 的角色,或者干脆把主人公和李小龙混为一谈。很多评论李小龙电影 的文章,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都习惯以李小龙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 名字。其实,这是因为李小龙将自己的功夫与武学思想全部倾注到了 主人公身上,赋予了他们灵魂,让所有的人看起来,电影里的那个人就 是李小龙本人,根本没有办法将他们区分。由于李小龙在电影中展现 出的自我意识太强的缘故,他的电影是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而他个人 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这些影片生命力都很强,经久不衰。
这些小人物传承着中国传统道德里面的“忍为上”的原则,不到万 不得已的时候绝不出手。在《唐山大兄》中,郑潮安胸前佩有母亲赠的 玉,这块时刻告诫他“小不忍则乱大谋,轻举动则惹横祸”。直到佩玉 被对手打碎,郑潮安在“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情况下,以血还血,以 牙还牙。《精武门》中的陈真,虽然明知师父霍元甲被人所害,但却不 得不被师父遗训所制,而不敢找凶手报仇。最终他也是忍无可忍,不 想自己“窝囊”下去液闯虹口道场,将“东亚病夫”四个字叫日本人吞 了下去,并打得痛快淋漓。人作为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 标新立异,只能凭本事出人头地,李小龙所扮演的小人物正是后一种。 他们用自己的功夫打破了沉默,打破了 “忍”的中国传统生存哲学。正 如李小龙所说的:“要充分展现自我,而不让自我消失在传统观念中与 权威的巨翼之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李小龙影片中的人物都和爱情是绝缘的。在 影片中他们都是以“硬汉”的形象出现,没有柔情。这些“李小龙”心 里只能装下一样东西,那就是功夫。只有功夫能解决一切,只有功夫 能战胜一切,而其他的都是一种陪衬。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就是一本本 教科书,他教授观众学习实用的武术,教他们坚强,让他们从一个懦夫 成为勇者。李小龙塑造的这些“超人”形象,是极真实而又极现实的。 主人公所处的时代是就是现实,他们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现 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李小龙的电影与观众不存在距离感,让许多观众认为,这就是发 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因为“超人”的出场,往往再平常不过,仿佛就是 我们身边的你我他。这些人虽然身怀绝技,但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正因为这点,李小龙的电影对观众,尤其是对热爱武术与渴望强大的 观众极具诱惑力,很容易产生共鸣。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牵动着 每一个观众的心,也正是这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进取和成功,感染着 观众,使他们热血沸腾,从而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地生活。
李小龙的电影,除他的功夫为全世界的观众所倾倒外,还始终贯 穿着“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他那高超的功夫无不展示了龙的传人, 不向强暴势力屈服的坚强性格和人格尊严。正是李小龙的这颗赤诚 之心在影片中的展示,使得他的电影不但能轰动一时,而且能久盛不 衰,一直鼓舞着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唐山大兄》公映了。李小龙的凌厉拳脚和逼真、火爆的动作令观 众耳目一新,观众无不如疾如醉,喝彩与掌声接连不断。上映后大受 欢迎,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高达三百万港元。 李小龙的名声并从香港传遍了东南亚各地。只要一提到《唐山大兄》, 人们都会竖起拇指赞道:“李小龙的功夫堪称一流!"
《唐山大兄》公映后不久,李小龙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精武门》 (FIST OF GURY)的拍摄,而旦成为他又一成功代表作,这部影片被看
作是李小龙生平表演最勇猛、最逼真的一部影片。他在银幕上简直象 发疯一样,观众看时,竟紧张得连气也喘不上来。到结束时,却禁不住 狂热地欢呼起来。《精武门》一下子使扮演主角的李小龙,成了中国人 心目中的英雄。
《精武门》的武打场面比《唐山大兄》更加精彩,李小龙首次在片 中表演了二节棍,而且表演得相当成功。据当时的影评家说,光看李 小龙表演的二节棍,便已够票值,可见其棍技之威猛。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有的记者称:“这些武迷与影迷们简 直就是疯了”。更有影评家专门分析了这部戏为何造成这样轰动的原 因,说影片适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因中国在历史上倍受日人的欺 辱,而李小龙则为中国的观众渲泄了压抑已久的怨愤,替中国人出 了气。
浏览9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