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最习惯用的一种沙包是悬挂于墙上的正方或长方形沙包。 这种沙包最大的优点在于该包贴于墙上,故一旦使拳脚打于沙包上, 受力的是墙壁而非沙包本身。而墙壁越受到力量沉重的打击,则其回 应力就越强。故打击者必须有一股更强劲的定力将这一股反弹力克 服,才能使本身不致往后退。因此,练习这种形式的击打方法,不但可 增强自己打出的劲力,更可锻炼腰马的稳固性。
此外,如日夕不断地锻炼下去,则脚的表皮、肌肉,以至筋骨,都将 会逐渐增厚或增强抵抗力。李小龙在出脚时不需将腿脚保持坚硬,相 反地还要尽量令腿脚保持放松以求达到腿膝能灵活地扭动。练习踢 打沙袋就是要求习者在不断地踢打中将腿关节练得灵活柔韧,且强劲 有力。训练时,不管使用何种辅助训练进行腿法练习,都应把攻击目 标当做假想的对手,且毫无规律地去实施攻击,就像真打实斗一般,甚 至比真打实斗还要凶狠。并且在练习出腿时,应简捷与直接,并能迅 速地回防以保护自己。切记,有效的腿击动作是来自落点、力点、时 机、角度正确,而绝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一味依靠蛮力。
据李小龙解释,在一场搏击比赛中,有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出招进 行攻击的。而且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我学艺之前,一拳对我只是一 拳,一脚对我亦只是一脚;在我学艺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 再是一脚;至今深悟后,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过是一脚罢了。”李 小龙所说的这段话,说明了他对技术认识的变化,并表现出了他对技 术趋近于运用自如的阶段。记得他还说过,过去我们可能在教练那里 学到了很多技击动作,如侧踹腿及高角度实战组合腿法等,便以为自 己可以上场一搏了。殊不知,一上阵很多引以为豪的功夫都不翼而飞 了。实际上这是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现在谈谈李小龙的无意识出腿攻击法,但这里讲的“无意识”不是 绝对的,而是相对主动出脚而言的。例如在一场比赛中,双方在体力 充沛、头脑冷静的时候,一开始便被对手重拳击中的可能性极小,一般 都是先以假动作去扰乱对手的视线,去破坏对手的防守,然后再施之 以这种自发的并非事先策划好的快速踢脚。如果发出的腿法击中对 手,对手的意识便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你一旦抓住了这个机会,便可连 续出脚攻击,并击中目标,如此胜利便会向你招手。而欲获得这种无 意识的,凭感觉和反应出招的技巧,只有在平时任何一种腿法训练的 基础上,不断重复,以加深手臂与脚的自动化反应程度,才能使出脚在 意识之前。
在进行实战对抗训练时,亦应仔细琢磨对方在什么时候露出破 绽,在什么情况下有他弱的一面。先是有意识地训练这一刹那间的出 脚,再逐步掌握时间差。例如,对方出直拳击打你上盘,你就要在几乎 同时出脚重创其胸部空当,而不要犹豫。但这一脚不要使出全身的力 量,因为那样会变成推力而影响速度,而要以收发腿自如为准,并要准 确。更须进行长期训练,使这种脚法成为本能反应,尤其是初学者,更 不要忽视对这种技法的培养,因它会使你的技击水平进入一个新的 境地。
佯攻,一定要做得十分逼真,方能使对手做出反应。为确保假动 作有效,必须限制假动作的次数。一次攻击之前,如果做两次以上的 佯攻动作,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复合攻击的动作越是复杂,其成功的 可能性就越小。假动作是缩短距离的一种方法,当使用第一个假攻击 之后,与对手间的距离至少要缩短1米,使用第二个假攻击之后,就应 该达到预期的位置。假攻击的速度要适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对手做 出反应。但是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时间过长会使对手利用这段时间 做好阻止攻击的准备。假动作的幅度都要小,只要能引起对手做出反 应即可。
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 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李小龙截拳道中拳的力量练习
在李小龙截拳道中,正确的身体姿势是最省力而又最能达到出 拳、发招效果的一种身体状态。另外,平衡亦是良好的姿势所不可缺 少的要素。在此还要记住一点,身体、神经一旦过于紧张,便会失去身 体的柔韧性与对时机的精确判断能力,因为只有将手臂放松,才可以 使出拳像闪电般的迅速有力。在掌握出拳技术之前,我们先来学会正 确地握拳,不然手会在格斗中受伤。四指和拇指张开,把指尖卷向手 掌,然后把拇指紧压在握紧的四个手指上,且拇指尖延伸到中指中间。
出拳时,后脚跟也应像一个弹簧似地支撑着身体,并抬起迅速地 将身体重心移向前脚。后腿膝关节也应像前腿膝关节一样稍稍弯曲, 但要保持放松和稳定。而且真正的打击动作,亦应像鞭子般挥击而 出,在攻击对方的瞬间,才握紧拳头紧张肌肉,此为保存实力的最佳 方法。
李小龙曾经说过:“出拳的发力之源并不是来自臂膀,而是来自身 体的中心部位(髓)。”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用手臂的力量所打出的拳 头,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力量的。手臂只是力量的运载工具,而只有正 确地运用甑部才能够提供足以击倒对手的力量。出拳前,应先使手腕 向下微转,然后在冲击的刹那,再瞬间转上,以增加一股螺旋劲去重创 对手。在训练股部动作时,你可将一张大约20厘米长、宽的纸片吊至 胸部的高度,以纸片为目标,由戒备势或平行步站立,两手自然握拳并 置于胸前,肘部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眼睛要始终盯紧目标。为了使身 体能够充分运转或顺畅地发劲,可使膝关节微曲。转动时,可使髓部 作突然向右的转动,且以前脚掌为轴,使身体重心迅速移向另一脚。 而且在髓部转动时,肩就应该跟着转动。本技法练习的要领和关键是 为了获得最大的力量,髓要比肩稍早一点转动,即由微带肩去付诸于 猛烈攻击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出拳击打时,后脚跟应拾 起,身体重心亦迅速移向前脚。实际上,在完成这个动作之后,后膝已 经伸直,而此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将是惊人的。
一旦掌握了甑部的正确运用后,就可以开始做击打重沙包的练 习,来发展攻击的纵深性和渗透性技术。李小龙就是通过肘部的击打 来增加髓部力量的。然后再做击拳练习。对于击打重沙包,李小龙有 以下提议:当你绕着它进行搏击时,自身要始终守得严密,即要有真打 的感觉。击打重型沙包时,要竭力想把沙包打穿,而不是把力量集中 在沙包的表面。这样才能获得较深和较强的“穿透力”。但击拳时不 应有探拳动作,而应直接打出去,并在攻击目标时,为了辅助力量,另 —只手要猛地抽回,并向身体贴近,就像猛然关门一样。另外,十分重 要的一点是,还需使后脚跟进与后肩旋转连成一气,也就是以身体半 面为轴,并用前脚支撑身体旋转,使身体另一侧可自由转动,从而促成 一记重力打击的形成。李小龙的训练中,喜欢用各式各样的拳击器 械,常用的有手靶、盾牌和贴墙沙袋(三个各装着砂子、石砾或豆子、钢 屑或铁砂)。
在截拳道的训练中,李小龙喜欢用不同器械来锻炼不同部位的肌 肉和力量,因为只有综合性的力量才是拳手获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 素。训练时,动作一定要快,不得让力量或重量影响了速度,而实际 上,爆发力是力量和速度的完美结合。李小龙介绍了三种练习杠铃的 有效方法:
(一) 杠铃屈臂练习:双手握杠铃,由垂直位置快速向前、向上弯曲 前臂并经水平位置后,快速向上屈拉至胸前,然后落下重做。此动作 对于拳法中的勾拳攻击益处颇大。
(二) 膝上硬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稍屈,两手抓握杠铃于腰 间,接着,两臂稍微弯曲,且使上体正直,两腿亦伸直,同时双手使用爆 发力向上提杠铃,使其高与肩平,然后再放下重做。此动作对于强化 “勾漏手”中的抓手、搂手等技法相当有用。
(三) 颈后推举:两脚开立同肩宽,两手握杠铃置于颈后,随后利用 挺膝和双肩的力量将杠铃向上推举,然后再落下并重复此过程。此练习 主要强化双肩的肌力及斜方肌的力量,因为这是有效攻击的动力源。
为了增强拳面的硬度,特别是食指与中指关节的杀伤力,可用装
着沙子或石砾的箱子进行训练。
李小龙曾称内力练习为“流动着的能量”。这股能量(内力)是由 丹田而发,而不是由两肩产生。做到这一点,可假设内力为“水”,而且 水是由丹田送出,并在相当于水管的两臂中流动。这样手臂的前端就 会变得沉重有力,同时还需保持手掌的舒展与放松,并感到好像水要 从拳面涌出一般。而且此动作看起来手臂显得有些软弱,可实际上却 是非常有力的,因为它练习的是人体的内在力量,这是用眼所无法看 到的。
在李小龙的练功设备中,木人桩是一件十分有用的器材,是李小 龙根据咏春木人桩设计和改进而来的。练习木人桩不但能锻炼拳力 和改善招势,还对发展整体性的攻击技术大有裨益。
李小龙截拳道精髓一寸拳探秘
至简、至灵、至猛的李小龙无敌寸拳,是从咏春“寸劲拳”演变 改造而来,是截拳道特别的高级的撒手铜技艺。李小龙寸拳技法 原理与咏春寸劲拳技法原理是大体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训练手段 和技术运用变化上,李小龙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和创造,使之脱 胎于咏春一一李小龙寸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更易且更具强悍之 攻击力。
李小龙寸拳又称为飘拳(因寸拳出击过程中,动臂放松移动,犹如 在空中直线飘游一般),根据发力距离不同,有一英寸拳(发力距离为 一英寸),三英寸拳(发力距离为三英寸)和长距离飘拳(凡发力距离 超过五英寸的寸拳)三种技术形式。除此之外,在表演场合,李小龙以 右脚领先(强壮的一侧)稍微前倾出击寸拳的方法,此法在李小龙寸拳 中称为“推拳”。此种用法能产生一种推出去的能量(即将寸劲发力 时间稍稍延长,既可避免杀伤对手,又能产生足够的能量),这样有控 制地出手,对手对此的反应是在瞬间被猛击,重心向后失去平衡飞出, 表演效果非常理想。有时,李小龙会将一把椅子置于对手身后,来增 加表演效果(让对手飞跌坐于椅子上),同时又借它来作为力度缓冲 物,以保护受力者。
李小龙寸拳是截拳道者贴身近战的撒手铜,亦是截拳道所有手法 中发力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穿透力最猛的特殊发拳技术。如上所述, 寸拳不仅可以在1 ~3寸距离运用,实际上,它还可以应用于任何距离 中。当然,寸拳最宜在近距离搏击中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 很难快速反应去防御,而在中距离和远距离,还有比运用寸拳更有利 的击打方法,比如蓄力爆发拳等,最主要的,如果你的寸拳技艺能达到 身步一致,而攻击中近击或角度掌握不好的话,容易造成关节的损伤。 长距离飘拳则虚假以时日进行修习,小心使用,直到你具有了相当准 确的动作速度控制和协调。当然不容置疑的是,长距离飘拳较之近距 离飘拳具有全面的灵活性,它可以在各种相当放松自然的起始位子发
动攻击并产生巨大攻击能量。
李小龙就是通过爆发拳技术与右上步发右拳的近身技术的不断 完善、补充,使随时根据加深的理解与最新的发现相结合,才最后形成 了他至简、至灵、至猛的武学技能,使他有能力打败任何的对手,而不 管其技艺和体格如何。
许多年来,一些武林人士也试着去演练这一技术,他们之中有成 功者,也有失败者。寸拳的秘密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并一直被武学爱 好者所珍爱。
咏春拳的力量来源于拳手的脚下和穿过身体的中心线,拳手表面 的中心线在拳手身前,它是一条假想线,起于拳手头顶中间部位,然 后,由身体中间穿行至阴部。
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心线,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 接来源于拳手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这种发力方式与那些力量来源于 腰与臂部肌肉的武术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咏春拳斗士开始出拳时,他的肘部就在寻求身体的中心线。当肘 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后,拳手发出的拳击便真切而能击中要 害,这是因为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 强大力量。
卡尔•派克说:“咏春拳出手拳时要放松自己,使出拳手臂像一条 鞭子一样。”卡尔•派克是咏春拳教练,“出拳时,手臂所做动作要完成 得猛烈有力。肌肉与脑神经紧张会影响出拳的速度与效力。”
力量源于拳手的姿势。咏春拳的姿势平稳,人不过髓取式(一般 两脚之间距离与两肩的距离相一致),但是,拳手出拳的最强力量来源 于出拳时拳手的脚法。
咏春拳斗式成三角形。两脚稍微内倾,身体要与对手成一个小角 度。当拳手前进时,拳手的前脚前跨,后脚则拖步向前,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使拳手在整个打斗过程中保持一个重心在后姿势,这种姿势有 利于拳手进攻对手。拳手的原动力与拳力就产生于这种向前移动的 脚法中。脚步移动时所做的冲拳产生的力量要远远超过原地出拳的 拳力。
咏春拳手也常使用没有禁封的腿发出踢击动作。使用踢击动作 时,拳手利用踢腿向前下落的惯性拖起后脚。咏春拳的每一个踢式都 对拳的出击很重要,因为每一个脚的踢击动作都有助于拳手的右手打 击动作,并且可以增加拳手击拳的力度。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之处是咏春斗士不用小手指关节出击,用小手 指关节出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做将会削弱拳头的这一部分的支 撑力度。有些时候,咏春拳手看似用了手指小关节出击,而事实上,他 们用了大手指关节出击,这个大手指关节一般指拳头的第十个手指 (中指)关节。迷惑看客的关键,是拳手的抖腕之力,这种发力看上去 似乎很像拳手用全部的小手指关节出击对手。
抖腕是寸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拳手将脚与臂均于一条 直线上时,冲拳就可以由拳手身体上发现,拳手就可利用抖腕产生 强力。合乎规范的动作是:拳手用拳头中指的第十个指关节触及 对手打击部位,然后猛烈地抖动手腕。这种猛力的优点是显而易 见的。抖腕之力一旦发出,拳手的身体在瞬间就变成静态,而抖腕 所传之力被送入指关节进而触及打击目标。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 使拳手将冲拳时所发的全部力量暂时“贮存”,然后将全部力量反 弹于进攻目标之上。
空手道斗士和拳击手早已熟知抖腕向前出拳时,其更为短暂的爆 发力产生的功效所具有的破坏性更大。
派克说,“99%的打斗情景都要求拳手连续不断地出拳而不是出 一拳就能结束战斗。咏春斗士艰苦的训练保证了他们进攻技术的发 展,咏春拳手要进行快速的系列拳击才能达到效果,拳手头脑冷静而 性情激动,他的发力就会平滑而强劲。”与单一的拳出和抑制的情绪相 比,系列拳击更有效力。
咏春拳手出拳之前不禁锢每一个动作,因此他们有快速进攻的能 力。又因为咏春拳手有假设的身体中心线,他们很容易使用简单的发 力来制伏对方。
咏春拳手一旦调整好中心线,他就可以开始他的闪击拳。拳手每 一次拳击都不要放弃将力量源于身体中心线的原则,这样,拳手连续 的冲拳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向前,直击对手的要害部分。
袭击之前,空手道斗士不去禁闭每一个拳击,今天的空手道斗士 总是在整个打斗过程中都举抬两手,而空手道斗士的身体也总是控制 成一个极端的侧面位置,因此,空手道斗士更多地使用背拳与交叉拳, 这种技术与咏春拳是有区别的,除去这些,三体系出拳的动作都不一 致,空手道斗士与拳击手都出平拳,而咏春拳手用立拳或竖拳,但是, 两种拳工各有所长。
空手道因其打击距离远,打击的拳头力量很强,但是,因拳头与打 击目标相距较远,其速度相对地要慢。空手道者出拳时拳头扭转还能 给对手造成极大伤害,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扭转拳头的动作容易 损伤拳手自己的腕关节。
因为空手道与拳击的出拳不依靠于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其出拳范 围要大于咏春拳,这一技术的弱点使两体系的拳手不能全面地保护自 己身体。
派克说:“咏春拳的手技是在极近的范围内完成的,而空手道者与 拳击手则很少在近距离范围内与对手打斗。”
早期的咏春拳强调拳手要及早控制自己与对手之间的中心线,其 目的是为了 “挤出”对手所出之拳。
比如有这么一种情况,两个拳手在同一时间出拳,其中一人将其 肘部及所出之拳挤进中线,而对手出拳时可能要稍稍偏离中心线,那
么,第一位拳手在出第二拳时,就可顺利地占有二人之间的中心线,而 第二位拳手在这时就完全离开了中心线轨道,事实上,第二位拳手出 一个偏离二人中心线的冲拳后,第一位拳手会随之占有中心线并以正 确方法击拳阻截对手。
现在,第二位拳手不利于进行迂回攻击,因两拳手之间最短的袭击 距离是中心线。依靠二人之间的中心线,咏春拳手使直拳袭击对手,而 且拳手无须使用较大面积的身体阻截性接触就可破坏对手的进攻。
第三种类型的阻击并用技术是拳手对双臂的应用。拳手可以一 手出拳以清除自己对手身体中心线上的阻碍物,另一手将在中心线上 出拳攻击对手。
派克说:“攻防并用拳使对手失去了主动进攻的权利,也将不利转 移给对手,而这时的咏春斗士就占据了主动进攻的地位。"
李小龙备受人们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咏春拳技,也 是因为他是中心线出拳的大师。李小龙通过大范围地综合空手道、拳 击和其他多种的武术体系的技术而使自己的武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李小龙在世时,他了从没有厌倦使用那种他引以为荣的"将对手 打倒在地的”咏春寸拳。
李小龙七大武学原著简介
浏览8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