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北京摔跤队被迫解散,宝如留 在了先农坛当了一名场地工人。他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毫无怨 言,兢棘业业地工作,尽量使教练员、运动员满意。为了迎接第 二届全运会,宝如同志再次人北京队,被领导任命为运动员、教 练员领队。60年代北京摔跤队中有两名知识分子,一个是航空 学院的大学生宋守今,另一个是北京体育学院的林昭。这两位跤 手非同一般,不仅胶摔得好,而且学问也好,林昭对于运动训练 学、竞赛学很有研究,宋守今传统文化的功底瓷实。宝如以能者 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宋老师学习文化摘去文盲帽子,向林老师学 运动训练学和编排竞赛学,并创造自己独特编排方法,使用起来 很方便。至今宝如还常说,从林昭那学了不少东西,其实宝如还 长林昭4岁。他带领队友精诚团结刻苦训练,将平身所学无保留 地教给大家。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全体队员的技术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获得一金三银和团体总分第
二的好成绩。
(2)勤奋耕耘,桃李满天下
宝如对中国式摔政的执着精神在跤界有口皆碑,青年时期全 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训练中去,根据自身条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特点。年事稍高便开始从事教学、挖掘整理,著书立说,几十年 勤奋耕耘,至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用宝如的话说叫做“管弓弓 弯,管箭箭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国家体育总局重 竞技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兆年同志在谈到李宝如执教工作时说: “先生教得认真,对我尤其严格,倍加钟爱,将其所能倾囊教授, 惟恐学得不扎实,每每另加传授”。
京城跤界共识,宝如为人忠厚,作风正派,不拘旧礼,勤奋 耕耘,学生遍及北京。早期学生有李柳根、韩和亮、宋兆年、历 春、曾连成、刘树嘉、李宝瑞、乔亭春、董巨苍等,文革后有佟 金生、张立华、李德文、德贵才、冯升、马建国、梁德金、吴智 新、曹静齐、熊凤山、董巨惠、张新宽、刘志胜、周全胜等,培
养了一批又一批运动健将,成为近年支撑跤坛的台柱子。
1991年受国家体委摔柔处委托,他集编、导、演为一身拍 摄《中国式摔跤功法》录像带,1996年会同宋守今书写了《中 国式摔跤精粹》,2002年中国体育出版社为其录制了“中国跤” 系列工程光盘七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跟我学摔跤”,自2001 年伊始在第五套、第一套播出,之后又査录访谈、收集了上百万 字的文史资料,完成《京政史话》的准备工作。李宝如先生对摔 跤运动的酷爱和执着,给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四)小.快.灵 钱德仁
自晚清以来,京城絞坛以某某三冠名的英雄人物确实不少, 为什么喜欢以三冠名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弟兄排 行在三故称某三;其二,是仰慕美誉,“天是老大地是老二该人 是老三”,例如京城隐侠——醉鬼张三,此人并非闹市的醉汉, 而是行侠仗义的英雄,世人皆为仰慕。北京城中有铁勾子钱三、 沈三、铁三和宝三,但宝三排行并不是三。这些位“三”爷大都 在南城牛街。牛街是回民聚集之地,素有练武摔跤的传统,数十 年来把式场子、摔跤场子林立、名人辈出。清善扑营的扑户就有 众多位。例如宛八爷(宛永顺)、于贵宝、闪德宝(又称闪电宝、 描绘其动作快如闪电)等均出自牛街。
牛街的钱家是摔跤世家,辈辈出人物,而且都是排行在三的 子辈成名。摔死过牛的钱三、排行在三,二代名家钱良,也排行 在三,到本文表述的钱德仁先生也排行在三,看来是跤坛“三” 字多英才。
钱德仁,1932〜1987,回族,出生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吴家
桥。因家中多年设跤场练摔跤,自小耳濡目染对摔跤情有独钟。 且家学渊博对摔跤这项运动又有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专项基本功 扎实,而且融合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田径、体操、足球多种运动 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因此,他的身体素质十分全面,为他打下了 良好的身体基础。
钱德仁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丰台区桥梁厂,当一名划线 工人。业余时间他把自己平生所学技艺带给了工友同事,组织桥 梁厂摔跤队,自任教练。很快把桥梁厂的业余队带到了一个较高 水平。并且代表北京铁路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铁路系统冠军 赛,德仁先生获得了次轻量级冠军,全队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优 异成绩。
钱德仁先生虽然工作在工厂,但坚持业余训练的劲头始终没 有减。每日清晨练功,并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创造了一些独特的 训练方法和技术动作。他使用的“耙子”,右转体不变脸,面对 面,用倒步步法将对方耙倒。动作突然,使对手难以提防。还有 他创造的换桩踢的基本功,可以提高摆动腿的速度和力量,同时 也能提高耐力。这些方法都很有新意。具有创新精神。在1957 年全国职工摔跋比赛中获得最轻量的冠军,1958年全国锦标赛 (天津)获得最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级。
为迎接第〜届全国运动会,北京于1958年组建了中国跤代 表队,钱德仁首批人选北京队。当时北京队的各个级列的选手齐 备,技术水平也相当髙。钱德仁是队里的佼佼者,他可以串级打 比赛,虽然他只有52公斤的体重,不用说同级别的选手不是他 的对手,即使是80公斤以上级别的选手取胜他也非易事。
钱德仁虚心好学,不持门户之见。他能博采众家之长,不断 完善自己,所以他对于中国式摔跤的功法、技法颇有研究。“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钱德仁自己好学,对于同行的好学者也是
有问必答,从不保守。
宝如和钱德仁是队友,也是朋友,宝如身材比钱德仁高,年 龄比钱德仁小两岁。论技术他比宝如高一筹,他把自己的心得体 会常常介绍给宝如。比如抢手、攥手、手技术。宝如在钱德仁的 启发下,形成了摁肘退腰手技巧。对方揪住自己的小袖,如果 自己身长不如对方,手臂相对就短了些。若直接摁对方手,因长 度不够。很难开,钱德仁告诉宝如向后一退腰,手臂不就加长 了吗?真岢谓“妙言就是三五句”但“自己不悟枉徒劳”。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钱德仁的跤胆好。跤胆好,就是心理素 质好,不惧怕强手。练习中他与各个级别的选手都敢摔。技术运 用得恰当合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随机应变。有两件事足以 表现钱德仁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至今影响犹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天桥跤场生意不错。常有跤坛朋友到 此“帮场”,有一天天津跤手何阔忠到地上帮场。由李宝如、林 宝泰、侯永套等与其对阵,撂地上的生意有帮场的上阵,不仅能 招揽顾客,也好打钱。何阔忠乃天津名将,不仅身高力大,而且 功夫很好,以“脑切子”和“大得合勒”绊子最好,享誉京津地 区。李宝如等均不是何的对手,纷纷败下阵来。次日请出钱德仁 与其对阵。钱何二人不在一个级别,钱矮何一头,体重也显有差 异。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争斗起来,十分壮观,何阔忠以力降十 分,拿住钱德仁。钱德仁以巧拨千斤,拆开何的把位,顺势插何 的腋窝,以一技漂亮的半打桩,把何摔倒在地。接着又以闪电般 的速度将何摔倒。虽不是正规比赛,但也能看出钱先生的水平。 1958年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天津举行,钱德仁战胜上海名 将宋宝林,荣获第二名,通过了运动健将级。
文革期间,在逆境条件下,钱德仁在自己家院内开设跤场, 亲自调教,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
浏览4,751次